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北宋穿越指南_分节阅读_第1119节
小说作者:王梓钧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58 MB   上传时间:2025-01-16 19:43:28

  但朱国祥严重怀疑,以李文会的做官风格,极有可能是借太上皇把园林晦气洗掉。等太上皇离开之后,这园子多半就能卖出去了。

  每日都有商贾,把牲畜、果蔬等物,运到长盛园这边来售卖,那些商贾也是经过了官府审查的。

  “陛下,今日送货的商贩,带来消息说浙江右布政使被抓了。除了右布政使,省府两级衙门还被抓了好几个。听说杭州市舶司,一口气抓了六个。”随侍太监汇报道。

  朱国祥一声叹息:“唉!”

  老太监乖乖站在旁边没再说话。

  大明开国以来,继续延用阉人,却又没再大批阉割。

  最初的阉人来自宋室,提拔那些无权无势的前宋太监,同时培养前宋宫廷的年幼太监。

  紧接着,灭掉湖南钟相、河北伪宋、东南小朝廷,又俘虏收纳了一些小太监进行培养。

  再然后就是俘虏金国的小太监,近些年还有高丽、大理的小太监。

  这些亡国小太监,培养两三年就听话了,只知有大明,而不知有故国。

  大明宫廷也有少量亲自阉割,来源皆为没有统战价值、却又不能轻易放过的敌国贵族幼童。不怕这种幼童搞出什么事来,另一个时空的明朝也经常这么搞。

  比如郑和,就是从云南俘虏回来的。参与修建北京城的阮安,则是从交趾俘虏回来的。

  太监制度不可以废除吗?

  朱铭也曾想过。

  但不现实,如果强行废除,有可能留下巨大隐患。

  朱铭已经尽量在压缩阉人编制了,譬如皇城之内的办公区。虽然属于皇城区域,却与后宫、东宫隔开。所以,给内阁、通政院、都察院、翰林院等机构打杂的,都已不再使用阉人。

  至于宫外的皇室产业,就更是不用太监。

  太监管理皇室产业就不贪吗?

  一个鸟样。

  周围该灭的国家,已经被灭得差不多了,无法从敌国俘虏小太监,今后肯定要增加阉割数量。

  不会随便在民间找人阉了,古代太监的两大来源:一是战俘,二是罪犯。

  如果哪里有叛乱,抓住叛军幼童会阉一拨。

  罪大恶极者,直系子孙中的幼童,也会挑选出来阉割。

  否则补不齐后备太监缺额。

  古代社会,就是这么残忍血腥。

  自阉之人,朱铭不要,而且数量也不多。

  如果自阉之人数量极多,说明这个王朝已经进入末期。比如另一个时空的明末,一堆一堆的自阉者进京,刚开始朝廷还会收留,弄得太监数量爆炸干脆直接驱赶。

  朱国祥的这位随侍太监,已经五十多岁了。

  他在前宋宫廷属于小透明,一下子变成皇帝(朱国祥)亲随,虽然出了宫就没啥权力,但他还是对朱国祥感激不已、忠心耿耿。

  这么多年过去,朱国祥和这个老太监的感情,甚至比一些没见过几面的皇孙还深厚。

  另外还有两个女官,也服侍朱国祥多年。

  大明皇室现在的规定,是宫女到了一定年龄,就可以离开宫廷回家嫁人。想继续干也可以,这些人就能慢慢提拔为女官,负责宫廷里的少数管理事务。

  朱国祥身边的两位女官,皆为前宋的宫女。

  她们已寻不到亲人,不知如何在民间生活,便一直留下来渐渐变老。

  听起来似乎有些不人道。

  但真让她们嫁普通人,她们还看不上呢。因为她们不是寻常宫女,而是太上皇身边有品级的女官!

  不但有品级,甚至还能领退休金。

  “小钟,你老家在山东吧?”朱国祥突然说。

  随侍太监回答:“在前宋的京东西路,挨着黄河不远。”

  朱国祥问:“你觉得大明怎样?”

  随侍太监笑道:“自是了不起的盛世。臣虽记不清幼时之事,却也依稀有些印象。当时黄河决堤泛滥,臣全家背井逃荒,父母都病死饿死了。咱大明治住了黄河,山东、河北百姓肯定能过好日子。”

  “你想不想回家乡看看?给你放个假回去。”朱国祥问。

  随侍太监说:“家里早没人了。黄河也改了道,从我们那个村淹过去,便是回到村中恐怕也找不到祖坟。”

  朱国祥又问:“你说再过一百年,大明会变成什么样子?”

  随侍太监想了想,回答道:“超迈汉唐。”

  朱国祥踱步走到楼阁窗前,推开窗户便可见西湖。

  秋末的寒风吹拂,湖面上波光粼粼,朱国祥看着远处的船只发呆。

第1135章 科学思想萌芽

  冬去春来,正是江南好风景。

  朱国祥吹着初春的微风,告别住了小半年的杭州,沿着浙江(新安江、富春江的统称)逆流而上。

  他住过的那个长盛园,虽说是洗掉了煞气,却暂时还无人问津。

  因为浙江官场贪腐案越查越大,不但官吏人人自危,就连商人也心惊胆颤,这种时候谁有心情买园子啊?

  更何况,煞气有没有除尽还不一定呢。

  没见太上皇住进去才个把月,就有一个皇孙被流放了?

  这长盛园的煞气太重,就连太上皇都扛不住。不过太上皇终归是当世尧舜,自有天命在身,那煞气随机转到一位皇孙身上应灾。

  如果太上皇不住进长盛园,蔡王朱贽肯定屁事儿没有!

  此类说法,在杭州颇有市场,居然连一些官员都信了。

  船队一路经富阳、桐庐、严州……走走停停,至徽州时歇息下来,朱国祥在徽州住了大半个月。

  顺便,去攀登黄山看日出。

  接下来,没有走徽饶水道去江西,而是走徽宣水道去宣城。中途偶有弃船步行,船只早就由当地官府准备好。

  并未扰民,途经地区的官员皆乐在其中。

  就连被征调船只的船主,也仿佛是中了彩票大奖,无偿提供船只给太上皇一行,顺便还有机会获得太上皇接见。

  用他们的船也就几天时间,耽误不了什么事,但他们可以吹一辈子!

  从杭州绕一个大圈子,朱国祥沿途游山玩水、接见官民,最终弯弯绕绕到了南京城。

  这里是宋代江南东路的首府,经济还是很发达的。

  被大明定为南京之后,吃掉浙江许多府县,还在此驻扎有重兵,南京的繁荣程度再上一个台阶。

  金陵知府,或者说金陵府尹,正是大名鼎鼎的张择端。

  这位画家最初在大明的翰林画院供职,后来屡次申请做治民官,降了整整五级去当县令。

  居然政绩斐然。

  其实从《清明上河图》就能看出,张择端精通建筑、造船和百业。就拿画里的各种船只来说,精细到船上的每一个部件,不通晓各式船只结构是画不出的。

  历史上的张择端,应该已死五六年了,如今却还在活蹦乱跳的做官。

  朱国祥接见一番官员、士绅、名流、百姓,便去玄武湖泛舟,继而游览秦淮风月。

  这时的秦淮河,还不是什么红灯区。

  秦楼楚馆、勾栏瓦舍也有,但并非主流,更像是繁华的沿河商业区。

  长干里也去打卡了,那属于南京的核心商业地带。也不知藏着多少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只能说凤去台空江自流。

  离开南京之前,朱国祥去拜祭王安石墓,还接见了王安石的后人。

  王安石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光都在南京度过,并且最后选择把自己葬在南京——王安石的坟墓,是给朱元璋修孝陵时,才迁葬到江西临川的。

  此次太上皇拜祭王安石墓,在南京学术界造成巨大轰动。这里有大量的新学传人,虽然早已融入大明学术体系,但终归还保留着门户观念。

  朱国祥拜祭王安石,等于是对王安石的全面肯定。

  新学传人为啥那么激动?

  因为接连出了蔡京、秦桧等新学门徒,再加上北宋的变法失败,新学和王安石这些年屡遭攻击。

  尤其是秦桧,从小在南京这个新学圣地长大,属于根正苗红的新学传人。

  金陵府辖地内的新学传人,纷纷闻风而至,请求太上皇到茅山走一遭。

  当然不是去茅山学道术。

  那里有宋初四大、北宋六大书院之一的茅山书院。

  北宋中前期,私立书院颇为流行。

  到了北宋中期,由于官学兴盛,民间大儒多被召去官学授课。师资力量不足,私立书院就渐渐走下坡路了。

  茅山书院也是如此,就连皇帝赐下的三百亩学田,都被隔壁的茅山道士给巧取豪夺。

  大明开国之后,许多前宋官员未被录用,又或者不愿在新朝为官,纷纷回乡办起了书院搞讲学。

  于是乎,全国私立书院再度兴盛。

  就连茅山书院的学田,都借着朝廷取缔庙观,趁机从茅山道士手里夺回来。

  “江左布衣陈公辅,拜见上皇!”

  三茅山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儿,拄着拐杖带领学生迎接。

  朱国祥微笑道:“陈先生不必多礼。”

  他们以前认识。

  陈公辅是政和三年的太学毕业生,开封被朱铭和金兵南北围困时,陈公辅是李纲麾下的铁杆主战派。

  大明开国之初,陈公辅得官不受,跑去杭州投奔宋徽宗。只干了半年,就被朱勔陷害罢官,从此以教书为业。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54页  当前第111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19/115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北宋穿越指南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