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陆离压根不纠结这个,他早早就选好了,最多就是会为了选择带来的结果而产生相应的反应而已。
他现在问郑玄,与其说是真的存在疑惑,想要向对方寻求解答。
不如说他无聊寂寞的发疯,希望有个人能自己,跟自己说说话,于是就自己开了个头在对方这里刷起了存在感。
他以前从来不是这么耐不住寂寞的人,但这些年过的实在是太热闹了,以致于他根本无法再一次回到仿佛山中隐居的那种平静状态之中。
没有人会喜欢寂寞的,不过是习惯寂寞而已。
他现在有些不习惯了。
第74章 愿新年,胜旧年
陆离emo了,然后被郑玄轻微溺爱了。
他来到这个世界后,似乎总是在成年后给前世加今生的童年进行某种补票。
毫不骗人的说,陆离是喜欢这些的,他喜欢对自己好的人,喜欢对自己好的一切,所以这些失去的时候总是不免要带来更多的反面情绪。
可现实不会因为顾忌你的情绪而改变,该失去还是会失去。
有些是先知先觉,如预言家一般站在开头便看到结尾,然后在过程中一点点见证这种失去。
有些是无知无觉,可能很突然的就失去了。
在荀爽死后没多久,陆离终于知晓了荀氏那边跟自己失去了联络的原因,因为两者之间的联系纽带荀绲病了。
对方已经七十多岁了,别说在这个时代,就算是在现代,这个年纪的人一旦病了,很多时候都是在跟死亡朦胧对话。
事实上按照正史,他早在十年前就该死了。
如果知道这一点,现在哪怕他死了似乎都是一件已经延长过寿命后的好情况。
可如今他的两个儿子荀彧与荀谌都分别在曹操与袁绍帐下效力,一旦他出事,那绝对是要守孝的。
就荀氏的情况,最有出息的几个孩子要是因为守孝耽误了前途,那可就在乱世中落下了。
这年头的守孝,除非是皇帝出面夺情,否认就算是亲生父母死前嘱咐不用守孝,那也是不被世人认可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顾虑到这一点,心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当陆离再次得到消息,对方已然病愈。
不过那是年后的事情了,如今他只能一封信寄出去,等待着对面的答复。
因为已经见证过太多人的死亡,哪怕是最坏的结果,也不会让陆离崩溃,他们两个面都没有见过一次,委实没有感情深厚到那个地步。
他反而在想,一旦对方真的死了,荀彧要在这个时候回去守孝三年……
你能想象刘备得到诸葛亮后,对方表示自己要去守孝三年,三年之后再为主公你效力的场景吗?
就看这个世界天命的强迫症,陆离哪怕还没有得到回复,也隐隐觉得荀绲这一波稳了。
他本人或许不重要,可架不住他儿子重要啊。
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操需要荀彧。
话说正史上,荀彧的父亲有活这么久吗?
陆离不期然的想到了说自己从不受人摆布的亲爹,总觉得这里面可能有对方动的手脚。
可到底是怎么动的手脚呢?
学好《周易》真是了不起是不是,可我怎么就是见鬼的学不会!
眼见着陆离不知道为什么重新燃起了对《周易》的热情,刚刚还溺爱对方的郑玄都恨不得让对方继续emo了。
这个世界的快乐难道就注定只有那么一点点吗,你快乐了我就要不快乐?
这都快要过年了,大过年的就不要给我上这种地狱难度了吧,郑玄在心中祈祷。
当老师这么多年,干这行爱这行的郑玄第一次有些爱不起来。
如郑玄所愿,陆离没有给他上难度,也没有特别为难自己。
他坦诚的接受了有些东西自己学不会,再怎样都学不会的现状。
他付出了远超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可差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多努力也凑不出一个成功来。
收拾了收拾自己的心情,陆离带着一部分留下的弟子一起去置办年货了。
陶谦那边也送来了一些东西,不算贵重,但很有心意。
这礼物让陆离不由想起了曾经乐安郡的那些人,他们是担忧陆离误会自己贪污受贿,陶谦这个就是纯粹的展现心意了。
借助东西展现心意的同时,对方还再次言语上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拉拢之心。
什么“伯安之才,费于田野,何其可惜”、“寤寐思服”……
对此,陆离都忍不住怀疑了一秒,对方这是真心想要拉拢,还是在这里做样子啊。
这个世界是没有别的时间可以选择了吗,你非要选择过年这个时间点来拉拢我,你不知道过年这个时间点对陆侍中而言有点特殊吗。
况且你这拉拢的话术也不太对啊。
你说你要是通过陆离来到徐州后干的那些在你看来的“非正事”为切入点,表达一下诸如我怀着一颗爱国爱民之心,想要让你更好、更名正言顺的做这种事情,能够帮助更多人。
如果真是这样,哪怕他并不是陆离选定的人,但陆离也不是完全不能在他这里暂时打个临时工的。
然而人家的拉拢是怎么拉拢的呢,就非常像是现代资本家在那里画大饼,听了一通好像你在他眼中多么多么好,他多么多么求贤若渴,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可实际上半点落到实处的东西都没有。
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许多人都觉得先帝看中陆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那张脸,陆离也不否认这其中有脸的原因,但是人家刘宏可半点没拿他当花瓶,实实在在的权力都是给到手里的。
最后临死前,连兵权都给了一部分。
对比之下,这些已经通过陆离的作为见识过他能力的人,口中说着看中他的才华,拉拢的最后目标,却好像只是希望把他放在身边当个花瓶。
对于这种事情,陆离是能说:婉拒,婉拒了啊。
去外面置办好东西,婉拒了陶谦,之后陆离也没有闲着。
郑玄眼睁睁看着对方一点“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都不存在,对着他宝贝了那么久的鸡直接就是一个割脖放血,这感觉就很难说。
就看对方那个熟练,以前没少干这种事吧。
虽然对方出生后就跟着亲爹上山守孝,但守孝期间对于饮食的要求除了最开始的三年会比较严格一点,后面不会强制要求你守孝就必须不沾荤腥。
这一点陆离在《陈情表》中也有隐晦提及,比如说他爹对他的爱,事必亲躬,为了他更好的成长做饭一类的……
但有一说一,大家当时的解是跟挥一下锄头的“躬耕”类似的,以为你爹就是站在厨房里指挥一下下人这样,就这已经很出格了。
但是看你现在这个架势,你们当年还真的就自给自足啊?
一时之间让人不知道该感叹你们守孝的诚恳,还是对“祖父慈爱”产生一点质疑。
毕竟真要是慈爱,别管孩子守孝的心有多么诚恳,那也不能真的就放任两人在山上自给自足啊。
郑玄不曾见过陆离的父亲,但他确实见过陆离的祖父。
那时他正从师第五元先学习,是天下诸多学子中稍有名气的一位,
而陆离的大父年轻时不仅以外貌俊美闻名于世家,更以治《周易》、善谶纬闻名于学界。
要说这两样,其实算是乐安陆氏代代相传的本事了,因为他们是真的非常有能,不少人觉得他们家子嗣困难跟泄露天机太多不无关系。
只是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知晓这个了,主要是陆氏那边可能也觉得自己子嗣不丰跟这个有关,表现得比较介意,而且也确实不再展露相关的本事,故意扬名不一定能够扬的出去,但有意藏拙一般不会有人刻意去揭穿你。
尤其是这还关乎后嗣传承,除非跟你有什么不死不休的大仇,不然一般没人会在这种事情上故意跟人作对。
而最能证明他们隐瞒成功的,可能就是陆离真的一点都不知道自家大父擅长这个吧。
他不仅不知道,他也真的不擅长。
天知道当初郑玄愿意收下对方,固然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惜才之心,与陆离本身美强惨人设的打动人之处,可也不乏觉得这是一场查漏补缺,互相交流的学习之旅。
结果好家伙,这是真的不会啊,怎么学都学不会的那种。
这就好像看到鲁班的后代不会制造,孔子的后人不会读书一样,简直令人震惊!
不仅如此,还“天厌之”……
事实上郑玄除了最开始后,很少将陆离跟陆离的大父联系到一起,不仅是距离郑玄见到对方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也因为陆离真的跟他大父没有太多相似之处。
以致于让人产生不了任何“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熟悉感。
而今天突然联想到,倒是让记忆中早已模糊的样貌更加模糊了一些。
乐安陆氏啊……
陆离如今以虚岁计,也差不多快要到而立之年了,可至今未曾有娶妻纳妾之举。
他的姻缘也好、子嗣也罢,卜算结果皆是无有正道,这难道就是乐安陆氏的最后结果了吗?
郑玄有几分物伤其类,又隐隐有几分说不出的明悟。
只能道,天意当真莫测。
陆离不知道自己只是杀了只鸡,郑玄的思绪已经从陆氏三代人转移到天意上了。
他只是宰了一只后又宰了一只,鸡血都有好好接着,旁边想要帮忙的人在经历了已方的鸡飞鸡跳之后,不得不放弃杀鸡改为打扫庭院。
陆离这个杀鸡老手干活时专门穿了件深色的衣服,但利落的没沾染上什么脏污。
不少旁边的新手看了后觉得我上我也行,穿着一身浅色衣服就上了,然后将自己的衣服搞成了命案后的模样。
只能说自信是好的,但在某些事情上,人还是不要对自己太过自信比较好。
袁绍帐下的谋士们对这个道,很是认同。
没错,点的就是你,我们那又在睹玉思人的明公。
家人们谁懂啊,我带着嫁妆嫁进来,日日夜夜为这个家操劳,结果家里的死鬼老公动不动就惦记他那个压根不他的白月光。
大家对此的反应都是比较一致的:他们明公想的挺美,但也就是想想了,而白月光也并不存在实质性的杀伤力。
这话你可以照着字面意思解,深入解一下的话,那就是他们明公在这里瞎幻想呢,那陆伯安要是真来了,保底一天闹三顿,好一点是两人立刻一拍两散,坏一点袁绍亲手杀了对方都不是没有可能。
至于跟他们抢位置,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俩人都不是简单的八字不合,那就是从性格到经历的各方个面的不合适。
做朋友的时候这是没什么的,但你看他们明公如今的样子,对方真的来了是要跟人家做朋友的吗?
而作为下属的陆离,那脾气还能让他强忍怒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