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都是死人了,烤一烤让大伙儿解解恨,让一些人醒醒神,也算废物利用了。”朱元璋摆摆手道:“这事儿就这么定了。接下来要审的人多了,没必要在他身上浪费时间。”
“但臣子们会说,韩国公的侄子,是因为得罪了皇子才被烤。”太子有他的坚持,沉声道:“这样反而会影响父皇的威信,也可能让弟弟们的声誉受损。”
“……”到了正事上,哥几个没一个敢插嘴的,只能乖乖听着。
“行行,你愿意走过场就走吧。”朱元璋无奈的瞥一眼太子,又道:“还有那个丁斌,敢抓朕的儿子、大明的亲王,又该当何罪?”
“父皇,不知者不罪。”太子还是无奈道:“只能追究他擅杀百姓,拦截告御状的罪名。”
“你说这罪名也不轻啊。”朱元璋白老大一眼。
“一是一,二是二,跟轻重没关系,就得这么定。”朱标坚持道:“而且丁斌必须要经过审判才能定罪。”
“好好好。”朱元璋苦笑一声,对其余五个儿子道:“瞧瞧,你们大哥多威风,连父皇都得听他的。”
“说得对就得听!”朱桢马上附和大哥,他可不会惯着老朱。
“大人说话,小孩子少插嘴。”朱元璋瞪一眼楚王,咱奈何不了老大,还收拾不了你个老六?
“就是就是,大哥也是为了父皇和大明好。”谁知老六一开口,几个哥哥也赶紧帮腔,都形成条件反射了。
“三思啊父皇,不听大哥言,吃亏在眼前呐!”
“行行行,都先审后判,这下总行了吧?”朱元璋登时没咒念了,终于让步。他怏怏起身,走到门口时,丢下一句灵魂之问:
“他妈的,到底谁是爹?”
第156章
朱元璋回到兴福宫时,在家养伤几个月的汤和,终于一身蟒袍来拜见大哥了。
“哈哈哈,你个汤瞎子,什么时候丢掉拐棍的?”朱元璋站在殿门口,满脸亲热,满嘴乡音。
他俩和周德兴是一个村的,从小光着屁股玩泥巴一起长大的,比跟徐达的关系还近,正经发小中的发小。
而‘瞎子’,其实是‘细伢子’的连读,凤阳这边指‘小孩子’,朱元璋从小就这么叫他。
“嘿嘿来见大哥,还敢拄拐杖?咱不是欠揍吗?”汤和身材魁伟,相貌堂堂,豹头环眼络腮胡,看上去没什么心机的样子。
“你倒是聪明。”朱元璋一脚踢在他孤拐上,笑骂道:“让你给咱看着修中都,伱倒好,敢给咱装病偷懒!”
“大哥,咱是真摔断腿了。”汤和苦着脸道:“当时你是没看到啊,咱从三丈多高的城墙上掉下来,啪的一下,那摔得叫个瓷实。回去昏了十天,躺了仨月,吃喝拉撒睡都在床上。还能活着来见恁,都是皇上保佑。”
“新鲜,你睡觉不在床上在哪睡?”朱元璋笑骂一声,忽然笑容一滞,他想到自己回乡前那几宿,就不是在床上睡的。
君臣说笑着进了殿,汤和向皇帝禀报昨夜临淮方面的情况。朱元璋回乡前,他就接到密旨,命他立即接管凤阳所有军队,并在凤阳县外围布防。
所以平安的凤阳卫并不是接到胡府庄的消息才赶去的,而是探马察觉到临淮大堤的异样后,汤和派过去的。
当然,要是没有胡太公他们那一拦,平安能不能来得及,还两说……
“眼下,整个凤阳都尽在掌握,谁也翻不起风浪来了。”汤和拍着胸脯保证道。
“嗯,你办事咱放心。”朱元璋点点头,让吴总管搬了俩锦墩过来,招呼汤和坐下,自己坐在另一个上,目光炯炯的打量着他。
汤和被看得直发毛,讪讪道:“大哥,你有啥话就直说吧,再看咱也看不出花来的。”
“这话该咱问你才对。”朱元璋却慢悠悠道:“汤瞎子,你还有什么要跟咱说的?”
“哪方面?”汤和可怜巴巴道:“大哥,恁总得给个提示吧?”
“好,那就给你个提示,谁让你老汤笨呢对不对?”朱元璋点点头,一个‘笨’字咬得很重,又一字一顿道:“中都工程。”
“哎哎……”汤和擦擦汗,他知道这是重八哥对自己的警告,忙老老实实道:
“大哥,这里头问题确实很大。我倒不是说工程质量,工程开销,这些韩国公都做得无可挑剔,换个人也不会比他做得更好。
“但唯独有一点,我跟韩国公意见相左。就是他太想早日完工了,对民夫催逼太急了,因此死了不少人。”汤和其实早就打好了腹稿,却依然字斟句酌道:
“而且为了节省开支,给民夫的伙食也很差,生了病也不给他们诊治。整个夏天闹了好几次热疫,虽然很快就补充上了人手,但老百姓也很有怨言。
“我希望能把速度放慢一点,修都城这种大事,不一定非要提前竣工,只要不延误皇上给的工期就可以了。但韩国公却很着急,总说什么‘时不我待、找感激涕’。”
“是‘朝干夕惕’。”朱元璋煞有介事纠正道。他爱跟老兄弟在一起,不是没原因的。
“对对对,反正就是恨不得明天就完工的意思。”汤和忙点头。
“既然意见相左,你为什么不写本子奏报啊?”朱元璋微微皱眉。
“因为臣觉得韩国公固然失之操切,但总体来说,他还是实心任事的。一心一意,甚至贴钱给大哥修皇宫,我自问做不到他这种程度,实在没法站着说话不腰疼。”汤和一脸实诚的摊手道:
“再说,这是大哥你心心念念的中都城啊!咱实在是不知该咋办好,结果恍恍惚惚一脚踩空,从城墙上掉下来了。咱觉得这是天意,干脆在家安心养伤,他们爱怎么弄怎么弄去吧。”
“你糊涂!虽说天意自古高难测,可天心即民心的道理,咱跟你说过好多次吧?”朱元璋生气的拍着汤和的脑袋道:
“咱问你,是区区一座城池,一座宫殿重要,还是民心重要?!”
“民心,当然是民心重要。”汤和一动不敢动,任由朱老板拍皮球似的拍着自己的脑袋,苦着脸认错道:
“大哥咱错了,咱没分清轻重,咱辜负了大哥的期望,请大哥责罚吧。是削爵还是打屁股都没问题。”
“你是知道咱舍不得真收拾你吧?”朱元璋笑骂一声,使劲拍了他脑袋最后一下,打得汤和眼冒金星。“行了,这就算罚了你了。”
“嗨嗨,大哥,以后能不打头吗?咱本来就是个笨老粗,会越打越笨的。”汤和捂着头,晕晕乎乎道。
“你就跟我整天装傻充愣就行了。”朱元璋没好气道。
“大哥,咱是真笨啊,不然凭大哥对俺的厚爱,还能只混个侯爵吗?早当上国公了。”汤和憨憨的笑着,他就这点好,遇到事情总是从自身找问题,怎么能不讨老板喜欢?
“你想要当国公啊,其实现在咱就可以给你。”朱元璋似笑非笑道:“要么?这就给你写诏书吧,来人……”
“别别别。”汤和赶忙摆手不迭。“大哥,这时候给咱加公爵,不是把咱架在火上烤吗?”
“过了这村没这店了啊。”朱元璋斜睥着他。“你不后悔?”
“不后悔。”汤和忙坚决谢绝道:“咱有自知之明,中山侯就很好了。”
他很清楚,上位这时候给自己晋公爵,那就是用自己拉仇恨了。而且中都的烂摊子,也得自己收拾了。到最后非得落个里外不是人,至少淮西老兄弟都要恨死自己了……
廖永忠的殷鉴不远,汤和这种有大智慧的,当然打死不敢步他的后尘。
“哈哈哈……”朱元璋笑着举起手,吓得汤和赶紧缩脖子,但皇帝却只拍了拍他的肩膀,淡淡道:“还说自己笨,你汤和要是笨啊,这满朝公卿都是一群自作聪明的猪了!”
“大哥,你是知道我的,咱真没那大本事……”汤和讪讪求告道。
“行啊,咱理解你的苦衷,为了儿孙计,你也不能太得罪他们,给咱站好岗就行了。”朱元璋对汤和是格外宽容的,见他实在不愿意挑这副重担,也就没有再勉强。
“大哥,你放心。谁想动你一干汗毛,得先踏过我的尸体!”汤和重重一拍胸脯。
第157章
因为当年朱元璋还当和尚的时候,汤和已经在濠州站稳脚跟了。是人家汤和写信邀请他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
而当时汤和已经是义军千户了,却依然把朱重八当成自己的大哥。于是义军上下惊奇的看到,风头正劲的汤千户,总是站在朱重八这个初出茅庐的新兵身后,心甘情愿以下属自居,毫不觉得这有什么丢人的。
更奇怪的是,朱重八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对汤和的尊敬坦然受之。
于是一夜之间,朱重八就成了濠州城名人,加上他本就实力超凡,所以很快便脱颖而出,被郭子兴收为义子,并把义女马秀英许配给他。
开局半个碗的朱重八,终于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开始走上人生巅峰……
所以老朱心里一直感念着汤和,对他格外宽容。当年攻灭明夏,汤和身为主将踯躅不前,要不是傅友德、廖永忠勇往直前,险些就坏了老朱的大计。但凯旋后朱元璋也只是没有封赏他,并没治汤和的罪。
这次又是,给了他几巴掌,就放过了这只缩头老乌龟,绝对又是小惩大诫……
~~
但朱老板可不会放过另一只缩头小乌龟……
晚膳后,他召见了韩宜可。
韩宜可知道早晚有算总账的这天,所以皇帝返乡前,他已经安排好了后事。庆幸的是,现在五位殿下也找回来了,至少应该不会牵连家人了。
他便把心一横,上金殿来把皇上见。
“臣,临淮知县韩宜可,拜见皇上,吾皇圣寿安康!大明海晏河清!”韩宜可恭恭敬敬行了大礼。
“直起身来吧。”朱元璋没有让他站起来,一边翻看着卷宗,一边冷笑道:“韩宜可,你可以啊。咱还真小瞧你了,本以为你是个快口直肠子,没想到伱花花肠子是一串串的。”
“皇上,人总得接受教训啊。臣前番被皇上责罚后,痛定思痛,深感自己太鲁莽,所以决定痛改前非,三思而后行。”韩宜可忙答道。
“你是三思而后行吗?你是在那跟咱耍小心眼子!”朱元璋啪的一声,合上卷宗骂道:
“咱问你,沈六娘是怎么回事?你为什么不禀报,反而要把她藏在大牢那么久?金屋藏娇吗?”
“皇上,又黑又臭的大牢,跟金屋沾不上半点儿边啊。”韩宜可苦着脸道。
“说重点!”朱元璋瞪眼道:“少跟咱这儿嬉皮笑脸!”
“回皇上,一来臣已经不是御史了,没有权力风闻奏事了。”韩宜可便正色道:“二来,她所说的案子牵扯太大,影响太重,臣必须要接受教训,先调查清楚,收集足够证据再禀报,而不能她的仅凭一面之词。”
“还真是长进了,现在你是‘歪锅配偏灶——一套配一套’啊。”朱元璋哂笑一声道:“那你为什么还要把她送到五位殿下面前?”
皇帝说着把脸一沉道:“咱让你暗中照拂他们,你就是这么照顾的么?这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危险?!”
“皇上说得对,臣罪该万死,臣是想让几位殿下知道此事,因为臣越调查越发现,事情实在太大,都大破天了,臣一个区区知县,实在是担不起来啊!”韩宜可重重叩首,悲声道:
“臣死不足惜。事实上,去年被押上刑场那一刻,臣就把自己当成死人了。可臣担不起的就是担不起,臣一个小小的知县,就算皇上给了密奏之权又如何?
说着他昂起头,满脸悲愤道:“一者,就算臣把案情报上去,如此牵扯至广、影响至深的关天大案,皇上肯定不可能只听臣的一面之词,一定要派钦差来查的。可臣敢拿全家性命打赌,不论派中书省来也好,御史台来也罢,都查不出什么问题的!”
顿一下,他抬起头,勇敢的直视朱元璋道:“只要让他们提前得到风声,给他们时间准备,就算皇上亲临,也一样什么都查不到!”
“……”朱元璋沉默了,他这次返乡的遭遇,已经雄辩的证明了韩宜可的话。
若非韩宜可私下的那些努力,还有儿子们当老百姓时的所见所闻,自己确实冲不破李善长们苦心编制的假象。
这不是说李善长他们的造假能力,已经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而是人性使然——人,往往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所以也总是会被自己愿意相信的欺骗。
朱元璋力排众议决定迁都,对中都寄予厚望,对家乡充满深情,所以他愿意把家乡的一切往好处想。就是有感到不舒服,不正常的地方,也会自动忽略掉。
甚至有人跟他指出问题所在,他都会勃然大怒,极其护短的维护自己老家的一切。
朱元璋虽然绝顶聪明,却也绝顶自负,这种人是不会轻易否定自己的认知,更不会轻易推翻自己的决定的。
李善长正是洞悉了这一点,才那么的有恃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