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是徐和听了张饶的馊主意主动找上门, 万一下次有小心思的不是所有事情都写在脸上的憨憨而是心机深沉之辈, 两万人的大营能被忽悠走一万五。
这算什么?不幸中的万幸?
他的运气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 不能每次都靠问题主动, 也不能指望他每次都能及时出现, 让他想想、额、好像不用想,身边就有个现成的全能秘书来扛事儿。
——子瑜子瑜,呼叫诸葛子瑜。
话说“怀瑾握瑜”的人气真高啊,名“瑾”字“X瑜”, 名“瑜”字“X瑾”。得亏身边现在只有一个周瑜一个诸葛瑾,再来几个瑾瑜还真不好分。
荀小将军放空心思感慨了一会儿, 等诸葛秘书过来立刻恢复如常。
子瑜跟他不久还不清楚他们军中的配置, 正好趁此机会熟悉熟悉。
擅长人际交往的人才不多见,子瑜就是他们全村的希望。
才不是因为他没空亲自去找人唠嗑。
他知道唠嗑很耽误时间,往往不知不觉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就过去了,但是唠嗑真的很解压。
每日一次质问上天为什么不能给人类分身术的能力,他要是能变成两个他不就可以一边扛着高压干活一边找人唠嗑解压了吗?
怪天怪地怪一切, 反正不是他的问题。
“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穷不能穷将士。将士出征在外会惦记家里, 后方百姓能安稳过日子才能让他们安心征战。”荀小将军拍拍诸葛秘书的肩膀,老气横秋的传授经验, “因为百姓容易被有心之人带偏,所以官署更得让百姓知道官吏整日忙碌是为了什么,只有让百姓发自内心的信任才能在动乱中立于不败之地。”
诸葛瑾乖乖听完,然后郑重其事的点头应道,“主公说的对。”
人心向背定成败,民间百姓的情况一刻也不能轻忽。
士人中多有能言善辩之辈,正好接下来城里要举行考试来选拔官吏,他会格外留心挑选脾气好看上去亲善可以和百姓深入交流的年轻人。
“说的跟已经七老八十了似的,你自己才多大?”荀晔笑道,“走,去书院看看。”
年前已经放出消息说要凭考试来选拔官吏,青州各城的城门也都贴着告示,几个月的时间足够让绝大部分青州百姓知道官署要干什么。
要是宣传了几个月还有士人说没在意没听到,那只能说他们这辈子跟当官没有缘分。
自己的事情都不上心还指望官署求着他们当官?他们不上心有的是人上心。
唉,他竟然变成了如此讨人厌的存在,真是太不应该了。
荀小将军擦擦眼角不存在的鳄鱼眼泪,一边走一边讨论半个月后就会举行的考试。
这是这个世界的第一场公务员考试,可惜二凤爹已经走了,不然高低得让有经验的守护阿飘帮他把把关。
暮春时节白天已经很暖和,但是傍晚温度降下来还是有点残冬的感觉。
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身体壮不怕这点冷,他更怕怎么躲都躲不过去的酷暑。再过俩月就会睁眼闭眼都是热,珍惜现有的舒服天气吧。
考试定在三月下旬,不管外面乱成什么样子,青州各地最重要的都只有这场考试。
看张饶去琅琊郡捣乱的同时还不忘传信屯田大营的弟兄给自家捣乱就知道徐州不足为惧,根据那家伙传回来的最新情报,臧霸等泰山贼出身的将领非但开始不听陶谦指挥还大有自相残杀的趋势,接下来该头疼的是陶谦而不是他。
也是,泰山贼的贼头子也不少,臧霸只是其中势力最大的一个,势力最大不代表能管住所有人。
比如黑山张燕。
对不住了张将军,名气最大的坏处就是想举例子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
泰山贼出身的将领面和心不和,徐州官场也没太平到哪儿去。陶谦刚到徐州时的确干的不错,不过现在的徐州已经完全找不到之前的清明,陶州牧已经成了就是“亲小人远贤臣”的代名词。
因为徐州到处都是漏洞,所以本来只是去挑拨臧霸的张大帅觉得还能再进一步,于是申请多在外面待些日子看看能不能直接让徐州陷入内乱。
不愧是归降后就跟着贾毒士种地的贼头子,行事颇有毒士遗风。
何况徐州周围的兖州、豫州、扬州也不是好相处的,陶谦不主动挑起战事也就算了,大家还能勉强维持表面太平,如今陶谦已经开始看谁好欺负就想欺负谁,周边的邻居自然也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挑拨怎么能只挑拨徐州内部,其他地方也不能闲着。
兖州不用特意挑拨,曹老板本身就不是吃闷亏的人,陶谦已经打上门了他肯定要反击。
豫州也不用挑拨,他给留守颍川的文若叔写封信哭诉一下后面的事情就不归他管了。没办法,有家的孩子是块宝。
至于剩下的扬州,且不说现在占据扬州的袁术有多难相处,他们孙郎周郎可都是扬州人。
乌程侯将家眷带到豫州不意味着吴郡老家没留一点势力,庐江周氏底蕴深厚关键时刻也能派上大用,就是目前态度还在暧昧,只有一个周瑜在他手下不能算上整个家族。
问题不大,目光短浅的袁公路足以弥补这点儿不足。有袁术在扬州根本用不上他的人脉,察觉到有人挑衅的骷髅王自己就会冲上去干他丫的。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虽然不知道到底是谁给陶谦出的馊主意,但是那人值得他感谢感谢再感谢。
真是瞌睡来了送枕头,就没见过这么善解人意的人。
看到书院门口来来往往的官吏士子,荀小将军摇摇头收回刚才的话。枕头送早了,现在是还没开始打瞌睡就先送来了枕头。
诸葛瑾最近经常往书院跑很清楚现在的进度,一边派人去通知院长夫子们州牧大人来访一边讲解哪座建筑已经投入使用哪座建筑还在建造中。
没错,虽然临淄城中书院、藏书阁的名气已经打出去,但是书院和藏书阁都还在建设中,只有其中一部分能正常使用。
建房需要时间,印书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延请大儒需要时间。
一花独放不是春,书院得百花齐放才有书院的样子,没见过哪家名校的师资只有一个人。
之前天气太冷施工进度慢,就算郑老爷子把信送出去也不能让人家冒着寒冬赶路,怎么着也得等到天气转暖再考虑出远门。
外面世道那么乱,没有大规模的劫匪盗贼还有小规模的强盗,路上遇到饿极了的野兽也很要命,开春后再出门比冬天出门安全的多。
算算时间,老爷子的好友学生之类的也该陆陆续续过来了吧?
这年头太不安稳,书院没有建在依山傍水的郊外,而是直接在城里圈了片地来修建,目前还没有学生,到下半年才会开始正式招生。
大门方方正正,进门正对着的是尚在建设的藏书阁,左右两边是上课用的屋舍,后面是夫子们当值的办公场所,再往后则是大片供夫子们和远道而来求学的士子居住的屋舍。
虽然没有郊外环境好,但是也颇有闹中取静的意味。
既然是书院就少不了祭拜孔夫子,孔融是孔融孔夫子是孔夫子,虽然曲阜孔氏在天下读书人心中地位很高,但也没谁傻到把孔氏子孙当成孔老夫子本人一样尊崇。
荀晔带着诸葛瑾绕过香案直奔后面的办公场所,意料之中,郑老爷子已经准备好试卷只等能做主的州牧大人过来。
书院里没有闲杂人等,白天晚上都有兵丁巡逻,这些天要准备考试取才更是日夜重兵把守,除了出卷人本人连他们的家眷都不能出入。
郑玄等人最开始以为要被囚禁,被荀小将军唠了一会儿才明白不让他们和外界接触是什么意思。
此次考试意在为国选材,若是不小心透露了不该透露的消息那么考试便很难维持公平。
小将军用心良苦,是他们想岔了。
“先生们坐,我就是来看看书院有没有事。”荀小将军眉开眼笑的走过去,“快坐快坐,过些天考完试还要劳烦先生们批阅试卷,可不敢把先生们累着。”
如果不是亲眼见过他杀伐果断的一面,很容易就会被他表现出来的热情无害骗过去。
就算亲眼见过他杀伐果断的一面也很难不被骗过去。
比如现在,在座的几位大儒就一个比一个慈祥。
荀晔笑的开心,他才不说这是他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硬生生唠出来的好感度。
郑玄拿起书案上的那摞纸递过去,“将军,这些是我等根据将军的要求列出的题目,将军看看选择哪一份。”
半个月后便是考试,这几天要把题目定下来然后送去印刷。
聚到临淄的士子比他们预想中的多,再不定下题目可能直到考试当天试卷都印不出来完。
虽然也可以写到竹简上分发给士子再让士子们在竹简上作答,但是他们已经被最近这些日子的“奢靡”生活腐蚀了,轻薄便利的纸张是真好用啊。
真好用啊。
真好用啊。
真好用啊。
用一次就想感慨一次,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用的纸呢?
大儒们来到书院之后都觉醒了仓鼠属性,每天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看书案上用了一半的纸张有没有补全。
诶嘿,每天都有补。
不光他们有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纸张,连半个月后的考试也都不再使用竹简,要知道报名参加考试的士子足足有六千多人,怕是青州和青州附近能赶过来的士子都赶过来了。
如此财大气粗,不愧是荀小将军。
财大气粗的荀小将军没有把纸张的真实价格告诉几位大儒,现在还不到公开真相的时候,老爷子们还是继续过他们的“奢靡”生活吧。
试卷很好选,毕竟已经分好甲卷乙卷丙卷,出卷之前也和老爷子们说过要学问和庶务兼备,现在只需要挑张顺眼的就行。
幸运卷和备用卷都要送去印刷,等到开考前一天再由精兵护送到书院,考试当天由他麾下的精兵负责监考,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还能再卡一波心理素质。
试卷安排好,接下来就是唠嗑时间。
老爷子们要等到考试结束才能出门,虽然在书院里也能说话聊天看书写文章,但是总归没有在外面自由。
不来也就算了,来了就陪老爷子们解解闷。
他没文化不重要,他爹他叔他全家有文化就行,没本事凭学问融进大儒圈子还不许他套近乎走后门?
很巧,郑玄等人也有些事情想要确定。
竹简笨重,不管是传抄还是使用都不方便,用过小将军拿给他们的纸张和书本后没有人再想继续用笨重的竹简。
纸张轻便,所以容易传播。
郑玄出身农家深知求学不易,世家子有家学传承可以早早习六书明句读,没有家学传承的贫家子就算有老师愿意收也很难博览群书。
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来者不拒,更多的还是会挑学生的老师。
书简是传家宝,除了自家人以及被承认的得意门生也很少有哪个老师愿意把书房敞开来给其他学生看。
纸张轻便但昂贵,就算是皇家也不能随意取用,如果不方便用竹简他们更偏向用绢布而不是纸张。
然而根据他们这几个月的观察,荀小将军送来的这些纸张极有可能没那么贵,甚至可能“低廉”到寻常百姓也能买得起。
他们不知道这些纸张是怎么造出来的,也不知道那些书本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只听外面的传闻的话就是一个字“贵”,可还有一句话叫“传闻不可尽信”。
如果纸张真的和传闻中一样昂贵,他们书案上的纸不会每天都在补充。
养兵要花钱,赈灾济民要花钱,荀小将军初来乍到,就算荀氏家底丰厚也绝对不会把钱花在这种无关紧要的地方,有钱多买些粮多救些百姓不好吗?
荀小将军什么性情他们能看出来,有钱都花在刀刃上,也不会为了面子花冤枉钱。
没有意外的话,荀氏工匠造纸的成本不会高,印刷装订成册的成本也不会高。
知识是世家的根本,像现在这样以高价卖出或者只给自家人用还好,如果印有典籍的书本能大规模传播,全天下的世家大族都会对荀氏群起而攻之。
豫州是什么情况他们不清楚,并州是什么情况他们也不清楚,只看小将军在青州的行事风格,他们怀疑这胆大妄为的小将军真的敢站在所有世家的对立面肆意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