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知看着禅室内状似疏离的两人,对着谢观怜道:“我送你回去。”
谢观怜愧疚的对他眨了眨,摇头拒绝:“不同路,难得遇上法师,我还有佛法想与法师议……”
张正知哪能不知她就是想与那男人独处,纵使有百般不情愿,还是对她维持往日的模样,随着下属前去处理政务。
张正知走了,小雾自觉地候在门外。
禅房内就只剩下两人。
窸窣的起身被煮沸的热水压淡。
从茶香中却闻见梅花的清香,沈听肆不用抬头,也知晓她坐在了身边。
“悟因……”谢观怜见他神色自始至终都很冷淡,整齐的贝齿轻咬住嫣红的下唇,眼波流转地望向他。
“我能与你解释今天的事。”
“嗯?”他撩目,神色看似仍旧温柔,可那沾着朦胧湿雾的眼中却半分笑意也无。
谢观怜看不出他究竟是否介意刚才的张正知,但还是向他解释道:“其实刚才我原是与月娘在北苑的亭中散心,他正巧在那里查案,说要问我情杀一案,故而带我来这里,只是我没想到你竟也在。”
他敛着眼帘认真倾听,唇角维持浅笑,愉悦地想起这话已经是她第二次说了。
谢观怜面不改色地睁着黑白分明的眸儿,双手搭在膝上,等他回应的仪态像极了摆在架上精致漂亮的不倒翁娃娃。
沈听肆凝着她,颇为善解人意地颔首:“他与你是旧友,无论是查案,还是叙旧都是理所应当的。”
语气温柔如清冷玄月,体贴,平静,没给她一丝难堪,情绪把控得恰好,谢观怜时常觉得与他相处,似乎从不觉得累人。
如此善解人意,又大方的情人,实乃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谢观怜忍不住双手捧起他的下巴,亲上他的唇。
沈听肆没想到她会倏然做出这般行为,表情微滞,下意识伸手将敞开的窗户阖上。
她恍若未觉般欢喜地蹭了蹭他的鼻尖,软腔道:“悟因是我遇见过最好的男人,我只喜欢你。”
他按住她的肩膀,侧头将两人距离拉开,“方才檀越说有不懂之处,是哪几处?稍后我便要去罗汉塔,还有几刻钟的时辰。”
他虽然看似还和平素一般冷静,但冷白的脖颈却浮着薄粉,一眼便能看出来他很喜欢刚才的话。
谢观怜忍不住勾唇窃笑,继续单手撑在茶案上,浅笑晏晏地望着他:“都可以,只要是悟因讲的,我都喜欢听。”
沈听肆静了片刻,拿出一本经书递给她,“那今日先将这本,佛告阿难…”
他从头开始讲。
滚沸的‘咕噜’伴随着青年徐徐如雪的声线,令人不自觉生出几分观赏之情。
谢观怜趁他讲经时,起身将被阖上的窗户支起,趴在窗边直勾勾地盯着他脸,心中涌起难得的宁静。
青年抬眸看去。
余晖的金光落在她乌黑如雾的发髻上,鬓边的一簇小白花柔出金色的光晕,丹唇质美,绛色妆点白颊,如同经文典故中引诱佛陀的欲界之女。
。
上次不知是发生了何事,张正知被人唤走后,当日便套马随人离开了迦南寺,行程急迫得只让人留了口信给她。
余下了结残案的人便将朗明高的死,认定为死于暄娘的情杀。
情杀一事算是告一段落了。
起先她不知张正知为何走得这般急,过了几日,她听见从外面传来的消息,才知原是驻扎在边防的几位府主与手握重兵的拓跋侯君有意谋反。
而黎王受君主之命,来丹阳捉拿从大理寺地牢中逃出去的犯人,人还未找到,反而突发恶疾,浑身抽搐的被送回秦河。
大齐各地暗自都有反意,朝中有频繁发生不好之事,甚至就连孩童也开始唱着古国亡国时的童谣。
成群结队的孩童整齐地唱着:“月将升,日将浸;檿弧箕服,实亡……国。”①
恰被乘坐牛车撵巡视秦河的君主听见,当即命人将唱那童谣的孩童抓来。
士兵一共抓了有十二个孩童,最后都将其全部腰斩。
整座皇城之下,弥漫在浓郁的阴霾之中。
在一连发生好几件祸事中,显得有疯病的陈王好转成了一桩难得的大喜事。
君主高兴之余,欲设宴邀各地封侯与府主前往秦河赴宴,所以月娘不久后便要动身回秦河。
而沈听肆则代替身体不便远行的空余法师,作为此次的法师也会去秦河。
算算时日,之前告假回去的吴婆与李婆,应该也已经往回赶了。
最近谢观怜一直等着,但怎知传信的说,回来的只有吴婆一人,那李婆迟迟没有任何消息,像是忘记了归来的时辰。
谢观怜思忖,李婆家事本就好处理,不应耽误这般久没有音讯?
她刚起意想让小雾将写好的信托人送出去。
没一会儿,小雾又拿着信脸色不好地回来,身后还跟着膀大腰圆,吊捎三角眼的嬷嬷。
那是大夫人身边的嬷嬷,姓陈,当时谢观怜从雁门嫁来丹阳,一下轿子便是此人扣押她去祠堂的。
看见陈嬷嬷,谢观怜只愣了几息,旋即起身从美人小榻上下来。
她乌睫半敛成温顺的暗影,体态大方得体,轻柔的语气充满了关切:“陈嬷嬷怎的忽然来迦南寺了,可是母亲身体有碍?”
不怪她这般想,而是大夫人之前便时不时用身体不好为由头,三番两次想让她从花轿转进棺椁陪葬,即使她进了迦南寺也还是没有放弃。
此刻陈嬷嬷无端前来,她只能是这般想。
陈嬷嬷闻言脸色大变,盯着眼前的女人连呸了几声,阴阳怪气地道:“夫人因郎君娶妻后被克死,这半年来身体确有不适,这不,又听了些传闻,夫人病又发作了,特地让奴婢抬着轿撵来请少夫人回一趟府上。”
这半年来,谢观怜还从未回过一趟,因为她还未曾进门便被冠上克夫的名头,李府的人不允许她进府。
如此一反常态的请她回去,谢观怜自不会以为是好事,而且她让小雾去送的书信,现在还攥在这老嬷嬷的手中。
恐怕是场鸿门宴。
谢观怜并不慌张,毕竟早就算到这一日迟早会来。
她看着陈嬷嬷温婉一笑,温声应下:“好。”
顿了顿,她又似想起什么,秀丽的细眉蹙起道:“不过昨儿我与法师约了下午的法会,不能去了,我让小雾带句话过去,这应该可以吧。”
法会?
陈嬷嬷怀疑地看着眼前柔情绰态的美貌女人,暗忖事到临头了,还要装作一心为郎君祈福。
陈嬷嬷冷笑,吊斜着眼,觑了眼垂着头瑟瑟发抖的小雾。
“嗯,去吧。”陈嬷嬷眼神轻慢,“不过夫人这边可等不了,家主与诸位老爷都在祠堂等着娘子呢。”
谢观怜微笑,“省得。”
她转头看向小雾,当着陈嬷嬷的面柔声嘱咐:“小雾,你去找悟因法师,就与他说今日我欲归家,今日的禅悟我便不去了,代我向他赔礼道歉。”
小雾悄悄抬眼,怯怯地点头:“奴婢晓得,一定会帮娘子将话带到的。”
谢观怜颔首,温柔地摸了摸她的头,“嗯,去吧。”
小雾犹豫地看了眼陈嬷嬷,似在等她同意。
陈嬷嬷被小雾的眼神看得心中畅快,抬着下巴,从鼻子里‘嗯’了声,轻慢之意跃然眼底。
小雾得到首肯,转身便朝着外面跑去。
陈嬷嬷看着小雾紧张得手脚并用的跑姿,脸上露出讥诮。
果然真是破落户里出来的,连个小丫头都怯怯生生的。
陈嬷嬷转过头,对正在穿衣的谢观怜催促道:“少夫人快些,再等下去,只怕是天都要黑了。”
闻言谢观怜将单薄的外裳系上,连避寒的大氅都没有穿,便急急的随她出了明德园,坐上撵车从大门往寺外行驶。
第34章 白雾粉
迦南寺位于山上,却属丹阳的中央地带。
李府为丹阳氏族末端,地处稍远,坐马车需花上两个时辰。
如嫁来的当日一样,撵轿连李府的正门都进不去,直接拐着弯儿去祠堂。
祠堂外站着不少下人,皆穿着穿白衣戴孝巾,甚至还有吹着唢呐哭戏的声音。
陈嬷嬷撩开轿子:“少夫人,下轿罢。”
谢观怜从里面探出头,掀眸望了眼眼前方正又高的祠堂,再盖下鸦羽似的眼睫,艳丽的眉宇将沾上些丧夫的悲情。
她执起素白的绢帕,沾了沾眼底,弱不禁风地往前蹒跚两步,被身后的人扶着。
“走罢。”
高悬陈旧牌匾像古旧的一座山,乌压压地悬在头顶,周围摆满了碑,刻满了字,沉重的如同有人在悸动地抽泣。
祠堂挤满了人,族中长老与家主坐在上首,下首分为两拨人,坐在椅子上享受尊荣的本家,跪坐的旁支,
谢观怜从外面走进来,瞬间好几双眼睛齐刷刷地看来。
有惊艳,有唏嘘,也有幸灾乐祸看戏的。
而一旁还有跪着本应在家的李婆。
“跪下。”
上首的老者严肃着脸开口。
谢观怜面不改色的在一众目光之下,跪坐在蒲垫上。
“都是你这女人害死了我的儿。”
穿着灰白袄子的妇人哭的声嘶力竭,原本的容颜满是丧气,坐在上首恶狠狠地盯着跪在中央,穿着素色的女子。
周围的人都在劝说。
“罢了罢了,当时算命的先生都说过,三郎病入膏肓多年,娶一凶煞命格的女子回来能震慑他身上的邪祟,若不能也是他命里有此劫,如今新娘还没有与他拜堂,也没有入祠堂,但也算是三郎的未亡人。”
大夫人姚氏掩面哭:“我儿身体虽一直不好,这么多年也未曾有事,唯独她一来,我的儿便两眼一闭地去了,就是她克死了我儿,族长,您应过我,让她去陪葬的。”
姚氏期期艾艾地看向老者,双眼充血,指甲扣得桌面发出一声声尖锐的刺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