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高宗循贵妃,镶蓝旗满洲伊尔根觉罗氏,两广总督桂林之女。乾隆二十
——————————
①《乾隆至嘉庆年添减底帐》,《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续编》,第4册 ,第1633页。
②《为顺妃病势稍好情形拟于十月初二日启程事启》,档案号:03-0187-2682-0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册 ,第57——110页。
④《为顺妃降为嫔其妃分册印撤出交包衣昂邦事等》,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九日,档案号:05-13-002-000476-000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⑤《掌仪司为顺贵人薨逝传唤喇嘛转咒等来文堂抄清单》,乾隆五十五年九月初四日,档案号:05-08-030-000030-006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⑥《为顺贵人前周年礼致祭应用桌张刷套照例送往事致内务府》,乾隆五十六年七月,档案号:05-13-002-000066-002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⑦《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三年九月十八日生。乾隆年间参加八旗选秀,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被指定为贵人。同月十八日入宫,诏晋为嫔。乾隆四十四年十月初八日,以礼部尚书德保为正使,礼部侍郎达椿为副使,册封为循嫔。乾隆五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诏晋为循妃。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大学士王杰为正使,礼部左侍郎刘权之为副使,册封为循妃。嘉庆二年(1797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薨,年四十岁,诏以贵妃例治丧。嘉庆四年九月十一日,奉安裕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高宗循贵妃出身奇雅穆系伊尔根觉罗氏,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此支伊尔根觉罗氏世居阿库里地方,在清代众多伊尔根觉罗氏支系之中属于一个较小的支系。这个支系的共同始祖名讳已不可考,在清初入旗时分为四支,分别被編入镶红旗满洲和镶蓝旗满洲。其中,被编入镶红旗满洲的奇雅移之孙奇努,因战功获封巴图鲁封号和二等轻车都尉世职,在四支中最先获得高级官职,故而谨以奇雅穆之名为此支系命名。循贵妃的祖先是奇雅穆的同族,被编入镶蓝旗满洲,入旗的始祖名为胡成额。①
胡成额一支入旗之后,均为兵丁阶层。至其玄孙屯多首先出仕,仕至护军校。屯多之子名为都喀士,仕至博士,开始向科举发展。屯多娶妻富察氏,生有三子,第一子名为海色,仕至钦天监挈壶正;第二子名为满都,在仕宦上颇为出色,历任内阁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理藩院右侍郎等职,仕至工部尚书;第三子名为夸柱,仕至护军校。其中,海色娶妻完颜氏,生有三子。第三子名为春山,字长人,号丹崖,是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仕至盛京兵部侍郎。在满都和其侄春山两代人的努力之下,胡成额这支伊尔根觉罗氏开始作为高级官员和科举世家进入世家联姻圈,而春山即是循贵妃之曾祖父。
根据谱牒记载,春山先后有四位嫡妻,依次为瓜尔佳氏、赫舍里氏、瓜尔佳氏、伊拉里氏,共为春山生下两子,第一子名为鹤年,字芝仙,号鸣皋,是乾隆元年进士,仕至两广总督,在乾隆二十二年去世,得谥文勤;第二子名为逢年,字书农,号耘轩,乾隆三年生,是乾隆二十五年举人,仕至侍讲学士、户部
——————————
①谨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很多所谓的“入旗始祖”,可能只是他们呈递家谱时所写的一世祖(远祖)。以胡成额一支为例,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胡成额是这一支的“入旗始祖”,而他的六世孙春山是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其中间隔六代人,似过于久远。
郎中。鹤年生有四子,分别名为桂林、成林、慧林、庆林,其中第一子桂林即循贵妃之父。循贵妃之父桂林,在乾隆二十五年由工部主事入仕,乾隆三十三年出任道员,后来升至户部侍郎、军机处行走,仕至两广总督,在乾隆四十四年去世,得谥壮敏。除此之外,循贵妃有一位姑母,嫁给郑王府的前锋参领仙禄。还有一位嫡堂姑母,即逢年之女,嫁给愉王府的大宗多罗贝勒永穿。①
[入宫背景]
循贵妃出身镶蓝旗满洲,属于外八旗,因此应该是参加挑选八旗秀女被选中而入宫。根据档案,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户部郎中逢年两次具折谢恩,第一次称:“为叩谢天恩事,代户部郎中逢年等奏。本月十四日,四川提督桂林之女经选看,奉旨封为贵人。”②可知循贵妃是在当年十一月十四日参加挑选八旗秀女,被指定为贵人;第二次则称:“为叩谢天恩事,代户部郎中逢年跪奏。本月十八日,奉旨,将新封贵人晋封为嫔。”③又根据于善浦所录档案,循贵妃正式入宫即是在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④可知循贵妃是在被选中的四天后,以贵人位分入宫,并且在入宫当天被诏晋为嫔。
不过,根据档案记载,乾隆四十一年的当届八旗秀女在同年十二月才被户部奏报。出现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乾隆朝挑选八旗随任秀女的时间与挑选在京八旗秀女的时间不同。
[宫廷生活]
在目前明确知晓入宫年份的高宗后宫主位中,以循贵妃入宫最晚。其在乾隆四十一年入宫之时,高宗已经六十六岁。循贵妃入宫当天就获得晋位,大概说明比较受到高宗的喜爱。根据清宫医案,循贵妃入宫后,曾经患有湿疹、月信不调等病症,后来又患目疾、咳嗽。可见其身体较弱。⑥循贵妃没能生育子女,在嘉庆二年薨逝。
——————————
①此段伊尔根觉罗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恩科顺天乡试同年齿录》《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②《奏为封郎中冯年之女为贵人据情代奏谢恩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115册 ,第453—455页。
③《奏为封郎中冯年之女为嫔据情代奏谢恩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115册 ,第455—457页。
④于善浦:《清代帝后的归宿》,第160页。
⑤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1册 ,第110—167页。
[封谥释义]
循贵妃的封号为“循”,满文作“julungga”①,意为“随和”“驯良”。
八、晋妃
[简介]
高宗晋妃,镶黄旗满洲富察氏,知州德克精额之女。疑于嘉庆二年参加八旗选秀,被指定为晋贵人入宫。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尊封为晋妃。道光二年十二月初八日薨。道光三年(1823年)四月二十六日,奉安裕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高宗晋妃出身檀都系富察氏,与太祖继妃、孝贤纯皇后、宣宗恬嫔、穆宗淑慎皇贵妃同族。其家世可以参考她们各条。孝贤纯皇后、高宗晋妃、宣宗恬嫔、穆宗淑慎皇贵妃均为米思翰之后代,其中,孝贤纯皇后是米思翰第四子李荣保之女,而高宗晋妃、宣宗恬嫔和穆宗淑慎皇贵妃均是米思翰第二子马齐的后代。从堂亲辈分来讲,高宗晋妃是孝贤纯皇后的堂侄孙女,血统较为疏远。
马齐生有十二子,其后裔号称十二房,晋妃的祖父名为傅广,即是第五房之始祖。傅广,又名傅光,仕至道员。其生有四子,第一子名为丰伸布,仕至主事;第二子名为德克精额,即晋妃之父;第三子名为富哈禅,仕至笔帖式;第四子名为穆克登额,亦仕至笔帖式。根据谱牒记载,晋妃之父德克精额生于雍正七年,②是乾隆十七年进士,后来仕至知州,他至少生有六子,依次名为敬保、成保、惠保、平保、瑞保、连保,均是晋妃的胞兄弟。
马齐家族第五房傅广一支,由傅广开始,只有中低级官员的门第。在米思翰各支后裔中,属于门第偏下者。晋妃之父德克精额以进士出身,仕宦数十年,只不过仕至知州,亦可见其仕宦上并不如意。③
——————————————
①《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谨按,嘉庆二年时德克精额呈报履历,称“德克精额,镶黄旗满洲永安佐领下,进士,年六十九岁,现任直隶州晋州知州。”可参见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3册 ,第404页。
③此段富察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沙济富察氏宗谱》《思恩太守年谱》《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入宫背景]
晋妃出身镶黄旗满洲,属于外八旗,因此应该是参加挑选八旗秀女被选中而入宫。前人的研究并未能明确指出其参选年份,以目前的信息来看,只知在嘉庆三年的医案档案中,晋妃曾经以“晋贵人”的身份出现,①而在此之前,似乎未见关于她的记载。
目前推测,晋妃可能是在嘉庆二年参加挑选八旗秀女,被选给太上皇高宗作为后宫主位而入宫。其依据为,在嘉庆元年内务府所呈报的乾隆六十年和嘉庆元年的宫分档案中,高宗位下均只有“颖妃、惇妃、婉妃、循妃、恭嫔、芳嫔、鄂贵人、白贵人”②几位后宫主位,晋妃并不在其列;而在医案内,嘉庆三年时,晋妃以“晋贵人”的身份出现,故而可知晋妃是在嘉庆二年到嘉庆三年之间入宫。嘉庆三年三月的一条档案提及:“上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据敬事房传:新进贵人二位,应进宫分。”③此处所谓两位“新进贵人”,可能即包含晋妃。关于这点,尚待今后继续发掘整理。
[宫廷生活]
如前所述,目前推测晋妃可能是在嘉庆二年被选入后宫侍奉太上皇高宗。若这种推测属实,当时高宗已经八十七岁,晋妃的入宫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剧。嘉庆四年正月,高宗崩逝,晋妃亦开始寡居生活,最终在道光二年薨逝。另外,根据清宫医案,在嘉庆三年时,晋贵人曾经患过皮肤病。④
[封谥释义]
晋妃原本被称为“晋贵人”,根据档案,其满文作“jin gui zin”,为音译,可知只是作为称号使用。后来被尊封为妃位之后,没有另外赐予封号,只是将“晋”字进行意译,满文作“imiyangga”⑤,意为“聚集的”“荟聚的”。
————————————
①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1册 ,第201—203页。
②《呈报乾隆六十年皇帝皇太子等每日猪肉鸡鸭分例并销银数目清单稿》,嘉庆元年,档案号:05-0462-07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报嘉庆元年太上皇帝皇帝等每日盘肉鸡鸭分例并销银数目清单稿》,嘉庆元年,档案号:05-0462-08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为领取新进贵人等所需包裹皮张挖单事》,嘉庆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档案号:05-08-002-000076-000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1册 ,第201—203页。
⑤《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第四节 清高宗乾隆帝即位后娶纳的内务府出身的后宫
一、惇妃
[简介]
高宗惇妃,正白旗包衣汪氏(汪佳氏),总管内务府大臣、都统四格之女。乾隆十一年三月初六日生。乾隆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一说十月十八日)入宫,封为永常在。乾隆三十六年正月二十七日,晋封为永贵人。同年十月初一日,诏晋为嫔。十一月十二日,以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官保为正使,礼部侍郎德福为副使,册封为惇嫔。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初八日,诏晋为惇妃。同年十一月十六日,以大学士舒赫德为正使,理藩院尚书署礼部尚书素尔讷为副使,册封为惇妃。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日,生第十女和孝固伦公主。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以殴毙使女,降为惇嫔。乾隆四十五年前后,复为惇妃。嘉庆十一年正月十七日薨,年六十一岁。嘉庆十二年十一月初三日,奉安裕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高宗惇妃出身沈阳汪氏,是入旗的汉人,其入旗的始祖名为汪整,在清初被编入包衣旗籍,是正白旗包衣佐领下人。汪整入旗之后,其子汪三仕至包衣佐领,玄孙汪继图仕至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汪继图有位同辈兄弟名为赛弼图,赛弼图第一子名为四格,仕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兼都统,在乾隆四十一年八十余岁时去世,即惇妃之父。赛弼图还有二子,其中一子名为永保,仕至内务府郎中兼佐领;一子名为满斗,仕至总管内务府大臣。惇妃至少有两位胞兄,一位名为释迦保,仕至雍和宫郎中;另外一位名为巴宁阿,仕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兼盛京工部侍郎。整体而言,惇妃所出身的汪氏家族属于内务府中高级官员阶层,拥有相当的门第。②
[入宫背景]
惇妃出身正白旗包衣,是正白旗包衣佐领下人,按照正规流程,她应该
————————
①《奏为册封惇嫔为妃等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106册 ,第314—317页。
②此段汪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是通过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为官女子入宫,因故被高宗收为后宫。但是,从档案来看,惇妃可能并没有经历入宫为官女子这一步骤。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十三日,时任总管内务府大臣的四格具折谢恩,称:“奴才四格,为包衣佐领下末等奴才,蒙圣主洪恩,令奴才之女于本月二十日入宫,奴才全家不胜喜悦感恩。”①可知惇妃是直接作为后宫主位入宫。同时,乾隆二十八年时,惇妃已经十八岁,按照清代的制度,她应该早已参加过内务府秀女的挑选。有可能是在某一年的挑选中被记名,一直在家待命,之后才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入宫。另外,根据于善浦整理的档案,惇妃是在“十月十八日入宫”②,与上述档案有所出入,仅将两种说法皆记录于此。
[宫廷生活]
惇妃入宫之后,初封为常在。乾隆三十六年晋封为贵人,之后数年内升嫔、升妃,并且为时年六十五岁的高宗生下和孝固伦公主,亦是高宗最后一位子女。
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惇妃将自己宫内的一位官女子殴打致死。初八日,高宗召集皇子和军机大臣等,下达上谕道:“昨惇妃将伊宫内使唤女子责处致毙,事属骇见,尔等想应闻知。前此妃嫔内间有气性不好,痛殴婢女,致令情急轻生者,虽为主位之人,不宜过于狠虐,而死者究系窘迫自戕,然一经奏闻,无不量其情节惩治,从未有妃嫔将使女毒殴立毙之事。今惇妃此案,若不从重办理,于情法未为平允,且不足使备位宫闱之人咸知警畏。况满汉大臣官员,将家奴不依法决罚、殴责立毙者,皆系按其情事,分别议处,重则革职,轻则降调,定例森然,朕岂肯稍存歧视。惇妃即著降封为嫔,以示惩儆。并令妃嫔等嗣后当引以为戒,毋蹈覆辙,自干重戾。朕办理此事,准情酌理,惟协于公当,恐外间无识之徒,或有窃以为过重者,不知朕心已觉从宽,事关人命,其得罪本属不轻,第念其曾育公主,故从末减耳。若依案情而论,即将伊位号摈黜,亦岂得为过当乎?朕临御四十三年以来,从不肯有溺爱徇情之事,尔诸皇子及众大臣皆所深知。即如惇嫔平日受朕恩眷较优,今既有过犯,即不能复为曲宥。……所有惇嫔此案,本宫之首领太监郭进忠、
———————————
①《奏谢令其女儿入宫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68册 ,第69、70页。
②于善浦:《清代帝后的归宿》,第163、164页。
刘良获罪甚重,著革去顶带,并罚钱粮二年。其总管太监亦难辞咎,除桂元在奏事处,萧云鹏兼司茶膳房,每日在御前伺候,不能复至宫内稽查,伊二人著免其议罪;其王忠、王成、王承义、郑玉柱、赵得胜专司内庭,今惇嫔殴毙使女,伊等不能豫为勋阻,所司何事?著各罚钱粮一年。但其事究因惇嫔波累,著将伊等应罚钱粮,于各名下扣罚一半,其一半亦惇嫔代为缴完。所有殴毙之女子,并著惇嫔罚出银一百两,给其父母殓埋。此案虽系小事,朕一秉大公至正,与综理庶务无异,亦可恍然咸喻朕意矣。将此旨交总管内务府大臣,传谕内府诸人知之。并著缮录一通,交尚书房,敬事房存记,令诸皇子共知警省,永远遵奉。”①从后续档案来看,惇妃受到降位处罚大概只有两三年,后来又复位为惇妃。另外,根据清宫医案,在惇妃受到降位处罚的乾隆四十三年前后,惇妃受到肝郁气滞的影响,一直有月信失调、便血等症状,在乾隆四十二年前后,还有似妊发生。有学者认为这与她的易怒性格有关。
[封谥释义]
惇妃的封号为“惇”,满文为“jingji”③,意为“稳重”“富态”。
二、恭嫔
[简介]
高宗恭嫔,内务府包衣林氏(林佳氏),柏唐阿佛保之女。雍正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生。在乾隆年间被选入宫,为官女子。初封为林常在。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二日,晋封为林贵人。乾隆五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诏晋为恭嫔。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礼部尚书德明为正使,右侍郎多永武为副使,册封为恭嫔。嘉庆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薨,年七十三岁。嘉庆十二年十一月初三日,奉安裕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高宗恭嫔姓林氏,其父亲为佛保,曾任柏唐阿。所谓“柏唐阿”,亦作“拜唐阿”,为满语“baitangga”之音译,本意为“有用的”“能用的”,引申义为“听用之人”。清代各衙门、宫廷、王府内均有“柏唐阿”缺额,由旗人出任。柏唐
——————————
①《国朝宫史续编》卷2,上册,第21、22页。
②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1册 ,第57—110页。
③《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阿没有品级,每月饷银为二两,属于披甲以下、苏拉以上的差事。虽然各种柏唐阿等级都一样,所任的差事也均为“听用”,但是从性质而言,亦可分为两类:一是专门从八旗二品及以上大员子弟内挑选,①实际是给大员子弟直接出仕的一种捷径;二是在普通旗人内挑取,虽然也可以升为职官,但是相比前者,机会少了许多。而包衣旗籍出身的柏唐阿则机会最少,许多人均终生担任柏唐阿之职。由于恭嫔之父为柏唐阿,且恭嫔初封只为常在,清代八旗内又无林姓之世家等缘故,目前推定恭嫔家族为内务府包衣出身。
[入宫背景]
恭嫔出身内务府包衣,因此,她应该是在雍正朝通过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为官女子入宫,在高宗潜邸伺候,因故被收为妾室。
[宫廷生活]
恭嫔成为后宫主位后,除在最初几年内晋封为贵人之外,其后一直居于贵人位分。四十多年之后的乾隆五十九年,恭嫔方才被晋封为嫔位,当时她居住在承乾宫。②关于其由常在晋封为贵人的时间,于善浦所录档案内称“乾隆十六年六月赐号林贵人”,③但是根据已知档案,“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二日,奉上谕,朕奉皇太后懿旨,常在林氏,封为贵人,钦此”。①出现这种差异,不知是何原因。有可能是前辈学者抄录有误,亦有可能是恭嫔在乾隆十六年上半年曾经短暂被降位。
[封谥释义]
恭嫔的封号为“恭”,满文为“gungnecuke”⑤,意为“恭敬”“恭谨”。
三、瑞贵人
[简介]
高宗瑞贵人,正白旗包衣索绰络氏,礼部尚书德保第一女。生年不详,
——————————
①谨按,柏唐阿虽然只是无品级之差事,但是可以从中选取优秀者升为官员,以此进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