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杨沅可不会允许平氏一家独大。
表面上,他对平清盛依旧信任有加,极尽扶持。
但是暗地里,他对后白河上皇、对武臣源氏、对贵族藤原氏都加大了支持力度。
平清盛显然是从中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此次极尽恭谨地前来拜望上国天皇,也是极尽巴结。
二条天皇和他不肯放权的父亲后白河上皇目前争的也是极其激烈,此来也是存了求取大夏皇帝支持的想法。
杨沅让乔贞和上官骆负责与二条天皇谈判,其中第一个要求现在就卡在了那里。
不过,杨沅有信心让他一定接受。
这一条就是,由大夏皇帝,册封日本统治者为王。
这个小小岛国天生反骨,自七世纪后期就已自称天皇,与中国的“皇帝”称号搞对等了。
东汉光武帝曾经赐“汉倭奴国王”金印,不过那是授予九州地区部落首领的,不代表对整个日本国的册封。
中国历代王朝曾多次试图授予日本统治者“国王“称号和印玺,但均未被日本真正接受。
直到时朝时候,足利义满接受“日本国王”印,但也只是表面上的恭驯,国内统治者仍自称天皇。
来日方长,杨沅打算慢慢调教他们,这第一步,就是先把大义名份确定下来。
此时的日本国内,天皇方面,杨沅还有后白河上皇可以替换。
第一武臣的位置,也有源氏可以替代,更有双重属性的藤原氏左右逢源,他就不信对方会不就范。
大夏乾元元年,燕京皇宫,大安殿正式更名为奉天殿,杨沅在此,正式登基。
是时,钟鼓齐鸣,响彻云霄。
杨沅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缓步走向奉天殿。
自正殿以降,文武官员、中外使节,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在天子缓缓走过时,俱都齐刷刷跪倒,山呼万岁。
那声浪一浪高似一浪,以君主身份赶来觐见的三国君主心思各异。
高舒窈俏脸潮红,悄悄看向杨沅的眼睛,已经湿得几乎要滴出水来。
高丽王倒是坦然,毕竟是早就躺平了的,心中毫无波澜。
倒是二条天皇跟平清盛,眼见如此威势,不由得面色如土。
杨沅是自己夺来的天下,不似那些循规就任的皇帝一般拘谨。
他坦然地走着,也丝毫不在乎什么目不斜视的庄严,而是随意看向左右跪倒者的面孔。
有陌生的、有熟悉的,有忐忑的,有敬畏的,也有隐藏着恨意与不甘的……
杨沅淡淡一笑,那又如何?
无论你是怎么想的,现在都只能俯首于我的面前,高呼万岁!
登基大典结束,杨沅马上接着举行了册后大典,同日册封了一些妃嫔。
他没有拘束于前朝只有一后四妃最多五妃的常规设置。
这种特权,也只有开国之君才可一言而决。
国家体制一旦确定下来,再想改点什么祖宗规矩,那就阻力重重。
但,他现在就是祖,他说了算。
所以,按照既定的规矩,最多追尊三代祖先为帝,杨沅偏就把大哥杨澈也追尊为帝了,百官也无可奈何,只能由他。
此举,倒是让杨泽痛哭流涕,感动的无以复加。
如今册妃也是如此,杨沅并不拘泥于古制。
不过,其中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还是在册立诏书上最显眼的位置,加以说明了。
比如乌古论盈歌,这是女真贵族女子。
金泰熙,这是高丽贵族女子。
赵宁儿,这是前朝赵宋公主。
完颜萍,那是新金公主。
完颜佟佳,那是金国公主。
她们每一个人,都代表着对某一方势力的接纳,政治意义自然格外不同。
让人比较意外的是罔云湄和藤原多子。
任沐妍的身份,终究是有点惊世骇俗了,杨沅身为天子,也不好带个不好的头儿。
回头给她改个名字,以任氏女的身份入宫不成问题,现在这个身分是不方便提的。
但,前西夏皇后罔云湄,他就直接册立为妃,纳入宫中了。
这也意味着西夏政权的特别臣服。
而日本方面呢,姬香入宫,没人觉得奇怪,这是日本大贵族藤原家的姑娘。
只是杨沅把藤原多子的身份公布出来时,叫人大大地吃了一惊。
又是一个皇后!
二条顿时觉得颜面无光。
他跪下目送杨沅登上皇座的时候,都有点自暴自弃了。
要不,这“国王封号”答应也就答应了吧?
虽然不太好听,可若因此得到大皇帝陛下的支持,朕……孤的实际权柄,说不定还更大呢。
杨沅于燕京登基,在此接见外使,处理东北接收未尽事宜,并且建立新朝制度。
他是由丞相而皇帝的,就此废了丞相尊位,设立内阁,乔贞、钱策、任得恭、上官骆是第一批入阁的大学士,又建五军都督府,以御天下军队。
基本上,他原本在新金做了试点的制度,全部拿过来,再进行完善后,便形成了他的新朝制度。
与此同时,拓跋厚、拓拔黑衣、罔宗恒等西夏将领,连兵带将,直接进入东北地区接管防务去了。
而完颜驴蹄此来燕京,带上了全部的新金精锐。
他们不用回去了,在西夏兵将们全面接管了东北防务之后,他们就去了灵州,正式接驻西夏防务。
其实对于这种安排,朝廷中也不无反对的声音。
包括这些将领,也是不甚情愿的。
但是做为开国皇帝,他对军权的掌控和威望,都是一个统治者最高的时候。
杨沅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所谓阻力也就不成其为阻力了。
杨沅对于这些降将,其实是地位、官职、富贵、权力,全都给他们保住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坚持不肯赴任,那就只能说你是包藏祸心了。
杨沅是既震慑,又怀柔,把一切做在了头里,让他们明白反抗已经无望,但又能在新朝中看到无尽希望。
三月十六,杨沅从燕京回转洛阳。
整个新帝国,充满了勃勃生机,一派全新气象。
但杨沅知道,这个由宋、金、新金、西夏拼凑而成的新的大帝国,外忧固然已不多,可内患却还重重。
旧的民族矛盾与仇恨,新臣与旧臣、不同地域、民族、出身的官僚,他们之间的矛盾依旧很深。
如今只是有着他这个超级黏合剂凭着他强大的个人威望,才能让这些表现的并不明显。
可他若是如始皇帝一般英年早逝,而继承者又表现不佳的话,难说就不会迅速分崩离析。
幸好,他的身体还蛮好,人也健康,他觉得,再活个几十年,让这拼凑的版图彻底融合起来,还是大有希望的。
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那么能活,而且容颜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此期间,这个新帝国的制度,也被他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重走回头路,去搞上古时候的分封制,是不合适的。
分封的邦国,最终的作用力一定是向内的,首先图谋的就是取而代之。
杨沅没想过分封有功之臣,也没想过利用他的子嗣去搞分封。
他甚至把爵位制度,全盘继承了宋国的。
总之就是,诸国制度中有好的,他都拿来改造成适合本朝状况的加以利用。
然而,建立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在这个地代的客观条件下,又要集权又想扩张,也是不合适的。
那么久而久之,它的制度必然僵化,内部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然后重新进入历史的轮回。
杨沅也不奢望他能找到一个办法,让这个大帝国千秋万世。
他只希望,这个帝国存在的更久,而且能充满活力。
否则变成一个僵而不死的老家伙,也只是任人鱼肉,留下无尽屈辱。
因此,在他执政期间,他便努力地寻求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平衡。
既然集权与分封各有优劣,能否找到一种让它保持微妙平衡的办法呢?
政治制度,杨沅基本上就是在内阁和六部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了。
而做为军事制度,隋唐时期的府兵制优点是兵农合一,避免了军阀化,但后期战斗力直线下降,衰落的厉害,明朝的卫所制,与之相似。
要说对于军权的控制,还真是以宋朝最强,但是战力衰败和军费高昂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
杨沅经过反复琢磨,最终制定了调兵权归中央、将领轮换、军队分析、财政控制等诸般手段相配合的制度。
如此一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军队的忠诚,又能更好地维持战斗力。
但杨沅认为,制度是一方面,一个老大帝国长期处于稳定中,它就必然渐渐走向腐朽。
而制度,其实也是极不可靠的,后来的统治者如果想改,也只是一动念的事儿。
所以,得主动给自己找点麻烦,让它能一直保持活力。
于是,通过以上办法加强了中央权威的同时,杨沅又对边陲地区,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
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都会赋予相对较多的自主权,这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