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变相的黄袍加身。
杨政死的突然,又因兵变耽搁了两日,已经来不及通知各方。
所以,除了利中本地的官绅要员,只有相邻的利州西路吴家、利州东路的温家和郭家,急急派了人来,参加杨太尉的葬礼。
吴家派来的是吴璘之子,利州西路前军同统制吴挺。
吴挺虚岁才刚过二十,就已是一位英气勃发的少年将军了。
不过,杨政到底因何而死,吴家显然也隐约有所猜测了。
杨政既然死了,杨家军归并吴家军就有了无穷变数。
再加上利中的文武大员对吴家颇有戒意,杨政的族弟杨沅又立场不明。
因此,吴挺只是规规矩矩地参加了葬礼,没和任何一方多打交道。
杨政一入土,他便连夜返回了利西。
利东方面,温家的温泫臣派来了他的儿子,少帅温世双。
郭家则由现在的家主,开州经略安抚使郭棣亲自赶来吊唁。
当初郭玉岫以女子之身参加科考,实则是为了扩大影响然后告御状,要告的就是这个郭二。
为此,杨沅还特意同他接触了一下。
但一番接触下来,杨沅感觉此人谈吐谨慎,举止谦卑,倒不像个跋扈恶毒之人。
不过,人不可貌相,表象这种东西最是靠不住。
反正他已经让姬香带着花音和小奈去利东布局了,此人的真面目究竟如何,一番明察暗访后必有答案。
为免打草惊蛇,杨沅便也没有和他做出过多的接触。
杨太尉是在停灵五天后出殡的,加上潘泓岳兵变耽误的两天,一共是七天。
杨太尉入土时,因为路途遥远,朝廷对杨政的“追谥”还没有到。
为此,杨太尉的碑便暂时没有立。
这等大臣,一旦过世,朝廷必有追赠和谥号,要等朝廷的恩旨到了,刻在碑上,才能立碑。
整个丧葬过程,全是杨沅一手张罗的。
杨福是个不任事儿的,而且他有严重的消渴症,也受不得乏。
再加上利中的军政大员,大多都和他父亲称兄道弟,是他的长辈,他也应付不来。
杨沅则不然。
钦差大臣、右谏议大夫、潼川路经略安抚使、开国郡公……
这一系列的头衔,放眼整个川峡,也只有吴璘、杨政和温泫臣可以和他平起平坐。
这身份足以辗压利中的文武大员了。
况且论辈份,他是杨政的族弟,这些人想跟他摆老资格也摆不起。
因此,自然是能者多劳,许多事情,杨福都拜托他这小叔了。
如是者忙了七天,杨政入了土,杨沅也似被扒了一层皮,累个半死。
于是,杨沅便吩咐闭府三日,不见外客。
反正杨福父子是要为杨政守孝的,在此期间他们不能见外客。
杨沅又是奉旨差派至此的钦差,该办的事办好了,在利中也就没有他的事了,正好歇歇。
……
这一日,一行队伍走进入了南郑城。
南郑城此时已经恢复了正常,自然不禁出入。
一辆矮腿马拉着的轻车,后边又有六辆长途大货车,由数十名青袍随从护卫着。
城守官验了“过所”,是从吐蕃来此做生意的商人,便挥手放行了。
队伍入城,先去寻客栈住下。
好在南郑刚刚出事不久,许多商贾受惊吓跑了,客栈空了许多。
于是,他们干脆包下了一家客栈。
安顿下来之后,车队主人便带了四名随从,还有那辆轻车,往太尉府而去。
到了太尉府前,只见大门紧闭,门前冷清,无一人来往,骑在马上的那名骑士不禁微露诧异之色。
此人一袭皂青色的长袍,身量颀长,肩宽背厚、相貌英俊,虽然极有朝气,却又透着一种沉稳敦实的气质。
他抬眼看看太尉府的门楣,确定没错,这才一偏腿,从马上矫健地一跃而下。
抓起门上兽环轻叩了几下,大门上的小门儿便开了道缝儿。
门子一脸不耐烦地刚探出头来,一只骨节分明、十指修长的手掌就递到了面前,掌心赫然是一根金条。
门子两眼一瞪,施展无影手,刷地一下,那掌心便空了。
门子再抬头时,已然笑容可掬:“这位公子是?”
“大理杨连高,求见杨太尉。”
“哎哟,公子要求见我们老太爷?”
门子回头看看,连忙从小门出来,杨连高这才看清他腰间缠着白带子,不由一愣。
门子收了人家一根金条,态度无比热情,就小声地把太尉府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
杨连高大吃一惊:“竟然出了这样的事?”
门子道:“正是,我们老爷和两位少爷还在为老太爷守孝,现如今当家的是我们叔老太爷子。”
杨连高又是一愣:“叔老太爷?杨太尉……他有兄弟?”
门子道:“有的,当年金兵南下,我们老太爷家族沦陷于北地,也有一些子弟分散难逃,前不久,我们老太爷才认回这个兄弟。”
杨连高欣然道:“那么,可否让我拜会一下叔老太爷。”
门子为难地道:“叔老太爷为老太爷操办丧事,着实累了。为老太爷出殡回来,叔老太爷便说要闭门三天,如今正是第三天。
这位公子,您要不是十万火急的大事,可以明天再来,小人实在是不敢打扰叔老太爷啊。”
“哦?明白了。”
杨连高目光微闪,又道:“那么,明日我再来拜会叔老太爷。不知利中如今何人主事,这位叔老太爷,现今是什么身份?”
此时杨政过世,必须由他签署的文书公函都在积压着,其余事情,暂由时寒打理着。
但,这门子可是杨家的门子。
杨家了不起,他才红包收的飞起,安能败了杨家的威风?
门子便把胸一挺,傲然道:“当然是我家叔老太爷,公子莫要看我们老太爷去世了。我们这位叔老太爷,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人物。
他是我大宋开国郡公、右谏议大夫、潼川路经略安抚使,现奉旨来到利中公干的。”
门子也是会说话,一番话拎出来,没有一句错的。
但,来利中有何公干?
他没说。
可是和前边的话连起来一听,就给人一种利中他当家的感觉。
杨连高惊讶地道:“原来新任潼川经略安抚使杨沅,就是你家叔老太爷?”
门子挺胸腆肚,得意洋洋道:“正是!”
杨连高点点头,微笑道:“我省得了,多谢告知。那么,明日杨某再来拜访。”
杨连高向门子点点头,返身走下阶去。
门子按了按怀里那根金条,笑眯眯地钻回小门,把门关上了。
杨连高走到马前,又回首望了一眼太尉府的门楣,便纵身一跃,稳稳地落在了马背上。
大理,是一个地方大族比高丽还要零碎的地方。
那时代还没有土司制度,但事实上的大大小小的土司,早已经出现了。
和高丽一样,他们以世家大族,以姓氏族群的形式,存在于大理的各个地方。
大宋称他们为大理三十七蛮部。
事实上,三十七蛮部只是势力较大,最为有名的,实际上大小土官还要更多。
但是这些大理贵族当然也有实力高下之分,目前大理实力最强的三大姓,是为段氏、高氏和杨氏。
杨连高就是大理杨氏一族的嫡房少爷。
正是因为大理是由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势力组成的类似于联盟的一个帝制国家,实际上皇帝权柄远不如中原王朝,因此内部的政治斗争也远不及中原一般惨烈。
失败的就如角逐联盟长失败了一样,下台就是了,不至于太过血腥。
比如几十年前,大理权臣高升泰就废了保定帝段正明,自己做了大理国皇帝。
而段正明呢?
他出家为僧了。
他扩建了一处寺庙,带着他的亲信文武官员上百人、侍卫五百多人,还有三十多位妃子出家了。
三十多位妃子各有庵堂,这寺庙说是寺庙,仍旧犹如一座宫廷。
因为大理此时兴起的佛教是密宗阿吒力教,他们出家不改俗姓,不用“释”字为姓,仍然保有家眷。
被夺了皇位的段正明不但依旧锦衣玉食,妃嫔簇拥,他闷了还能出国游玩。
段正明经常携妃带眷,往中原游玩,每次出行,至少用二十匹马驮运金银,供他花用。
大理盛产金银矿,权贵人士喜欢把金子打造成片状或条状进行交易使用。
这也是方才杨连高直接送给杨府门子一根金条的原因。
一个被夺了江山的废帝,没有性命之忧,依旧待遇不变,不会派人看守,还能携带大量金银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