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程前点点头。
“知道还供货给他们?”
“早,早就下的订单……”程前咽口唾沫道。
“现在是洪武十一年了!就算洪武七年下的订单,也全都消化完了!”朱桢勃然变色道:“看来想让你说点儿实话,真是太难了!”
说着他拂袖起身,作势要走,还不小心把那件珍贵的釉里红带到了地上,喀嚓摔了个粉碎。
望着那满地红白相间的碎瓷片,程前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忙磕头如捣蒜,带着哭腔道:“小人再也不敢了,我就是贪图他们给钱多。就睁一眼闭一眼,继续给他们供货了。”
“我看你是两只眼都闭上了!”朱桢指着他,气愤道:“明明已经富得流油了,还要挣这种掉脑袋的钱,是怎么想的呀!”
“小人利令智昏了呀,殿下!”程前至少此时悔青了肠子,狠狠抽着自己耳光,把自己打的鼻青脸肿道:
“其实刚海禁那会儿,小人和同行们也想过停止向他们供货。”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忏悔道:“可是他们给的实在太多了。要是没有这条销路,只卖给国内,我们一件玉壶春瓶最多买到一千钱,大半的瓷窑都要……”
他刚想说‘关张’,但已经被殿下驯化的心灵,瞬间响起警告,便硬生生改口道:
“都要少赚太多了。大家实在不愿意,我们就让海商加钱,然后以八两一只,继续向他们供货。”
“乖乖……”考察团的众大户暗暗咋舌,这帮瓷户赚了多少钱?心中愈发坚定,要把一部分产能转移到自家去。
“你们还挺会议价的。”朱桢不禁笑道:“不像他们,都被海商拿捏了。”
“不一样的。一来,我们景德瓷从南宋就开始外销,一百多年下来,我们的瓷器在海外能卖多少钱,自然一清二楚。”程前忙道:
“再说,景德镇不大,一共五百来窑户,组成个行会同进共退,就能跟海商谈价钱了。不像江南那么大,千家万户都能产丝绸,自然很难跟海商议价。”
在楚王殿下的教育下,他迅速学会了谦虚和与人为善两样美德。
“现在不会了,江南出口的丝绸,都要经过织染局认证。”朱桢笑道:“有织染局跟市舶司来统一议价,不会让织户吃亏了。”
“是是是,”考察团众大户忙捧哏道:“殿下最是公平了!”
是丝毫不敢提,织染局跟市舶司的大老板,根本就是一个人……
程前这会儿脑袋也灵光了,马上明白过来,试探问道:“那以后,我们景德瓷就不卖给那些闽粤海商了,只卖给太仓市舶司?”
“哈哈,你误会了,市舶司只负责运输和保护航路,不进货的。”朱桢笑着指了指投资团道:“他们才是负责买卖货物的海商。”
“是是,我们的瓷器以后只卖给江南海商。”程前现在也顾不上许多了,保命要紧。
“那倒不必,只是一条,不能卖给走私商。”老六纠正他一句,沉声道:“本王的总理海事衙门,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打击海上走私,维护合法贸易!”
“是是,不卖给走私商。”程前第三次改口,心说这三个说法有啥区别吗?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朱桢却仿佛能看穿他心思般,淡淡道:
“放心,朝廷还给了本王若干市舶司的名额,本王不会只设太仓一个市舶司,条件成熟之后,肯定会重开泉州、广州这些地方的市舶司的。”
程前一下就明白了,殿下所谓的条件成熟,当然就是那帮闽粤海商,全都跟眼前这帮江南海商一般,服服帖帖的时候了。
但在那之前,他们景德镇的货,还是只能卖给这帮江南海商。
()
第537章
明白了殿下说这话的意图,程前便试探道:“泉州、广州已经做海贸几百年了,当地上上下下几乎都以此为业,朝廷忽然关了市舶司,不许出海贸易,他们日子还挺难过的。要是听说有机会重开市舶司,定然万分感念殿下隆恩。”
“你可以把本王的话,转告给他们。”朱桢点点头,他正是这个意思。目前他还没有涉足闽粤,所以那边走私十分猖獗,哪怕陈尚海、方大佟覆灭后,也没有什么改变。
韩宜可跟廖定国跟他请示过好几次了,想要严打走私,不许非市舶司的船放洋。
但朱桢一直没答应,因为没有在当地设立市舶司,没有地方官府配合缉私,仅凭市舶舰队过境闽粤时,顺手打一下,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还会牵扯舰队的精力,耽误正常的生意。
不过闽粤沿海的走私,肯定是要禁止的。
这年代,大洋上的海盗多如牛毛,海外各国更是凶残狡诈。
海上贸易是要有强大的海军护航的,不然就算在海上没有被海盗打劫,到了国外港口,也会被当地的政权和土豪抢劫。
那些海外蛮夷可不懂什么叫‘合作共赢,持续发展’,能抢的干嘛要花钱买,而且还卖的这么贵。
而养一支强大的海军,费用太高昂了。这就需要保证高额的贸易利润。
要保证高额的贸易利润,就必须尽可能的垄断贸易,将任何竞争对手逐出海面,更不要说那些最恶劣的竞争者——走私商了。
所以在福州、广州设立市舶司势在必行,虽然朱桢暂时抽身乏术,但先做好铺垫,让那些闽粤海商知道自己要来了,总是没错的。
看看有没有来主动交投名状的小机灵鬼了。
~~
当天,楚王殿下便‘点到即止’了。
刚见第一面,不好跟人家谈的太具体,那样显得太功利。咱们殿下可是个体面人,要脸。
第二天,楚王殿下一行,又前往位于镇北的珠山御窑厂参观。
珠山其实就是一坐面向镇子的小丘陵,被御窑厂的围墙包围着,从外头都看不到山头。
楚王殿下的车驾,在御窑厂山门外,那根高高的‘宪奉御窑厂头门’大旗前停下来。
一下车,老六就被御窑厂的规模震了一下:“这么大的吗?”
“回殿下,咱们御窑厂的厂区有围墙十里。”督造太监周吉答道:“比浮梁县城还大呢。”
“用得着这么大地方?”老六咋舌道。
“殿下进来就知道了。”周吉赔笑道:“还真是用得着。”
说着躬身想请道:“殿下请进,一边参观,一边听奴婢讲解。”
“好,你头前带路。”朱桢点点头。
周吉便引着殿下一行,进去挂着御窑厂匾额的轩敞大门。
只见门内一条长长的甬道直通仪门,仪门东西两侧街口分设东辕门、西辕门两处牌楼。
因为殿下主要是来逛窑的,所以周吉先介绍了东西辕门后的两个厂区。
“东厂区有二十一作,主要是清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等窑房,主要是烧窑的地方;西厂区是二十三个陶务作,有大器作,小器作、仿古作、雕锒作、印作、画作等,是做坯、利坯、施釉、画坯的地方。”
周吉在那如数家珍,朱桢却听得一头雾水。虽然在那里频频点头,目光却有些涣散了。
要不怎么说太监最会伺候人呢?周吉察言观色,马上请殿下按照工序参观生产过程。
殿下果然就来了精神,他最喜欢看手工艺生产了,特解压。可惜不能泡个面,一边吃一边看。
一行人簇拥着殿下来到工棚前,正在忙碌地工人们赶紧跪地磕头。
“告诉他们,不用磕头,该干嘛干嘛。就当本王不存在。”朱桢吩咐一声。
“是。”周吉让工人赶紧起来,像平常一样工作。
然后他介绍道:“这里是淘练作,制瓷所需要的瓷泥,需经淘练,使其精纯。”
“瓷泥是哪来的?”朱桢饶有兴致的问道。
“御窑厂用的瓷石产于两百里外的祁门,坪里、谷口两处山中。”周吉忙答道:“工人用水车将瓷石舂成泥,然后运来这里,再进一步淘练,才能使用。”
朱桢点点头凑上前,便见一个工人将瓷泥放入水缸浸泡,翻搅,使杂质下沉。
另一个工人再将沉淀好的泥浆,用马尾细筛过滤。
第三名工人将过滤后的泥浆,注入过泥匣钵内沉淀,使泥浆稠厚成形。
第四名工人将成型的细瓷石放入匣内,砖压沥水。
最后,第五名工人将淘好的泥土翻练匀实,放到工棚下以备用。
这仅仅只是第一步工序,便已经分工给五名工人,每个工人只干一项。可见景德镇的分工,已经精细到何种程度。
~~
然后练好的瓷泥,被送到第二个工棚里,和灰调成浆水。周吉告诉老六,御窑厂用的灰出自一百四十里的乐平县。是用青白石和凤尾草迭垒烧制而成的。
这也就是楚王殿下来参观,而且还是自家的窑厂,不然这种秘方,是绝对不会示人的。
接下来,是匣钵作。
“瓷坯入窑需要洁净,不能沾半点沙灰,故需套入匣钵内烧制。”周吉介绍道:“制匣钵的泥土也是有讲究的,取自位于镇东北的里淳乡和宝石山两地。别处的都不合适。”
倒是一点不藏私。
然后便是圆器拉坯、琢器做坯的车间。圆形的器具可以直接用轮车拉出坯来,十分快捷。
而方形的瓶、尊之类的,棱角之器就只能纯手工打造了。这也是此类器具价格昂贵的原因。
泥坯制好后还有修模、阴干,然后才能送去绘青花。
这一步的分工就更细了,勾线、渲染、打青箍,花鸟禽鱼、人物、写款都各有专职,且按类聚室操作。
然后再经过凿器、制画,蘸釉、吹釉,旋坯、挖足,前前后后经过十几道工序,上百个分工,才能成坯入窑开烧。
前前后后要经过一百多个工人分工合作。跟别的手工业,工匠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人从头干到尾,完全是两个极端。
也许这就是景德镇能脱颖而出,独霸全国的秘诀所在吧。
()
第538章
参观完生产过程后,周吉请殿下到正衙休息品茗,并观赏烧制好的成品。
因为是御用器具,所以考察团的众人没资格过目。便在周吉手下太监的安排下,到偏厅吃茶。
看着博古架上那些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官窑瓷器,朱桢不禁暗叹,这些玩意儿要是能完整保存到后世,随便拎出一件来,都是几千万起步。
其实在眼下也已经很值钱了,周吉告诉朱桢,别看昨天程前吹得玄乎,但民窑和官窑的瓷器根本没法比,那一架子换不了这儿的一件。
“这么夸张的吗?”朱桢有些吃惊。
“他民窑那些工艺样式,全都是仿我们官窑的,但最多只能算是东施效颦。”周吉掩口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