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得知剑南王来修缮堤坝之时,便有了计划。
他想尽办法将河西郡及周边郡县的粮都运走或者销毁,然后再毁了堤坝。
堤坝被毁,第一个被问责的就是剑南王,是萧家。
郡守吕袁身为萧氏党羽,他的自杀显然就能坐实萧家“贪污工程银”的罪责。
而堤坝被毁,河西郡又没有粮食,朝廷便只能先从河南调粮。
这般安淮王就能顺理成章提出要河西郡。
河西郡位置很巧妙,正好在连接南北两直隶,以及连通河南与山东的地方,且还是富庶的郡县,地理位置很重要。
在缺粮的情况下,朝廷要么答应把河西郡给他,要么直接从北直隶调粮。
但若是从北直隶调粮,速度定然很慢,安淮王便可派人鼓动灾民们发起暴动。
届时萧家名声臭了,百姓暴动,朝廷失了民心,还可能被污蔑是皇帝得位不正或者秦枭外戚当政引起的天罚。
秦枭最忌惮的便是这些,所以他很可能会答应安淮王的提议。
计划很好,若是这番操作下来,安淮王或许就真的拿下了河西郡。
可他却少算了一个周伯山。
此人又蠢又坏,竟想着用百姓填堵堤坝。
这么大的祸事,秦枭来了定会仔细去查,或许就会查出更多内幕,甚至查到安淮王头上。
安淮王只能再下一手棋,改变原本的计划。
所以才有了吕袁与湖广王的伪造信,他就是要把吕袁的死嫁祸给萧家,再牵扯到藩王,把河西郡的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如此一来,他才能更好地隐藏自己。
只是因为周伯山杀了太多百姓,使得灾民数量锐减。
加上此次押送银粮的是楚九辩,他紧赶慢赶,巧合之下竟使得河西郡现存的那些粮食,挺到了北直隶的赈灾粮到来的这一日。
安淮王或许担心过自己无法用粮食换得河西郡。
但如今看来他还是达到了目的,粮食不够用,秦枭到底还是问他要了粮。
楚九辩道:“既然他想要河西郡,那就偏不给。”
秦枭看着楚九辩的双眸,没说话。
对方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给南疆运去粮食,自然也能送到这来。
“只要他们信仰我,我就能救他们。”楚九辩道。
信仰值已经在缓缓上涨了,想来是赵大夫的功劳。
不过他还需要更多。
他还要兑换更多的药品和粮食,还要把高产的番薯种苗买下来,让河西郡的百姓们种下,以快速恢复生机。
回京后,他还有更多事要去做,那些都需要信仰。
“你想要更多道观?”秦枭问。
楚九辩发现他和秦枭在很多时候确实很有默契,很多话他们都不用说明白,就好像能懂彼此的想法。
“不需要道观。”楚九辩说,“一间破屋便可。”
形式不重要,只要百姓信仰的是“楚九辩”,他就能得到信仰值。
他们相对而立,眸光交缠。
苟延残喘的油灯终于熄灭,堂屋彻底陷入黑暗。
屋里两个人,分明可以再叫人点一盏油灯,在熄灭之前也能及时更换,甚至他们身上都还带着火折子。
然而却谁都没有动作,他们从一开始,就在默契地等待着这一刻来临的黑暗。
黑暗剥夺了视线,便能无限放大人的感官,催促着人做出平日里不敢做的事,说不敢说的话。
楚九辩只能隐约看清对面人的轮廓,亦能感受到对方正注视着自己。
他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又似乎在恐惧。
半晌,男人的声音终于响起。
“会受伤吗?”他问。
楚九辩知道他说的是被暗杀那日,他开了枪,撕下了指甲。
“不会。”
又过了许久,秦枭才动了。
他转身朝屋外走去,同时拿出火折子点亮。
“休息吧,我去安排。”他没有回头,开门大步走了出去。
第48章 启程回京
安淮王府坐落在河南冀阳府府城。
与下属的官廨——也就是整个河南地区的“小朝廷”建在同一条街上。
十九日傍晚。
阴云笼罩着府城,停了小半日的雨又有要继续下起来的趋势。
一兵卒骑着马,一路从冀阳府城外飞奔而来,径直到了王府门口才停下。
府中小厮上前接了缰绳,兵卒便快步走进府中,行至正院议事堂。
见着正院管事,他便将怀中的信拿出来递过去。
管事拿着信,转身进了院。
堂屋内,上首位置坐着一面容稚嫩的少年,穿着藏蓝色与白色相间的长袍,头顶高高的马尾辫用玉冠束着。
在他下手右侧,坐着一年近半百的老者,留着花白的长髯。
正对着老者的方向,则是一而立之年的男子,宽脸方颌,面容威严肃穆,身上带有一股独属于武将的肃杀之气。
“先生。”那少年看向老者,嗓音温润,“若是宁王不答应咱们的条件,咱们就真的不送粮过去了吗?”
“殿下莫忧心。”老者,也就是谋士蒋永寿道,“河西郡缺粮缺物,且咱们的条件也不算过分,宁王没道理拒绝。”
“可若不呢?”安淮王百里明眉心微蹙,“那么多百姓,总不能看着他们饿死。”
“稍安勿躁,河西郡那边的回信应当马上就送来了。”
言罢,蒋永寿不着痕迹地看了眼对面那武将。
贺震,三万河南军的统军,亦是老王爷的门生。
只是老王爷身子打小就不好,两年前便早早去了,这才让才十八岁的独子百里明承爵。
蒋永寿和贺震从老王爷来封地前就跟着了,一文一武一路扶持。
老王爷临终前便把百里明交给了他们二人照看,如今封地上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他们三人商量后做的决定。
百里明并非什么聪慧之人,但也不算愚笨,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
老王爷去了之后,老王妃对这个独子更是爱护,这便使得百里明养成了有些柔弱的个性。
这样的人,当不了一个明主,也管理不好一个封地。
但对于蒋永寿和贺震来说,这样的主子却正正好。
对方格外依赖他们,会非常听他们二人的话。
且无论他们做了什么决定,百里明都会乖乖应下来。
只是如此一来,百里明便越来越没有了主见,而这两位文臣武将的地位却水涨船高,成了这河南地界真正的话事人。
这安淮王的封地,才是真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若不是蒋永寿和贺震二人互相看不上对方,百里明或许连眼下这般敢提一下自己建议的能力都没了。
而这样的安排,想必也是老王爷给自己这个独子留下的最后一点保护。
门外管事敲门。
得到应允后便拿了军士送来的信走进来,交给了百里明。
百里明接过信后立刻打开。
他一眼看完上面的内容,不由松了口气,脸上也带出笑意道:“太好了。”
“如何?”蒋永寿忙问,“可是宁王答应咱们的条件了?”
贺震也神色微变,起身两步就跨到百里明身侧。
百里明将信纸递给他,又转头对蒋永寿笑道:“宁王说他有粮了,不用咱们再送过去。”
百里明是打心底里开心,这样一来河西郡的百姓们就不用饿死,而他也不用把河西郡抢来。
这次换取河西郡的事,向来唱反调的蒋、贺二人却难得意见一致,都想把河西郡拿下。
他们心中有野心,不甘心只在封地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谋士和统军。
百里明不知道该怎么拒绝他们,但他其实一点都不想多做那些无用功,不想斗这个抢那个,他只想偏安一隅,当无忧无虑的安淮王。
便是父王临终之前,给他留下的遗言也是叫他不要参与党政,就这般乖乖待在封地上,把这辈子安稳渡过去。
只是老王爷太了解自己儿子,也太了解自己那些虎视眈眈的兄弟。
因此他至死都放不下百里明,是睁着眼走的。
“有粮了?”蒋永寿脸色一变,起身走到贺震旁边,一同读了那封信。
不过短短一句话:【河西郡有粮,不劳安淮王费心了。】
这笔迹,这语气,一看就知道是秦枭亲自写的。
百里明如释重负,另外两人的脸色却一个赛一个地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