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面庞便也隐没在这晨光中,让他们看不清朱老板的表情。
但想想就知道,皇帝肯定没有好脸色的。他们知道罢建中都对皇帝是多大的打击。
同时,四人都是凤阳老表,也知道迁都失败对淮西集团是多大的打击。
这还是皇帝返京后头一次召见,气氛之微妙,也就可想而知……
四人坐定后,赶紧眼观鼻、鼻观心,等待皇上开口。
“老家的事情你们都听说过了吧?”
“听说了。”李文忠点点头。
“唉,咱是乘兴而归,败兴而回。”朱元璋郁闷道:“这个结果,让人难受啊。”
三位公爷都不知该怎么奏对了,幸好还有胡相爷。
“皇上仁德,体恤百姓,克己自律,无以复加,实乃苍生之福啊。”胡惟庸忙恭声接茬道:“相信韩国公他们,现在也已经能体会到上位的苦心了。”
三位公爷暗暗羡慕,真尼玛能说会道……
“但愿吧。咱也不能强求老李……”朱元璋叹口气,毕竟自己不光搅黄了他的迁都美梦,还烤了人家的侄子,又把人家外甥洗净了丢给恨透了他们一家的民夫处置。
按说都这样了,应该一不做二不休,连老李一块儿弄死。可老李毕竟是老李,贸然弄死他不难,但后果,实在难以预料。
所以朱元璋得一步一步来,简单的寒暄后,他便对四人道出了今天召见的目的:
“不说老家的糟心事了,咱有个想法,说出来你们参详参详。”
“上位请讲。”四人忙做洗耳恭听状。
“咱准备把各省都卫,一并改为都指挥使司。”朱元璋便道。
胡惟庸一听,不是中书省的事儿,便轻松看戏。
三位公爷却都神情凝重起来。
国初,朝廷在各行省置行都督府,设官与都督府相同,管辖一省军事。后改为都卫,即都统全省卫所之意。又以都卫节制方面,职系颇重,故而由朝廷,也就是大都督府选择升调,不许世袭。
三位公爷正是目前大都督府的负责人。
邓愈不解问道:“上位,都卫和都司有啥区别吗?”
“区别有二,一是隶属不同,原先都卫由各省统辖,大都督府只有任免权,无权直接调动各省军队。”朱元璋淡淡道:“经过这几年看来,这样不好。大都督府和都卫中间隔一层,朝廷容易调配不灵。
“再者,各行省的权柄本来就重,再统辖军权的话,俨然成了一个个独立王国,长此以往,朝廷必将干弱枝强,岂能长久?”
“嗯。”四人忙点头,听皇帝接着说道:
“这也让各都卫跟朝廷联系太弱。长此以往,会变成一个个独立王国的。”
见朱老板把话说这么重,三位公爷没一个敢表示异议的。
“所以咱打算,将都卫从各省剥离出来,改称都司,直隶大都督府,你们意下如何?”朱元璋看着自己的三个军头问道。
三位公爷互相看看,分别表示没意见。
他们管的是大都督府,自然对都司直隶求之不得了。他们早就受够了想调动各省卫所军队时,被各省推诿扯皮的恼人经历。
“那么上位,还有一个区别是什么?”邓愈又谨慎问道。
“都司本身不再直接管辖部队,都卫原有的直属部队,将会被拆分成若干卫所。”朱元璋沉声道:
“这就是另一个区别。”
朱老板把话说到这儿,傻子也听明白了。比起都卫来,都司被全面削弱了……从统领一省兵马的大军头,沦为了一个大都督府这样上传下达的管理机构。
虽说这是一项放眼长远的军事制度改革,但在此次此刻,却是对淮西勋贵的一次削弱。
因为各省那些都指挥使,十有八九都是淮西出来的……
~~
“怎么样,说说伱们的想法吧?”
听皇帝说完,三位公爵面面相觑,要是单纯只有第一个不同的话,那他们是举手欢迎的。
可第二个不同,实在太得罪人了……
“怎么不说话?有意见吗?”朱元璋便点名道:“保儿你先说。”
大外甥李文忠的小名跟平安一样,他赶紧起身道:“舅舅,改成都司之后,各省都指挥使的权力,是不是较从前小了太多?”
他执掌大都督府,有些话不得不说。
“打仗有大都督调兵遣将,各都司就是平时管军练兵的,要那么大权力干什么?”朱元璋冷声道:“权力太大的话,那不就是唐朝的节度使吗?”
“是,我明白了。”李文忠点点头,不说话了。
“伯颜,你说呢?”朱元璋又问邓愈邓伯颜道。
邓愈素来简重谨慎,已经听出皇帝其实早就心意已决,现在根本不是跟他们商量,只是在正式下诏前,提前通知他们一声罢了。
“上位圣明,臣没有意见,只有一点小小的建议,都司本是军事建制,设置不必拘泥于行省区划,或可因需而设。譬如辽东,万全等地,目前人烟稀少,还不足以设立行省,是不是可以先设立都司,指挥卫所戍边垦屯,同时兼理民事刑狱?”他便有条不紊说道。
另外三人听了,暗骂卫国公这老狐狸。一番话既旗帜鲜明支持了皇帝,又为地方将领争取了点寰转的余地,两方面都不得罪,两方面都有交代。
“俺也一样……”宋国公还能说什么?只好闷声道。
至于胡惟庸,都卫还是都司,跟他又没啥利害关系,自然不会跟上位唱反调。
“那这事儿就这么定了。”朱元璋沉声吩咐道:“胡惟庸,让中书省准备文书,明日早朝颁旨。”
“是,上位。”胡惟庸恭声应下。
第182章
又议了几件军国大事,朱元璋便叫邓愈之外的人退下了。
邓愈心里打鼓,直觉没什么好事。
“伯颜啊。”便听朱元璋笑眯眯道:“别紧张,有个好事同你商量。”
邓愈闻言抬起头,只见随着时间推移,晨光已经照不到皇帝脸上。
他这才知道,为什么今天上位要开窗给自己打光,因为朱老板的额头上,有一块青。
察觉到邓愈的目光,朱元璋下意识摸了摸额头,忙尬笑道:“这咱自个不小心撞的,跟别人没关系哈。婆娘还说咱呐,咋一把年纪了,还跟毛小子似的……”
“哦哦,臣前阵子也摔了一跤。”邓愈赶紧低头赔笑道:“我大闺女也那么说我来着……”
“哈哈,你看吧。”朱元璋闻言十分开心,索性走下宝座,与邓愈面对面攀谈道:“你大闺女十八九了吧,许人家了吗?”
“小女刚满十八,因为她娘前两年走了,她执意要服丧期满才嫁人,所以还待字闺中。”邓愈心里一阵打鼓,他已经听出来皇帝的意思。皇家与功臣联姻,看来要成为惯例了。
“现在服满了吗?”便听朱元璋亲切问道。
“秋里已经服阙了。”邓愈应道。心说值此淮西风雨飘摇之际,跟皇帝结个亲家好事儿,能让自己一系人马顺利过关。
但他数了数皇帝的儿子,没人合适啊……
老三都当爹了,老四也已经跟大将军家有了婚约,老六往下还太小……
“那得赶紧嫁人了,伱这当爹的,已经给闺女耽误了。”朱元璋又道。
“是是。”邓愈随口应着,心里琢磨:‘总不会是大将军不愿把闺女嫁给老四,让自己闺女当备胎吧?’邓愈暗暗想到,那样我也不能答应,大家都是公爵,不能平白矮了家门。
不过答应好像也无妨,那可是堂堂燕王妃啊!自己也能捞个燕王岳丈,还不是美滋滋?
“那你看咱两家结个亲如何?”这时,朱元璋图穷匕见道。
“能得皇上垂青,成为天子姻亲,那是臣家门之幸。”邓愈赶紧先表个态,然后试探道:“只是几位殿下的年纪,没有合适的吧?”
‘哦对了,还有个老五,怎么把他给忘了。’邓愈忽然又想起一人,但转念一想,不对,吴王还在给孙贵妃服丧呢,断不可能是他……
“有啊,怎么没有?”朱元璋便笑吟吟道:“我家老二今年二十,跟你大闺女不正合适吗?”
“呃……”邓愈登时愣住了,脑袋里的小剧场也停演了,好一会儿他才咽口唾沫道:“上位,多的不说,少的不唠,秦王可是有老婆的。”
“有老婆怎么了?”朱元璋一脸不在乎道:“大丈夫三妻四妾不是很正常的吗?再说老二是天下第一藩王,娶两个老婆还多吗?”
“多……是不多。”邓愈这种老实人也急了,脱口而出道:“只是国公嫡出长女,岂能不为正妻?”
“那好办,给你降一级爵位不就没问题了。”朱元璋哼一声道。
“上位……”邓愈委屈的唤一声。
“哈哈,跟你开玩笑的。”朱老板又笑起来道:“你说国公的嫡长女只能当正妻,那是嫁给臣子的情况。咱的儿子可是堂堂亲王,宗藩之首,别说他的侧妃了,就是他的庶妃,也不是臣子正妻可比的吧?”
“是倒是。”邓愈点点头,小意道:“可我闺女在家惯坏了,这给别人伏低做小的事儿,她怕是做不来的。还是嫁个门当户对的安妥些……”
“你这想法不对!”见他还不同意,朱元璋一瞪俩牛眼道:“没听老百姓说吗,宁为凤尾,不当鸡头?”
“上位,是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吧……”邓愈无语道。
“是吗?那就是咱又滥用成语了。”朱老板摸着后脑勺,呵呵笑道:“你领会精神就行。”
说着他揽住邓愈的膀子,和颜悦色道:“而且咱怎么会让你闺女当凤尾呢?咱跟你保证,她嫁过来之后,咱和皇后拿着她跟亲闺女一样疼。伏低做小那种事,不存在的……
“再说,秦王家的事,你又不是不知道。咱当初为了招降王保保,让老二娶了他妹妹观音奴,结果那在军营里长大的混小子,说什么‘汉胡不两立’,愣是坚决不碰他媳妇。”朱元璋一脸愁苦道:
“这都成婚两年了,两人还没同过房呢。你说这正王妃,是不是摆设来着?哎呀把咱和他娘愁的呀,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这老二整天憋着不说,心里也难受啊。”朱元璋装模作样的擦擦眼角道:“那天听着他三弟也当爹了,把他急得呀,当场就掉泪了。你说咱这当爹的,心里是不是更难受?”
说着指了指额头的青道:“咱都难受的恍惚了,才一头撞在灯架子上的。”
“哦,这样啊。”邓愈恍然,心说俺还以为是皇后揍得呢……
“所以你当臣子的,是不是得为君分忧啊?”朱元璋便定定看着邓愈,耍起无赖道:
“反正咱就看好你闺女了。只要她嫁过来,正妃有什么,她就有什么,大婚也按照正妃的来。再说,王保保他爹早死了,你就是秦王唯一的老丈人!”
“唉,好吧……”邓愈长叹一声,终于体会到当初徐大将军的苦了。
这皇上金口一开,岂容你当臣子的拒绝?就算你肥着胆子回绝了,谁还敢娶你家闺女?
所以只能捏着鼻子答应下来。
“哈哈好啊,那这事儿就这么说定了。”朱元璋高兴道:“赶明儿你嫂子亲自下厨,咱们好好喝一个,把日子定下来,让咱闺女风风光光嫁过来!”
“是。”邓愈低头应声,欲哭无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