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那个画面,李钦载便忍不住打了个冷战。
必须将这个苗头彻底掐死在萌芽中!
孩子不求上进怎么办?一定是作业布置得太少了。
“荞儿,为父我这里有几套试卷,晚上全做出来,我明日检查。”李钦载和颜悦色地笑道。
荞儿小脸一垮,精气神瞬间被抽光了,嘴里的鸡腿都味同嚼蜡,蔫蔫地应了。
……
第二天,庄子里来了官员。
一名礼部侍郎,两名国子监博士,还有两名西台御史。
五人来到别院拜见了李钦载,互相见礼都很客气。
官员是来与李钦载一同参与科考出题的,礼部和国子监属于辅佐主考,参详商议题目的难易,两名御史则负责监察考官的举动,防止考官泄题和徇私。
李钦载无所谓,只要不是专门针对他,监督便监督,反正他问心无愧,按规矩办事他都愿意配合。
随着官员的到来,甘井庄的气氛陡然变得有些凝重。
学堂临时被封闭,所有学子全都转移到宿舍区域,不得靠近课室。
官员们带来了金吾卫禁军,将学堂封锁起来,李钦载和他们临时搬进了学堂内吃住,然而日夜商议科考题目。
出题不难,李钦载早已有了腹稿,但商量起来就有点繁琐了。
李钦载虽是主考,可他出的题在礼部和国子监这里不一定能得到认同,毕竟考生的起点不一样,而主考官的思路也不一样。
李钦载以为很容易的题目,在官员们眼里却比登天还难,而历代的明算科题目里,还要包含天文地理和历法等知识,这又是李钦载所不能认同的。
大家的争执很激烈,每天都吵得脸红脖子粗,两位西台御史却袖手旁观,在一旁无聊地打呵欠。
只要几位考官不泄题不徇私,如何出题是他们的事,打出脑浆子也跟御史无关。
第870章 科考取士
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李钦载讲道理的美好品质是举世皆知的,与他争执的几位官员显然跟他不熟,没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那啥乎。
从专业角度出发,李钦载耐着性子跟官员们解释自己出每道题的原因,这个题是考究什么方面,那道题是考究什么方面,不要跟我扯什么天文地理,那跟算学有个毛关系。
历法?可以适量加两道,意思一下,算是给你们面子。
我都给你们面子了,我出的题你们敢不给我面子?
明算只是基础,它是所有基础学科的工具,不能拿工具太当回事,所以,简单的物理题是不是也来两道?
今年朝廷取明算科进士的名额增加了五十人,所以出题不必太难,适当给考生们放放水,无论水平高低,多少能做出几道题,录取率更大一些。
出题的方面多考虑一下寒门学子在获取知识方面的局限性,应用方面的题型更须偏向寒门所在阶级的常识范围,从而将那些养尊处优的权贵世家子弟排除出去。
李钦载提出的建议都是非常务实的,与几名官员的争执也大多来自于此。
国子监官员对李钦载的提议表示强烈反对,站在他们的立场,为国取士必须考究全面,不可偏颇。
按照往年的出题惯例,天文地理和历法都在明算科考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今科不能减除太多,否则难以服众,考生们闹事的责任谁都承担不起。
李钦载有点不耐烦了,他本来脾气就不算太好,耐着性子跟他们叨逼半天,结果白说了,这么不给国家栋梁面子的吗?
于是纨绔子弟的嘴脸开始现形,给脸不要脸,非逼我动手是吧?
脸色阴沉下来有点吓人,官员们都是精于察言观色的角色,自然看出李钦载的脸色不对,于是非常识趣地闭嘴。
莫说现在是在人家的地盘上,就算不是,以他多年积攒的纨绔恶名,还有那深不可测连天子都给他撑腰的恐怖背景,官员们发现自己真没什么资本跟他争。
“我是主考,我负责出题,你们识相点就闭嘴,按我说的办,不识相就挨我一顿揍,最后还是要闭嘴,自己选。”李钦载冷着脸道。
官员们不吱声,脸色都很难看。
李钦载扭头朝外面大喝:“来人,弄只鸡来,杀给他们看!”
官员们勃然变色,一名国子监博士颤声道:“李县侯,何至于斯!”
李钦载突然变脸,哈哈一笑道:“诸位莫误会,只是杀只鸡给你们补补身子……”
我信你个鬼!
官员们面面相觑,互相交换眼神,然后,从彼此的眼神里他们看到了各自的妥协。
苦笑数声,国子监博士行揖道:“便按李县侯所言出题便是,毕竟您才是天子钦点的主考官,下官一切听您的。”
李钦载叹了口气,心里微微有些后悔。
早知如此,刚见面就该杀鸡的,浪费半天口水,何必呢。
统一了认识后,接下来的事情便容易多了。
李钦载和官员们开始动笔出题。
考题早已有了腹稿,李钦载下笔如飞,很快便将一套试卷出完。
众人再次进入商议模式,逐题讨论,每一道题都严谨地商议许久,从出题的初衷,到考题的难度,以及涉及的知识面等等。
一套科考试卷很快商议完毕,这次的过程很通畅,也许大家都急着吃鸡。
确定了考题之后,李钦载将新鲜出炉的试卷交给两位监察御史,御史当然不会多嘴,简单看了一遍后,当着众人的面将试卷用火漆封存,然后派出一队人马将它送到长安城礼部刻版印刷。
出完题的李钦载还不能走,参与出题的人都必须留在学堂里,大家仍然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这是为了避嫌,也为了防止主考官泄题徇私。
李钦载欣然配合,在大家都不违反规矩的前提下,他也不介意遵守规矩。
三天后,随着长安城钟鼓楼冗长的钟声敲响,两年一度的科考开始了。
科考从隋文帝而始,但历年来却有名无实,到大唐贞观年间才渐渐有了正式的规模,不过贞观年的科考虽说是面向全国,实际上参与科考的大多是世家子弟,而且规模很小。
李世民曾经站在太极宫笑着说“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然而事实上,他说这句话的那年,朝廷科考取士总共才区区数十人。
以大唐士子的总基数来说,贞观年间的科考更像走个过场,事实上仍以录取世家子弟为主。
直到李治登基,决定对世家采取打压政策后,科考才真正被重视起来,历年的科考规模也越来越大。
如今的大唐科考初期,长安城没有专门用于科考的贡院,礼部临时征调了新昌坊的青龙寺作为考场。
大唐麟德元年九月十三,科考开始。
今年的科考气象大不相同,成千上万走进考场的,大多是衣着陈旧的寒门子弟,考场内外戒备森严,禁卫林立。
李钦载和几名出题的官员也离开了甘井庄,被礼部安排在考场内的偏殿中坐镇。
作为主考,李钦载到达考场后没有休息,而是径自带着几名礼部官员在考场内巡弋。
为国取才不是小事,李钦载也很希望从这次科考中帮李治发现几个人才。
可惜的是,科考终究以明经科为主,在明经科的考场,那些考生们提笔挥毫,畅所欲言。
相反,明算科的考场则沉寂了许多,考生的人数也远不如明经科。
许多考生咬着笔头,仿佛盯着杀父仇人似的看着试卷,更有甚者,有的考生心理素质实在脆弱。
见试卷上的题目大多不会时,顿时嚎啕大哭起来,被巡场的官兵闻声赶来,一记耳光先让考生闭嘴,然后不客气地拖出去扔远。
李钦载目睹这一切,暗暗叹了口气。
从古至今,这是最公平的跨越阶级的方式了,如果这还不行,只能证明自己本事不济,没有跨越阶级的资本,能怨谁?
第871章 临盆即产
站在考场内,李钦载仿佛回到了前世的高考,甚至比高考的气氛更紧张。
曾经,李钦载也是万千考生中的一员,为自己的前程拼命努力着。
可惜自己终究不是读书那块料,再努力也没用,可怜的高考分数是社会狠狠扇向他的第一记耳光,让他从此明白了“努力”“天赋”和“结果”三者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置身这座临时征为考场的寺庙内,看着考生的众生相,李钦载暗暗叹息。
无论如何强调生而平等,有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从古至今,人类的阶级都是一座金字塔,越往上越难,越是上层,人数越少。
想要跨越阶级,谈何容易。
就算考取了功名,未来官场上仍有无数劫难等着他们,真正能够登堂入室者凤毛麟角。
此时此刻,万千人争的便是这凤毛麟角的机会,一线天机。
在考场内巡弋许久后,李钦载才走向偏殿。
日已西沉,寺庙远处传来暮鼓声,金黄的残阳沐浴在考生们身上,仿佛笼罩着一层国运加持的金光。
此刻李钦载终于理解当年李世民站在龙首原上为何会那么自豪地说,“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
天下英才,为国所取,才尽其用,国势方兴。
……
快天黑时,一阵云板敲响,科考结束。
如今的科考不像明清时期那样,考生坐在号房里一坐就是两三天,吃喝拉撒都在里面。
大唐处于科考初期,很多规矩没有形成,考题也没那么复杂,考试的时长通常只在一天之内。
一直等到官兵收完试卷,李钦载和礼部官员进入密室,在御史们的监督下,所有考卷全部摞成一叠叠,然后糊名封存,打上火漆,由禁军看管。
这次科考的差事,总算告一段落,接下来李钦载还要阅卷,取士,题榜等等,仍然还有很多繁琐的事等着他。
走出青龙寺,部曲们等在门外,众人簇拥着李钦载刚要离开,却见黑暗处传来一声急呼。
李钦载扭头望去,赫然发现竟是甘井庄别院的一名部曲,见他满头大汗跑来,李钦载心头不由一沉。
“五少郎,快!少夫人临盆了!”部曲大声道。
李钦载脸色顿时白了,二话不说跨上马,朝延兴门奔去。
此时城门已关,按理是不允许任何人进出的,李钦载急了,从怀里掏出腰牌,示意守门官兵放行,见他们仍在迟疑,李钦载一通鞭子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