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父可敌国_分节阅读_第657节
小说作者:三戒大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4-07-27 21:45:10

  没办法,这种案子参与的人员太多,知情者更是不在少数,根本没法保守秘密。

  但让人费解的是,当事的文官除了赵瑁还想推三阻四外,从刘三吾往下,全都很痛快的承认了自己干的那些事……

  ~~

  “是的,都是我的主意。”刘三吾立在堂下,对审讯他的信国公直言不讳道:“我们担心楚王殿下肯定出一些只有大学生会做的题目,以此来阻止举人们考中进士。所以我就拜托赵部堂,设法把算学考卷送一份出来,让举子们提前一下。”

  “好家伙。”汤和都听懵了,问一旁的刑部尚书开济道:“他这话是承认泄露考题了吗?”

  “是。”开济面无表情的点点头。

  “什么‘送一份’,‘一下’,这么轻描淡写的,我还以为多大点事呢。”信国公不禁失笑道。

  “权衡利弊,比起应试的举人全都落第严重后果,老夫把考题拿给他们的行为,确实微不足道。”刘三吾一脸理所当然道:“老夫也做过数学题,知道用这考校举人,就是存心坑人。”

  “好像你们读书人的六艺里,也有算术吧?”汤和不确定的问道。

  “有是有,但实际上,大部分读书人都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开济尴尬的咳嗽一声。

  “楚王殿下用他们最擅长的地方,来对付举人们最短的地方,这太不公平了!不公平的较量只是单方面的屠杀,所以我们必须要主动自卫!”刘三吾振振有词道。

  “主动自卫?读书人还真是一套一套的。”汤和咧嘴一笑,忽然重重一拍桌子,变颜变色道:“先不说算学这一科。单说经学,那可是你们的老本行了吧?做文章总是你们最长的地方了吧?为什么还要作弊呢?!”

  ~~

  在对彭奎、姚川等要犯的审讯中,锦衣卫得知,刘三吾一伙儿除了泄露考题之外,还跟考生们约定了在经学考试时的‘关节’。

  所谓‘关节’,就是考官与考生通过卷面上特定的字眼,来进行作弊的暗号,这也是科举时代隐蔽性最强的一种舞弊手段。

  宋朝时,文官地位空前提高,科举自然也大行其道。为了避免考官徇私,于是采取糊名和誊录两项防范措施,就是把试卷上的考生信息用纸糊上,考卷也有专门人员进行抄写,将誊本交给考官评卷。

  按说这样考官就无从辨认考生的身份了,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快就出现了‘通关节’这种应对手段。具体说就是考官与考生约定好,在某篇文章中加入特定的字眼作为暗号。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通常关节字眼都不止一处。比如约定文章某三段,依次用‘呜呼’、‘’、‘者也’作为结尾词。

  再比如将某些少见的成语,诸如‘螽斯衍庆’、‘吉光片羽’之类,拆分嵌入文章中。

  更有大胆者,甚至直接将自己或长辈的名号,分开嵌入文章中……总之万变不离其宗。这样考官入场后,只要在这篇文章中找到约定的字眼,就能将要关照的考生找出来了,百无一失。

  所以那些通了关节的考生,哪怕是答卷驴唇不对马嘴,也能取中。

  ~~

  “刘学士,你说你这么大一学问家,怎么能这么恬不知耻呢?”就连汤和这种粗人都知道,对老老实实答题的考生来说,这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通关节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国子大学的学生考中进士,混入文官的队伍中。”刘三吾却依旧理直气壮道:

  “毋庸讳言,楚王殿下利用国子大学的独特地位,着实吸引了一批不明真相的青年俊才,还重金招揽了一些有才无德的所谓名师任教。”

  顿一下,他叹了口气道:“所以大学生的学识水平,其实要高于举人的……”

  除了刚才刘三吾说的,师生两方面的因素,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两点,决定了国子大学生的水平,已经远超各省举人。

  一是先进的大学教育体制,完爆各省府县学原生态的教育模式。二是在宋讷的严格管理下,全校师生都拼尽全力,根本没法懈怠……

  虽说读书人号称‘一寸光阴一寸金’,但在这个慢节奏的年代,每天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是很有限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习效率也很一般……读书人二十年寒窗翻来覆去就学了那么点四书五经、程朱讲章,此外基本一无所知。

  但在国子大学,有效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都接近后世的高中水平,这对传统的读书人来说,完全是降维打击。大学生能坚持到毕业,水平基本上就已经甩下传统读书人几条街了。

  刘三吾掌翰林院,对两边考生的水平再清楚不过。他和他的同党很清楚,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如果放任这些大学生进入行政官的队伍,用不了多少年,传统读书人在官场就没有立锥之地了。

  所以他们才会铤而走险,帮助举子们作弊。而且不能单单只作算学一门的弊,那样拉不开多大的差距,依然会有大量的大学生靠另外两门课的成绩脱颖而出。

  “只透露算学试卷还不保险,所以老夫又写了关节条子,请考官们关照自己人。”刘三吾神色平静的供述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将大学生挡在金榜之外。”

  “好一个‘关照自己人’,哈哈,说漏嘴了吧!”汤和抓住刘三吾的话柄,不耻的笑道:“在你们眼里,只有同省的举子才是自己人吧?”

  “只要是圣人门徒,就是自己人。”刘三吾淡淡道。

  “那为什么北方的举子也一个都不取?”汤和质问道:“这是把他们当成自己人的样子吗?”

  “子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北人被胡虏奴役太久,腥膻未除,习俗行事已近夷狄,还需要些年月恢复文教。在那之前,还是算不得自己人。”刘三吾理所当然道。

  ()

第1141章

  刘三吾这番‘高论’,听的开济这个北方人嘴角直抽抽。偏生开济还做过元朝的官,所以也没法反驳。他只好嗤笑一声,打定主意要秉公办案,绝不同情这帮南蛮子了。

  汤和倒没什么感觉,一来淮西在南北交界,既可以算北方人也可以算南方人,二来没有他们这帮开国功臣驱逐鞑虏,哪有这帮读书人蹦跶的地儿?所以淮西勋贵在任何人面前都充满优越感。

  “头一回听人把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说得这么高尚!”他便拍着桌子,大声呵斥道:“科场舞弊,放在哪个朝代都是顶了天的丑闻,破了天的大案!说破天你也犯王法了知道吗?!”

  “我知道,但就像元朝末年帮助义军也犯了王法,我等还是义无反顾一样,”刘三吾脸上竟然浮现出神圣的表情道:

  “总有一些东西,比一朝一代的王法更重要。”

  “什么东西?”汤和问道。

  “比如信仰和道义……”刘三吾便缓缓答道:“说多了公爷也不懂,恁只要知道,我等没有谋私,问心无愧即可。”

  “那你图个啥啊?”汤和确实不懂这些人的脑回路。

  “当然是为我教争一线生机了……”刘三吾说着,脸上终于浮现出痛惜的神情:“只是此番失败之后,怕是要被邪门歪道取代二十年了。”

  “你说的邪门歪道是指楚王殿下的国子大学吧?”汤和也不再吹胡子瞪眼了,他知道跟刘三吾这种宗教疯子狂信徒,再诈唬也没有用。还是心平气和的交流吧。

  “可以这么说。”

  “但据老夫所知,人家国子大学里也学四书五经,还把劳什子经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汤和不解问道:“宋老先生临终前老夫还奉旨去看过他,他跟老夫也说国子大学才是儒家的未来。你们不是把宋老先生当成盟主吗?为什么不信他的?”

  “那是宋太史为了子孙着想,在老六的胁迫下说的违心之言!”一直波澜不惊的刘三吾闻言却破防了,脸上的肌肉都在抽动,充满怨毒道:“六王爷逼人太甚,宋太史晚节不保,他在国子大学说的话,我们是一概不信的!”

  “好家伙,人家亲口说的都不算数,还得你们认可才行。”汤和都被逗笑了:“这比皇上还厉害呢。”

  “厉害的不是我们,而是我教。”刘三吾又恢复了让人蛋疼的平静道:“国子大学打着‘兼收并蓄、学以致用’的旗号。把那些杂学提高到与经学并驾齐驱的地步。楚王利用手中的权力,更是将那些杂学引入了科举,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若不及时拨乱反正,亡我圣教者,必是楚王也!”

  他最后又强调一遍道:“谁看不到这一点,谁就是瞎子,看到了不承认,就是叛徒。宋濂也不例外!”

  “我看你是个疯子还差不多!”汤和该问的都问完了,便挥挥手,让锦衣卫将其带下去。

  ~~

  其余的涉案官员,虽然不像刘三吾这么狂热,但也抱有同样的观点——我犯法了,但是我没有错。你可以用王法惩罚我,但不能在道德上指责我。

  他们甚至还反过来大肆批评堂上审讯他们的官员,立场太不坚定,根本不是纯粹的孔孟门徒。应该立即幡然悔悟,跟他们一起为圣教存续肝脑涂地、死而后已才对。

  这帮家伙是真觉得自己的行为非但不丢人,反而很光彩,所以都对自己的行径供认不讳,而且也不替同党隐瞒,生怕他们的光荣之举被埋没了一般。

  所以非但涉案的近百名官吏一个都没漏网,还有很多平日里跟他们志同道合,但这次并没有参与科举舞弊的官员,也被他们拉下了水。

  于是最后摆在朱老板面前的案犯名单上,足足列了两百五十人之多……

  朱元璋都惊呆了,反复翻看这些密密麻麻的人名,询问太子道:“确定没有刑讯逼供?逼他们攀咬同党?”

  “是有用刑的。但都是在他们招供之后,主审官觉得他们招的太容易,才会用刑看看有没有诈的。”太子也是无语道:“但用刑之后,供词依然如故……”

  “这样啊。”但朱元璋还是费解道:“不过用得着这么多人参与吗?整个贡院的内帘官、外帘官,还有监试官加起来,也没这么多人吧?”

  “确实没有。”太子无奈道:“但那些犯官言之凿凿的说那些人就是他的同党,法司也只能把那些人的名字都列上。”

  “这样也行?”朱元璋听的一愣一愣,问道:“这是跟他们有仇吗?”

  “不是,都是那些犯官的故交好友、同乡同门,关系远的还不攀扯呢。”太子两手一摊。

  “这不纯纯有病吗?”朱元璋放弃了探究这些犯官心理的想法。他只是负责送他们上西天。

  “看来咱又得大开杀戒了。这才消停了几年啊?”但他还是很郁闷,提起朱笔,在名单上一边画勾,一边冷笑道:

  “咱本以为杀了胡惟庸,废了宰相,撤了中书省,这帮文官就能老实了,至少不会再像从前那样肆无忌惮。但现在看来,咱是错的。他们依然如故,死不悔改!而且行事更加猖狂愚蠢!”

  朱元璋越说越生气,甚至都怀念起胡惟庸道:

  “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至少人家胡惟庸面子上从来都是规规矩矩,而他们狂到连规矩都不讲,蠢到连表面功夫都不会做!”

  “父皇息怒。”太子从旁劝解道:“这也是因为这些年朝廷官员更替太频繁所致,除了个别部门外,各衙门长官普遍就任不到一年,还没学会还怎么当大臣,便被革职论罪,轻则罢官,重则杀头。新换上的官员也是如此……越是新手,就越不称职,越不称职就越容易被论罪,恶性循环了属于是。”

  “那是因为这些文臣一茬不如一茬,咱有什么办法啊?”朱元璋闷声道:“都当上尚书侍郎了,还需要咱教他们怎么做官吗?”

  说着他看一眼太子道:“你又要给他们求情,对吧?”

第1142章

  所谓知子莫如父,朱老板对太子的心思了如指掌。

  “是,儿臣是想替他们求个情。”太子便也不兜圈子了,沉声道:“事实已经证明,光靠杀人解决不了问题。官员杀了一茬又一茬,换上来的没几年就又回到老路上。”

  “那也不能不杀!”朱元璋却吹胡子瞪眼道:“能老实几年算几年,不老实了再杀。”

  “那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太子苦笑道。

  “等到过些年,大学生能接班了就好了。”朱元璋闷声道。

  “倒也是,儿臣也对大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这股新鲜血液一定能洗涤官场的。”太子点头道。

  “是,不过他们有问题也不要紧。”朱元璋点点头,狞笑道:“国子大学现在就能每年给朝廷提供上千大学生了。五年后每年的毕业生甚至多到两三千,到时候咱就再也不用担心没人做官了!终于可以大开杀戒咯!”

  “……”太子登时一脑门子汗,敢情父皇还一直收着呢。

  这下他原本想好的词儿,全都没法用了。只好退而求其次道:“话虽如此,但大学生还都太稚嫩,现在说接班还太早,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顿一下,太子又道:“且这次的科场舞弊案,背后其实是儒教和国子大学的道统之争。如果对涉案的官员和举子处分太重,只会让两者彻底水火不容。而两者其实本来是可以并存的。”

  “嗯。咱明白你的意思,”朱元璋点点头:“你对儒家有深厚的感情,不愿意看着他们走向末路。”

  “父皇,儿臣并非……”太子赶忙解释道。

  朱元璋却抬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然后接着道:“其实咱听了那么多书,又何尝不知儒家的重要?这大明,这华夏,还得靠他们粘着呢,没他们就散架了。”

  “是。”太子闻言松了口气,轻声道:“儒家纵有千般不是,但绝对不能抛弃他们。少了他们的教化,这国家撑不了多久,就会乱套的。”

  “所以最好的法子,就是像汉朝那样,分为儒生、文法吏,儒生只管教化礼仪,其余的都交给文法吏。”朱元璋点点头道:“其实儒家内部不也分通儒、师儒吗?咱跟老六当初创国子大学,就是奔着培养通儒的方向去的。不然也不会把孔夫子供在鸡鸣山顶。”

  “就那小庙……”太子无奈苦笑,又正色道:“而且国子大学所谓的通儒,与儒家所谓的通儒,完全是两码事的。”

  “在儒家看来,儒者,区也。言其区别古今,居则玩圣哲之词,动则行典籍之道,稽先王之制,立当时之事,此通儒也。若能纳而不能出,能言而不能行,讲诵而已,无能往来,此俗儒也。”太子便给父皇纠正概念道:

  “所以与通儒相对的,不是什么师儒,而是俗儒。师儒是最厉害的儒者,所谓‘正儒有三等,通儒为上品’。其必须要德进于己,力施于人。化之所及,佑乃归乎天;化之不及,咎乃责乎己。一息尚存,此志不懈。儒人至此,虽未造极,但已是仅次于圣贤了。”说着他苦笑一声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04页  当前第65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57/80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父可敌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