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棠眨了眨眼道:”师父啊,那要是人家没跟老爷发贱,是老爷想要吃了人家,那怎么办?”
丹娘道:“那还用说,一样剁了你个小蹄子!”
青棠顿时苦起了脸儿。
丹娘冷笑道:“‘拈花小筑’里那么多的如花似玉,二郎都没沾惑过,他会有胃口吃个毛都没长齐的小丫头片子?
平日里你如何闹我都由得你,这个时候可是万万不许不知道轻重。”
青棠吐了吐舌尖,这才扯扯她的衣角,笑嘻嘻地道:“娘亲放心好啦,人家知道轻重啦,一定好生侍候老爷,等着老爷拿个状元郎回来!”
……
杨沅看到自己考中榜单的当天,就去“御龙直”告了假。
一般有官职在身而没有功名,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员,都会提前备考备试。
官身虽然还在,其实早就停职了。
只是杨沅情况比较特殊,直到此时才办理停职。
御龙直官兵本来从不关心科考。
莫说是有人中了省元,就算是有人被点为状元,他们也懒得打听。
彼此完全就不是一个系统上的人。
可杨沅是由武转文,是现任的御龙直都虞候考中的省元。
这就不得不引起军队系统的人关注了。
不管是禁军、厢军还是乡兵,都在流传一个武官去参加科举,拿了礼部试第一的消息。
这可是让武人们非常扬眉吐气的一件事情。
有些大头兵连什么叫“礼部试”、什么叫“省元”都不懂,但这也不妨碍他们兴致勃勃地把这个消息再告诉更多的人。
都指挥使莫龙艳羡不已地陪着杨沅去了殿前司,向殿帅赵密告假。
就在这时,一乘小轿,把刘婉容接出了宫。
从这一刻起,刘婉容就要恢复她的本名,刘嫣然。
刘婉容是少数几个需要遣散出宫,但是要留滞宫中两个月的妃嫔之一。
因为从赵构驾崩到现在,刚过了一个月。
从官家驾崩再往前推一个月,在此期间,被官家临幸过的妃嫔都要留在宫里。
等这两个月时间过去,宫中御医确认她们不曾怀有身孕,这才允许出宫。
宋时规矩尚不如后世明清时候严谨,这时不是皇帝临幸了哪位妃嫔,当场就有太监跟踪监视并记录下来。
而是需要那个被临幸的妃嫔次日到合门,去主动叩谢皇帝临幸之恩的。
在合门当值的太监,就会把这位过来叩谢皇恩的妃嫔名姓、时间给记录下来。
这等于是需要自己主动申报了。
赵构近年来偏好年少不懂情事的稚龄少女,可是她们之中很多都未到大宋法定婚配年龄,因此总要拿刘婉容当块挡箭牌。
这去合门叩谢圣恩,并且被记录在档的人,当然就变成了刘婉容。
所以,直到此时,刘婉容才被允许离宫。
而这刻,正是杨沅去殿前司办理停职,准备参加殿试的时间。
待杨沅顺利办妥手续,走出和宁门宫门的时候,刘商秋已经护着一乘小轿,离开一柱香的时间了。
第412章 请雪岳飞之冤
殿试这一天,一大早,鹿溪和丹娘就赶来了,带着她们为杨沅精心准备的食盒。
朝廷正式的“录取通知”以及赐下的绿襴袍、白简、黄衬衫俱都准备齐全了。
杨沅用过早餐,穿上朝廷所赐的袍服冠带,乘了一顶两人抬的轿子,便赶往皇宫。
这处就可见鹿溪的细心了,唯恐牛马的轿子半途出点状况,耽搁了时间。
一百五十七名贡士,俱都早早赶到了西华门。
他们统一由此入宫,过了右承天门,第一座大殿就是集英殿了。
这是官家登基后召开的第一次殿试,所以朝廷格外重视。
皇帝、晋王、右相左相枢相、三品以上朝廷大员,尽数参加。
再加上一百五十七位贡士,“集英殿”上济济一堂。
杨沅是“省元”,所以站在一百五十七位贡士的首位。
杨沅一进集英殿,就注意到左右两厢没有摆下一张张的小几案。
杨沅心中便明白了,这一届殿试,官家恐怕是要采取口试的方式了。
不仅杨沅注意到了这一点,其他一百多位贡士也全都注意到了。
这些人都是从全国选拔出来的学霸,谁还不明白两旁没有摆设考试的几案意味着什么。
殿试就算是采用笔试的方式,一个人的答题量也就是几百上千字。
要当天考完,当天就出成绩,定出一二三甲,次日一早公布。
如今天子要口试,这怕不是想当天就决出一二三甲来?
一些只能按部就班、慢慢思考问题的学霸顿时紧张起来,杨沅却是精神一振。
笔试有笔试的好处,可以细心琢磨妙词佳句。
而这恰恰是杨沅的短板,比文章的锦绣程度,他可比不过这些学霸。
但口试的话,对于文辞的要求就不那么讲究了。
古人日常说话也不是像书面那般文诌诌的,这是主要考校贡士的急智和谈吐的条理。
不过一些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人,虽然这种考试方式正适合发挥他们的长处,可心理素质却不过关。
踏入集英殿后,他们就紧张焦虑起来。
等天子一上殿,他们就开始心跳如雷,气儿都喘不上来了。
越是想让自己镇定下来,他们的心跳的就越快,呼吸就越急促,不由暗暗叫苦
有些贡生站在殿上,站在他后面的人,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前边那人绿襴袍后背位置已经洇湿了一块。
杨沅在这方面,显然是具备极大优势的。
官家还是普安郡王的时候,他就跟着赵瑗一起办过案子了。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他也是见过的,此时殿上面君,他就从容的多。
杨沅已经仔细推敲过他目前的处境,由于他连中解元和省元,所以在殿试中他是非常具有优势的。
基本上,只要他能回答的中规中矩,不出大错误,他的状元之位就跑不了。
可是,要不要答得中规中矩呢?
杨沅心里已经基本确定官家要考较的方向了。
那日“礼部试”结束后,李师师就告诉过他,依据“礼部试”的考题倾向来判断,官家殿试时,极有可能会考较贡士们对于外交政策的看法和建议。
而大宋如今的外交政策中,值得皇帝拿出来让众贡士讨论的,基本上就只有对金政策了。
大宋交往的诸国,大部分是大宋的蕃属国,跟大宋动刀动枪的只有金国和大夏。
现在大宋和大夏的国土已经不再接壤,大宋最主要的对外关系就只剩下金国了。
杨沅记得孝宗皇帝,也就是眼前这位赵瑗,是一位坚决主战,矢志收复故土的皇帝。
历史上,这位孝宗皇帝本来还有一次改名的过程,他在登基称帝时,已经改叫赵昚了。
现在因为杨沅的出现,造成了一系列的改变,赵瑗还没有改名赵昚,也没有从皇养子变成皇子、再从皇子变成皇太子,就直接登基了。
比历史上提前了七年。
赵构也死了,没了活到八十一岁的机会,赵瑗也就没机会对赵构膝下尽孝了。
所以,以后“孝宗”这个庙号应该也就不可能出现了,却不知到时候他的庙号会叫什么,武宗?
杨沅胡思乱想了一阵,又把思绪拉了回来。
如果保险起见的话,他就该中规中矩地回答皇帝的问题。
由于是口试,他不用字斟句酌,自己的最大缺点就不存在了,思路的正确性和清晰的表达能力,这两方面他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要不要中规中矩呢?
杨沅抬眼往上瞧了一眼。
官家对朝廷重臣很是礼遇,众大臣都赐了座位。
杨沅这位省元,正前方对着的正是当朝首相万俟卨。
万俟卨,秦桧的帮凶,害死岳飞的元凶之一。
如今他是主和派的领袖,后世岳王庙前所跪四人中,唯一一个还活在人间的奸贼。
如果自己选择中规中矩的回答问题,稳稳当当地夺一个状元,慢慢发展仕途,建立自己的班底,到时候再出手拨乱反正……
从更有利于自己个人发展的角度,这样无疑是最稳妥的做法。
因为主和派的力量很庞大,在朝廷中占据了完全的上风。
主和派并不等于投降派,有相当数量的朝廷大臣,是从维护江山社稷的立场出发,依据他们对宋金两国实力的判断,做出的主和选择。
尽管从历史的结果来看,他们的求和最终只会产生苟且的效果,但杨沅又不能拿还没发生的事情来警示他们、说服他们。
如果现在就旗帜鲜明锋芒毕露,过早暴露自己政治立场的话,那么他初入官途,就会收获一大批政敌。
然而,中规中矩的表现,虽然有助于初入官场的他站稳脚根、结交人脉、培养班底。
可是他结交的人脉、培养的班底,就不可能是纯粹的主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