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话更加有说服力,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拥护大明。
康巴地区的形势彻底翻了天。
如此这般,徐允恭整整在康巴地区待了二十多天。
不是他不想继续进攻别的地方,而是情况不允许。
一是他要等后续行政队伍到达,来接管这些地方。
二是随着深入高原,将士们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已经有数十名将士因为高原反应永远倒下。
他需要停留一段时间,让将士们继续适应。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他需要时间,将明军入高原的消息传出去。
以前打仗都讲究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明军现在很多仗,都是反思路去打的,故意告诉你我来了。
高原土王定然会集结主力抵抗,能省去明军寻找敌人的时间。
徐允恭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等将敌军主力击溃,大军就可以化整为零,深入民间清剿残余。
争取在年底之前,奠定高原大局。
然后再用一年时间彻底扫清残余,正式将高原纳入朝廷的统治范围。
这是大都督府拟定的作战计划。
用冷兵器时代的眼光看来,太过于激进了。
可现在大明的高层却一致认为,太保守了。
打一群兵器都不全的蛮夷,竟然还要用两年?
不过战略计划嘛,总归是要留一点余地的,所以才定了两年的期限。
又过了七八天,罗不弃等万余行政人员,以及大军的后勤部队相继到达。
略作休整,他们就开始接管地方行政。
第一件事情就按照计划,给百姓登记户籍,同时对贪官劣绅进行打击。
之后又按照均田制,给百姓分发土地,并且还免除了所有人五年的赋税。
当然了,光靠这些还不够。
大明想要的是认同‘华夏’的百姓,想要从思想上彻底改造他们,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
大明任重而道远。
当大明在康巴的所作所为传开后,整个高原为之震动。
土王们顿时就坐不住了,连忙征募壮丁打造军队。
各个势力之间也暂时放下了仇恨,准备联合起来抵抗明军。
与此同时,他们还没忘记向朝廷派出使者请罪。
俺们知道错了,宝瓶制度是英明神武的陛下对我们的关爱。
之前是我们不识好歹,现在我们给跪下了。
请仁慈的陛下大发慈悲,饶了我们吧。
非但如此,他们还派出使节,带着钱财酒肉来犒赏徐允恭的大军。
王师的将士们辛苦了,我们已经跪了,就不劳你们跑一趟了。
然而徐允恭将钱财酒肉留下,将使节全部斩首祭旗。
之后他率军直扑打箭炉、理塘,并轻易击溃这里的守军。
这次他没有再逗留,而是率军继续西进深入高原腹地。
而高原的土王们,还在为谁当大军的统帅,该采用何种战术,又该在哪里布防争执不休。
-----------------
就在神机营纵横高原的时候,三函之地也发生了动荡。
起因是一个叫‘一’的学派请愿,希望三函部落彻底回归大一统。
之前就说过,大明一直在三韩部落施行教化。
尤其是方孝孺学派,更是其中的主力。
那里大部分年轻一代,基本都是方学门徒。
这些年轻人有的在大明谋求出仕,有的返回老家出仕。
这些返回老家的年轻学子并不甘心。
如果他们没有见过更大更广阔的舞台,还能接受在这一隅之地自娱自乐。
可是他们见过了,就再也无法甘于平凡。
这个时候,某些看不见的大手稍稍动了一下,一个名为‘一’的学派诞生了。
“一”意为天地一统。
他们的述求和宗旨,就是彻底回归天朝主体,正式成为一家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壮大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学派,没有之一。
七八成的年轻人,都加入了这个学派。
他们四处宣扬天朝美政、宣传一统的好处,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受到影响。
尤其是前几年大明以无敌之势灭亡小岛,这种声音就更加强烈。
只是,在朱梓别有用心的操作下,目前王国的高层几乎都是保守派。
这些行将就木之人,只想维护既得利益,反对回归大明。
所以一学派的影响力,始终只能停留在民间。
当然了,这主要是陈景恪不希望操之过急。
别看王国的行政大权被保守派控制,但回归的真正阻碍并不是他们。
而是基层的百姓。
百姓没有接受过教育,不懂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什么族群意识。
他们世代生活在这里,给国王和当地贵族纳税、效力,已经成为习惯。
突然让他们效忠远在万里之外的所谓天子,他们第一反应是无法接受。
大明要做的,是利用一学派,影响基层百姓。
高层爱咋咋滴,等时机成熟,回不回归就由不得他们了。
陈慕华(松下纯太郎)入职鸿胪寺之后,开始按照计划,在诸侯国内搞一些活动。
陈景恪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和平演变领土。
陈慕华到了这里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着手重组了一学派,让其成为严密的政治团体。
之后就是谋取政治权力,高层进不去,就进中低层。
这些读书人家里多多少少都是有关系的,很容易就能混进名利场。
一个人的权力很小,当大家结成一张网,能动用的力量就很庞大了。
不过这么做也触碰到了朱梓和保守派的神经。
有大明在,他们自然不敢明着打压一学派,但私底下设置了不少障碍。
陈慕华依然没有着急,在与保守派起了几次冲突之后,他就引导一学派深入基层。
向最底层的百姓宣扬华夏思想,鼓吹天下一统。
百姓无所谓跟着谁,但见到这么多年轻俊杰,都说回归好。
他们自然而然的也就支持回归了。
直到年初,陈慕华终于接到了陈景恪的命令。
大戏收场。
第601章 尾声(九)
朱棣也是在年初收到的密信,看过之后他非常的愤怒:
“老八胆子肥了,竟然敢忤逆犯上。”
徐妙云接过信看了一遍,也是眉头微皱:
“老八真是……就算朝鲜王国不内附,有老五在也轮不到他当国主啊。”
“真是利令智昏。”
朱棣冷哼一声,道:“这个家还轮不到他做主,我去一趟朝鲜,看他是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徐妙云连忙说道:“你不要冲动,老八并未公开表露异心。”
“若你逼迫太甚,将他恐吓到了,他真可能会铤而走险。”
朱棣不屑的道:“铤而走险?呸,就他也配?我一只手就把他给捉回来。”
徐妙云说道:“陛下明显不想事情闹大,让你去也是震慑他,你可别真把他给逼反了。”
朱棣不耐烦的道:“啰嗦,我岂能不知道皇帝的意思,放心好了坏不了事。”
之后他就安排好漠北事宜,就带着五百亲卫动身前往朝鲜。
徐妙云担心不已,带五百人可太危险了,万一老八那里真的狗急跳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