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此刻外部敌人还没有完全解决完,曹操应该是最希望许昌那边风平浪静、保持安静的人才对。
陆离拿着曹操送来的书信,其中除了保平安以及表达思念外,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
那么此刻的他,到底是应该动,还是应该静呢?
说起来,刘协的嫡长子如今似乎也好几岁了,虽然这个时代孩子长到这个岁数也不敢说一定能够平安长大,但四舍五入一下也算是立住了。
皇后是怎么想的,国丈当真还如过去一般安静吗?
那些被丢在许昌跟刘协一起“隔离”的人,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好不容易成了中央大员,当真甘心就这般让自己的仕途戛然而止吗?
而刘协本人又是如何想的呢,安静认命,又或者孤注一掷?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到底还是天子。
第261章 递梯子
邺城。
收到了一大堆关切信的曹操,除了部分信件认真看了,大多信件都只是随意扫了一眼便放到了一边。
实际上那场刺杀最后造成的结果真的没有什么,有些信送得比较的,信送来的时候,那个小伤口都要彻底好了。
但结果不大是一回事,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则是另一回事。
其实这场刺杀并不复杂,不过是曹操夜里着了凉,找来医工看一下,结果对方打开自己的药箱突然就掏出了一把匕首。
当时真的很近的距离,但因为曹操身手好,加上对方或许是因为过度紧张,表现的确实有点废,再加上护卫立刻上前,最后一切有惊无险。
可是能够这般进入内室给他看诊的医工,绝对是要能力有能力,要掌控有掌控,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心腹了,不说全心全意的信任,但也确实是有一定信任值在的。
而且对方作为医工,明明有那么多手段,却偏偏学荆轲,匕首上也不带毒,好不容易能够近身的刺杀,搞得跟闹一样。
刺杀失败的医工当场自杀,去对方家中查看,早已空无一人,更准确的说,是没有一个活着的人了。
姿态各异的尸体,齐齐的将医工的所有家人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只从调查结果来看,这场刺杀其实并没有指向许昌,反而指向了荆州,倒不是荆州的陆离,而是荆州属于刘表的门客。
可是说真的,荆州刘表的门客能够跑到邺城来收买曹操的医工行刺,你还不如说是邺城原本的主人袁绍的门客来帮袁绍报仇呢。
抛开这个完全不能令人信服的调查结果,又突然出现了有关刺杀一事与许昌有关的谣言。
谣言 一经出现就立刻传的沸沸扬扬,被抓住的绝大多数谣言散播源头都是当场自尽,而除掉了这些传播者,谣言也并未因此停下。
原因说来也简单,一方面是不少人想要借此试探曹操的心意,另一方面则是大家是真的有点相信这个说法的。
或许一切本也不是谣言,但不管是真是假,在这个时候,它都只能是谣言!
曹操看着已经结痂的伤口,边缘处如今已经微微翘了起来,这种伤口放在自己最开始在行伍中厮混的时候,属于压根都不需要处的那种。
可是现在,它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曹操再也不会让一个医工带着药箱,在毫无检查的情况下单独出现在自己面前了。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很容易被打破的,对于曹操而言,尤其如此。
跟文若达成共识的好心情都没能持续多久,就被一把来自药箱的匕首划了个稀巴烂。
虽然对外绝对是要辟谣,这种事情与陛下绝对无关,但曹操心里却忍不住想,这事真的是天子做的吗?
他清楚自己的转变,若是以前,天子这般做他真的会很难以接受,有种被背刺的感觉。
但现在不会有这种感觉了,取而代之的是审视,审视这场刺杀的背后蕴藏着的东西。
天子的态度,支持天子的势力,大家对汉室的想法,以及对他的想法。
说起来,他至今仍然没有给陆离一个答案,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真的愿意一直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后吗?
其实在调查过程中,不少证据都或明或暗的指向了陆离。
但就算刚刚被还算信任的人背刺过的曹操,也没有因此便产生怀疑。
如果是伯安的话,怎么会这么容易被人查到呢?
当然了,也不能排除对方就是在利用这一点来反其道而行之,但曹操选择不信。
真要有这个心,多少机会可以进行呢,为什么非要选择这个时候。
就好像那位医工,多少机会可以选择呢,怎么偏偏选择在这个时候呢?
曹操想不明白,是有苦衷吗,会是被人威胁了吗,不管是哪一种,背叛就是背叛,或许本也不需要特别明白。
看了一眼从荆州那边送过来的信件,每一封都非常具有个人特色,都不用对字迹,也不用看写信人,只看一眼内容就能轻松辨认。
曹昂带着几分家书风格,吕布的看起来像是被人逼着写的客套话,充满着一股没有别的意思,单纯随大流跟你意思意思的感觉,而陆离的……
必须得承认,有的时候人看人真的会带上滤镜的。
很多人说陆离写作风格充满着很难评价到底有意还是无意的阴阳怪气,但曹操他有滤镜啊,他觉得吧,伯安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你们一个个的难道都是敏感肌吗,别天那么敏感。
但是现在,也不知道是滤镜暂时消失了还是心思稍微变化,总感觉久违的回忆起了当年被陆离阴阳怪气支配的感觉。
他,也不是一开始就对陆离拥有滤镜的。
将陆离的信件放下,曹操拿起了一旁的一份文书,别管一场刺杀牵连出了多少事情,最重要的还是强大自己。
两年灭孙刘,战事发展或许未必尽数如计划那般,但目标是很明确的摆在那里的,敌人也同样如此。
若是所有敌人都能这般直接明了的摆在台面上,那该有多好啊。
曹操短暂进行了一下不切实际的幻想,然后就将自己的经历投注于现实之中。
非要在这场刺杀中找一找好处的话,其实也不是没有好处。
比如说原本曹操还有点着凉,结果医工搞出了这么惊险的一幕,之前觉得不适的地方,被这么一刺激几乎消失殆尽。
仅从医疗结果来看,对方也算是在死前完成最后一单了。
————————————————————
襄阳。
或许是因为距离原因,在邺城造成不小轰动的刺杀事件,在襄阳只是引起了短暂的震惊,然后就被曹操送来的解释说明迅速摆平了。
真正意义上说,或许不能称之为完全摆平,毕竟这件事情不仅荆州刘表旧部被牵连进去,连陆离都没有逃过,但因为曹操对于这个调查结果并不信服,所以他们并没有多么困难的就从背锅的风险中解脱了出去。
是真的解脱了吗?
陆离心里清楚,事实未必当真如此。
交流是很重要的,解释是很有必要的,但它也并非什么时候都绝对有用的。
就比如这一次,陆离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曹操完全没有问的想法。
在没有人提出疑问、表现出疑惑的时候进行解答,那不叫解释,那叫自说自话,那叫多此一举,那甚至会被称作做贼心虚。
曹操是怎么想的,陆离并不清楚,但自己是怎么想的,陆离却是非常明白的。
荀彧有荀彧的骄傲,陆离难道就是一个无条件迁就别人的存在吗,他已经解释的够多的了,这个时候要是继续解释,人设都要崩掉了呢。
让自己看起来非常廉价,显然对于任务的彻底完成不存在任何助力情况。
这种遇到问题,一个不问,一个不说的情况,放到情感剧中,分分钟就要迎来一场大小虐,甚至可能成为be结局的导火索。
而放到权谋剧中,也容易出现双方“驴唇不对马嘴”,最后导致一些奋斗目标功亏一篑的惨淡结果。
但这是三国啊,嗯,往好处想,大家都是成熟的聪明人,应该出不了什么大问题……吧?
陆离看着自己最后一项任务的进度条,决定要将所有破坏成功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中。
这个时代,有人“奉天子以讨不臣”,而陆离如今正“挟儿子以说(shuì)父亲”。
被对方找来的曹昂:6
虽然要借着对方的儿子来传达消息,但这个消息怎么传才能显得自己没有那么主动,又让曹操可以欣然接受,又让曹昂不会觉得自己是纯粹在被利用,这里面还是有一番道在的。
陆离以对曹昂的关心作为开头,父亲遭遇了那样的事情,作为对方的长子,万一暗中的人也迁怒于你想着要暗中下手可怎么是好呢。
所谓的祸不及家人,在东汉可没有这个规矩,尤其像是曹昂这种已经出仕的家人,就更不在不受牵连的范围之内了。
怕对方不以为意,陆离还用自己曾经遇刺的事情作为例子。
比起曹操的遇刺,他的遇刺相对而言就要低调不少了,虽然曹操也为此动了刀子,但知道的人并没有太多。
毕竟当初刺杀他的是属于天子外戚一派的人,这事传出去不好听不说,还容易招人非议。
曹昂并不属于不知情者,当初他大父还为此念叨过,说什么这指不定是他们在那里自导自演,也就是对方没有玩过狼人杀,不然高低得大喊这是狼人自刀骗药。
可知道归知道,其中的具体细节可不会有陆离这个亲身经历者知道的多。
在那场刺杀中,陆离受到的情感伤害其实不大,因为他跟那人压根不熟。
对方不是凭借着彼此交情或者信任得以近身的,当时纯粹就是陆离毫无防备,完全没有想到刺杀会搞到自己头上来。
现在,他正在做的就是让曹昂提高警惕。
疑心病未必是什么值得提倡的好东西,全无防备同样如此。
被这般好生关切了一番,曹昂心里是动容的。
人有的时候得到了好的感受,便忍不住要回馈点什么。
有关荆州在这场刺杀中的尴尬地位,曹昂也不是全不知情的,他做好了出手帮忙的准备,结果陆离好似半点也没有用他的打算。
陆离坐得住,曹昂索性自己主动开口,不是他沉不住气,而是有的时候不需要那么沉得住气。
当儿子的,有的时候是需要有眼色的帮父亲与他的谋士递一下梯子的。
第262章 又一年节
陆离有圆满的解决这一次可能存在的信任危机吗?
实话实说,他并不清楚最后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因为评分的那个人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背叛之后,到底还能剩下多少信任,或许对方自己都不清楚。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君臣比之夫妻,或许还要更加疏远上一层。
年轻的时候好像总是有数不清的原则,凡事都想要讲究一个情投意合,但年纪上来之后,或许也要学会凑活着过。
陆离擅长用沉没成本来拴住别人,但反过来,他也未尝不会被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