“爸妈,江市的房子哪有海市涨的快啊!把江市的多余的出掉,然后来海市买,这生意稳赚不亏。”
苏晓心里想“这就是炒房呀,上一世多少炒房的人发财,这一世自己不能浪费这个机会。”
苏建国和李春兰听了苏晓的话,也动摇了,最主要还是他们在京市买的房子。
三年没到涨了一倍的价格,江市是没有这个上涨速度的。
之前两口子还商量,把房产出一部分,再去北京寻摸点房子买呢。
反正都是要把江市的房子出掉,在海市也能买,买了就放那等升值也行,有个急事就把房子卖了。
两口子看了,现在房子是越来越值钱,根本不愁卖。
“那行,咱们找一天去中介那看看,咨询咨询。”苏建国建议道。
“行,咱们先咨询,也不是立刻就要买,家里目前也没有那么多活钱,得回去把江市的房子出一部分。”
苏晓看爸妈动心了,赶紧答应,肯定不是立刻买,怎么也得筹备筹备。
接下来几天他们又把上海的景点逛了一圈,基本都是早上出发,早中午在外面吃个饭就赶紧回酒店。
下午五六点再出门继续逛,外面太热了,中间那个时间段外面根本待不住。
这几天下午李春兰和苏晓通常在房间里午睡,或者看看电视,聊聊闲天。
而苏建国却仿佛上了发条,休息不到一小时,就精神头十足地溜达下楼。
酒店旁边就有一家挂着“幸福家”牌子的小中介门店,成了他这几天下午的固定“据点”。
起初,店里的年轻中介看到这个穿着朴素、带着外地口音的中年男人,还以为他只是进来吹空调的,并没太在意。
但苏建国也不恼,自己围着墙上的房源信息图看来看去,时不时指着某处问一句:“小伙子,这个地方,现在大概什么价?”
中介小哥见他问得认真,便开始敷衍地介绍几句。
没想到苏建国问题越来越多,而且问得还挺在行:“这个小区离地铁站多远?走路要几分钟?”
“房子是哪一年的?物业怎么样?”
“周边学校、菜市场方便吗?”
一来二去,中介小哥发现这位“苏叔叔”可不是随便问问,他是真有兴趣。
而且对房产似乎有些基本的了解,态度立刻热情了许多。
搬来椅子,倒上水,拿出更详细的资料,开始认真讲解。
“苏叔叔,您眼光真好!浦东这边,特别是靠着未来世博园区域的,潜力大着呢!
别看现在有些地方偏点,等世博会一开,地铁几条线一通,那房价,蹭蹭往上涨!”中介小哥唾沫横飞地介绍着。
苏建国听着,心里默默对比着从女儿那里听来的信息和中介的说法,基本吻合。
他尤其关注三林、上南这些相对价格还能接受,但据说有规划利好的区域。
“像这套,三林这边的两房,90平米左右,单价大概八千五到九千。
总价八十万上下,首付三成的话,二十多万就能拿下来。”中介小哥指着一条房源信息说。
二十多万……苏建国心里盘算着。
他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嗯,价格是比市中心便宜不少,就是不知道以后好不好出手?”
“哎哟,苏叔叔,您放心!上海的房子,只要位置不是太差,只有买不到,没有卖不掉的!
您看这几年,房价涨得多快!现在买,绝对是抄底!”中介小哥极力鼓动着。
苏建国没有立刻表态,只是说:“我们再考虑考虑,主要是孩子以后不一定来上海发展。”
“理解理解!不过苏叔叔,买房投资嘛,不一定非要自己住。
您看很多温州老板,都在上海买房子放着,比做什么生意都赚!”中介小哥又抛出一个概念。
接连几天,苏建国下午都去那家中介“报到”,跟不同的中介聊天,获取信息。
晚上回到酒店,他就把白天的“调研成果”向李春兰和苏晓汇报。
“我今天又去问了,三林那边确实有规划,中介说世博园一建好,那边就热闹了。”
“房价呢?真像晓晓说的能涨很多?”李春兰更关心这个。
“中介都这么说,而且我看他们店里的价格表,这两个月都比年初涨了一点。”苏建国拿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一些关键信息。
“我觉得晓晓说的有道理。江市房子涨得慢,不如换成上海的。就算晓晓不来,过几年卖掉,肯定比存银行划算。”
苏晓在一旁听着,适时补充一些关于上海城市发展、浦东开发、世博会效应等“宏观”信息,让父母更加确信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那……等回去,咱们就赶紧把江市闲置的房子挂出去?”李春兰试探着问。
“对!得抓紧!”苏建国一拍大腿,“我看上海这势头,房价说涨就涨。咱们早点把钱凑出来,早点过来看房下定!”
苏晓看父母这么积极,也不用自己再劝说,他们就有了规划。
离开上海的前一天,苏建国特意又去了一趟那家中介,留下了联系方式,并拜托对方有合适的房源及时通知他。
第118章 晚上还有一章
从上海坐大巴回到江市的家,熟悉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与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形成鲜明对比,却让人倍感亲切和踏实。
他们离开的这段时间,李夏莲把家里照顾得很好,窗明几净,绿植盎然。
到家后的第三天,一封沉甸甸、印着清华大学醒目校徽的EMS特快专递,就被邮递员郑重地送到了苏家。
“来了!来了!录取通知书来了!”苏建国几乎是跑着去开的门,接过那份期盼已久的文件时,手都有些颤抖。
李春兰和苏晓也围了上来,一家三口小心翼翼地拆开快递袋。
“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苏晓同学,恭喜你被我校化学工程系录取……”
苏建国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着,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哽咽,“太好了!太好了!我闺女,是清华的大学生了!”
李春兰更是喜极而泣,用手抹着眼泪,一遍遍抚摸着通知书的封面,仿佛那是什么稀世珍宝。
转天苏建国和李春兰立刻投入到了升学宴最后的紧张筹备中。
也是苏建国对自己女儿有信心,刚高考结束,就去订了升学宴的酒店,生怕后面抢不到好日子。
苏建国和李春兰再次和酒店确认菜单和流程,查漏补缺。
老家的外公、外婆,以及大舅一家、小舅一家,也提前几天就动身来到了江市。
苏建国一大开车去车站接人,李春兰和苏晓又没去了。
他们一行八个人,四个人坐苏建国的车,剩下的正好再打一辆车就可以了。
李春兰要是去了就还得再打一辆,浪费钱,左右也都不是外人,有什么话回家再说也是一样的。
等李春兰把水果茶水都备好,门口传来了开门和大家说说笑笑的动静。
“爸妈,大哥大嫂,小弟快进来,快进来,外面热得很。”李春兰看着门外的众人招呼着。
苏晓挨个打着招呼,外婆进来就拉着苏晓的手,怎么看都看不够,嘴里不停念叨着“祖宗保佑”。
外公虽然话不多,但脸上始终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大舅、小舅两家也带来了丰厚的贺礼和真诚的祝福。
李大哥和李小弟结婚都晚,家里的孩子就苏晓年龄最大。
这回苏晓考了清华,给家里的孩子们树了一个榜样,夸完苏晓聪明能干,就开始教育自家孩子向姐姐学习。
“我们家的孩子每个都聪明能干。”李春兰打着圆场,“苏晓给弟弟妹妹拿吃的,带她们去你房间玩。”
苏晓一手端着水果,一手拿着零食,带她们去房间玩,
到房间就被电脑吸引,苏晓赶紧给他俩打开电脑,俩人头挨头的玩着电脑。
时不时还伸手拿点零食水果,好不惬意。
苏晓也没管他们,自己在旁边拿了本小说在看。
外面还没聊几句呢,李夏莲提前关了店门带着小雨来了过来了。
电脑前头挨头的队伍里,又多了一个扎辫子的小女孩。
等到大家准备出去吃饭了,几个小孩电脑玩的上头,饭都不想吃了,一人挨了一个脑瓜崩,不情不愿的跟着大人往外走。
升学宴那天,酒店宴会厅被布置得喜庆而隆重,“热烈祝贺苏晓同学金榜题名 荣膺江市理科状元”的红色横幅高高悬挂。
还不到宴会开始的时间,宾客们便已络绎不绝地到来。
苏晓穿着得体的新衣,和苏建国、李春兰一起站在门口迎接客人。
今天,她是绝对的主角,亲戚、父母的朋友、邻居、苏晓的老师们、同学们,熟悉的面孔接踵而至,每一句“恭喜恭喜”“状元真厉害”。
苏建国穿着笔挺的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不停地和来宾握手、寒暄。
他感觉这辈子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过,腰杆挺得笔直,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骄傲和喜悦。
以前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开早餐店的艰辛,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化作了沉甸甸的幸福感。
他看着身边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的女儿,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李春兰也是一身新装,虽然忙碌着招呼客人,但眼角眉梢的笑意怎么也藏不住。
她和姐姐李夏莲一起,细心周到地安排着女眷和孩子们。
宴会正式开始,主持人热情开场后,首先请市一中的校长上台致辞。
校长高度赞扬了苏晓同学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学习精神,肯定了学校的培养成果,并祝愿苏晓在清华园再创辉煌。
接着,班主任张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她深情回忆了苏晓高中三年的点滴,称赞她不仅是学习上的标杆,更是品德上的榜样。
最激动人心的环节,是家长代表苏建国发言。
他拿着话筒,走到舞台中央,看着台下济济一堂的宾客,看着主桌上满脸骄傲的岳父岳母和舅哥们,看着身边眼眶湿润的妻子和优秀的女儿,百感交集。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微颤:“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亲朋好友们!大家好!
今天,是我苏建国这辈子最高兴的一天!首先,我代表我们全家,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女儿苏晓的升学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