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你们和忘恩负义的朱洪武之间,那一笔笔的血海深仇,就不报了吗?”
“你住口!”明王的激将法效果过于拔群,坐着的武将拍案怒骂,站着的两个拔剑要砍他。
~~
外头,一听到舱室内的咆哮声,官兵马上抽出兵刃,将那明王带来的四个亲兵团团围住。
四个亲兵慌成狗,赶紧想要拔刀对峙,对方却亮出了一圈弓弩。
老三赶紧把老二的刀按回鞘中,然后高举双手。
另两个亲兵投得更快……
幸好,舱内没有再传来不和谐的声音。官兵们这才收起兵刃,只是虎视眈眈盯着这四个。
其实官兵们反应这么夸张,一是因为他们现在自身难保,自然风声鹤唳。二是因为朱樉的外观实在太有攻击性了,激起了这些老兵面对危险时的本能反应。
~~
舱内。
无能狂怒总是不能持久。三位武将瞬间的爆发后,见明王夷然无惧,便成了泄气的皮球——瘪了。
也不必卖关子了,中间这个为首的武官,乃京畿都漕运司漕运使,南安侯俞通源。
左右两个武官,分别是淮安卫指挥使廖定国,大河卫指挥使俞通江。
光看姓氏就知道,他们都是出身巢湖水军的。
如历朝历代那样,大明军队中普遍派系林立。除了徐达汤和寥寥几人之外,其余将领基本都是义子干儿一大片,恨不得跟部下都沾亲带故。
而大明水师又是其中最严重的,一是兵种特色,需要舰队和军官相对稳定,没法像陆军一样可以定期调动轮换。
二是巢湖水军在大明军队的序列中,一直是很特殊的存在,保持着很高的独立性。
这就是历史遗留问题了。
在龙凤元年之前,廖永安兄弟和俞廷玉父子组建的巢湖水师,实际上跟朱元璋的和州军一样,都是一支独立反抗元朝的义师。
但在龙凤元年,元朝二十万大军围困巢湖。巢湖水师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依然拒绝接受招抚。
此时,廖永安等人听说朱元璋正在江北,而且麾下是一支战无不胜、秋毫无犯的王者之师。便派俞通海突围过江,表达投奔之意。
这时的朱元璋的义军势如破竹,他审时度势,决定渡江谋取集庆路,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一举奠定王霸之基。
但想要攻打集庆,就必经过渡长江,朱元璋正苦于没有水师舰队,在江北望而兴叹。听说巢湖水师要来归顺,乐得他一蹦三尺高,连喊数声‘天助我也’!
因为巢湖水师拥有上千艘战船、近两万部众,数万石粮食、以及最宝贵的——众多身经百战的水军骁将,这些全都是朱元璋急缺的,他能不乐开了花?
于是朱元璋亲率徐达等几员大将来到巢湖,跟廖永安等人会盟,决定两军联合,合作组成一支联军!
补齐最后一块短板的朱元璋如虎添翼,一举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自此彻底成为有资格逐鹿天下的一方诸侯!
所以从一开始,双方其实是联盟来的。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人家是带资入股的小股东,而不是像徐达这样的高级打工人。
再加上巢湖水师确实拼命,廖永安、俞廷玉、俞通海等首领相继为朱元璋的大业捐躯,是以朱元璋一直默许他们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不过那都是建国前的事情了。建国后,大明就只有一个老板,那就是朱老板了。
而且朱元璋相继收编了方国珍、陈友定的水师,已经不再像从前那么依赖巢湖水军了。
偏生巢湖水军那些有远见、约束力的头领都已身故,新一代领袖廖永忠看不清形势,依然想保留自己的独立王国,不愿融合进大明水师当中。
他还放纵部下家奴大肆贩运私盐,结果触犯了淮西勋贵的利益,最终招致身死。
廖永忠死后,中书省开始在全国大肆打击私盐贩运,这些巢湖勋贵不知多少家奴部曲被抓,不知多少劣迹已经被朝廷掌握。
尤其是大量中下层军官,被朝廷以‘御倭’为由,频繁调动到沿海水军卫所。这在巢湖帮看来,无异于釜底抽薪之举。自然会认为大势已去,惶惶不可终日……
事实上,这阵子这帮巢湖勋贵,已经在认真商量率部下外逃了。
这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失败后,其残余势力都是走的这条路,他们藏匿海岛,劫掠商船,骚扰沿海,被朝廷冠以‘倭寇’之名。
只是巢湖水师可是胜利的一方啊!
很多没参与走私的官兵,不愿意步那些失败者的后尘,永远离开自己的故乡和国家。加上现在当家的俞通源,也不是个果断的主,是以到现在还举棋不定。
明教正是借此机会,与他们建立了联系……
~~
“咱们倒要听听,你哪来的信心,让伱自信能战胜当今皇上?”俞通源三人面无表情看着明王。
明王反问道:“巢湖水师,不是天下无敌吗?”
“我们在水上当然天下无敌。但下了船就不是了。”廖定国很实诚道:“你不知道皇上亲卫军的厉害,除非让我们能在陆地行舟,否则拿什么抵挡他们的铁骑?”
“没错。”俞通江也点头道:“要是在水上交战,我们当然谁也不怕。可皇上就算到祖陵祭祖,我们也没法靠水战取胜,还是得上岸才行。”
“要是我能让你们不用下船,就可以消灭他的亲卫军,甚至抓住他呢?”明王微微一笑道。
“你这不扯淡吗?”俞通江不屑笑道:“要是你真能法力无边,让我们陆地行舟,那我们就跟你干!”
“就是,反正我们不能下船,你要是有办法把我们连人带船送到皇帝面前,我们就入伙。”廖定国也道。
“那好,咱们一言为定!”明王便朗声笑道:“我虽然不能让你们旱地行舟,但我可以让旱地变成泽国,把他的千军万马困在水中,就像当年的关公水淹七军!你们和我们联手取他父子人头,便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
第130章
第二天下午,乌篷沙船回到了水寨。
给明王建的小屋快盖好了,朱棣正在做最后的完善,差不多明天就可以入住。
吃过晚饭,二哥倒头就睡,俄顷鼾声大作,给弟弟们的谈话提供完美掩护。
“……总之他进去的时候,对方敌意还是很重的。”朱低声对弟弟们道:“但等他出来时,对方亲自把他送下了船。”
“而且为首那个我还认识。”他小声道。
“谁?”老四问道。
“南安侯俞通源。”朱沉声道。
“他?”朱棣神情一紧道:“没认出你俩吧?”
“幸好是黑天,没注意到我俩。再说他也万万想不到,我们会给明王当保镖啊。”朱一脸后怕道:“不过把我俩吓得够呛,没想到跟着明王去见的居然是他。”
“廖永忠死后,俞通源就是巢湖帮的主事人了吧?”朱棣问道。
“嗯。可以这么说。”朱道:“他现在是京畿都漕运司漕运使,淮盐走私案他难脱干系。还有另外两个穿绯袍的武官,应该是淮安卫指挥使廖定国,还有大河卫指挥使俞通江。”
“三巨头凑齐了,偷偷跟明教头子见面。”朱棣一阵切齿道:“还真是不把父皇放在眼里。”
“要是真不放在眼里,就大白天见面了。”朱桢小声道:“不过听三哥这么说,明王应该是把他们说服了。”
“嗯,很像。”朱摸着下巴道:“我现在都好奇死了,他到底想出什么绝世妙招,能把他手下那些舵主,还有俞通源他们仨,都哄得五迷三道,甘愿跟他送死?”
“这个很快就知道了。”朱桢跟朱棣相视一笑,哥俩一脸得意的坏笑。
见他俩串通一气,朱知道自己今晚是别想问出究竟了,只好气呼呼的睡了。
~~
隔天,洪家兄弟为明王倾情打造的新房竣工了。
在哥几个的簇拥下,明王饶有兴趣的参观了自己的新房。
只见这座精心打造的竹屋,比哥几个那间大多了,也漂亮多了。
它从上到下,统统都是用竹子打造的。墙壁是将竹子竖着劈成一块块,然后拼连在一起组成的,上头开有门窗,一看就通风良好,晚上会很凉快。
当然冬天肯定不保暖,但他们也不会在这沙洲上住到冬天的。
明王看到,这竹屋就连屋顶也是竹子做的,而不是哥几个用的那种芦苇顶。
他仔细一看,原来是洪家兄弟将竹子截成丈许等长的一段段,然后对劈开,挖去中间的竹节,再把竹子一正一反依次盖在屋顶上,就成了天然的瓦片。
此时外头淅淅沥沥下着雨,屋里却没见漏雨,显然这种瓦片挡雨效果不错。
进屋后,更是让他惊叹不已。只见一室一厅的屋里,不仅铺着竹地板,还用竹子做了桌椅床几之类的简单家具。而且样式都很漂亮,也很实用。
当听说这一切,都出自老四之手时,明王不禁感叹,他不当个木匠都可惜了。
朱桢却在暗叹,能住上永乐牌全屋定制,你真是死了都不亏……
明王没想到还有更绝的。
只见朱棣献宝似的掀开一把竹椅的椅面,竟露出一个固定在地面上的马子来。
“我艹……”明王都忍不住爆了句粗口,这哥几个是什么脑洞?让老子边吃边拉吗?
“明王别小看这玩意儿,这可是我兄弟挖空心思才想出来的。”朱棣献宝似的说道:“恁坐上方便完了,只消一拉这个水箱的杆儿。”
说着他演示了一把,便听哗啦一声,响起一阵冲水声。
“阿堵物就直接顺着竹管道排湖里去了,屋里干干净净。盖上盖,又能当椅子坐,一点儿味都没有。”朱棣一脸‘你快夸我们呀’的表情道。
“还真是……巧思巧手,妙啊。”明王还能说什么?这可是张士诚和高启公子的拳拳心意。
这边行动要是成功,下一步就要转战江浙了,那才是他们大派用场的时候。这会儿可不能寒了人家的心。哥几个就是真让他边吃边屙,他也得笑纳啊。
别的倒还比较正常,火塘在火塘该在的位置,没跑到他床底下去。
而且说实话,他还挺喜欢那个冲水马桶的设计的。除了很方便方便外,在水箱的另一侧还开有个细竹管。拔掉塞子就能放水洗脸,渴了还能直接撅尾巴管。
虽然需要人工添水,但又不用他动手。
明王自然是赞不绝口,又赏了兄弟几个好些糕点蜜饯之类的吃食,都是南安侯送给他的。
在物资匮乏的水寨中,这些可都是稀罕玩意儿,哥几个领了赏欢天喜地回去了。
~~
当晚,明王就迫不及待从窝棚搬进了新居。
他还试用了下新式马桶,也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便秘多年的明王阁下,感觉坐在上面顺畅多了。
要不是石护法来找他谈事情,他还坐在心爱的马桶上不起来呢。
“等一下。”听到敲门声,明王这才提起裤子,一拉拉杆,哗啦一声去无踪。然后盖上盖子,椅子恢复原状,确实没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