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全成皇后在道光二年入宫之后,住在钟粹宫。①从入宫伊始,孝全成皇后便展现出她与众不同的地方。与孝全成皇后同期入选宫廷的其他三位秀女均初封为贵人,而孝全成皇后是直接被赐予嫔位入宫,可见当时宣宗对孝全成皇后的特殊重视。
根据清宫医案记载,孝全成皇后所怀第一胎并不是在道光五年所生育的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而是在入宫没多久便怀孕,得到晋升为妃位的待遇,结果在道光三年年底小产。这次小产给孝全成皇后带来的影响很大,后来她虽然又接连生育了一子两女,但是自从道光三年小产开始便逐渐患上了寒湿下注、经带等妇科病症,身体愈发虚弱。在生育皇四子文宗之前的道光九年,孝全成皇后已经凸显肾气衰竭的病症,而当年她仅二十二岁。①与此同时,孝全成皇后的待遇节节上升,仅用了两年之间便从初封的嫔位晋为贵妃,体现了宣宗对于孝全成皇后的特别待遇。
道光十三年四月,孝慎成皇后崩逝。孝全成皇后作为贵妃,同时也是当时后宫内位分最高之人,在孝慎成皇后百日之后被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并明确指出这是立后前的举措。转过年来,孝慎成皇后丧期已过,孝全成皇后便正式正位中宫。
道光十九年(1839年)八月,孝全成皇后的病情加重,八月十七日,《实
——————————
①《为原任男爵颐龄之女著为全嫔等情事》,道光二年二月二十日,档案号;05-13-002-000115-00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奏为拣派专奉嫔及贵人进宫之内管领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193册 ,第458页。
③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2册 ,第673、674页。
④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738页。
录》记载宣宗“幸湛静斋视皇后疾”①。根据《实录》的文本习惯,一般到了需要皇帝亲临“视疾”的地步,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道光二十年正月初四日,宣宗移居圆明园,孝和睿皇后移居绮春园。初六日这一天,孝全成皇后的病势突然加剧,宣宗于申时诣绮春园,奉皇太后临视皇后疾。需要奉皇太后临视,证明孝全成皇后的病症已经十分危急。最终在正月十一日丑时,孝全成皇后崩逝。这些资料都显示出,孝全成皇后并非是暴亡,其病情是逐渐积累而成。
孝全成皇后崩逝之后,宣宗也表现出了跟孝慎成皇后崩逝时候相仿的浓厚感情,数十次亲临奠酒,也是宣宗与孝全成皇后关系亲密的一个表现。
在《清史稿》宗室禧恩的传记中指出:“禧恩自道光初被恩眷,及孝全皇后被选入宫,家故寒素,赖其资助,遂益用事。遍膺禁近要职,兼摄诸部,凌轿同列,人皆侧目。后晚宠衰,禧恩亦数获谴罢斥。文宗即位,乃复起,不两年登协揆焉。”②按宗室禧恩在道光初年即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跻身中枢,在道光二年孝全成皇后入宫之后的确是愈发得势。之后从道光十三年开始渐遭惩处,特别是道光十八年时从中枢被罢职,这时间正好是孝全成皇后人生的最后一两年。对于宫闱内幕,后人无法明确得知,但是《清史稿》所说之“晚宠衰”,似乎也并非全无道理。
[封谥释义]
孝全成皇后原本的封号和最终的谥号均为“全”,前后满文一致,均作“gcmungge”③,意为“全部”“完全”。宣宗评价孝全成皇后说:“念自入宫伊始,即肇锡以嘉名。迄乎正位以来,洵克符乎实行。奉慈闱而成顺孝,秉淑德而著醇全。惟孝全二字之徽称,赅皇后一生之懿范。”①体现的是孝全成皇后醇和全粹的品德。
四、孝静成皇后
[简介]
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原正蓝旗满洲后抬正黄
——————————
①《宣宗成皇帝实录》卷325,道光十九年八月庚辰条,《清实录》,第37册 ,第1106页。
②《清史稿》卷365,第38册 ,第11438页。
③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79页。
④《宣宗成皇帝实录》卷330,道光二十年正月戊申条,《清实录》,第38册 ,第8页。
旗满洲博尔济吉特氏,承恩公、刑部员外郎花郎阿之女。嘉庆十七年五月十一日生。在道光五年参加八旗选秀,被指定为静贵人而入宫。道光六年四月初七日,诏晋为静嫔。同年十月二十三日,生第二子多罗顺和郡王奕纲。十二月初一日,以礼部尚书松筠为正使,礼部左侍郎舒英为副使,册封为静嫔。道光七年正月十五日,诏晋为静妃。同年四月二十日,以礼部尚书松筠为正使,内阁学士钟昌为副使,册封为静妃。道光九年十一月初七日,生第三子多罗慧质郡王奕继。道光十年十二月初七日,生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第六子和硕恭忠亲王奕䜣。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诏晋为静贵妃。道光十四年十一月初三日,以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文孚为正使,礼部右侍郎文庆为副使,册封为静贵妃。道光二十年四月二十五日,诏晋为皇贵妃,抚育文宗。同年十二月十七日,以大学士王鼎为正使,礼部左侍郎关圣保为副使,册封为皇贵妃。道光三十年正月,宣宗崩逝,文宗即位,尊封为康慈皇贵太妃。咸丰元年三月十五日,以大学士赛尚阿为正使,大学士祁寯藻为副使,册封为康慈皇贵太妃。咸丰五年七月初一日,尊封为康慈皇太后。咸丰五年七月初九日巳时崩,年四十四岁。同年九月二十三日,恭上尊谥曰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抚圣皇后,升衬奉先殿。咸丰七年(1857年)四月二十日,奉安慕东陵,未系宣宗之谥,亦不配享太庙。咸丰十一年九月,穆宗令大臣们会议孝静皇后谥号。同年十月初一日,拟定升衬太庙,系宣宗之谥,加上端惠两字。同治元年九月初一日,升衬太庙,系宣宗之谥。光绪元年六月,加上庄仁两字。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加上和慎两字。
[家族背景]
孝静成皇后出身博尔济吉特氏,但其不仅不是蒙古盟旗之人,也不是蒙古八旗之人,而是满洲旗人。孝静成皇后的祖先系出元昭宗,远祖是明代时期著名的达延汗。据说达延汗生有十一子,根据文献不同,对这十一子的排行记载也不同。其中,有一子名为格勒博罗特,其子乌班萨诺音为蒙古兀鲁特部贝勒。到了乌班萨诺音的孙辈,其中年纪较长者明安、年纪较轻者琐诺木,都在清初时归入八旗。明安被封为二等伯,编入正黄旗满洲,琐诺木则被封为二等子,编入正蓝旗满洲。孝静成皇后即是琐诺木的后代。
琐诺木入旗之后,其大宗后裔世袭二等子爵位,孝静成皇后一支则是小宗。孝静成皇后的祖辈在清初时主要担任八旗内的都统、参领等高等武职,从大宗分离后开始在文化方面用功。乾隆二十一年,琐诺木的五世孙兴德考中文举人,后来仕至道员,这位兴德就是孝静成皇后的曾祖父。
兴德娶妻邢佳氏,生有七个儿子,其中仕宦最成功的是第三子鄂山,为嘉庆元年进士,仕至刑部尚书。另外还有第七子成山,为道光三年进士,仕至道员。孝静成皇后的祖父则是兴德的第一子昆山,仕至刑部员外郎。昆山娶妻爱新觉罗氏,生子花良阿。花良阿娶和硕肃恭亲王永锡的第八女县主为妻,以县主额驸的身份仕至刑部员外郎,孝静成皇后应该即是县主所生。除孝静成皇后之外,花良阿至少还有一子一女。儿子名为恩龄,是孝静成皇后的弟弟,后来仕至刑部右侍郎;女儿则嫁给多罗诚隐郡王允祉的五世孙载龄,载龄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后来袭爵不人八分辅国公,仕至体仁阁大学士。
孝静成皇后家族虽然只是旗人世家的支流,但是通过在科举方面的努力,巩固了在世家圈内的联姻,甚至形成了比大宗还要高的门第。仅从出身上来讲,孝静成皇后家族的门第相当不错。①
[入宫背景]
根据道光朝的宫分档案,孝静成皇后在道光五年的档案内出现,结合其正蓝旗满洲的出身,可知其是在道光五年参加八旗选秀时被选中,指定为静贵人而入宫,其家族所上谢恩折也是在道光五年。②道光五年那届八旗秀女中,似乎只选中了孝静成皇后一位入宫。
[宫廷生活]
孝静成皇后入宫之后,住在永和宫。③她得到了宣宗的宠爱,进宫的第二年便生下皇子。根据清宫医案记载,道光八年,孝静成皇后曾经小产。之后则连续在道光九年、十年、十二年生育子女。因为小产的影响,加上连续生育,孝静成皇后逐渐患上了血虚,之后又在道光十三年患上风瘟咽痛,身
——————————
①此段博尔济吉特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朱卷集成》《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②《奏为胞侄花良阿之女著封静贵人谢恩事》,道光五年二月二十三日,档案号:03-2819-00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奏为查验永和宫交出女子大妞情形事》,道光二十年三月初九日,档案号:05-0711-07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体逐渐虚弱,而位分却不断上升。
道光二十年正月,孝全成皇后崩逝。当时的后宫中,道光二年以第一批八旗秀女入宫的四位后宫主位内,孝全成皇后和睦答应已故,常妃和祥妃则纷纷失宠降位,道光五年以第二批八旗秀女入宫的孝静成皇后则是贵妃位,无论从资历、门第还是生育子女等方面均是其中翘楚,故而在孝全成皇后百日之后,宣宗将孝静成皇后晋为皇贵妃,在事实上充当整个后宫的首领,并且让孝静成皇后移居钟粹宫,①肩负起抚养文宗的重任。
对于宣宗生前为何不立孝静成皇后为后,目前认为可能与年龄有关。在当时的价值观中,认为年近老年不宜再行立室。如高宗曾经在上谕中提到:“朕春秋六十有八,岂有复册中宫之理。”②孝全成皇后崩逝的当年宣宗已经六十岁,不将孝静成皇后册立为中宫或许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影响。
道光三十年正月,宣宗崩逝,受孝静成皇后抚育的文宗即位,尊孝静成皇后为皇贵太妃,移居寿康宫。以文宗的角度来说,从自己十岁时生母孝全成皇后崩逝到二十岁即位的十年间,孝静成皇后实际充当了母后的身份,母子关系肯定比较紧密。后来文宗在上谕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朕在冲龄,仰蒙康慈皇贵太妃抚育深恩。”“抚育朕躬十五载。恩恤优加。”然而,对于孝静成皇后的名分地位,文宗却十分矛盾。宣宗生前没有将孝静成皇后立后的意思,文宗似乎也不想开这个特例。就算是在孝静成皇后生前勉强将其尊为皇太后,但在是否系宣宗谥的问题上,文宗依然有顾虑。按照文宗的说法:“爰考会典所载,太祖高皇帝三后,惟孝慈高皇后配衬太庙,谥号称高。是别殿奉祀,称号宜殊,非惟前代之旧章,实本我朝之定制。今明钜典,朕不敢以感恩之故,稍越常经。景铄鸿名,朕何敢以尽孝之私,致踏定礼。”③明确表示不想开这个先例。
根据通说,认为孝静成皇后在临终之前晋为皇太后,并在穆宗即位之后得以系谥,均是其子和硕恭忠亲王奕䜣运作的结果。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史料指向两者具有必然关系,所以这里只存疑处理。
——————————
①《奏为查验钟粹宫交出因病女子一名情形事》,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初七日,档案号:05~0719-07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66,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乙未条,《清实录》,第22册 ,第262页。
③《文宗显皇帝实录》卷174,咸丰五年八月庚子条,《清实录》,第42册 ,第947、948页。
[封谥释义]
孝静成皇后原本的封号和最终的谥号均为“静”,但是其满文并不相同。封号的“静”,满文作“cibsonggo”①,意为“静”“景仰”;而谥号的“静”,满文作“cibsen”②,意为“安静”“肃静”。这两个满文词汇的词根一致,寓意也基本一样,出现这种差异,其实是因为孝穆成皇后的“穆”为“cibsonggo”,为了规避所改。至于其徽号“康慈”,满文作“nclhe jilangga”③,意为“安康慈善”。
第二节 清宣宗道光帝潜邸时娶纳的后宫
一、恬嫔
[简介]
宣宗恬嫔,镶黄旗满洲富察氏,盐运使查清阿第一女。在嘉庆年间参加八旗选秀,被仁宗指与宣宗为侧福晋。嘉庆二十五年八月,宣宗即位,诏封为恬嫔。道光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以内阁学士明志为正使,奕经为副使,册封为恬嫔。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十九日戌时薨。同年十一月初七日,奉安慕东陵。
[家族背景]
宣宗恬嫔出身檀都系富察氏,与太祖继妃、孝贤纯皇后、高宗晋妃、穆宗淑慎皇贵妃同族。其家世可以参考太祖继妃、孝贤纯皇后、高宗晋妃、穆宗淑慎皇贵妃条。
康雍时期名臣马齐生有十二子,形成了十二房后裔,以第十一房傅良一支承袭伯爵爵位为大宗。高宗晋妃是第五房傅广的孙女,穆宗的淑慎皇贵妃是第四房傅德的四世孙女,而恬嫔即是门第最高的第十一房傅良的曾孙女。
第十一房的祖先傅良为马齐之妾郭氏所出。原本马齐的爵位传与嫡出的第十二子傅兴承袭,但是傅兴因故革爵,爵位便落到了傅良身上。傅良袭
——————————
①《为静贵人晋封静嫔清文封号业已赴阁恭录事致内务府》,道光六年四月二十四日,档案号:05-13-002-000125-009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79页。
③《为知照御笔圈出康慈皇贵太妃常嫔清文各字样事致内务府等》,咸丰五年七月初二日,档案号:05-13-002-000200-000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爵之后,仕至西安将军、领侍卫内大臣,得谥恭勤。他娶宗室富达礼第十三女为妻,生有五子,依次为善明、穆靖安、灵和、灵慧、灵毓。其中承袭一等敦惠伯爵位的是善明一支,而恬嫔则是穆靖安的孙女。穆靖安,号以亭,仕至奉天府府尹、副都统,娶妻爱新觉罗氏、纳喇氏,生有四子。第一子名为哈清阿,仕至知县;第二子名为查清阿,即恬嫔的父亲;第三子名为他清阿,早卒;第四子名为那清阿,仕至刑部郎中。恬嫔之父查清阿,字芸圃,仕至盐运使,卒于道光五年,其妻为豫王府宗室科灵阿之女,另有一妾韩氏,共生育二子二女。其中二子均为嫡出,第一子名为诚端,后来仕至盛京工部侍郎;第二子名为诚春,因有痼疾,只仕至内阁中书。恬嫔是查清阿的嫡长女,①其妹则是妾室韩氏所出,嫁给正白旗蒙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麟绶为嫡妻。
恬嫔出身旗人世家,门第相当不错。宣宗是仁宗既定的继承人,其侧室的挑选应该也兼顾了出身的考量。②
[入宫背景]
宣宗的恬嫔是一位记载比较少的后宫主位,根据档案,在嘉庆七年的时候,宣宗位下已经有了“侧福晋”③,后来则被称为“大侧福晋”。从后来的记载来看,宣宗在潜邸时一共有两位侧福晋和两位妾室,其中“二侧福晋”即后来的和妃是在嘉庆十三年获封的,那么这位“大侧福晋”应该即是恬嫔。
目前已知恬嫔出身镶黄旗满洲,出身世家大族。按照清中叶宫廷中的习惯,重要皇子的侧福晋一般均由皇帝从八旗秀女之中挑选并指婚,如高宗继皇后纳喇氏、仁宗恕妃等均属这种情况,恬嫔应该也是如此。至于选秀年届,已知宣宗的嫡福晋孝穆成皇后是在乾隆六十年的选秀中被选中的,且在当年的秀女档案中并无恬嫔出现;而嘉庆七年的档案内恬嫔已经作为宣宗的侧福晋出现,故而推断恬嫔是在嘉庆三年或嘉庆六年参加挑选八旗秀女,被指婚与宣宗为侧福晋的。
[宫廷生活]
恬嫔是仁宗直接指婚给宣宗的侧福晋,出身也很不错,但是她没能为宣
——————————
①敦崇:《思恩太守年谱》,第18、19页。
②此段富察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沙济富察氏宗谱》《思恩太守年谱》《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③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1册 ,第365页。
宗生下子女。宣宗即位之后,恬嫔以大侧福晋的顺位得封嫔位,居住在延禧宫。①不过,在宣宗即位的当年,恬嫔已经年近四十,很难再得到特殊的恩宠,就这样在延禧宫度过了自己的余生。根据清宫医案记载,恬嫔在嘉庆年间身体便不太好,曾患痰饮、风湿痹症,后来发展为肝阴不足。②
根据《玉牒》等档案,恬嫔薨逝于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十九日,而在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延禧宫曾发生大火,整个宫殿烧得只剩下宫门,③当时已经年近六十的恬嫔是否因为火灾受伤,或因惊吓患病而亡,目前尚不得而知。
[封谥释义]
恬嫔的封号为“恬”,满文作“clehun”④,意为“恬然”“娴静”。
二、和妃
[简介]
宣宗和妃,正白旗包衣辉发纳喇氏,三品卿衔内务府郎中、参领成文之女。事宣宗于潜邸,为格格。嘉庆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生第一子多罗隐志郡王奕纬。因诞生皇长孙故,由仁宗特赐封为侧福晋。嘉庆二十五年八月,宣宗即位,诏封为和嫔。道光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以礼部右侍郎博启图为正使,内阁学士恒龄为副使,册封为和嫔。道光三年二月十二日,诏晋为和妃。同年二月二十三日,以大学士托津为正使,吏部左侍郎博启图为副使,册封为和妃。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初四日亥时薨。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慕东陵。
[家族背景]
宣宗和妃出身苏巴泰系辉发纳喇氏。根据谱牒的记载,其家族入旗的始祖名为苏巴泰,世居辉发地方,入旗之后被编入正白旗包衣,是正白旗包衣佐领下人。和妃一支虽然姓辉发纳喇氏,但是其家族与辉发国主系辉发
————————
①《奏为查验延禧宫交出因病出宫女子一名情形事》,道光二十年五月二十六日,档案号:05-0713-0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1册 ,第361—369页,第2册,第615—617页。
③《奏为延禧宫失火情形事》,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档案号:05-0742-01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纳喇氏(昂古里系辉发纳喇氏)并非同族,故而与高宗继皇后并无堂亲的血缘关系。
苏巴泰入旗之后仕至盛京佐领,其孙辈五人形成五支后裔,以第二房常保的独子苏博礼一支最为显赫。苏博礼仕至内务府郎中、参领,跻身中高级官员行列。另外几房也均在内务府出仕,有数位出任海关、织造等要缺,初步形成了门第。特别是嘉庆年间的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苏楞额为第五房阿尼杨阿的后代,从辈分上算,他是和妃的族叔祖。
苏博礼之子名为塞勒,虽然只是内务府的护军,但是他的四个儿子仕宦均比较顺利。其中,第一子名为成德,仕至张家口总管、内务府郎中;第二子名为成善,仕至内务府员外郎、江宁织造;第三子名为成文,仕至内务府郎中、参领,加三品卿衔;第四子名为成章,仕至司库。和妃即是成文的女儿。
成文先后有过三位嫡妻,分别是谢氏、郑氏、金氏,另外还有一位张姓妾室。这三妻一妾共为成文生育了九个儿子和至少三个女儿。其中第一子名为延丰,仕至内务府郎中;第二子名为延庚,是乾隆四十八年举人,仕至知府;第三子名为延龄,仕至内务府员外郎;第四子名为延昌,也仕至内务府员外郎;第五子名为延隆,仕至内务府员外郎、佐领;第六子名为延衡,是嘉庆六年拔贡,仕至内务府郎中;第七子名为延崇,仕至内务府主事;第八子名为延升,仕至内务府郎中、佐领;第九子名为延英,也仕至内务府员外郎、佐领。已知的三个女儿里,长女嫁给佟佳氏,另外两位排行不明,其中一位是和妃,另一位则嫁给正红旗满洲瓜尔佳氏法良。法良后来仕至道员,他是大学士桂良的弟弟。至于年岁方面,根据内务府挑选秀女的档案记载,成文第六子延衡是“和嫔亲兄”①,第八子延升则是“和嫔胞弟”②。查询谱牒,得知延衡生于乾隆四十二年,延升生于乾隆五十一年,这样算来,和妃可能是成文排行比较靠后的女儿。后来,和妃七弟延崇的女儿,即和妃的亲侄女也通过内务府选秀入宫被封为顺常在,姑侄共侍一夫。
在和妃入宫之后,苏巴泰一支辉发纳喇氏继续发展,门第也继续提升。
——————————
①《奏为遵旨挑选秀女情形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192册 ,第163—165页。
②《奏为应挑女子内有和妃胞兄之女另为一班事》,道光十三年,档案号:05-0671-03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其后代按照内务府旗人的惯例取始祖苏巴泰的首字为姓,在清中后期被称为“苏家”,亦称“延苏家”。和妃的两位本家侄孙,一位名为麒庆,是道光二十一年文进士,仕至大学士、热河都统;另一位名为俊启,仕至内务府大臣、护军统领,均是晚清的名臣。这也让苏家成了晚清著名的内务府世家之一。①
[入宫背景]
和妃为正白旗包衣佐领下人出身,所以她是作为官女子被选入宫中,在宣宗潜邸伺候,因故被收为妾室的。不过目前并不清楚和妃入宫的年届情况。
[宫廷生活]
和妃是宣宗在潜邸时的妾室,原本地位与平贵人、定贵人相同。却因她在嘉庆十三年为宣宗生下了第一子多罗隐志郡王奕纬,从而以生育皇长孙的功劳获得仁宗的恩赏,直接封为侧福晋,排序在恬嫔之后,称“二侧福晋”。宣宗即位之后,和妃以二侧福晋的顺位和恬嫔一样获得了嫔位,一起住在延禧宫。②道光三年,与前一年新入宫获宠的孝全成皇后和祥妃一起晋位,其后一直停留在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