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724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并不一定就是真实历史。

  后来阅历广了,他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远古时期人类茹毛饮血,面对种种危险,就分化出了一批人充当护卫,给族群提供武力保护。

  同时也是应急小分队,遇到灾难了他们去救援也是本分。

  这批人后来就拥有了一个身份,军人。

  只不过后来部落与部落的厮杀逐渐频繁,军队就专职战争了,救援属性逐渐被放弃。

  现在大明派军队赈灾是返本归元。

  不过这篇文章是建立在推测之上的,没有什么实质性证据,并未获得大家的认同。

  只不过因为朱雄英太子的身份,也没多少人敢抨击就是了。

  大家选择了无视。

  不过也确实有一部分人受到影响,认为很可能就是如此。

  尤其是以方孝孺为首的唯物学派,认为这个推理非常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不过他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支持朝廷的决策,而是试图以此证明太子是支持唯物学的。

  对于这种情况,朱雄英非常郁闷,嘴里骂骂咧咧,那些人没见识古板什么什么的。

  陈景恪心下莞尔。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这篇文章的发表,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至少告诉了世人,军队要具备守护万民的属性。

  而且他还是以太子的身份来表明这个态度的。

  对未来的决策制定,以及军队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篇文章就是出自陈景恪之手,主要阐述了这么做的意义。

  虽然有危险,可一旦成功将能惠及万世。

  与收获相比,这点险是值得冒的。

  这篇文章就成了交战的焦点,大家围绕值不值得冒险展开了讨论。

  反对派认为不值得,且不论能不能成功,就算太上皇靠着威信做成了,以后的君主能压得住军方?

  早晚有一天还是要出问题。

  所以,军队只管打仗的好,救灾救民那是文官系统的事情。

  支持派则认为,大明要勇于尝试,一旦这条路走通了,且形成了规矩并深入人心。

  以后只需要按照惯性走就可以了。

  永远不要小瞧惯性对政治的影响力。

  双方各执一词,谁都说服不了谁。

  总体来说,保守派还是占据上风的。

  然而面对这种争执,陈景恪却非常高兴。

  “理越辩越明,通过这种讨论,能让更多人了解朝廷的深意。”

  “以前官吏、读书人、商人等有群体,普遍反对此事。”

  “现在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改变了观点,认为朝廷敢于尝试是值得鼓励的。”

  -----------------

  但要说影响力最大,对思想界意义最深远的文章,当属第四篇。

  这篇文章是解缙和方孝孺联合署名发表。

  在未来被赋予了无数的意义。

  文章先分析了明军创建过程。

  元末大乱诸侯并起,当时的义军大多都出身穷苦人家,活不下去才造反。

  然而很多诸侯和义军,在掌握了权力之后就腐化了。

  他们从被害者成为了加害者,肆意屠戮百姓……

  太上皇统帅的明军纪律最为严明,更是数次公开惩处欺压百姓的将领。

  可以说,明军从根子上就和其他军队不同。

  看到这里,陈景恪差点没绷住笑出声来。

  要说拍马屁,还得是文人啊。

  这谁看了能不高兴?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算是事实。

  老朱的义军,确实是军纪最为严明的。

  但也只是相对而言,远没有文章描写的那么好。

  不过话术吗,自然是为目的服务的,解缙和方孝孺吹嘘老朱是正常的。

  毕竟他是大明创建者,也是当前的掌权者。

  想达成目的,必须要让他满意才行。

  老朱看到这部分,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连连说道:

  “解缙和方孝孺还算有点眼光,知道咱为何能脱颖而出获得天下……”

  正所谓图穷匕见,夸完老朱,他们才正式抛出自己的观点。

  他们分析了历朝历代军队的特性,以此来证明大明军队的独特性。

  最核心的观点有两个。

  大明首先提出了大华夏概念,军队不在是为一家一人服务,而是为了天下社稷,为了华夏族群服务的。

  看到这里,陈景恪不禁头皮发麻,这俩人是真踏马的找死啊。

  这话也能说吗?

  偷偷打量老朱的表情,果然非常的不高兴。

  不过也许是前面的马屁起了作用,也有可能是陈景恪一直以来的影响,他并没有发火。

  只是嘲讽了一句:“书生之见。”

  这让陈景恪松了口气,继而心中升起浓浓的喜悦。

  当皇帝认可了,‘军队非一家一人之军队’这个概念,那以后很多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这可以说是思想界一个巨大的进步。

  当然,也可以说是一次先贤思想的本意回归。

  先贤在《六韬》里就明确提出: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可是随着皇权的加强,这句话再也没有人敢公然提出来了。

  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力量强大,他们嘴里的‘天下人之天下’也是加了限定词的。

  所谓‘天下人’指的是士族,而不是万民。

  后来士族政治终结,这句话彻底没人敢提了。

  此时解缙和方孝孺重新提起这个观点,即便是夹杂在吹嘘朱元璋的词汇里面提。

  也可以说是冒着杀头危险的。

  文章发表之后,解缙和方孝孺都写好了遗书。

  其中一封就是写给陈景恪的,向他道歉并求他尽可能保住家人性命。

  等了足足一天,都没有锦衣卫上门。

  两人相视大笑,成了。

  然后取出遗书烧毁。

  永远不要低估政治人物的敏锐,看到这篇文章这句话的时候,无数人都露出震惊了。

  其震撼程度,远超朝廷派神机营去赈济灾民。

  这话你也敢说吗?

  当年孟子被移出文庙的事情你们都忘了?

  他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场血雨腥风。

  然而……等了一天一切风平浪静。

  这太不正常了,莫非是太上皇没有看到这篇文章?还是说没有留意到这句话?

  有关系的人,开始四处走动打听。

  不怪他们敏感,而是这件事情的意义太过不一般了。

  表面上它就是一句话,可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思想的崛起。

  就有人打听到了陈景恪头上,毕竟都知道他和皇家的关系。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他们这么着急的原因,不过他也不能直接透漏皇帝的意思。

  否则就是处事不密。

  所以,他只说了四个字:“书生意气。”

  但有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书生意气?

  书生意气好啊,可太好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7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24/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