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251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毕竟十五个不征之国,才被写进《皇明祖训》没几年。

  陈景恪顿了一下,说道:“利益,陛下是务实之君,只有利益才能让他动心。”

  “我让他看到了利益,还让他看到了未来蕴含的危险。”

  至于利益是什么,危险又来自何处,他没有说。

  徐达也没有追问。

  很多东西在没有取得朱元璋允许之前,还是不要打听的好。

  “不错,陛下确实是务实之君,不好虚名。”

  “你给我说老实话,海贸有搞头吗?”

  陈景恪笑道:“怎么没有,宋元时期海贸有多大的利润,应该很好查到。”

  “您现在已经先一步获得了消息,若错过这次机会,我可是会笑话您的。”

  徐达听出了画外音,说道:“你不准备搞吗?”

  陈景恪自信的道:“您觉得我有必要操这份闲心吗。”

  徐达一想也是,不过还是劝道:“大家都做了,你不做是不是不太好?”

  陈景恪也没解释太多,而是道:“我自有打算,您将来就知道了。”

  徐达果然不再多问,这方面他实在没什么可教的,相反还要陈景恪指点他才对。

  陈景恪继续说道:“朝廷必然会组建舰队出海,一来是宣示大明地位,二来探探路,三来做点生意。”

  “您可以买几艘大船,跟随朝廷的舰队出海,到时安全也有保障。”

  徐达说道:“我正有此意。”

  酒席一直进行到半夜,当晚陈景恪就休息在了徐府。

  几天后的一次早朝,朱元璋再次对行政系统做出变革。

  司法独立。

  今后按察使归大理寺管辖。

  推官不再接受知府的管辖,而是归按察使直管。

  县一级置法判官,与县令平级,归推官直管。

  原归县令管辖的典史,划给法判官作为佐官。

  大理寺,按察使、推官、法判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司法体系。

  不过朱元璋给了地方行政主官监督权,但也只能监督,没有资格管辖。

  谁都知道,这是为了安抚利益受损的地方行政主官。

  实际上这个监督权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且说不定啥时候就给取消了。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群臣下意识的想要反对。

  毕竟谁都不想利益受损。

  但有两个部门却表示了支持,大理寺和刑部。

  司法独立,大理寺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刑部就更别提了,本就是六部里面的万年老末。

  司法独立之后,他们的权势也会跟着上涨。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反对的声音占上风。

  但以现在大明的情况,朱元璋乾纲独断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直接强行推动这条法令。

  而且也不怕下面的官员不配合。

  刑部、大理寺和推官,会积极推动这项改革。

  还有一个群体,也很关心此事。

  就是等待升迁,却没有空缺的下级官员。

  这一下多出一千多法判空缺,他们自然就有机会升迁了。

  其中尤以典史最为热衷,很多法判官都是直接从他们中间选拔的。

  就算自己没被选中,从原本衙门的四把手,变成法院的二把手,也是一种提升啊。

  关系到自身利益,这些人自然很积极。

  于是,在部分官员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司法独立以极快的速度推行。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八月份,山东布政使的一封奏疏,打破了朝堂的平静。

  山东四个月滴水未下,全境大旱。

  一时间朝廷的注意力就全被吸引了过来。

  朱元璋却没有第一时间处置旱情,而是着人将河南的所有奏疏,全部查了一遍。

  并未发现任何灾情的奏疏。

  于是他一边下旨给河南布政使,询问当地情况,一边派出锦衣卫去调查。

  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懵懂,山东大旱,关河南什么事情?

  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山东河南在地理上,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体的。

  不可能山东全境大旱,河南没有出一点问题。

  至少和山东毗邻的那几个县,多少会有点异常情况吧?

  现在河南那边没有任何情况,要么是有人截留了报灾的奏疏,要么是地方官不顾民情瞒报。

  当然,只是有这种情况。

  所以朱元璋才没有直接处置,而是派人去调查。

  想通了这些,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老朱的智商,然后对朱雄英说道:

  “你要是有陛下这种处事能力,那该多好啊。”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说的你很厉害一样,比我大那么多岁,你不也是才反应过来吗。”

  陈景恪理直气壮的道:“我是做臣子的,反应慢点又咋了,大不了当个小官混日子。”

  “你是储君,反应慢了那可就惨喽。”

  朱雄英鄙视的道:“你现在越来越无耻了,你那么蠢,我要你何用。”

  说笑过后,朱雄英疑惑的道:“山东发生那么大的灾情,你还有心思开玩笑?”

  陈景恪说道:“如果是黄河改道之前,我肯定会发愁。现在吗,我反倒觉得来的好。”

  朱雄英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说道:“有道理,至今尚有许多人还认为,黄河改道劳民伤财。”

  “相信这次能堵住他们的嘴了。”

  陈景恪摇头道:“堵不住的,人最难的就是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觉得好,是因为旱情可以坚定支持朝廷之人的信心,提高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对于朝廷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并不是真的不担心山东大旱,而是这次大旱并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其一,黄河改道,今年夏收山东喜获大丰收,百姓家里多少都有点余粮。

  其二,旱情对黄河沿岸的耕地,影响不大,可以确保一部分收成。

  当本地有足够的粮食,就可以就近赈济,降低灾难带来的危害。

  然后朝廷再从未受灾的地方,抽调一部分粮食过去,就能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事实上情况确实如他所想。

  其后不久,山东布政使再次上了一封奏疏。

  详细统计了山东的储粮和受灾情况。

  由于夏收大丰收,储粮暂时足够,所以粮价并未上涨太多。

  黄河沿岸的良田皆未受到影响,可确保不会全境绝收。

  而且为了应对灾情,他们正动员受灾百姓,开挖沟渠将黄河水引到更远的地方,灌溉更多的土地。

  尽可能减少损失。

  此举可以说是救灾和以工代赈的样板了。

  朱元璋对山东官吏进行了表彰,同时免除了山东一年的赋税。

  为了稳妥起见,还是通过大运河,运送了大批粮食过去。

  黄河在此次旱情中起到的作用,也验证了改道的正确性。

  让不少持不同意见的人,彻底闭上了嘴巴。

  但也有不和谐的地方,河南与山东毗邻的几个县,确实也受到的旱情的波及。

  有的县为了自己的政绩,选择了瞒报。

  有的县上报了,但上面的人为了政绩选择截留。

  最终那些为了政绩不顾百姓死活的人,全都落了个剥皮萱草的下场。

  朱元璋下令,再有灾情不报者,皆依此处置。

  山东的灾情就这样解决了,一时间群臣都有些恍惚。

  貌似朝廷就运送了一些粮食过去兜底,剩下的山东本地自己就做完了。

  这也太轻松了吧?

  然后群臣就只能齐呼‘陛下圣明’了。

  其实朱元璋自己也有点不敢置信,波及一省的灾情,这么轻易就可以解决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2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1/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