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它一边抵抗着被揪了后脖颈就不想动的本能,一边蹬着腿,同时斜眼盯着地上的狐狸,想让它救救自己。
狐狸一脸懵懂,与它对视。
许久之后,一人一狐一猫才回道观。
除了猫儿,人和狐狸都很开心。
此时的清逸观也像那求如城中的养心观一样,越发像样了,甚至原先污了的墙都重新抹了一遍,配着阳光竹影,栽种于枯木石槽上的瓦松,颇为雅致。
二师兄和三师兄、小师妹却已经又收拾好了东西,就放在走廊的屋檐下。
这次的行囊多了几件蓑衣斗笠,多了几卷草席,还有一些米面和装咸菜的罐子,此前七师兄的几个木偶占了板车的一半空间,如今卸下了,自然便可以携带更多的东西。
道观院中同样多了石桌石凳,都是小师妹新摸出来的,七师兄正在桌旁提笔写字。
林觉走去一看,也是一副楹联:
夜渚月明所思不远;
竹阴路曲妙造自然。
“师弟。”七师兄转头看他,“你说用这对联做这清逸观门口的楹联如何?”
“甚是合适,就是字差了些。”
“这是小事,等你们走了,我闲下来,就端个小板凳去官道旁边守着,问谁去碧落县。若有去的,就请他替我给四师兄带信,报了位置,四师兄就可请他的乌鸦和鹰隼好友来送信,我到时候请他给我写一副就是。”
“挺好……”
林觉点头思索着。
此地距离碧落县应该也有一两千里路了,飞鸟走起来许要短些。
要是再远,怕是飞鸟送信也难了。
林觉没有多说,见扶摇和彩狸已经躺在竹影间的光斑处,晒着身上的毛,他便也去煮饭去。
第187章 应是在此寄余生
一锅铺盖面,汤底是菌子鸡汤,加了咸肉,自有咸鲜。
师兄师妹们已经念很久了。
倒也不是铺盖面真的美味至极,而是人的饮食是有习性有惯性的,是能寄托人的情感的。
当初林觉在山上煮的第一顿饭就是铺盖面,大概也是他们在山上修行以来吃的第一顿好饭,此后也经常吃,自然吃着吃着就成了习惯。
一段时间不吃,就会心心念念。
尤以小师妹念叨得最严重。
此时便是狼吞虎咽。
直到吃饱喝足,抹抹嘴巴,又坐着歇息会儿,这才逐渐站起来。
如今林觉已差不多学会了七师兄的隔空取物,花开顷刻也早已抽时间写好了,吃完这最后一顿饭,就也该继续往前了。
“师兄师弟师妹,这碗就放这里,留着我回来洗吧。”七师兄笑着道,“我送你们出去。”
“都送这么远了,哪还需要再送?”三师兄说。
“送到官道上吧。”二师兄说。
“翠微百姓送的鸡鸭还剩一样一只,都是母鸡母鸭,要下蛋的,我们就不带走了。这竹林适合养鸡,七师兄你好好把它们养着,多孵些崽子,每天不想煮饭时也可煮个蛋吃,隔段时间能吃一顿肉。”林觉说道,“养不好的话,可以带信去向四师兄讨点诀窍。”
“那青苗神不知道会不会回来,师兄你不擅长斗法,要小心一些。”
“知道知道。”
七师兄扛起了他们的行李,也对他们说:“听说前方有几个地方有些饥荒,不过不算严重,你们路上不想啃救荒丹的话,就多准备些吃的。”
“知道。”
一路走到官道上,放好行囊。
道别的话无需多说,林觉给他一个信封,又互相挥一挥手,便往前去了。
七师兄揣着信封注视他们。
车声辚辚,铃铛晃响。
狐狸不知忧虑,跳跃在前方,彩狸倒是站在板车上,回头直直的把他盯着。
没有多久,双方就看不见了。
“嘿!自在了!”
七师兄不由一笑,当即拆开信封。
里头也有一封书信——
“山上数年,与师兄相处甚是愉快,也承蒙师兄照顾,教我法术。几年时间真是过得好快,万分不舍。
“知晓师兄喜欢戏术,恰好师弟也得了几门,便回赠给师兄:
“一为化龙戏,可将兵器棍棒变为毒蛇,可以表演,也可唬人;
“一为幻银术,可将砖瓦石块变成白银;
“还有师兄想学的‘花开顷刻’。
“这门法术不仅绝美浪漫,可供旁人观赏,可供自己怡情,还可为师兄防身,若能修至高深,神灵真君也会畏惧。只是修习要难一些。师弟多亏司春掌花的青帝赠了一场造化,这才顿悟,造诣突飞猛进,否则现在可能也还没学会。
“师兄天赋极好,也许比我快些。
“都附在下面了。
“送别二师兄与师妹后,今后师弟大概会在京城住段时间,京城繁华,名伶云集,师兄若有意,收到师弟的信后,可抽空来京城游玩。”
七师兄读的时候,仿佛能想象到小师弟的语气。
忍不住再读一遍。
读完一看,下方果真有三本书册。
除了花开顷刻,还有一门化龙戏、一门幻银术。
不知这小师弟是从哪得来的。
“呵呵……”
七师兄笑了两声,暂时也没有心绪去想这些。
收好信件书册,他并未回道观,而是继续往前走去。
洗碗?少说等到明天!
七师兄摸了摸怀里,还剩几两银子,便决定先去城中找找乐子。
这会儿自己当了观主,无需再给师父上交银钱,所有钱都是自己的,自己自由支配。又没有师兄来叮嘱自己,也无需避讳着师弟师妹,自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在。
心情愉悦,脚步也轻快。
径直进了城。
半日听曲,一夜饮酒。
遇到三两趣人,觥筹交错闲谈半夜,红袖几度添香,快活胜似神仙。
直到次日清晨,天蒙蒙亮,方才赶着开城门时偏偏倒倒的走回道观,看见陌生的道观门,下意识抬手欲敲,忽然想起,又把手收回来了。
敲也无人应,倚门听竹声。
这时心中才怅然。
应是在此寄余生。
……
又是一个清晨,路旁风景秀丽,日照葱花雾为纱,云遮水绕牧彤霞。
蜿蜒山路之间,两个道人走在前面,牵着一匹马,马儿则拉着一辆板车,后边一左一右两个道人骑着灰驴,晃晃悠悠的往前走着。
“前面快到秦州了吧?”
“嗯……”
“老二啊老二,干脆我们两个也买一匹驴子好了!你看,他们两个都坐在驴子上,悠然自得,像是游山玩水一样,就我们两个走路,太阳又晒,苦哈哈的!”
“我不苦。”
“反正你那道观偏僻得都快赶上老四那间了,你到了那里,下山采买,也是要买头驴子的。”
“到了再说。”
“不买算了,反正等把你送走,道爷我也有马儿骑!”
三师兄很羡慕林觉和小师妹的纸驴。
林觉则一言未发。
此时他左手拿了一个瓷瓶,走在靠近草林的一边,右手掐诀。
“来!”
林中自然飞起许多露珠,像是无数颗珍珠,连成许多条线,纷纷落入瓷瓶中。
看着颇为好看。
小师妹扭头盯着他。
前方传来二师兄的声音:“能够隔空采露,封存灵韵,师弟的采撷之法又上一个台阶了。”
“偶然顿悟。”林觉笑着说道,“也是师兄教得好。”
“你的天赋果然最好,难怪师父破例也要收你。若你能静下心来,修习炼丹,说不定可以重塑上古丹道辉煌。”
“师兄莫要乱夸了……”
“不是乱夸。”二师兄声音平静,“不过你也须得知晓,德不足者多欲,道不足者多术,找到一条大道,比学一千种法术更加重要。”
“师弟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