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谋士系统在三国_分节阅读_第85节
小说作者:辣个糊涂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991 KB   上传时间:2025-05-09 18:53:49

  这其实是人之常情,你坦然了,这事反而不算事,你非要暗戳戳的藏着掖着那些小心思,自己跟自己较劲、过不去,才是真的让所有人低看一眼。

  曹操没有对陆离的私心发表什么看法,人家说自己心里的想法,难道你还要给人家评判一个对错吗,又不是要让你来当裁判的。

  不过他隐隐觉得这话里还带有第三层意思。

  他没有立刻想明白,只是再次问道:“私心如此,公情又为何呢?”

  陆离:“离先前之公情,欲要天下百姓得安,如今……”

  他看向曹操:“分毫未变。”

  分毫未变,分毫未变好啊!

  曹操突然起身,来回走了两圈:“伯安,我有太多话想说,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

  说出来对方可能不信,其实陆离还挺解的,因为他也是这么一个状况,所以非常感同身受的建议道:“何妨从最想说的说起。”

  曹操坐下:“在伯安看来,操可是值得以公情托付之人?”

  陆离也没想到自己敢建议,对方也是真的敢听,对方这么直白,陆离也跟着直白了一把:“我心里隐约想说是,嘴上却又不愿意说出来。”

  曹操觉得对方能把这么拧巴的心思用这样直白的语言说出来,这也当真是有本事。

  而有些话看似说直白了,反而不直白。

  就如此刻,对方这算是心是口非了,那到底是“是”还是“非”呢。

  曹操做好了自己今天会得到一个“非”的结果,可陆离说的却是:“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曹操立刻回道:“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

  陆离用《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中形容女子遇人不淑会很艰难的句子表达自己的忐忑,曹操则用《诗经·郑风·遵大路》女子哭诉不要因为我长得丑就丢弃我来挽留丈夫的诗句进行回应,表达我虽然现在条件不是所有人中最好的,可期盼你不要因此嫌弃我才是。

  这也算是为陆离之前的心是口非递了一个台阶,不是你怕痴心错误,是我怕你不要我啊。

  对方已经表态到这个地步,陆离再继续“困于私心”那就有些过了。

  两人看着彼此,似是有未尽之语,又好似尽数说清。

  随着陆离的一个点头,给曹操的今天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原本要跟着荀彧回去的,现在直接在曹操这里留了下来。

  因为集体搬迁,这些日子本来就在安排府邸等事情,很快陆离的住处就被安排好了。

  而在这段时间里,陆离很早之前就想要写的一篇文章,终于提笔开始写了。

  要说这篇文章陆离想写的时间有多早,那得从何进的死开始着眼。

  换句话说,何进死后陆离就想要写了,只是那时候太乱了,光忙着警惕董卓了,就没写成。

  后来董卓死了,陆离一度再次准备提笔,可这不是准备跑路吗,后面干脆直接跑到曹操这里来了。

  再后面王允的死带来了第三次的写作激情,加上现在工作也稳定落实下来了,那还等什么呢,写呗。

第84章 专人而写

  带着第三次迸发的写作灵感,陆离在书案前提笔久久难落。

  听起来可能有点荒唐,事实上他已经连怎么结尾都构思好了,却偏偏卡在了开头上。

  万事开头难,当真一点也不假。

  在这一刻,陆离的脑海中闪过了许许多多的开头,有他已经写过的如“臣离言”,有现在还能背的出来的如“世有伯乐”、“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最后定格在了《谏太宗十思疏》的开头上:“臣闻……”

  考虑到这并不是写给刘协的,陆离提笔写道:“吾闻……”

  虽然那天郭嘉跟荀彧走的头也不回,但事后几乎与他们在徐州时一般,只要有空都是要来看一眼的,这天郭嘉来到的时候,陆离的文章也正好写完了。

  郭嘉注意到陆离写完的文章:“这难道就是伯安所说的之前一直想写却未曾落笔的劝谏之文,不知嘉可有幸拜读?”

  在经历过文章传遍全国的情况后,陆离的脸皮早就练出来了,自然不会不好意思给人看,虽然他对自己写出来的这篇文章其实带着些许说不出来的不满意。

  “谈何拜读,奉孝莫要取笑便好。”

  陆离文章开头是非常经典的举例子环节,我听说想要收货丰富,一定要注意最后粮食饱满的时期,想要走的足够远,一定要警惕近在咫尺的目的地……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多少辛辛苦苦一年的农人,因为天气的原因,一年辛苦颗粒无收。行百里者半九十……

  所以有些事情越是到了最后关头,越是要注意,因为险恶往往会包裹在甜蜜之下迷惑于你。

  这个世界上凡是欲成大事者,无不历经各种苦难,度过各种难关,证实了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许多人的追随,可为什么最后成功者少,功败垂成着多呢?

  是天命不够眷顾,还是敌对者强大更胜于自己。

  将一切寄托于天命是愚蠢的,恐惧于敌人强大的人怎么会是想要成就大事的人,所以原因其实全都在自己身上啊。

  想当年,齐湣王在其继位之初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可随着骄傲自满日益加重,最终导致五国伐齐,昔日英主身死国灭。

  项羽,这位巨鹿之战一战成名,天下诸侯莫敢仰视的霸王,也因其高傲和狂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由是观之,傲慢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

  如今我们看前人之事不免叹息笑话,可若是不引以为鉴,就该落到后人来叹息笑话我们了。

  郭嘉看完,赞道:“当真好文,只可惜天下惹人笑话之人,非文章可以杜绝。”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此为《礼记》之开篇,天下读书人有几个没见过,谁又真的学到心里去了呢。

  “不过这篇文章……感觉与伯安之前的似有不同之处。”

  陆离点头表示赞同:“虽下笔流畅,总有不妥之感。写到后面,倒像是为了最后一句硬撑着写了个全篇。”

  换句话说,像是为了一碟醋包了盘饺子。醋是吃到了,但饺子却让人觉得不够满意。

  郭嘉建议道:“文章者,抒情表意、明志定律,伯安既是因人起意,何不专人而写。”

  陆离闻言几乎瞬间茅塞顿开:“奉孝此言,当真一语惊醒梦中人!”

  他也解意识到,这种不带感情纯讲道的文章不是自己的赛道,而且太正经了,好多阴阳怪气的话都没写。

  面对来自好友的感谢,郭嘉笑着道:“哪里、哪里,只要伯安别再跟嘉翻那日离开的旧账就好。”

  他却不知道自己此刻的提醒,旧账是不翻了,但是给自己揽了一个陆伯安专属编辑的特殊活计。

  唐朝的白居易为了让自己的诗句通俗易懂,会将其读给老妪听,而陆离是一旦写不出东西来了,就爱寻郭嘉找灵感,写完文章也总是第一个找对方看。

  他与郭嘉的这个情况还造就了一个典故,为陆离的后世传唱度任务添砖加瓦。

  不过这件事情是很久之后,着眼于现在,陆离这次是真的有灵感了。

  至于已经写好的这一篇,陆离并没有顾惜自己的付出因而不舍,直接就撕了。

  新的文章陆离参考了宋朝苏洵的《六国论》,以大汉人的“好朋友”项羽为题。

  项羽对于汉朝而言,委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好朋友”。

  司马迁的《史记》,将其作为帝王记入本纪之中。

  而在班固的《汉书》之中,对方却是在列传里面的。

  时人写作素有借古讽今的习惯,汉武帝时期,不少人就喜欢提秦始皇,明着是在说始皇帝,实际上是在借着始皇帝劝谏汉武帝。

  所以当陆离的一篇《项羽论》一经出世,哪怕通篇都是在说项羽,但没有人觉得这真的是纯粹在说项羽。

  现在没有了先帝帮他传扬,但托对方之前传扬的“底子”,陆离的文章的传播还是相当容易的。

  传的广、看的人多了,产生的想法自然也各有不同。

  有人按照时间,觉得对方这是在借着项羽说王允的失败,虽然俩人之间没有什么仇恨,甚至切实的交际都算不上多,可这一点也不妨碍大家联想啊。

  而这个联想一旦结合上陆离曾经拒绝征辟,简直非常有的可想。

  也有人按照地位置,觉得陆离是不是在说兖州黄巾的事啊。

  还有人根据陆离之前的经历来推断,那可推测的就多了。

  而不考虑作者想法的话,很多人看着这篇文章都各有各的联想人,这年头听劝的少,死活不听,一意孤行的却很多。

  作为陆离的“新老板”,不论是按照两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按照就在身边的优越地位置,曹操看到这篇文章几乎就在郭嘉之后。

  事实上这篇文章传出去,还有他的一份功劳在。

  在看到陆离文章的开头,说项羽之败,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傲慢,傲慢者,傲上而慢下,此败之根本。

  曹操几乎第一时间想到了何进,他当时是亲眼见证过对方在对付宦官的事情上是如何瞻前顾后却又傲慢的一意孤行的。

  那真的是好的劝说全都不听,坏的建议一概采纳,还特别喜欢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带着这种心态继续阅读,那真的是越看越像。

  项羽之败,难道全都是因为傲慢吗?

  陆离在自问自答中给出的答案是:偶然有不傲慢的行为带来的优势,却也尽数被傲慢的行为磨灭,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这怎么不算是全都是傲慢的错误呢。

  是啊,何进就是这样的,甚至还不如项羽,何进偶尔愿意听听人的建议,听的建议是召来四方之士,然后就召来了董卓。

  可称之为何进越努力,大汉越不幸,总结为你要是不听劝,那就全都不要听好吗。

  下面是陆离举例项羽的傲慢带来的各种后果:昔日他因为傲慢,在学习方面颇为懈怠,所以明明出身强于高祖,武力胜于兵仙,却因才力的缺乏导致这种优势被尽数磨灭。

  想想当年,他破釜沉舟大胜秦军,是何等的辉煌显赫,“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1】,纵英雄如高祖,也不免怀有忐忑之心被对方的强大强迫着无奈去赴鸿门之宴。

  他当时的优势之大,堪称无可匹敌。

  然而他却傲慢的自以为天下已然得手,不好好巩固这份获得,反而搞什么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以致于累日之功,一朝覆灭……

  曹操不由想到了那颗被宦官们扔出来的头颅,越看这篇文章,项羽的名字都快要直接变成何进了。

  下面又说他的下属们并非全然傲慢,为什么也失败了呢?这都是因为跟随他这个傲慢的主公。

  他们的不傲慢无法改变项羽的傲慢,而他们追随傲慢的项羽,就不免要受到对方的牵连。

  曹操点头,是啊,当时何进就是这样的,杀几个宦官在优势在我的情况下都能让他硬生生操作成送人头,就这样的领导你能指望什么。

  后面以具体的人开始举例,项羽的长辈项梁教他读书学剑,他不愿意,教他兵法,他也不从。他的谋士范增,计谋远虑、一针见血之智者,早早为他指明了真正的心腹大患,却也不被采纳,后更因为离间计,被怀疑。

  上教不能学,下谏不能纳,此傲慢之极也。

  曾经追随过他的人,不是被他的傲慢牵连致死,就是看清他的傲慢后离他远去。想想他最为鼎盛的时候,行分封之事,几乎就像天下共主一般的人物,可最后却因为自己的傲慢,落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的下场。

  若是当初他听从项梁的话好好学习,又或者是听从范增的话早早解决心腹大患,最后又怎么会落得这样一个结局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55页  当前第8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5/2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谋士系统在三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