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武力天花板
*
在荀小将军眼中, 能青史留名的都不是简单人,要么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么武力超强打遍天下无敌手, 还有就是文武双全的六边形战士。不管名声好坏,反正本事不会差。
连真正有本事的人都不敢保证能青史留名,没本事的庸人肯定查无此人。
轻敌乃兵家大忌, 他是多位名师联手教出来的高徒, 肯定不会犯最基础的小错误。
所以袁绍在冀州都没稳当的情况下还把手伸到豫州到底和刘表有没有关系?
荀悦:……
荀谌:……
事实证明, 孩子有长进值得欣慰, 但是最好别当面夸。
刘表在背后捣鬼的可能不能说没有, 只能说即便有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荆州不像中原是四战之地, 能躲过战祸的同时地方宗族极其强盛,百姓多依附豪强而非听命官署,这点儿和他们并州差不多。
不过并州百姓依附豪强是因为羌胡生乱导致整个并州只有太原、上党、雁门三郡的官署残存,不依附豪强大族就生存不下去, 荆州是官署都好好的却被地方世族豪强无视。
他们带着大军来到并州,并州本地豪强世族私底下或许会给他们使绊子, 但是明面上绝对都是笑脸相迎。不管是太原、上党还是其他连官署都没有郡县, 在大军的威慑下都不敢表现出不满。
刘表不一样,他是单骑入荆州,别说兵马了连随从都没带。
荆州宗族强盛,刺史被孙坚杀掉后不少宗族直接占据城池称霸,刘景升要是大张旗鼓的上任估计连荆州地界儿都进不去, 不得已之下只能隐姓埋名悄悄过去。
好在荆州不是一个能用的人都没有, 还能找到几个帮手和他一起共谋大略。
中庐蒯氏和襄阳蔡氏都是荆州豪族, 蒯氏蒯良蒯越兄弟二人和蔡氏蔡瑁都表明态度支持刘表,这才让刘景升有机会诱杀宗族豪强之首并袭取其部众。
毕竟没人能想到新上任的刺史大人第一次召他们赴宴就赶尽杀绝, 被邀请的人没有防备,五十多个人全部死在宴上。
赴宴的是五十多个人,背后就有五十多个家族。
荆州一共才多少个豪族?
刘景升杀伐果断吓的荆州郡县大半官员解下印绶逃走,生怕豪族反扑的时候被连累。荆州郡县官署空出来大半,如此才让他能迅速控制南阳郡以外的荆州七郡。
只是说是掌控,实际宗族豪强都是口服心不服。
单靠武力来镇压后患无穷,刘景升如今理兵襄阳,手下的荆州七郡动乱丛生,就算想夺回南阳也没有精力去管。
袁绍表亲信为豫州刺史,最大的可能是被袁术那封信气的失去理智宁肯不管冀州现状也要和袁术对着干。
想想袁氏兄弟二人的关系,这种事情他们也不是干不出来。
傻小子的话听听就行,权当活跃气氛。
此处无声胜有声。
荀晔:???
不是!等等!真的没有一点可能吗?
稳重的成年人们朝“天真烂漫”的荀小将军笑笑,然后在州牧大人、也就是他们家主公的引导下继续讨论袁绍袁术争夺豫州会对他们的影响。
袁氏出自豫州,荀氏同样出自豫州,四战之地于乱世中不得安宁,想要避祸远走他乡的宗族肯定不只荀氏一家。
豫州盛产什么?士人。
不敢说所有士人都高风亮节,但以他们豫州士人的质量,能够治理郡县的基层官吏大把抓。
豫州地处中原腹地,和隔壁兖州一样多灾多难。
黄巾肆虐至今已经将近十年,最先兴起黄巾之乱的冀州没伤到根本,豫州兖州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黑山贼兴起后冀州依旧没被伤到根本,兖州东郡被波及了一下又是伤亡惨重。
在袁绍袁术兄弟二人明摆着拿豫州争风斗气之前,豫州百姓还能庆幸他们离太行山更远,不像兖州那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山里的贼匪盯上。
至于现在……
只能说,难兄难弟谁也别笑谁。
豫州兖州都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周围的山脉也没法像荆州益州那样利于防守,黄河倒是可以当成天险,但是一不小心就会连自家也淹的干干净净,想过安稳日子这俩地方都不能待。
荆州刘表刚诛杀宗族首领立威,冀州豫州袁氏兄弟二人针锋相对,扬州偏远且气候不好,益州路远难行。如此挑挑拣拣,能供他们选择的地方就不多了。
最重要的是,豫州士人避难会找有同乡的地方。
州牧郡守到任后征辟家乡士人是不成文的惯例,荀氏最开始去冀州也是因为冀州牧韩馥是他们颍川同乡。
对如今的豫州士人而言,要么北上投奔袁绍,要么南下投奔袁术,再不然就是绕过袁氏兄弟来并州。
因为目前豫州的乱子主要由袁氏兄弟挑起,并州这时候将征辟士人的范围从颍川一郡扩大到整个豫州不算趁其不备欺负人。
良臣择主,选择权在豫州士人手中,他们公平竞争。
冀州和南阳人丁兴旺不担心无人可用,并州这情况全天下都知道。
本地士人征无可征,只治理太原和上党两郡就开始捉襟见肘,接下来收复其他郡县该怎么办?
既然袁氏兄弟二人在内斗,那豫州的士人他们就不客气的笑纳了。
荀晔看看进入发呆状态的张辽,放空大脑也跟着发呆。
好吧好吧,他们无脑听安排,不掺和大佬们的谋略争锋。
唉,他就像瓣蒜,就算挤进橘子里也依旧是格格不入。
文远兄啊文远兄,奉先兄不在的时候再没有你可怎么办哦。
荀小将军叹气气,心有戚戚的往他们家文远兄那儿挪一挪。
所有人都觉得治理天下只能靠世族,要将地盘掌握在手中就得掌握住本地世族,亦或者是引入亲信来打压本地人。但是他觉得想要长久稳固单靠世族肯定不行,不管是并州世族还是豫州世族都不行。
世家豪族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一大特色就是抱团,现在是创业阶段很多问题都显不出来,将来稳定下来再看肯定要出大问题。
就跟军中差不多,并州兵和凉州兵互相看不顺眼就会搞事。同一个老板身边有豫州集团并州集团兖州集团各个集团,他们私下里肯定也勾心斗角。
政治,就是这么黑暗。
历史书上那么多失败的案例都能说明世袭靠不住,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曲折前进,世袭制变成九品中正制再变成科举制足以证明科举制比世袭制更先进。
唉,知道的太多就是愁人。
荀晔揉揉脑袋,决定不再发愁目前还不归他愁的事情,时代的局限性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就算他说长辈们也不一定听。
先把手头的事情办完,然后再琢磨将来。
只要他铺垫的足够完美,将来就算长辈有意见也挡不住孤本书籍满天飞。
所以阿飘爹啥时候来?
始皇陛下回去查资料了吗?应该能查全乎吧?
果然自己的事情只能自己干,靠金大腿就这点不好,一闲下来就患得患失。
好在他的脑子也不是一点有用的都记不住,至少他知道怎么开荒。
主要是古代种田文里有不少兵荒马乱的设定,刚回魂那几年他没事儿就未雨绸缪胡思乱想补设定,虽然补的设定和现实两模两样,但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年头打仗拼的不光是战力,更多的还是参战双方的粮食储备。
兵丁吃饱饭才能攒足力气加油干,要是军队的粮饷供应不上,不用敌人来袭士兵就能跑的七七八八。
二凤爹在的时候说东汉末年不光有战乱,还有水旱蝗疫各种天灾,打仗从来不是导致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更可怕的是防无可防的天灾组合拳。
后来赵大爹过来,话里话外都是接下来会赶上小冰河时期的意思,一时间紧迫感更强了。
阿飘爹们说每个小世界的背景都不太一样,他们的话只能参考不可尽信,但是再怎么仅供参考他们的消息也都是从史书上看来的,总比他这个电视剧看的更多的史盲可靠。
从讨董联盟解散的那一刻起,各路诸侯拥兵自重就直接放在了明面上。
嘴上说着匡扶汉室,实际上都可着劲儿的壮大自身。
嗯,他们自己也一样。
朝廷靠不住,不管是逐鹿中原还是自保都得有稳定的粮食补给,将来想干翻朝廷当家做主更得有足够的粮食来当底气。
得民心者得天下,还有句话叫有奶就是娘,百姓肯定拥护能让他们吃饱饭的那一方。
由此可见,好谋略也需要钱粮来打基础。
他可不是娇滴滴的谋士,他有的是手段和力气。
根据阿飘爹们提供的资料,他来到并州后就努力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终于写出了一份博采众长并得到家中长辈一致好评的屯田计划。
史上各个朝代都有出现过屯田,其中最典型就是曹魏的屯田和明洪武年间的屯田。
按照螺旋上升曲折前进理论,政策应该是越往后越完善。
曹魏的屯田发生在建安年间,曹老板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附近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以士兵屯田,士兵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民屯以百姓屯田,使用官牛者收成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府和百姓对半分。
屯田的士兵和农民都不得随便离开屯田所在地,对兵民的束缚都称得上严苛,但是成果却非常不错。
——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1】
流民无以为生,只要有口饭吃让他们干什么他们都愿意,别说五五分六四分,就是最终落到手里的只有两成,只要饿不死他们就都能接受。
招募流民开荒垦地恢复生产可以当成应急之策,但是一旦天下太平,再让他们接受那么苛刻的压榨显然不太可能。
曹魏用来屯田的都是无主的荒地,耕牛、农具和劳力都是镇压各地叛乱时掳获,如此一来弊端也很明显,荒地开垦完就进行不下去,局势稳定下来民心就稳定不下来。
明朝洪武年间的屯田比之有所改进,但是本质依旧没什么区别。
大概明君之间都会惺惺相惜,阿飘爹们对老朱的评价都很高。
明朝军队依靠卫所屯田恢复了北方的生产,还借屯田之利将势力深入到辽东河西以及云贵一带。
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各地情况不同,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不同比例,不仅能靠屯田解决军需,有时候发完饷银后甚至还有盈余。
老朱对他的军屯政策非常自豪,还说过“吾京师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豪言。
不过明朝的军屯同样没能持续多久,战事一结束问题立刻就冒了出来。
和曹魏时一样,局势能稳定民心就没法稳定。
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军事化屯田只能在大乱之世应急,正常年景还得按照传统的耕种模式来。
巧了,他们现在没法传统,就得用军事化管理来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