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233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结果自己也累死了。

  可是这次修缮大运河,是以牺牲整个山东的水资源为代价做到的。

  本就稀缺的宝贵水资源,就这样顺着大运河流入淮水,然后流向大海。

  加剧了山东地区的旱情。

  这一世黄河改道成功,完美化解了所有问题。

  虽然黄河的年流量并不算特别大,却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既能灌溉土地,还能支撑起航运事业。

  虽然多年后,黄河还会面临泥沙淤积的情况。

  生活在两岸的百姓,时刻都要担心黄河决堤。

  可比起没有水,所有的灾难都是可以忍受的。

  更何况,下一步就是在黄河上游植草种树。

  尽最大可能减少泥沙淤积,控制决堤的次数。

  所以,对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来说,利是远远大于弊的。

  穿越这么多年,经过这么久的谋划,终于为北方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看着新黄河,陈景恪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到了这里,白英和李祺一起下了船。

  他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眼下还不是回京复命的时候。

  朱橚则要跟着一起回京去过年。

  方孝孺也决定回应天去看看,用他的话来说,去会一会那群‘老朋友’。

  陈景恪知道,这是嫌写文章骂不痛快,想当面去喷人了。

  陈景恪本来决定留在河南,他要亲自盯着防疫推广工作。

  但朱标却将他劝了下来:

  “事情到了这一步,你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交给将士们吧。”

  徐允恭也劝道:“是啊,二十万将士,加上他们的家眷就有百万人。”

  “这么多人要是都做不成,你留下也是无用。”

  陈景恪知道他们说的是对的,就收起担心,跟随船队一起返回了应天。

  -----------------

  事实上,情况比他想象的要顺利的多。

  而且任务完成的还很戏剧化。

  经历过数百年动乱,北方被人锐减。

  洪武十四年河南才只有三十一万户,一百八十几万人,堪称是地广人稀。

  所以,在这里安置二十万军户超百万人口,是很轻松的事情。

  根本就不会出现土地不够用的情况。

  因为这里是未来的京畿之地,户部和五军都督府都非常用心。

  掺沙子的时候一点手脚都没敢动。

  那真的是每一个普通村子旁边,安插一个军户组成的村子。

  军户虽然是外来的,可他们都经历过军事训练,战斗力更强,也更加的团结。

  真要打起来,普通村子根本就不是对手。

  这些将士回家后,先是跑去查看了分配给自己的土地。

  每一户都是足额三百五十亩。

  都是上好的土地,只是因为无人耕种荒芜了。

  只要勤劳一些,不出几年就能成为当地殷实人家。

  看到实打实的土地,将士们顿时就动力十足,对朝廷的忠诚度也是直接拉满。

  然后就热血沸腾的,投入到防疫宣传中去了。



第185章 党同伐异

  军人向来都喜欢直来直去,搞宣传也是。

  二话不说,先把自家所有男丁的头发给剪短。

  然后开始讲防疫知识和短发的好处,并要求家人记熟记牢。

  然后一群闲着没事儿干的军汉,就主动抱团去集市凑热闹。

  一群肌肉坟起,还剃着短发的壮汉走在一起,那气势是相当的慑人。

  谁见了都要躲着走。

  人家还以为来土匪了,没等他们走到集市上,赶集的百姓就全逃走了,只留凌乱的街道。

  就算还有没逃跑的,也没胆子去围观他们搞宣传啊。

  得到消息的乡令,战战兢兢的带着差役过来查看情况。

  得知是隔壁村的军汉,才松了口气。

  询问清楚缘由,心中就开始骂娘。

  文官虽然看不起军伍,但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当面羞辱成群的军士。

  只能陪着笑容将他们给劝走。

  这下给将士们整不会了。

  人跑了,宣传工作怎么办?

  上面可是交代的很清楚,搞不好回去要受罚的。

  最后这些大聪明一商量,集市上你们跑,那我们就去你们村搞宣传。

  这下你们总没地方跑了吧?

  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我们每人提着一根棍子护身没问题吧?

  当几十号手提壮汉手提棍棒,凶神恶煞的走进村子。

  要求所有人到村头集合的时候,大家还以为有匪徒进村了。

  整个村子的人四散而逃,纷纷找地方躲起来。

  自然也有人去乡里报官。

  可是乡衙门才只是草创,游檄、缉盗人员还没有配备到位。

  就乡令手下那几个人,哪能管得了这事儿,只能向县衙求助。

  但这需要时间。

  见到村民逃走,将士们根本就不着急,就坐在村头等着,不信你们不回来。

  事实确如他们所想,没多久就村民就开始陆续露头。

  见这些土匪还没走,而是聚在村头,村民只敢远远看着不敢靠近。

  很快就有村民发现,这些人竟然没有去抢东西。

  就有人大着胆子过来询问,到底是个什么章程。

  得知是隔壁军户村子过来搞防疫宣传,心里犹如十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但面对这些壮汉,他们也只敢在心里腹诽几句。

  村正连忙将大家召集回来听讲,准备敷衍一下将这些贼军汉打发走。

  但这些军汉们明显有备而来,不光讲,还时不时的提问。

  但凡有人回答不上来,就说明听的不认真,大家继续听。

  而且我们辛辛苦苦来给大家做宣传,你们总要管饭吧?

  五六十号大肚汉,吃的村子里的百姓心里滴血。

  更让他们绷不住的是,这些军汉临走时还留下一句话:

  看你们村的男人都不剃头,说明对防疫的认识还不到位,我们改天再来。

  听到这话,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这年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五六十号大肚汉吃也能把他们村给吃穷了啊。

  这年还过不过了?

  纷纷到村正、族老、士绅家里,要求他们想办法。

  甚至有些地方的村民直接放话,要么你们想出办法解决,要么你们自己个儿管大肚汉吃饭,要么我们剃头。

  村正、族老、士绅们自然不愿意自己管饭。

  他们只能去乡里、县里求助。

  然而此时的乡令和县令,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一两个村子这样他们还能想想办法,每个村子都这样,他们也管不来。

  只能向上级求助。

  但他们的上级却纷纷保持了沉默,被问的急了,就说自己想办法。

  县令们也没办法了,只能学上级,对前来求助的人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23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3/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