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权贵们也不吱声了,堂内瞬间安静下来。
良久,李治突然一笑,道:“没想到宣城竟然有此天赋,多亏景初发掘了。”
李钦载低声道:“宣城公主天资聪颖,尤其是算学一道,悟性极高,不夸张的说,若她能参加今年的算科科考,说不定能拿头甲第一。”
李治吃了一惊,久不出声的武后突然道:“景初,不如将宣城义阳和素节他们都叫来,他们的父皇来了,总是要聚一下的。”
武后都开口了,李钦载当然不反对,于是索性将所有权贵弟子都叫来,说不定这些亲爹们看到儿子不争气的样子后,怒从心头起,抽出七匹狼呢。
那可就是意外的惊喜了。
小混账们忐忑不安地走入前堂,分别找到了各自的亲爹,老老实实站在亲爹面前。
亲爹们今日涵养颇高,似乎都没有动手的迹象。
李素节等四人则走到李治武后面前行礼,李治淡淡点头,扫视四人,目光落在宣城公主身上,多停留了一会儿。
“听说宣城这次考了头名,不错,给父皇脸上增光了,我天家子弟,终究不同于凡人,哈哈!”李治大笑道。
宣城垂头不语,静立一旁的李钦载却清楚地看到,泪水悄无声息地滴落在地上。
久违的父爱,久违的夸奖,童年缺失的部分,今日清晰地看到了它的模样。
见宣城和义阳都垂头饮泣,李钦载心中一动,上前笑道:“陛下好福气,子女皆成才,宣城公主考得第一,义阳公主也不俗,她拜了个师父,正苦心习武,立志效平阳公主,为天子开疆拓土安天下。”
李治眼中异彩闪动,望向义阳公主时充满了慈爱。
平阳公主,高祖李渊的第三女,是大唐立国前后唯一的女将军,一生骁勇善战,赫赫有名的“娘子军”便是由她统帅,巅峰时期拥兵七万众。
李钦载将义阳比作平阳公主,无疑将她抬到了新的境界,就连李治都忍不住露出欣慰之色。
李治朝沉默的义阳公主招招手:“过来。”
义阳上前,李治握住了她的手,见她的手略显粗糙,指节也有些凸起,不由心疼地道:“你受苦了。”
义阳跪在李治面前,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
李治神情黯然,他知道,自己欠这些子女太多了。
第700章 封禅议定
生在帝王家,不见得是幸事。
帝王的子女大部分都是棋子,或是弃子。
大唐三位帝王,从李渊到李治,都不是称职的父亲,每一次帝王更迭,都伴随着各种兵变和逼宫。
心中只顾江山的人,眼睛里看到的是天下,很难低下头看见近在咫尺的亲情。
不一定是帝王心性冷酷,也有许多不得已的苦衷。
比如李治,他登基后布下一盘大棋,为了对付世家门阀,从废王立武,到默许王皇后和萧淑妃被武后缢杀,再到后来收拾长孙无忌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削弱世家门阀对皇家的影响。
这盘大棋里,唯独无法兼顾的是他的子女。
做大事,必须有牺牲,他的子女无疑成了牺牲品。
如果这个世上没有李钦载的存在,那么若干年后,李治的子女将会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看着跪在面前的义阳和宣城两位公主,李治不由眼眶通红。
很多年前,他也是非常宠爱这对女儿的,可是从何时开始,他甚至已快忘了她们的存在?
大约,太忙了吧……
父女差点抱头痛哭,在座的人里,最尴尬的莫过于武后了。
李治子女如今的处境和命运,大多与武后脱不了干系。
武后坐在李治身边,面无表情地看着父女动情的哭泣,她的心中早已冷若磐石。
亲情不是她需要的东西,别人的亲情也一样。
李钦载向前一步,低声道:“陛下若挂念皇子和公主们,不妨多来甘井庄走动,天家亲情殊为可贵,还请陛下珍惜。”
李治嗯了一声,擦了擦眼眶,道:“朕以后会常来看看他们,景初,朕这几个子女交给你,朕很放心。”
李钦载躬身道:“定不负陛下所托。”
安抚了义阳和宣城的情绪后,两位公主识趣地告退。
前堂内一片寂静,李治恢复了平静,久久沉吟后,突然望着上官仪道:“上官侍郎,朕听闻最近朝野有些议论,朝臣的奏疏也比往常多了许多,是为何故?”
上官仪一惊,他是西台侍郎,主管便是朝中御史上疏。
李治突然问起这句话,当然不是随意出口的,自有他的目的。
上官仪沉思半晌,缓缓道:“陛下,近日朝臣上疏,除了地方事务外,所奏最繁者,便是恭请陛下与皇后封禅泰山。”
李治笑了,迅速与武后对视一眼。
“平百济一战,苏定方率军收吐谷浑一战,再加上去岁北方大旱,粮食歉收,这几年国库所耗繁巨,此时封禅……是否不大妥当?”李治端着架子假模假样地问道。
上官仪垂头没吱声。
契苾何力看看李治,又看看上官仪,饶是武将神经粗,此时也察觉空气里不对劲的味道,果断摸了摸鼻子,一手撑住额头,好像喝醉了。
武后掩嘴轻笑道:“陛下,封禅泰山,可不是今年便能成行的,陛下的旨意颁下去,从长安到河东道,国库拨出钱粮,各地官府为迎驾的准备,期间最少要一年半载。”
“去岁瑞雪来得早,今年开春天气也适宜,必是个丰收年,国库可慢慢充盈起来,若待到明年再启驾泰山,正合时也。”
说着武后又瞟了李钦载一眼,笑道:“再说,景初今年又为陛下立了大功,发现了亩产五千斤的新粮种,明年此时,陛下正好携新粮种登泰山,告祭天地,耀于庙堂。”
李治脸上顿时放了光,大笑道:“皇后所言有理,朕这几年,灭了百济,灭了倭国,收了吐谷浑,还发现了新粮种,如此多的功绩,登泰山封禅不过分吧?”
武后也笑道:“当然不过分,陛下可是古往今来难得的英明君主,功绩不逊先帝呢。”
夫妻俩一唱一和,然后就这样把事情定下来了。
上官仪坐在下首,捋须含笑不语,虽然没表态,可表情上却似乎颇为赞同。
契苾何力仍撑着额头装醉。
李钦载脸上的笑容渐渐僵硬,见李治得意的样子,心里不知为何堵得慌。
……
当夜,李治武后在别院睡下,照常例,住最好的厢房,别院里人影幢幢,全是大内禁卫,连房顶上都站了人。
李钦载和崔婕荞儿不得不住进了偏院里,夜深之时,身旁的崔婕已沉沉睡去,李钦载却失眠了。
起身披衣,轻轻推开房门走出去。
微凉的月色下,李钦载赫然发现上官仪也坐在院子里,正呆呆地望着天上一轮新月出神。
李钦载急忙上前:“上官爷爷,您……是失眠了还是尿炕了?”
上官仪一愣,接着笑骂道:“都说长安城李景初早年间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账,没想到传闻果然不虚。”
李钦载笑道:“晚辈大多数时候还是会说人话的。”
上官仪笑道:“你不说人话的时候没挨过揍吗?”
“早年挨过爷爷和父亲的揍,后来封了县侯后,别人便不敢揍我了。”
上官仪点头:“是实话,官爵加身,谁人不敬?少年郎春风得意,难得的是不骄不躁,谨守本分,长安城诸多子弟里,你是最有出息的。”
“上官爷爷莫夸了,除非您家还有俩未出阁的闺女,不然夸也是白夸。”
上官仪注视李钦载许久,突然道:“今日陛下说要封禅泰山,景初如何看?”
“小子当然用两只眼睛看。”
“滑头!当着陛下的面不敢说实话,背着陛下也不敢说?你可不是胆小之辈。”
李钦载呵呵一笑:“上官爷爷不也是一样?您都不敢说出口的话,小子人微言轻,当然更不敢说出口了。”
一老一小两只狐狸各自不怀好意地互推太极,都不肯先说实话。
良久,上官仪捋须正色道:“陛下封禅泰山,老夫当然是赞同的,今日陛下所言没错,这几年陛下之治,功绩颇多,已不逊于先帝的文治武功,不过封禅泰山而已,天下人谁敢说不是?”
李钦载也严肃地朝李治住的屋子方向遥遥拱手,正色道:“上官爷爷所言,正是小子心中所思也。陛下功盖千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小子生在明君治下,何其幸哉,莫说是封禅,依小子看,陛下就算从此住在泰山之巅也不过分。”
第701章 刘仁轨贬官
住在泰山当然不过分,这年头登泰山既不收门票,也不是地产,李治爱住多久住多久,只要他受得了泰山之巅的冷风吹。
李钦载对鬼神没什么感觉,他是唯物主义者,虽然不算太坚定,偶尔也去庙里拜拜,怀着买彩票般的侥幸心理跟菩萨许几个愿望。
但他的骨子里其实并不相信所谓的天地鬼神。
如果天地有鬼神,自己教的数学物理有何意义?
当然,不信归不信,下次遇到许愿池里的王八,照样往它嘴里扔钱。
真是个该死的充满了魅力的矛盾男子啊。
大晚上的,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跟他打了半天太极推手,老奸巨猾的家伙死也不肯开口说实话。
李钦载当然也不傻,他跟上官仪不算太熟,当然没有见面挖心掏肺的愚蠢举动。
封禅泰山如此敏感的话题,口头上夸夸当然没问题,若是背着李治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那是嫌自己日子过得无聊,想给自己开启生存模式。
推诿半天,李钦载有点不耐烦了。
稀罕听你的意见咋?我继续当我的咸鱼,甘井庄离长安城近百里,你们在朝堂上闹翻天了都不关我的事。
打了个长长的呵欠,李钦载一脸困意地朝上官仪告辞。
刚要起身,上官仪突然道:“侍中刘仁轨,昨日被陛下下旨,贬官为给事中,刘仁轨都气病了。”
李钦载扯了扯嘴角:“老刘操的心事太多,嘴也贱……咳,不对,应该是言辞犀利,也该歇息一阵了。”
上官仪瞥了他一眼,悠悠地道:“你的嘴比他贱多了。”
李钦载沉默了一会儿,忍不住问道:“刘仁轨为何被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