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他对一旁的罗贯中道:“罗老师,发布第一个任务,悬赏楮皮川纸的工艺。”
“是。”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罗贯中面无表情转身出去,给铁窗派传话去了。
“要是搞不到楮皮川纸的工艺也不要紧,活人还能让尿憋死?”楚王殿下又对工匠们道:“你们就用手中最接近要求的纸来印,大不了厚一点么。”
“那就用瓷青纸吧。”领班工匠道,生怕殿下不明白,又解释一句。“就是用作书封皮的那种纸。”
“对对,那种纸就很好么。”老六笑着点头道。
“用瓷青纸的话,还可以在上面施胶、施粉、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一定下纸张来,众工匠马上来了精神,恨不得把所有工艺都用上。
“还可以在粮票上采用微雕文字,微雕文字本身就可以防伪,还能故意将个别字雕错,让造假者无所适从!”
“微雕画也有同样作用……”
“这些你们随意,但一定要快。”朱桢津津有味听工匠们说完,方沉声下令道:“三天之内,本王要见到样票,五天之后,至少印出一万张!”
“殿下,这么仓促,难以精工细作,怕是不利于防伪啊。”领班工匠为难道。
“你们只管尽力而为就好。”朱桢一摆手道:“防伪不全指望你们,本王还有其它手段!”
()
第398章
顾元臣办事还是很得力的,五天后,一摞摞散发着油墨香味的钞……呃,粮票,摆在了楚王殿下面前。
李亨和两位知县,也被邀请来一起观礼,只见粮票分两种纸色。
蓝色粮票面额一石,用的是瓷青纸。白色的面额一斗,用的是一位铁窗派提供的楮皮川纸……当然那人也得到了奖励积分。
三位官员各捻起张蓝色的粮票,只见其长约三寸,宽约一寸,其面施以粉彩,再加蜡砑光,还用泥金描绘了云龙图案,围绕着醒目‘一石’的字样。
粮票下方,印着‘苏州织染局印制,苏州府县预备仓均可兑换’的字样。
背后则是‘每票一号、严禁伪造,仿冒必究,破损无偿兑换’之类的套话,还印有阊门外场景的微缩图案。看上去就像一件艺术品……
“太漂亮了。”李亨赞叹一声,又指着票面顶部的大片空白道:“这里留白是不是有点多?”
“最好再添上点儿什么。”薛定厄跟费弥也附和道。
“宾果!”楚王殿下打个响指道:“那就请三位在上头签名吧。再配上编号、骑缝章,防伪效果肯定一级棒!”
“遵命。”三位官员起先还觉得挺荣幸,直到他们听殿下发愁道:
“哎呀,不过重印的话,怕是来不及了。只能辛苦三位用手写了。”
“不是,每一张都写么?”三人登时惊出一脑门子汗。这么多粮票,就是每人只签三分之一,今天都签不完吧?
“那当然了。”朱桢一本正经道:“这样难以作伪不说,三位要是遇到假粮票,一眼就能看出,自己的签名是伪造的。”
说着他歉意笑笑道:“这样说来,三位还是多辛苦一下,在每张粮票上都签下自己的名字。现在麻烦点儿,日后就省事儿多了。”
“……”李亨三人嘴角直抽抽,得,这下三天也签不完了。
但谁敢违抗殿下的旨意?
与其在这儿唉声叹气,不如趁着天亮,赶紧开工吧!
三人认命的摘下官帽,撸起袖子,提起小毫笔,开始在小小的粮票上刷刷刷的签名……
好在三位官老爷平素百般不会,就会签名。那名儿签的是行云流水又独具一格,旁人根本模仿不来。
就这样,签啊签啊签,一直签到掌灯时分,楚王殿下才放过他们。
“辛苦诸位了,回去歇歇吧。”朱桢笑吟吟道。
“谢殿下……”三位官员想要拱手行礼,右胳膊都抬不起来,只能滑稽的行了个单手礼。
“明天早点来哦。”朱桢的下一句,差点把三人撂倒在地上。
这时,罗贯中点数完毕,三人今天一共签了五千张粮票。
“不行,太慢了。”楚王殿下终于大发慈悲道:“一斗面额的粮票,就改为盖你们的私章吧。”
“多谢殿下……”三位官员感动的直接跪下了。
盖章的话,就不用他们亲自动手了。找一帮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用他们的麒麟臂轮番卡卡卡,一天就能盖个十万八万张……
不过李亨三个也没法偷懒,因为一石面额的粮票,还得他们三个签名……而且这一张蓝票票,可是能从预备仓中换走整整一百二十斤粳米的,慎重一些确实没错。
~~
洪武十年五月初一这天,织染局开始向接受订单的各家工场,支付粮票作为定金。
那些属于铁窗派的工场,收到粮票自然马上上缴,还是用铜钱支付工人工钱。
但那些还乡派,还有哪派也不是的工场,自然不会留着粮票……虽然这小纸片片还挺好看的,但也不如真钱让人放心啊!
于是当天下工领钱时,这些工场的织工们,便多了一种选择……要么选一百文的宝钞,要么选两张白色粮票。
按照粮价折算,一张面额一斗的粮票,正好值五十文。
这时候织工们已经开工十多天了,基本渡过了最难熬的饥荒,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后者……
因为他们好奇啊——近来苏州城最热的话题,除了大户们忽然高薪抢人之外,就是‘粮票’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了。
大伙儿都好奇啊,不知道这玩意儿会让那么多店铺趋之若鹜,甚至还承诺用粮票消费可以打折!
谁不想看看,这让老爷们痴迷的‘粮票’,到底长啥样?真能从店铺里买东西?真能去储备仓换粮食?
好奇驱使下,许多工人都领了两张白粮票,然后呼朋唤友上街去。
主要是怕自己一个人被打出来……
刘二蛋就是其中之一。他跟着工友来到玄妙观大街上,紧紧攥着怀里的两张粮票,唯恐让扒手掏了去。
一旁工友笑他:“往常发工钱,也没见你这么小心。”
“俺不是稀罕么。”刘二蛋一张嘴,就是北方老侉口音。
工友失笑道:“还不知道能不能买东西呢?”
“看看不就知道了。”刘二蛋说话间,抬腿迈进了一家挂着‘使用粮票九折’牌子的熟食店。
工友们也跟着进来。成衣铺、金银店之类高档的去处,他们是不敢进的,也就敢进这种逢年过节还能光顾一下的店。
“几位小哥来点卤货下酒?”掌柜的知道他们都是织工,自然笑容可掬。一天一百文,绝对是高收入啊!
刘二蛋还不太适应掌柜突如其来的热情,局促的不敢跟他对视。
“对。来半斤下水,半根口条。”二蛋点点头,用蹩脚的吴音道。
伙计便飞快的切好他点的两样,分别用荷叶包了。脆生生道:“二十文,承蒙惠顾!”
“收,收这个吗?”二蛋忐忑的从怀中掏出两张攥皱了的粮票。工友们也都屏住了呼吸。
“粮票?当然收了。”掌柜的更热情了,笑道:“而且还打九折呢。”
“十八文,承蒙惠顾!”伙计便改口道。
“好,太好了。”二蛋赶忙递上一张粮票,掌柜的又找给他三十二文铜钱。
二蛋一手攥着铜钱,一手拎着荷叶包,咧嘴直笑道:“还真没骗人咧!”
工友们一看,也纷纷掏出粮票,兴高采烈买起了九折的卤货……
()
第399章
二蛋又到隔壁的酒铺,这家门口也挂着同样的牌子。
他便沽了一角店里自酿的三白酒,应付十文钱。
他怀里明明有足够的铜钱,却递上了另一张粮票。
打折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把这纸片片,换回铜钱安妥……
买完这两样,揣着找回来的七十文铜钱,他便跟工友们分开,穿街过巷,回家去了。
他家里元末从山东来苏州避难,为了生计拜师学手艺,苦熬白干三年学徒后,终于成了一名扒手。
此扒手非彼扒手,不是三只手那种,而是操作织机的一个工种。收入虽然还不错,但苏州物价也高,靠着他跟他当绣娘的媳妇两口子做工,勉强能养活全家老小。
但家里一旦有个病有个灾,就只能跟街坊周济了。所以积蓄什么的就别想了,饥荒倒是拉了一屁股。
不过他一家都很知足了,要是当初留在山东老家,都不知道在兵荒马乱里死多少回了。哪怕洪武皇帝坐天下以后,在苏州的日子也比老家强多了。
至少一家老小没饿死,逢年过节还能吃顿好的,给老人孩子做身新衣裳……这已经是他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了。
可今年开春后,好日子忽然就没了,他两口子同时找不到活计了。
一家人能想的辙都想了。要饭、打零工、告借……可全都杯水车薪,熟悉的穷困饥饿再次袭来,把家里孩子饿得骨瘦如柴,夜里嗷嗷直哭。
全靠开春后的野菜,还有原先东家借给的一点粗粮,家里才没饿死人。但也快了……
所以三月份那次闹事儿,他也参加了,倒不是对官府有多大意见,他根本搞不清这里头的弯弯绕绕。主要是因为有人管饭,还给钱。
可惜就闹了一天,然后就偃旗息鼓了……后来就是朝廷腥风血雨的清算,还把全苏州的老爷都抓起来,险些也砍了头。
砍头那天,苏州城万人空巷,但他没去,一是饿得不想动,二是绝望了。东家的东家都被抓了,开工更是遥遥无期,家里肯定要饿死人了。哪还有心情去看‘春晚’?
他跟浑家商量着,把儿子送到庙里,女儿送给人当童养媳,好歹让娃有条活路。浑家虽然难过极了。却也知道这是唯一的法子了。
二蛋好劝歹劝,终于统一了全家的意见。可当他付诸实践时却傻了眼,抱同样想法的人太多了,他儿子闺女根本送不出去……
他彻底绝望了,在家里痛哭流涕,准备一家人上吊,省的继续遭罪。
结果就在这时,邻居马大哥拍响了他家的大门,在外头大喊:“二蛋,快去观前街,招工了!”
~~
然后,故事就开始从辈转喜……
二蛋两口子唯恐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紧赶慢赶,跑的气喘吁吁,来到了观前街。才发现这里竟然是工场抢工人,完全不愁没人雇。而且各家工场还当场展开了抢人大战,硬生生把工钱抬到了一百文!
幸福来得太突然,两口子感觉就像在做梦一样。但这场梦也太真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