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的好啊,不下蛋的男人就好像炖汤不好喝的老母鸡(划掉)
注意到杨琦的担忧,陆离笑道:“公挺兄不必如此,有些人至死未必能够得到君王一顾,我能独占两年光阴,圣眷之隆,何人不知,有何可怜之处。”
杨琦看陆离那眼神,就像是现在女生恨铁不成钢的看着自己挖野菜的恋爱脑闺蜜。
“话不是这般说的,先帝……”
杨琦一肚子话在看到陆离后,终究全都咽了下去。
这些话可以对全天下说,可却再也不能对陆离说了。
他突然有些可惜,又觉得有些可悲。
就好像,一切本不该是这样的。
是啊,一切本不该是这样的,陆离初至洛阳之时,何曾想过自己竟然会跟汉灵帝君臣相得。
那时他甚至因为跟杨琦交好,还被宦官在刘宏面前告了一状。
可事情发展着发展着,发展到最后,他都有些分不清真情假意了。
那夜站在宫外的时候,他是在为自己看破了宦官的阴谋而放松、自得,还是在为自己可能错过的最后一面而遗憾呢。
这种事情其实说不清楚,也不能说,哪怕对着自己的友人,他能说的也只是先帝隆恩,最多沉默不语,而不是分享自己在其中的虚情假意。
这洛阳,当真是个大染缸啊。
而命运,也确实无常。
——————————————————————
荀攸离开陆府后,并没有按照陆离所说展开行动,而是先行打探了一下实际情况。
结果发现陆离猜测的这事不仅是真的存在,而且请的人里面还就是包括董卓。
甚至陆离口中知晓利害关系的袁本初,就是这件事情的策动者、建议人之一。
这里面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董卓当年曾受到时任司徒的袁隗的征辟为官,这妥妥是他们袁氏的门生故吏啊,袁绍干嘛不选择他、不相信他呢。
典军校尉曹孟德见到寻上门来的荀攸后,倒是对于对方转述的陆离的这番话颇为相信,然而哪怕他们两个一起前去相劝,也没能劝得大将军改变主意。
在被妹妹反对了好几次之后,何大将军显然是有些急眼了。
不过没过多久,对方稍稍找回脑子后,倒是又派人前去劝阻董卓回去,董卓的反应还没有传来,宦官们的新动作倒是再次开始了。
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明明前脚还在通过争宠于何太后跟何进对峙着,却突然刀锋一转,对着何进挑拨起他与陆离的关系来。
拿着当年何进对陆离的怠慢说事,又拿着陆离如今对何进不予睬,心高气傲来说事。
但这些事情固然让何进火大,却也还是被帐下拦下来了。
劝解的话也大多相似:这宦官们明显是不怀好意啊,先帝才去不久,我们要是对陆伯安动手,恐怕他们会拿着这个大做文章,甚至直指陛下帝位来路问题。
何进被劝下来了。
但哪怕他不对付陆离,宦官们依旧拿储位问题来说事,他们说的是当初先帝去前曾与陆侍中单独会谈,疑似交托后事,甚至可能将立储旨意交给了对方,大将军实在不得不防啊。
此言一出,这事一下子就敏感起来了。
交托后事、立储旨意有没有,大家不确定。
但是先帝临终前与对方单独有过谈话,这事是真真切切的。
有些事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确实是不得不防。
而且这事放在别人身上,哪怕是真的被交托过后事的蹇硕,都让人觉得没那么棘手。
可如果换成是陆离,这事不像是假的不说,还瞬间就麻烦起来了。
第52章 二合一(含一章营养液加更)
虽然不知道宦官们为什么跟大将军斗着斗着,突然就将矛头对准了现在跟隐形人没什么区别的陆侍中。
但经此一事,大将军那边虽然没有立刻行动,之前被忽视的陆府却再次成为了视线凝聚地。
所有人都清楚,大将军现在或许不会立刻行动,但绝对不会一直不行动。
而陆离那边,就这种事吧,这真的是……就处于一个有也说不清的情况。
而应对方式其实也简单,只要陆离站出来当众赌咒发誓表明完全没有这种东西,甚至对着何进那边“滑跪道歉”、表明心迹,这事也就过去了。
毕竟都这么搞了,真有也得变成没有,便是后面再拿出来也不会被信服半分。
可就陆侍中那个性格,左看右看都不像是能够对着别人认怂的那种人。
再者说,按照先帝当初对他的厚待,谁知道有没有留下什么后手,这也让何进那边不敢轻举妄动。
况且这种事情何进其实也不好特别主动的立刻去做什么,毕竟目前有关的证据完全就是宦官们的一家之言,你要是急哄哄的去动手,是生怕别人不怀疑刘辩继位的合法性存在问题吗。
双方你不动,我也不动,倒是各路劝客动的那叫一个勤快,而且被劝说的更多的那一方显然是陆离。
来劝的人一个个看起来都可为他着想了,口中说着什么大家都知道陆侍中你深受先帝喜爱,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你非要跟如今陛下的亲舅舅甚至是陛下本人别苗头,这能是什么必胜之战吗。
都不需要你多卑微,就上门主动说一下,这难道很为难吗?
陆离对此的反应是闭门谢客。
坐在自己的房间之中,他摩挲着那块先帝临终前送给自己的玉佩,眼中情绪复杂难辨。
对方送给他这块大汉的美玉,又说君子如玉,合该配卿,好似是收尾呼应,善始善终,可实际上又何尝没有提醒之意呢。
这玉是大汉的美玉,你是如玉般的君子,自然也该是大汉的君子才对。
这就好像是《西游记》中,唐太宗送行玄奘时在素酒中弹了尘土,意在告诉他“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可在如此告诫他的同时,刘宏又确实给了他一定的权力。
他没有得到所谓的立储圣旨,却得到了来到洛阳后不曾沾染分毫的兵权。
虽然能有多少全看自己的本事,甚至这玩意长久不用还会过期,毕竟刘宏实在不是什么哪怕死了也让人不敢违逆的君王。
陆离摩挲着玉佩上的纹路,心中不由长叹了一口气。
陛下,你到底希望我做什么呢,我又该做什么呢?
通过造谣所谓的立储圣旨,宦官们倒是成功让自己暂时在大众视野中得以隐身。
而非常黑色幽默的一点在于,陆离一直以来千防万防的董卓,先帝在时他没少尝试使用各种手段阻挠董卓掌握更多的兵权。
可如今因为董卓对何进朝令夕改、先让他来洛阳又让他原路返回命令的不遵从,倒是帮助陆离转移了一部分视线。
虽然只转移了一小部分,但这不妨碍陆离觉得这个世界真的是越来越离谱,也越来越幽默了。
陆离都要被这个幽默的世界跟自己奇怪的运气逗笑了。
不会吧不会吧,自己这一次不会是要因为董卓“过关”吧。
这事要是成真,那可真是要幽默死了。
董卓这事毕竟还稍微遥远一点,甚至这种可能完全是陆离基于自己运气进行的猜测,现在近在眼前的是何进的问题。
陆离是真心觉得对方很离谱。
你跟宦官之间什么关系你不清楚吗,我跟宦官之间关系有多差有谁不知道吗,怎么对方还能一挑拨一个成呢,你有没有脑子啊?!
大汉虽然是以孝治国,但注意,是皇帝以孝治国家,而不是国家以孝治皇帝。
别说先帝压根没有旨意,就算有,只要如今的陛下坐稳了位置,这有也可以变成没有。
先帝要是那么有能耐,那谥号还能是灵?
都不用陆离帮忙辩论,早自己从棺材里面爬出来吓死这群人了。
其实陆离也清楚,何进他们或许存在些许忌惮圣旨的想法,但又何尝不是在借此让陆离表态,将这件事情彻底盖棺定论而已,甚至是借着此事逼陆离对他低头。
哪怕何进想不到这一点,他手下那群人也不全是没脑子的。
陆离对此给出的反应是不为所动,毕竟那边现在还没有什么大动作呢,只是被人似是而非的看了几眼,被几个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劝客上门说了几句,就迫不及待的站出来表态求放过。
我的天,这是什么没骨气的软骨头啊,再好看的脸都救不了一点点。
再者说了,先帝在时你都几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结果先帝一不在,你立刻就落到了一个需要对人摇尾乞怜的状态中。
你这个人的水分是不是太大了点,之前完全就是一个靠着先帝宠爱扬名的佞幸是吧,啥逼格名声都立刻掉光了。
陆离就算是为了后世传唱度,都不能让自己落得这么个名声。
而且他不要脸的吗,真这么干了,以后还怎么在大汉混啊,就算大汉亡了也混不了一点点。
何大将军那边各种手段示意,就是不自己站出来明着来,而陆侍中这边沉默不语、显然拒绝合作,挑起事端的宦官倒是暂时脱离争斗旋涡了。
可能正在赶来洛阳路上的董卓都看不惯他们这么不干正事,一封针对宦官的上书发过来,终于再次将节奏带回到了大家更为熟悉的戚宦对峙中。
至少在此刻,陆离是愿意暂且说句“谢谢董卓”的,如果你能调个头往远离洛阳的方向走就更好了。
陆离被官宦摆了一道后,没有因为争端的暂时转移将这件事情放过去,挨了欺负不反击,以后你会面对无尽的欺负。
而且这件事情真的过去了吗,但凡陆离不找个合适的机会不失格调的对此事进行表态,这件事情绝对是过去不了半点的。
因为现在暂时没有一个好机会,陆离选择先对宦官们报复一波。
在政治场上,善于原谅或许是一种美德,睚眦必报同样如此。
陆离的报复也很简单,他直接某日廷议时面对国家财政问题给出了先帝遗留的好办法:“昔日先帝在时,曾与我言诸位中常侍于国实忠,常尽家资以助国事,此时岂非正是用尔等之时。”
他看向随侍陛下身侧的几位中常侍:“几位中常侍如何不说话呢,莫不是口上声声诉忠诚,实际上却是不愿意为陛下出力的?”
他们可以无中生旨,陆离却是有有据的说实话,只是学着他们小小偷换了一下概念而已。
虽然以前他们资助的不是国事,而是陛下的小金库。
但陛下的金库跟国事挂钩,这等式的成立程度,可比跟陛下说句话就是被交托后事还有旨意更符合常一些。
陆离看向他们,脸依旧是那张好看的脸,人也是一如既往的让宦官们咬牙切齿的那个人。
这一波明显是破财也未必能够免灾,完全就是要破他们的财成就陆离的痛快。
说完这个,对方还状似不经意的提起了某些建筑规格问题,家里府邸地基建的比皇宫地基都稍微高了一点的张让已经开始流汗了。
虽然这件事情当初在刘宏那里已经糊弄过去了,但这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吗,君不见陆侍中都坐上冷板凳了,你还能拿着先帝的话来管新君吗。
考虑到这正是争夺帝宠的关键时刻,大家一咬牙一跺脚这钱也就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