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不讲道,但有些事情本也不是拿出来与你讲道的。
之前这个奸佞长时间由宦官担任,如今宦官没了,就换外戚上,陆离这个背锅侠找的非常具有东汉特色,而且董承也确实不无辜。
这里面或许还带着几分陆离对故人之子的偏爱,但这也确实是对曹操有利的。
是陛下被奸佞蛊惑所以对他有意见,不比陛下本人就是对他有意见来得好吗?
前者他是被奸佞陷害的忠臣,后者他是奸佞,这选择题袁绍都知道该怎么做。
袁绍:……
曹操顺着陆离的话往下演,带着几分惊讶与怒色:“竟有此事!”
陆离瞧着对方那可称浑然天成的演技,也继续跟着往下演。
毕竟话题的展开原因是要诉说他如何受委屈,好的剧本总得前后呼应不是。
哪怕曹操的思绪放在了有关天子被蛊惑的事情上,听到陆离对天子说自己见异思迁,顺便还借着《季氏将伐颛臾》跟对方吵了一架,都忍不住想要说句“不愧是你”。
伯安,这么多年,你这明着怼天子的做派真是一点都没变。
曹操哪怕没有看到现场,也能大体猜到那个场景。
你这确定是要说自己受的委屈,而不是你让陛下受的委屈吗?
陆离半点不磕巴地说完了天子(划掉)自己的委屈,提起水壶帮着曹操倒了一杯水,然后端起自己之前放下的耳杯。
然而还不等他将杯子放到唇边,就听到曹操道:“以伯安之见,此事该当如何?”
这问题是有些出乎陆离意料的,毕竟这事真要问他,可真的是有点为难人了。
但是作为卫尉,这事倒也可以说是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
陆离:“离以为当杀一儆百。”
被杀的那个“一”说的自然是董承,但是被“儆”的“百”具体是什么,那就是大家你懂我懂的事情了。
对于这个答案,曹操不曾说好,也不曾说不好。
曹操道:“此言令我想起当年在济南国,听说乐安郡郡守竟然对郡内豪强大开杀戒……”
陆离看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当时年轻气盛,见笑了。”
曹操:“年轻气盛又有什么不好,何称见笑。伯安于妻妾之事不甚热衷,可曾想过身后该当如何?”
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曾问过陆离,但曹操此刻来问,意义总是不同的。
第154章 阵营贡献
陆离一时之间想了很多,可具体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答案,他其实有点摸不准。
这个时代讲究一个事死如事生,所以大家有条件的都是搞厚葬的,生前用到的东西,死后都要陪葬上一套。但曹操似乎并没有那么信这个,真信也不可能搞出盗墓小队来不是。
是的,对方专门找了一群人进行盗墓工作,虽然很隐蔽,但陆离还是有所察觉的。
当年带着对方在自己亲爹坟前喝点酒,对方都一副豁出去的架势,如今搞起这事来也没闲着。
其实也不难解,毕竟养兵是真的很费钱,而汉帝、诸侯王的陵墓里面是真的很富有。
把金山放在穷鬼面前晃悠,在董卓已经做过的情况下,啥干部也经不起这种诱惑不是。
别说乱世了,之前相对太平的时候,对着大汉帝王将相的坟墓动手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对方说起身后之事,应该跟陪葬金额没啥关系,对方怕不是在说当初陆离跟他说过的“之后自有他自己去跟先帝交代”的事情吧。
想到这里,陆离看着自己自从来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之后,许久不曾动弹过的后世传唱度,心中不由一动。
陆离了一下衣冠,直起身对曹操拱手道:“今日既言及身后之事,离有一言,盼明公静听。”
曹操心头一跳,却也没有禁止陆离继续说:“但说无妨。”
陆离在心中打了打草稿,开口道:“昔日先帝在时,与我言及身后之事,只道身侧自有余留,必不让我无处可去。”
“虽言语未定,心意却通。”
陆离看着曹操:“离无以躯体精血繁衍血脉后嗣之欲,待离去后,愿葬于文陵之侧。”
陆离比曹操年轻,按来说是会死在对方之后的,本不应该跟他交托这些身后事,但此刻看似是在说身后事,实际上却是在进行政治表态。
而这份表态看似是站在汉室一方,实际上……
陆离以为后世传唱度会涨,确实也涨了,可满值的却是阵营贡献度。
陆离:……
已知阵营贡献度的增减除了本身做的事情,还要看阵营首领如何进行功劳划分。
眼看着曹操脸上似乎只是带出几分沉思之态,陆离却好像已经可以想象到对方内心如何波涛汹涌了。
该说不说的,这个任务的满值比陆离想象中的要。
他本想象过会在曹操得到兖州的时候满值,想象过会在曹操成功打败陶谦后满值,也想象过会在曹操击败袁术后满值。
这种成就,就该在对方穷困潦倒的时候刷才更容易。
这就好像你给首富几箱金子,那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可你若是给乞丐一碗饭,那是妥妥的雪中送炭甚至是救命之恩。
可之前别说满值,进度都比不上后世传唱度快,除了曹操在功劳划分上对他没有过度的偏爱外,更彰显的其实反而是对方的野心与目标。
——哪怕他只是一郡之主的时候,都不觉得一州又或是几州之地是自己的终点。
现在贡献度满了,也不是对方认为目前拥有的已经足够令自己满足了,而是陆离愿意抛出自己的后世名来帮他转移注意力,把被皇帝背刺的他给感动到了。
就算陆离委婉着说,一切也确实还不曾成型,但这背后天子对自己的排斥与敌意,曹操还不至于看不出来。
曹操说身后事,本是想要将他们更深层次的进行绑定,也想在一定程度上帮着陆离分担对方的道德压力,却不曾想收获了这般的惊喜。
在这个时候说陪葬文陵的事情有多么敏感,曹操不相信陆离不清楚。
他清楚却还是依旧这般做了,一方面是表示愿意借着这件事情帮助曹操转移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之前说日后自与先帝分说,现在他是在通过这个,表态愿意帮助曹操把这件敏感且既有可能坏名声的事情揽过来。
先帝对我很好,给我将生前身后都想到了,只是不曾明言。
我不会要子嗣后人,也不在乎身后名声,这件事我帮你做了,死后葬于对方皇陵之侧,自去与他交代分说。
当言语中的倾尽所有具象化展现在自己面前,还是在这样一个时刻。
别说曹操本就是性情中人,便是铁石心肠,这个时候也该软化了。
不过曹操虽然相当慷慨的给陆离点满了阵营贡献度,却并不准备真的利用陆离来转移这个注意力,甚至干脆让他去处。
臣子愿意为你付出那是臣子的忠心,你真的就这般眼睁睁看着对方为你牺牲,那就是你的不厚道了。
曹操能够看得出陆离毫无勉强的一往无前,可他曹孟德难道是遇事要躲到他人身后的无能之人吗?
曹操抬手止住了陆离的未尽之言,明明是他先起的话头,如今却说:“身后之事岂能轻断,伯安年岁尚小,余生还长,此事当徐徐思之,伯安若无他事,且回去吧。”
前面在刘协那里得了个“且退下吧”,如今又在曹操这里得到了一个“且回去吧”,陆离自然不会死赖着不走,他只是道:“离今日此言,发自肺腑,非只为一人。”
不是只为了我自己,也并非只为了明公你。
语罢,在司空府喝了许久水的陆离终于起身离开了。
曹操那边得到消息后并未立刻行动,陆离也不曾搞什么明公不急急死谋士,有一说一,在阵营贡献度满值的情况下,接下来曹操对陆离而言倒并非全无作用,但需要重视的程度真的降低了一部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曹操只是在为发作做准备,而非忘记了这件事情。
当曹操将董承以依仗贵人腹中皇嗣,欲行不轨伤害天子为由,押至刘协面前,作为掌管皇宫守卫任务的卫尉,陆离实在很难不知道这件事情。
陆离当然可以选择性无视,不去掺和这种一个搞不好就让自己里外不是人的事情,曹操那边没有通知自己想来也是有意让自己避开的。
但曹操不怕事,他难道就是什么遇事要躲起来的胆小鬼吗。
当陆离赶来的时候,隔着一段距离似乎都能听到董承的怒骂声。
而当殿内响起有关陆卫尉求见的声音时,有那么一瞬间,宫室之内似乎被按下了静音键,但一静之后是更加响亮的动静。
绑住董承的绳索足够牢靠,却不曾绑住对方的嘴巴。
陆离站在曹操身后,拱手对刘协一礼,似乎半点不曾听到董承对自己有何言语。
比起董承的语言,更加吸引陆离的反而是刘协的注视,他看向自己的眼神,终于不再是看向陆侍中的了。
这样很好。
刘协早该清楚,陆侍中在先帝死亡的那一刻,就注定再也不会存在了。
刘协:“卫尉既来,何不——”将作乱之人拿下 。
后半句话堵在了喉咙里,在曹操的注视下似乎难以说出口。
有些事情不戳破,大家还能装作不明白,可一但说破了,脸也就跟着撕破了。
他现在可以跟曹操撕破脸吗,真不管不顾,什么都不要了,那自然做什么都可以,可刘协不是。
况且就算他说出来了又能怎样呢,陆离都直言自己“见异思迁”了,这个时候难道会因为自己一句话便站在自己这边吗?
陆离不曾言语,只是行礼之后静静站在那里。
仅从官职在看,他站在曹操身后些许似乎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在如今这个情况下,他往那里一站,与刘协等人便自成泾渭分明之态。
刘协:“卫尉既来,怎无言语?”
你一句话都不说,难道就是单纯来当观众的吗?
这是想要看谁的戏?!
天子让人说话,陆离自然不会当哑巴:“臣闻宫内有犯上之人,故而携禁军前来,将其押送诏狱。”
刘协眼中不由划过一抹嘲讽,犯上之人,他清楚陆离口中的犯上之人,与自己心中所想的犯上之人,定非一人。
刘协想要为自己人开脱:“董将军并无犯上之举,此番想来是误会一场。”
他声音放得低,有几分示弱的姿态,想要让大家配合着将这件事情过去。
但曹操不准备配合,陆离同样如此,这番若不让董承付出代价,陛下你难道要自己去付出代价吗?
陆离道:“董将军污言秽语咆哮于天子面前,在场众人无不耳闻目睹,便是殿外之人,亦多有闻言,如何能称作误会?”
不说他们二人本就多有过节,就说双方立场的截然不同,此番有了收拾对方的机会,哪里有轻易放过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