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第三届了呀。”朱桢不禁感慨道:“越办越正规了呀,还带伴手礼的。”
那请柬就贴在圆饼之上,圆饼自然是伴手礼了。
“哟,普洱茶!”朱桢揭开请柬,打量着下头那白棉纸包着的圆饼,不打开就知道是什么东西。
“王爷识货!”顾元臣竖起大拇指笑道:“这是我们茶马总会茶叶局精制而成的极品普洱茶,请王爷和诸位大人不吝品尝。”
“哦,是普茶啊。”众人纷纷打开花花绿绿的包装,看到里头果然是一块茶饼。
普洱茶这玩意儿他们自然不陌生,因为茶马贸易的茶,指的就是普洱茶呀!只是这年月都叫普茶,还是朱桢提议改名叫普洱茶,跟以前做一个区别。
因为普洱茶的产地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一带,地处偏远,受限于当地经济文化水平,之前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十分落后。也没有茶人茶学家,像研究绿茶那样去研究它的工艺口味,所以口感相当苦涩,说白了就是不好喝。
对雪区和西南的那些土人们来说,茶叶是刚需,他们又不可能去采购中原昂贵的绿茶,所以只能喝这种粗糙的普洱茶。当然那些王公贵族、土司老爷们,还是要喝中原运来的绿茶的。
内地的百姓更不用说,完全不认这种粗茶,这也是这种茶叶只能在边远地区流行的原因。
顾元臣被朱桢留在云南,担任茶马总会会长后,便一直设法将茶马贸易做大做强。
尤其是大明征服了勃固,让云南有了出海口以后,顾元臣便心心念念想让云南的茶叶搭上海外贸易的顺风船。
结果却被海商们嫌弃了。他们都觉得这种茶太过粗鄙,肯定没有销路,所以不愿意采购。
顾元臣便痛定思痛,决定改变滇茶落后的面貌,于是他在云南茶马总会下,设立了茶叶局,统管云南茶叶贸易。
并买下了云南最顶级的六大茶山,挑选最好的茶叶,由制茶师手工精制成外观酷似满月的圆饼。然后将每七块饼茶包装为一筒,重四十九两,以方便运输和记重。
而且顾元臣不愧是江南来的大商人,很有商标意识,在包装上印有茶饼的产地、等级、制茶师傅,还盖了个‘云南茶叶局监制’的大戳,档次确实高了许多。
顾元臣过去两年一直在忙这件事,这些茶饼就是他的心血之作,为了能让它们迅速打开市场,他又想到了这个把请柬贴在茶饼上送出去的法子。
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的在上层推广他的‘七子饼茶’,还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都想尝一尝顾大官人煞费苦心推出的高档茶饼,到底有多大的改进。
朱桢便命人当场煮了一壶。只见此茶汤色清澈、口感清爽、带有轻微的苦涩和明显的回甘。味道还真是大为改善!于是欣然同意参加两天后的茶马交易会。
()
第1406章
其实大明是不允许进行私人茶马贸易的,根据《大明律》规定,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并凌迟处死。
朱桢的妹夫欧阳伦,就是因为贩私茶被朱老板赐死的。
但是单就商业方面,我大明绝对被挫宋吊打。明朝官方垄断茶马贸易的效果极差,贸易额不足宋朝的十分之一。
而茶马贸易又是繁荣云南的根基。朱桢便采取了变通的方法,在云南茶马司之外又设立了云南茶马交易总会。
其实两者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都以顾元臣为首。跟官方对接时,他是茶马司提举。在商人面前时,他就是茶马交易会的会长。
顾元臣在苏州时就扮演过类似的角色,很清楚王爷这套玩法,侧重点其实是在后者,前者不过是个幌子罢了。
而且他深知,贸易最重要的就是贸易额,只要规模上去了,其他的都好说。所以他上任之后,一直就致力于扩大茶马贸易的规模,其中很重要一项,就是将原先的茶马互市,改为了茶马交易会。
所以朱桢肯定得支持他。
~~
两天后,第三届昆明茶马交易会在昆明城东门外的大校场上举行。
这天天公作美,万里无云,交易会场上人头攒动,各族齐聚。除了占大多数的汉商外,还有白族、傣族、苗族、罗罗、藏族打扮的夷商,甚至还有印度、大食、南洋来的番邦商人……加起来得有一两万人。
正式开始前,还有个简单的开幕式。
先是一段带有浓郁汉家特色的舞狮表演,然后顾元臣登台举行开幕式,恭请王爷上台致辞。
朱桢在万众恭迎中,登上了会台,发表了简短有力的讲话。他首先代表云南官方对前来参展的客商表示热烈欢迎,向他们保证,会提供一个安全、公平、廉洁的交易环境。最后预祝他们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他的发言十分的接地气,但效果奇佳,立马就赢得了异族番邦的商人的心。他们纷纷向朱桢这位云南的庇护者,致以最高的敬意。
对商人来说,说一千道一万,都没有那六个字更能打动他们的心。
胡泉是服气了,王爷这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已经炉火纯青了,而且最神奇的是,他每次都会让对方觉得,王爷是在掏心掏肺对自己说话。不知不觉就对他死心塌地了……
仪式最后,朱桢敲响了铜锣,宣告交易会正式开始!
~~
交易会开始后,商人们便各就各位,朱桢也来到台下的贵宾休息厅。
马和赶紧为他脱掉那身惹眼的衮龙袍,换上普通的平民服饰,以便王爷逛一逛交易市场。
虽然朱桢这個块头摆在那里,隐身效果并不好。但今天在场的都是脑筋灵光的商人,看到他这身打扮,就知道王爷这是不想被围观,应该就不会往他身边凑了。
朱桢一边更衣,一边对侍立一旁的顾元臣笑道:“今天这个展会规模,本王是没想到的。”
“是啊,当初我们也没想到。”顾元臣感慨道:“第一届的时候,纯属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的人也不算多,拢共两千多客商,五十多个摊位,基本上都是我们请来的合作伙伴。”
“但效果却出奇的好,当时参会的商人,都大赚了一笔。他们从交易会上获得了远超从前的选择余地,可以挑选真正适合目标客户的商品。没来的竞争对手哪能比得了?自然被他们杀了个丢盔卸甲。”
“于是去年办第二届的时候,参会的商人一下子就翻了翻,成交额更是提高了五倍。”顾元臣自豪的禀报道:“短短十天的交易会,成交额达到了两百万两之巨!”
“那还真不错。”朱桢赞叹道:“已经远超元朝,快赶上宋朝的水平了。”
“今年参会的商人又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参展的商家也增加到了三百家,不出大的意外,肯定能超过宋朝的水平了。”顾元臣信心满满的说道。
“超过宋朝那是必须的,当时只是单纯卖茶买马,而我们可是百货皆售,这有法儿比吗?”朱桢笑道:“让你说的心痒痒,走,咱们出去逛逛去。”
“王爷请。”顾元臣赶忙头前带路。
~~
一出了贵宾厅,外头一下子就喧闹起来,就像进了个大市场一样。
其实交易会场也就是个大市场,每一个商家的展台,就是一个支着棚子的摊位。那些游走其间的商人,就是看货买货,讨价还价的顾客。
只不过这里只批发不零售,单笔的交易额可能就超过一个普通市场全天的生意了。
朱桢打眼一看,参展的商品还真是琳琅满目,除了必须唱主角的茶叶外,还有丝绸、瓷器这两位抢戏高手。此外各色布匹、水粉胭脂、珠宝玉石、针头线脑、锅碗盘碟……还真是应有尽有。
虽然仔细一看,确实都比内陆的商品要低一个档次,但这些都是云南本地生产的啊!
为了扩大交易会的影响,更为了带动各地的工商业发展,朱桢给各府都下达了参展任务。要求每个县至少要派出一个参展摊位,上不封顶。
而且不是派了就算完,因为所有报名的商户都要经过茶马总会的审核,确定商品的质量和数量,不会砸了交易会的牌子,才会拨给摊位。
交易会后,还会根据其贸易额、利润率等指标进行打分排名,成绩将直接记入地方官的年度考查中。
老六在云南考绩严格,官员升降全看考核。这一手可要了亲命了,这下知府知县们哪个敢不重视本地工商业发展?
当然朱桢不光为难他们,也为他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朱老板答应的五万工匠,送到云南之后,第一时间就分配了下去。
地方官们把分到的工匠当成了香饽饽,给钱给人给场地,让他们全力发展本地的手工业。然后选出最好的几家,派来省城参展。不管排名怎么样,对当地经济的带动,都是显而易见的。
()
第1407章
当然参展最多的,还是昆明本地的商户。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昆明是全省的经济中心,大半的工匠和商户,都集中在省城,
朱桢就看到当初三十六营的工匠们组成的三十六行会,居然一家不落,全都出席了展会。
就连席子营和豆腐营都参展了,这让他有些意想不到。
“你们俩不是来凑数的吧?”朱桢对凑到他身边的席子营会首常三道:“这草席子还用参加展会?”
“王爷别拿老眼光看人,俺们今非昔比了!”常三笑道:“俺们现在不叫席子营,叫昆明编织业行会了!”
“哦?这么厉害吗!”朱桢好奇问道:“那你们现在经营什么业务?”
“还是编席子……”常三讪讪一笑,赶忙道:“王爷来看看就知道了,我们已经不是一般的席子了。”
“好,看看不一般的席子是怎么编的。”朱桢笑着跟他走到席子营的摊位前。
一看果然不一般,只见他们的摊位上摆着各种款式不同材质的凉席。有竹席、草席、藤席、亚麻席,甚至还有高档的玉石凉席。
而且他们拼档次,不光靠堆材料,比如他们将竹篾和草茎染成彩色后,编织出了饰有图案的精美凉席。
“同样材质的凉席有了图案,价格就上涨十倍,却还供不应求。”常三从旁介绍道:“听说从去年开始,土司们就只用这种有图案的凉席子了,好看是一方面,关键是要跟下面人区别开。”
“哈哈,好啊,高低搭配,量价兼顾。”朱桢赞许道:“在西南这边,凉席子确实是刚需啊,你们抓住这块市场,绝对错不了。”
“是啊王爷,这边不论贵贱,床上铺的,地上坐的,都离不开席子。”常三笑道:“而且他们还真有钱,只要东西好,绝对不愁卖。”
“那当然了。别看这边落后,但架不住老天爷赏饭吃,遍地的银矿铜矿盐井,还有翡翠宝石,珍贵木材,香料药材……都他妈老值钱了。”朱桢爆了句粗口。
有人说大明之所以耐心消化了云贵,就是因为这边的金银木材物产太丰富了,朝廷一直是赚的。
“是啊。”常三忙附和笑道:“我们参展之后,订单多到忙不过来。幸好从移民中吸收了好些篾匠、席匠,又雇了一千多小工,这才把去年的订单都按时交了。今年看这架势,又得继续找人扩产!”
“哈哈,没想到编席子都能做到这么大的事业了。”朱桢大笑道。
“是真没想到啊。”常三感慨道:“当初王爷苦口婆心劝我们不要离开,现在就是拿棒子打,也没人愿意走了。”
“大伙也是这么想的吗?”朱桢问向摊位上的众人。
“是啊王爷!”席子营的众人忙笑道:“现在忙是忙了点,可是干一年顶咱内地干三年的。而且昆明也越来越好了,哪个傻子还想回去?”
“哈哈,好啊。”朱桢高兴地点点头,吩咐常三道:“几个事提醒你一下,一个是不要让大伙超负荷劳动,有钱赚还得有命花,保证工人的健康,是你们行会的义务。”
“另外就是给大家涨工钱,可不能赚了钱光往自己腰包里塞。”朱桢说完,席子营众人都欢呼起来,常三却一阵脸红耳赤,赶忙低着头称是。
朱桢一看就知道,这家伙让自己说着了。估计光顾着自己捞钱去了。不过这种场合,说多了有点破坏气氛了,他便轻声吩咐顾元臣道:“明年换届,把他选下去。”
“明白。”顾元臣微微点头。他也早就看不上这家伙了。
~~
不过朱桢表面上依然跟常三谈笑风生,让他放下了悬着的心,觉得王爷应该只是随口一说而已。
此时朱桢又看到豆腐营会首刘致和也凑过来了,便笑道:“你家做豆腐的,又凑什么热闹?”
“回王爷。”刘致和献宝似的奉上一个精致的小瓷坛道:“我们的豆腐乳可是抢手货,所有的备货已经全都订光了。王爷尝尝看?”
“王爷不能……”高铁刚要抬手阻拦,朱桢却道:“尝一点无妨的。”
说着他欣然打开盖子一看,好家伙,豆腐乳上细细的一层盐粒子。用小勺挖了点儿,送到嘴里一尝,真尼玛齁死個人。
“这玩意儿也能买断货?”朱桢说着忽然明白过来,这帮鸟毛卖的根本不是豆腐乳,而是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