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其实有时贪心些,也未尝不可
清蕴独坐在杌子上,望着手中香茶升腾起的袅袅轻雾,目带沉思。
她没有梳妆,在炭盆的热意下仅着了件水青袄衫,面上未施脂粉,相较起来比白日成熟稳重的形象多了分青涩。
而她的思绪不在这杯茶,飘到了张大夫说的“解毒”二字上面。
和大多数人一样,她一直以为李秉真是时运不济、生来多病。
他得到的太多,权势、富贵、相貌、才智,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的目标,作为齐国公和镇国大长公主之子,他却不费吹灰之力就拥有了一切。有人就会想,上天给他降下一些磨难也是应该的。
但从张大夫流露的意思来看,他这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病,是病和毒。
如果真和后者有关,就让人不得不想起彭掌柜说过的话——早年间,齐国公后宅曾有两位“主母”。
除去后宅争斗,好像没有另一种更符合常理的原因能解释。
清蕴无意探究齐国公府密辛,但她如今已经是世子夫人,这事看起来又和李秉真息息相关,如果她完全不知情,日后相处中很可能会触犯到一些该避忌的人和事。
她不喜欢这种懵懂无知的感觉。
“夫人。”白兰唤她,“世子醒了。”
时隔一天一夜,李秉真总算醒来,这段时间除去喝药,他几乎都在昏睡。期间大长公主派人来问过话,被清蕴以夫妻二人在休息的借口打发走了。再久些的话,恐怕那边就会发现。
踏入内寝,李秉真刚喝完药,其他人在收拾药碗,帮他擦拭手掌。他的药多而杂,既有煎煮的药汤,也有干巴巴的药丸,必要时还得辅以药浴。这些药有个共同之处,就是气味都极苦,最小的那枚药丸闻起来也是极其刺鼻,几乎只能闭着眼睛服入。
李秉真好像习惯了这些,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冷淡至极,好似高居九重天的神祇,身边来来回回那么多忙碌的人,一个都没能落入眼底。
清蕴发现,这样的他和当日光明寺伪装出的模样很相似。在这种时候,与其说那日是伪装,不如说温文尔雅的表象更像一层“面具”。
其实久病之人历经诸多痛苦,想要和常人心境如一,几乎是不可能的。清蕴身边没有这样的人,起初以为李秉真是意外,可从他独处时的状态,以及孤峭寂冷的字迹来看,他只是比其他人更会隐藏。
烛光中显现出清蕴身影,神祇倏然落入凡间,笑意慢慢浮现,“清蕴。”
“世子这一觉,睡得可比我长多了。”清蕴轻声说着,让李秉真不由露出歉意的神色,“我知道会虚弱一阵,本想待在书房中度过,没想到来得这么突然。”
他是想避开她的,清蕴对此心知肚明,没评价什么,接过白兰递来的粥。
这碗由粳米、山药、郁李仁、柏子仁等物熬制而成药粥,作用是润肺养神,正适合此时的李秉真。
两人都没任何扭捏,一个喂得顺手,一个吃得也很坦然。
也就是这时候,清蕴发现他的眼睫格外长,不似她的天然含有卷翘,而是直接下垂。当他低首,眼睑下那道浓浓阴影,几乎能遮挡住所有心事。
还剩最后几口粥时,清蕴依张颖临走前的吩咐,取出黑白瓷瓶,“一枚解毒,一枚治病,必须随饭食服用,世子要先用哪颗?”
李秉真沉默,须臾选了前者,清蕴就从中倒出一刻圆润的黑色药丸。他伸手来取,微凉指尖触碰到掌心的刹那,两人神色都微微动了下。
夫人的聪慧,在李秉真这儿实在无需赘述。他最初深受吸引的,也正是她这份看穿世事的透彻和直面内心的坦然。在意识到自己成为她的夫君是因她选中,而非两家长辈商定后,李秉真就知道,有些事无法瞒她,也不应瞒她太久。
更别说她这句等同于明示的话。
服了药,等女使们接连出房,仅剩二人相对而坐时,李秉真开口,“我沉疴在身,既是病,也是因毒。”
清蕴给两人各倒杯水,做出认真倾听模样。
在李秉真的讲述中,时间追溯了许久,直到他尚未出世,父母刚刚成婚之际。
齐国公早年有一位通房,仅这一位,是太夫人买来养在膝下、看着长大的姑娘。太夫人与她情同母女,齐国公与她也有青梅竹马兼兄妹之谊。在齐国公还未成婚前,这姑娘与其说是通房,称为半个女主人更合适。
可想而知,她在曾经的侯府、如今的齐国公府拥有多大权力。
齐国公喜爱她,但也有男人们共通的想法,认为她出身太低,不可为正妻。
尚大长公主当然是意外,可齐国公与这位殿下有袍泽之情,大长公主亦生得明媚美丽,他被选中了,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起初,二女相安无事。大长公主出身尊贵,性傲且不拘小节,根本不屑和成婚前的一个小小通房计较,即便此女被收作姨娘,也全然无所谓。她作为大长公主兼将军,有自己的府邸和俸禄,管家权也不放在眼中,齐国公由此得享齐人之福。
但人之所以不可控,正是因为其思想会变化,野心会随之增长。齐国公母子的放纵、大长公主倨傲下的忽视,让这位姨娘滋生了勃发的欲望,尤其是在大长公主诞下一女后迟迟无子的情形,让她筹谋甚多。
所以,在大长公主再次有孕,自己也恰好有了身孕。她急于给自己儿子开路,竟铤而走险,借府中不曾防备,在大长公主临盆前给她下了奇毒。
毒一种下便有大半到了胎儿体内,导致李秉真生来极为虚弱,几度病危。齐国公夫妇还以为是大长公主早年在战场受伤所致,小心翼翼呵护几年,竟无意中得知是姨娘暗中下毒所致。
当时情形如何,李秉真不可能知道。从他有记忆开始,父母二人就好比仇敌,让他整日活在无止尽的争吵和叱骂当中。伴随着身体的病痛,他一度认为,自己是造成这些境况的罪魁祸首。
直到他七岁那年,大长公主忽然大步走来,说要带他离开国公府,当时她裙裾染血,浑身是说不出的畅意。事后李秉真才知,她亲手斩杀了那位姨娘,并准备休夫。
当然,从现在的结果看,休夫定没休成,此事到底怎么解决的也只有几位长辈清楚。
反正齐国公后宅从此没了姨娘,她留下的一子李审言,最初由太夫人养育,待他到十岁后就独住了一个院子。对待这两位孙子,太夫人明面上都比较淡,以年事高的由头,早就不参与家中诸事。
李秉真道:“母亲不喜李审言,他到卫所任职后也甚少回家。”
准确来说,是齐国公府几乎没问过李审言的任何事,连他当初跟去战场,都是有人禀报,夫妻俩才知道他竟混入了平乱大军。
清蕴听罢若有所思地静了许久,齐国公府这桩往事确实有些出乎意料。
“既然是毒,二十多年也无法解?”
“当时我太小,毒已深扎五脏六腑,余毒难以彻底清除,只能定时放毒血、用药镇压。张神医为我治疗已久,他一直在研制解毒之法,如果说根除,只能看他是否有进展。”
清蕴了然,怪不得藏翠藉香二人被张颖训如狗也不敢反驳。
李秉真淡道:“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惊天秘闻,已是上一辈恩怨了,且早就解决。”
早就解决了吗?清蕴认为未必,大长公主爱憎分明,且极其喜欢迁怒,她杀了那位姨娘,每日看着李秉真备受煎熬,没道理会放任李审言安然长大。更有甚者,齐国公这些年也不见得能讨什么好。
李秉真的语气也过于冷静,像是在讲述他人事,对于父母的荒唐,对于自己的痛苦,好像完全不在乎。神佛尚且怒目,他却总是心如止水,不似此间中人。清蕴觉得,他这旁观的态度不是无能为力的接受,更像漠不关心的傲慢。
很快敛了思绪,“所以你畏热不畏寒,平时服药,更多为镇压毒性?”
“是。”
清蕴颔首,从起初的诧异到恢复自如,仅用了讲述的这一刻钟,“如此说来,我还应该庆幸,世子并非受上苍所妒,仅是人力为之。人力就总有可挽回的余地,还不算太糟。”
李秉真眉头动了下,似乎从未有人和他说过这种话,母亲连他服药都看不得,总会在旁边默默流泪,然后夺门而去。
他笑起来,“夫人见人见事,总有独到之处。”
清蕴的回答,是放下碗,静看着他。
李秉真由起初的愣怔到平静,那点笑意收起,“吓着你了吗?”
“有些。”
其实并没有,清蕴敢嫁给有那么多传闻的他,对一些事当然有心理准备。甚至于说,刚嫁过来人就守寡的可能性也想过。
考虑到齐国公府和自身的种种境况,她一度认为,即便最差的结果,也是利大于弊。
但此刻她隐约看出,李秉真并非只是身体有问题,他自身亦没有什么生的欲望。许是厌恶了这满是痛苦的身躯,许是对世上的一切没有眷恋,又或许是其他原因。
“少思。”
“嗯?”
“惟愿真心相许,一年胜百年。在和你成婚前,我的确这么认为。”清蕴道,“但其实有时贪心些,也未尝不可。”
“你认为呢?”
对上那明净柔和的目光,李秉真感觉自己的心弦,被轻轻拨动了一下。
对解毒、续命这件事,他一直没什么执念。某种程度来说,他是生而知之者,在父母以为他依旧懵懂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记住,并且逐渐弄懂他们争吵的缘由。
齐国公和大长公主在战场上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但在内闱中,在夫妻、儿女之间,却都像牙牙学语、踉跄行走的孩童,隐瞒、误会、疑虑,让他们的关系如同悬丝走线,一度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事情因李秉真而起,但他知道症结不在自己,也没想过设法挽救。父母是分是合,对他而言没区别,甚至自己是死是活,他都不是很在意。
这些冷漠到不正常的想法,李秉真从没对人表露过。
没想到他这位年少许多的新婚夫人似乎很快就有所察觉。
临睡前,他的目光停留在身侧,许久后,抬手灭灯。
第18章 看来好人更容易受欺负
休养三四日,李秉真乱服药的后遗症好了许多,能够行走自如,也能在长辈那儿偶尔露个面,叫他们安心。
大长公主对清蕴这个儿媳有第一面的好印象,再加上法显禅师的批语,很放心她和儿子相处。藏翠笑言,说殿下知道如今有了可以管束世子的人,终于不再一日三问了。
话有些夸张,足以说明国公府对李秉真是何等小心。
日子就这样消磨着,李秉真十日的婚假即将告罄,再过一天,他就该去翰林院上值了。
清蕴有些好奇,“世子在翰林院做什么?”
“修书、研习佛学、作画,偶尔陪陛下讲书听经。”
听起来悠闲,不过仅对李秉真如此。翰林院学士可陪侍御驾,身处其中者无不铆足心思讨建帝欢心,恨不能即刻得天子赏识,去其他地方大展身手,尤其是众多官员所向往的六部。
正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内阁阁老中,又多为六部要员。柳文宗为内阁首辅,担任的就是吏部尚书一职。齐国公未入内阁,但他曾经的麾下将领弃武从文,进朝堂后晋升飞速,现今任兵部尚书,为内阁次辅。
李秉真进翰林院不为前程,所有人都觉得以他的身体,入仕纯粹是打发时间。不至于烦闷无趣,也不至于劳累危险。
至于建帝曾夸他有“治世之才”,他本人又是不是这么想,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清蕴听了这句话,不免揶揄:“那世子去当值,岂不如同闲庭漫步,舒适无比?”
李秉真假作认真思考了下,回她,“似乎的确如此。”
两人齐笑,商议了下,准备去郊外的庄子逛逛,顺便钓些肥美鲈鱼,享受这最后一天假期。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刚整理好一应物什,外面传消息,说是一名姓彭的掌柜求见世子夫人。
成婚前,清蕴就对彭掌柜说过,有要事可以直接来国公府寻她,以前在王家就是这么嘱咐的。
彭掌柜处事老练,遇事大都可以自行处理,去王家找她的次数屈指可数,没想到刚来了国公府店铺就疑似发生变故。
知会过李秉真,清蕴在一处小花厅和彭掌柜见面。
“夫人——”彭掌柜称呼改得极为迅速,见面先连声道歉,表示若非要事绝不会在她新婚时打搅,但这件事已经放了段时日,再拖下去,恐会酿成祸患。
“嗯,说罢。”
彭掌柜说了两件事,一为茶楼最受欢迎的“龙井茶饼”食方被楼中跑堂所窃,卖给了对家“香影社”。他查出跑堂后仔细审问,发现此人是因家中祖母病危缺银子买药,恰巧香影社以利相诱,就铤而走险偷窃食方。
二为除夕前夜有人到茶楼闹事,说茶楼后厨早就蛇虫鼠蚁为患,从茶汤里面捞出滑虫尸体,又从点心里吃出老鼠尾巴,吓得客人连连呕吐,扬言要把茶楼告上官府。这件事当场就解决了,因为茶楼跑堂看出他随身藏了虫罐,罐中装的正是他“吃”出的那些虫子。跑堂身手好,在那人要逃跑时,猛地举起桌椅把人砸倒,再和茶楼掌柜一起把人扭送去了官府。
事情的麻烦就在这里,那人去之前本来承认所作所为,一到官府就变了面孔,痛诉他们用私刑逼供,自己才不得已承认。官府的人一时分辨不出对错,先把人放了回去,派人查案,查着查着,情况对茶楼竟愈发不利。
彭掌柜暗中打探,才知道此人是柳阁老府上严管家的亲侄,自己也经营着一家茶舍,看这儿生意好便来捣乱,没成想被那一砸砸瘸了腿,怀恨在心,不肯用钱私了,非要茶楼开不下去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