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临安不夜侯_分节阅读_第858节
小说作者:月关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36 MB   上传时间:2025-05-06 12:47:32

  杨沅此时也没有想到还会有其他的原因,他也认为这是被改革触动到了利益的各方,趁机发起的反击。

  可是,如何破局?

  打一仗!

  而且必须要打赢。

  赵璩再次召开“便殿议政”,一番讨论之后,中书舍人草诏,中书省用印,门下省用印,尚书省颁布,枢密院发兵,大宋夺回两淮失陷城池的战役全面打响!

第625章 假日泡汤

  收复两淮失陷城池的这场仗,打是必须要打的。

  因为即便是那些不懂军事的文官,他们也知道守江必守淮的道理。

  两淮不容有失,否则长江就会成为第一道防线。

  临安行在与金军之前将再无战略纵横可言,也没有可以凭恃坚守的城池。

  但,虽然上下同心,一致做出了打的决定,却并不意味着许多官员对于事态演变到如今这种情况的不满。

  “大王,绍兴十一年,宋金和议,从此两国再未大动干戈。

  如今金国对我大宋全面开战,攻城掠地,死伤积野!

  难道我们不该反思吗?”

  知制诰史浩痛心疾首地对晋王道。

  他原是普安郡王府教授,也就是说,他是当今皇帝的老师。

  因此,新君登后,他升迁迅速,如今就已官至知制诰。

  晋王甚至知道,皇兄有意让他担任执政,只是还需要打熬一下资历。

  史浩是保守派,并不是投降派,两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他不赞成与金国为敌,完全是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宋军孱弱,根本不是金兵的对手。

  因此在他看来,宋国必须如越王勾践一般隐忍下来,不管受到什么屈辱,都该隐忍接受。

  在此过程中,对内励精图治,继续发展,等到宋国肉眼可见地强大起来,再图谋北伐,收复故土。

  对于金国的分裂,他也是欢欣鼓舞的。

  但是对于暗中资助新金,消磨金国的实力,他却持保守态度。

  因为,他始终认为,哪怕是分裂之后的金国,依旧比宋国强大无数倍,必须小心又小心,不可轻易激怒他们。

  他担心资助新金的事情,一旦被金国察觉,就会为宋国招来灭顶之灾。

  而且,对于赵瑗继位以来的种种改革,他也是大多持反对态度。

  但他不认为他的好学生会这么糊涂,他认为是晋王这个轻佻荒唐的王爷影响了他的兄长。

  官家是个君子,承蒙兄弟谦让皇位的莫大恩惠,所以对兄弟的荒唐举动也进行了包容,这才导致大宋出现这样难堪的局面。

  赵璩白眼一翻,不屑地道:“史老夫子,我现在给你一巴掌,你不打回来,难不成你要捂着脸蛋子躲到角落里去反思反思?”

  “你……粗鲁!”

  “嘁!”

  “这件事且不说,等官家回来,本官自会向官家进言。下官还有一问,要请大王解答。”

  “讲!”

  “例来出兵,帅臣由宰执公推,天子点选,而且所选皆为文官。

  为何这一次大王你擅作主张,任命的都是枢密院推举的武将?”

  赵璩道:“老夫子,打不打,文官定。怎么打,武将定。这才合乎规矩。

  本王要是让你去领兵,你会打仗嘛你?”

  赵璩被他唾沫星子喷到了脸上,也有些生气了:“来来来,哪怕你只会纸上谈兵,我都算你本事。

  来来来,《武经七书》你任选一本,你能给我背下来,本王立即撤回任命,由宰执公推。”

  “你……,我……”

  “怎么,背不出来?老夫子,你是做学问的。本王现在要是找个杀猪的来,让他指点你做文章,你觉得荒不荒唐?”

  “岂有此理,这两者能作比吗?读书可以启智、明理、树德!”

  “着哇,我也没说你老人家不明理啊。你老人家明白道理,那就应该明白术业有专攻。

  因为读书人明理,所以我说,打不打,文官定。因为术业有专攻,所以我说,怎么打,武将定。哪里不对了?”

  史浩此人虽然满肚子锦绣文章,却是个口拙的,被赵璩怼的气呼呼的,却发作不出来。

  他愤怒地一挥手道:“大王强辞夺理,胡搅蛮缠,老夫懒得与你理论。

  老夫再问你,此番调动这么多的兵马,为何不派监军?”

  “呃……”

  “将领统兵作战,当以监军监督之,记录功过、控制兵权,防止叛逃与作乱,此乃古制。

  从春秋战国时候就有的制度,大王为何擅自更改?”

  “事起仓促,兵贵神速,一旦拖延久了,恐夺回失地便更加困难。

  所以一时之间,来不及委派监军。”

  史浩厉声道:“大军开拔,与一人独骑,那行军速度的区别,老夫哪怕只是一个读书人,也是明白的。

  莫说大军尚未开拔,就算已经出发,大王此时委派监军,也未为迟也。”

  监军制度确实是古制,也确实是从春秋战国时候就有的制度。

  只不过,它的积极作用的一面,我们很少有人提到。

  因为顺理成章、本该如此的事情,实在没有必要浪费笔墨。

  但凡记下来大书特书的都是教训。

  就像我们看史书上,打胜仗通常就是只言片语,打败仗那就连篇累牍,完全就是一篇“战役复盘”和“战后总结”。

  因之我们看到的关于监军的记载,通常都是只有负面作用,完全没有正面用处。

  可是如果真是如此,这种制度又怎么可能从春秋战国一直传下来。

  其实在很多时候,监军是能起到正面作用的。

  除了监督军队,提防叛乱,他还掌握着赏功罚过,直达天听的特权。

  这就可以激励士气,督促将士用命。

  他是天子遣派,事了之后就要拍拍屁股回中枢,和主帅不存在利益冲突。

  相反,在后勤补给、友军配合、地方协助等各个方面,将领未必擅长沟通和协调。

  但是有个比他更有面子的监军出马,那就容易多了。

  所有但凡监军起了坏作用的,都是监军的权力被放大,可以直接插手军事。

  而且这个监军对自己的能力全无自知,也真的动用了这项权力的时候。

  这一战,如果吃了败仗,晋王监国期间的诸般动作,都会被人牵强附会地扯出来,做为弹劾他造成了这一后果的证据。

  但是被弹劾,赵璩是不在乎的。

  大不了回去做个闲散王爷呗,他本来也不爱管事。

  他之所爱,唯醇……美人美人耳。

  只是,如果吃了败仗,很可能会影响到皇兄的改革大计,这是赵璩为之担心的。

  而宋朝时候,又恰是监军权力太大的时候。

  偏偏那些文官监军又自我感觉特别良好,总喜欢越过将领,去直接干涉具体行动。

  在赵璩看来,这群混蛋不自知是一方面,更大的原因还是他们虽然瞧不起武人,却渴望能获得战功。

  那可是彪炳史册的无上荣耀,尤其是由一个文人来完成。

  所以你说他想打胜仗么?他想,他甚至比那位主帅还要想。

  可问题是他干出来的那些事儿,却尽是些混账事。

  所以,赵璩确实是利用紧急出兵的机会,故意漏过了这一环节。

  当时“偏殿议政”,当场拍板,当场下令,众宰执也没反应过来。

  等到军令正式发布,他们才发现赵璩的“一切从简”,简去了太多的东西。

  关于帅臣的问题,他们也不想太深究了。

  因为这也是官家军制改革的一个部分,只是正在推行当中。

  那就是虽然仍由宰执们公推,天子点选,但兵事须由武将统军,公推也是只能推武将,这已是未来必须施行的一点。

  包括监军制度,其实也在拟定之中,以后是要对监军进行一定的限制的。

  但是再怎么限制,纵然不能直接插手军事行动,那也是文官套在武将头上的一个箍儿。

  这个箍儿不能摘,永远也不能摘。

  昔日短短五十三年里,中原大地便更迭了五代十国,走马灯似的轮换了十五个皇帝,平均每个皇帝坐江山三年半。

  惨的是这些皇帝和他的家眷吗?

  更惨的是天下百姓!

  天下生灵涂炭。

  后周与南唐的“楚州之战”,打的异常激烈。

  柴荣虽然胜了,也是损失惨重,于是柴荣愤然下令屠城。

  当时在他麾下为将的赵匡胤,亲眼在一条巷子里,看到一个小妇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69页  当前第85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58/126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临安不夜侯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