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那是不会驯象。”罗贯中淡淡道:“只能免了这一步而已……”
“那倒是,咱云南就是不缺驯象高手。”潘元明笑道。
“大象跪拜的同时,还要伸长了鼻子鸣叫,不过王爷还没起床,这把就先免了吧。”罗贯中又道。
把个潘原明听得一愣一愣,不禁佩服的五体投地。“本官真是有眼不识泰山,白担心了一场。没想到罗先生这么懂礼仪……”
“呵呵,没有人比老朽更懂礼仪了。”罗贯中推了推眼镜,骄傲的仰起头。
“那是,罗先生当個礼部尚书都没问题。”潘原明一半恭维一般佩服道。
他心说王爷身边果然不养闲人啊……一个从来没参加过朝会的人,光靠一本薄薄的《仪注》,就能把一场最隆重的朝会,准备的分毫不差。
潘原明却不知道,人家罗贯中只是没参加过朱老板的朝会,但张老板的朝会他可没少参加,甚至还主持筹备过几回,自然驾轻就熟了。
而且越是懂行,他就越清楚,根本没人能把一场礼仪如此繁杂的朝会,所有细节都把握的分毫不差。
甚至就算同一个人来筹备两场同样规格的朝会,也绝对无法做到一模一样。
所以只要大差不差,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儿就行。至节处,就算有出入,又有谁能看出来呢?
关键是要有强大的自信,让所有人都相信你是最懂的。这样就算发觉现场跟记忆有偏差,那他也一定会以为是自己记错了……
这是罗贯中从老六那里学来的不二法门,屡试不爽。
~~
一切准备停当时,天已经蒙蒙亮了。
悠扬的钟鼓声过后,朱漆金钉的王宫大门缓缓敞开,傅友德、梅思祖等一干勋贵重臣,并全省文武、王府属官,以及云南土官代表,全都鱼贯进了王宫,在殿前广场上分班立定。
这次参加朝会的土官中,除了贵州宣慰使奢香,同知刘赎珠外,还有年前来觐见的若干会来事儿者。
比如木得、俄陶之流根本就没回去,而是一直留在省城等着这天呢。
这些土官们也都穿着大明的朱色朝服,头戴梁冠,看上去与流官们别无二致。
当然,流官中没有女的,而土官中除了奢香和刘赎珠外,还有好几位女土司……
不过都不太好看,所以朱桢将她们跟男土司一视同仁。
~~
卯时,银台前。
四名太监分列四方,奋力挥动起丈许长鞭,鸣响了八声响鞭。寓意藩王代天子统御八方……
响鞭还有个作用就是镇场子。鞭子一响,百官赶紧停下交头接耳,整理梁冠官袍,昂首挺胸。
八声鞭响过后,殿前广场上已是鸦雀无声了……
然后王府典乐所乐师奏起悠扬庄严的韶乐。韶乐声中,冠冕堂皇的楚海滇王殿下隆重登场了。
朱桢头戴十二首通天冠,身穿方心曲领绛纱袍,其革带、剑、佩绶皆与皇太子同。
在他前方是负责保管亲王金印的王府典宝所官员。
跟一般藩王不同的是,朱桢兄弟们都只有一枚金印,他却有三颗金印,分由三名典宝官捧着。
每一枚金印都代表一个大明亲王的身份。三枚,则代表他是大明独一无二的三亲王。
真正的二人之下,天下第三……
()
第1053章
群臣拜迎声中,朱桢登上银台。
待明扇打开,金印陈设于宝案之上,韶乐声便悠然停止。
朱桢却不落座,而是先率领百官,朝着设立在东北方向的香案大礼参拜,恭祝皇帝皇后陛下万寿无疆,太子殿下福寿安康。
然后他才起身回到自己的王座,接受云南百官的朝贺。
百官在颖川侯的率领下,再度大礼参拜王座,恭祝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四拜后,百官却还不能起身,因为有京城来的江夏侯周德兴要宣读圣旨。
这种公开宣读的圣旨,都是翰林捉刀代笔的,词藻华丽繁复,不光读的拗口,听起来也没有朱老板原汁原味的大白话圣旨,那么简单直接给劲儿。
好在朱老板的赏赐还是一如既往的给力,在圣旨中他宣布,赏赐征南将士人均钞两锭,棉布三匹。
其阵亡及病死将士,有父母妻子弟侄者,每人赐钞十六锭,布四匹。只有妻子者减半。
被创重伤者。每人赐予钞十二锭,布两匹。发还卫所照料。
还另赐征南军士之家,各钞两锭,红棉布各三匹,令制作衣服鞋子。由官府代为转送到征南军士手中。
~~
这已经是朱老板第三次大规模赏赐征南将士了。
而且有功者还另有重赏。阵亡将士的抚恤,伤残将士的补偿以及荫袭都会及时兑现,从不拖延。
所以将士们才能三军用命,人倍其勇,面对高山密林、瘴疠毒虫也毫不畏惧。
这就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单靠严厉的军法是不可能铸就一支勇于求战,不畏牺牲的无敌之师的。
老爹赏赐之后,朱桢这个财神爷,也不能不略尽地主之谊,犒劳一下将士们。
不过当儿子的也不好超过爹,朱桢就比照朱老板的标准,打了个八折,赏给将士们。
将领们自然无不欢欣鼓舞,替将士们叩谢皇上隆恩,感谢王爷恩典。
但周德兴大老远前来可不止为了宣这一道旨,他还另有上谕要宣。
待到文武百官安静下来,太监从香案上拿起另一道旨意,奉给江夏侯。
周德兴双手接过,看一眼朱桢,见王爷微微点头,才深吸一口气朗声念道:
“上谕,朕观自古云南诸夷叛服无常,盖以其地险而远,其民富而狠也。驯服之道,必宽猛适宜,非惟制其不叛,重在使其无叛耳……故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川都司兵永居云南,屯田卫戍,控制要害……”
众将领闻言暗暗叹息,该来的还是来了。
谁都知道云南不是漠北,打下来之后,肯定要留下军队镇戍的。但正式旨意没下来之前,总还抱着几分侥幸,觉着自家不会是那个倒霉蛋。
在他们的认知中,朝廷应该像在辽东那样,只留少量军队戍守,大部分官兵还是要班师回朝,哪来哪去的。
结果却让他们大吃一惊,除了皇帝直属的禁军,其他各省的征南军部队,居然都要留下来了……
这尼玛真是要玩死人的节奏啊。
全军上下,有一个算一个,谁也不愿意永远戍守这个边陲蛮荒之地啊!
就算是军令如山倒,把将士们强留下来,士气也会大受影响,甚至出现大规模逃兵……
怪不得除夕时,王爷会很肯定的说今年无战事呢……光安抚好将士们的情绪,让他们接受现实,就不知要用多长时间了,还打仗?打个屁仗!
傅友德沐英等核心将领,自然提前就从王爷那里得到消息了,但为了大局着想他们也只能装出错愕的样子,跟下头的将领们一起表达不满。
“都静一静,先听江夏侯宣完旨。”朱桢沉声说道。
“是……”众将这才噤声,听江夏侯继续宣旨道:
“制书到日,将拨守云南等卫官、旗,照名升用。
原任指挥同知,今升世袭指挥使;原任指挥佥事,今升世袭指挥同知;
原任正副千户并卫镇抚,今升世袭指挥佥事;原任百户,今升世袭副千户;
总旗升世袭百户;小旗升充总旗。阵亡将士亦照此例。
钦此。”
前番攻克云南后,朱老板已经将所有军士升为小旗。这下为了让他们安心留在云南,又一律升为总旗,恩赏之重,实属罕见。
见总算能跟将士们有个交代了,将领们这才神色稍霁,在傅友德等人的带领下领旨谢恩。
待他们起身后,江夏侯退到一旁,朱桢方开口劝慰众将道:
“本王知道,这道旨意一下,你们的压力会很大,二十万将士们更要面临人生最大的变故和困难,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云南是我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次我们时隔数百年将其收复,就绝对不会再丢掉了!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不会!”
“这是对国家来说。对我们这些做臣子的,云南同样是建立功勋,做一番大事业的不二热土!这一点我想你们都明白……”
众将领闻言纷纷点头。朱老板为他们设计的晋升路线实在太上头了。当指挥使的想升都指挥,当都指挥的想当都督;当了都督的想封侯,当了侯爵还想世袭罔替,世袭罔替了又想对国公发起挑战……
大家都是如此,在不断追逐功名的路上不可自拔,也就没有人会想这一切值不值的问题了。
而要想加官进爵,唯有战功。可如今天下大定,能立战功的地方,也就只剩漠北和西南了。
扫除北元,平定漠北,封狼居胥的不世之功固然诱人,可鞑子早就成了惊弓之鸟,根本不往大明跟前凑,想要找到他们,难比大海捞针。不然大将军也不会北望大漠,苦等一年又一年。
因此单从立功的角度,还是蛮夷遍地,叛服无常的云南更靠谱。就算功劳没那么惊人,但集腋成裘,战功攒的多了也能进步。
所以将领们其实还是蛮中意云南的。可问题是普通将士没那么大追求,也没那么大的官瘾,更希望老婆孩子热炕头,过上安安稳稳的小日子。
单个士兵的想法无足轻重,可将士们普遍的想法,就不能不重视了。处理不好他们的情绪,战斗力就完了……
“至于普通士兵,云南同样是他们最好的归宿!”朱桢又悍然宣称道:“本王会让他们过上最幸福的生活!”
()
第1054章
朱桢宣称要让留滇将士们过上最幸福的生活,可不是随口说大话而已,他是有真材实料的!
首先,朱桢当场宣布,自即日起,所有留在云南的将士,都将享受到每月一千文的特别津贴。且发的是铜钱,而不是不招人待见的宝钞。
眼下大明钱贵钞贱,一千万铜钱能换将近两贯钞,仅此一项就比将士们的军饷高了。
更惊人的还在后头,朱桢又悍然宣称,他已经征得了父皇的同意,在云南试行与内地截然不同军屯新政!
大明现行的卫所兵制与屯田息息相关。眼下全国军户共约两百万户,每户授田因地区而不同,一般为二三十亩,多者可达三四十亩。
所以军户们并不是都当兵,甚至大部分时间都不当兵,而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种’,也就是说十家军户中,三家各出一壮丁为兵,曰‘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