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蓦然回首
李邺盘腿坐下,一名宫女给他送来一碗燕窝粥,旁边还有一盆汤,小宫女抿嘴笑道:“此汤非彼汤,不可再误喝了。”
屏风对面,杨玉环‘噗!’笑出声,她佯作生气道:“阿宝,别再取笑李将军了。”
李邺嘿嘿一笑,洗了手,又用毛巾搽干,笑道:“但我确实口渴!”
小宫女一挥手,另外一名宫女连忙送上一盏茶。
李邺也不客气,端起茶一饮而尽,又三两下把燕窝粥也喝了。
这时,杨玉环不慌不忙道:“我前两天拜读了将军诗,写得非常好,原以为将军武功盖世,没想到文采也极为高明,我想再向将军求一首诗,将军能否答应?”
李邺挠挠头道:“回禀娘娘,卑职毕竟不是诗人,不可能随时而作,卑职只是心有所感时,胡乱涂抹一两首,如果娘娘不嫌卑职才学粗鄙,卑职把去年这个时候写的一首长短句献给娘娘。”
杨玉环微微笑道:“没有谁可以随时随地写诗,否则曹子建七步成诗就不会那么有名了,再有才学的诗人写一首好诗也要几个月的酝酿和修改,将军不必过谦,我很期待将军的长短句,阿宝,赐笔墨。”
小宫女送上笔墨和纸,这时,李邺已经完全想开了,如果他改变了历史,那么历史就会进入另一个平行时空,或许就不会再有李贺、不会再有陆游、辛弃疾等人,甚至不会再有宋朝。
就像莲花生给他的解释,大树的根并没有变,只是另一棵旁枝长成了主干。
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在意诗是谁写的,自己若连这点厚黑忍狠都没有,还想做什么大事?
李邺铺开纸,挥毫写下了那首名传千古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邺已经告辞走了,杨玉环还在长久地沉默之中,她用纤纤玉指轻轻抚摸着粗犷笔迹,一遍遍读着这首让她无比震惊,也无比痴迷的《青玉案.元夕》。
她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少女时代的上元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洛阳的上元夜不就这样的吗?
还有那个曾让她怦然心动的吹笛少年乐师,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是在写自己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杨玉环低低的念着,一遍又一遍,不知不觉泪水竟然流满了晶莹的脸颊,一时间,她情思涌动,难以自抑。
李邺默默离开了内宫,来到高力士官房取回自己的东西。
高力士也看出来了,娘娘很喜欢这个年轻的将军,他也理解娘娘心中的苦,天子找个巡视宗庙的借口去了太极宫,去太极宫做什么,他知道,其实贵妃娘娘也知道,但她只能默默忍受亲姐妹带给她的伤害。
高力士对贵妃娘娘充满同情,但他也没有办法,圣上只有在虢国夫人那里才能找回男人的感觉,圣上怎么可能戒得掉,如真的翻了脸,圣上恼羞成怒之下,恐怕大家都得完蛋。
高力士也只有沉默,看透一切,却又佯装不知一切。
“高翁,我走了!”
高力士点点头,“临别之时,我送你两句话吧!”
李邺默然而立,高力士缓缓道:“第一句话,不要一去几年不回来,最好每年都回来一趟,向天子述职,多沟通,避免天子无端猜忌,我也知道路途遥远,但只要不骑骆驼,路上也耗不了多少时间,高仙芝每年都能回来,你也应该办得到。
第二句话,你要经常进献一些新奇的礼物给贵妃娘娘,安禄山就这样做的,但你送的东西,贵妃娘娘一定会很喜欢,只要贵妃娘娘高兴,她就能保你平安无事。”
李邺深深行一礼,“长辈教诲,晚辈铭记于心!”
李邺回到府中,让小红找厨房烧了几大桶热水,他躺进了唐朝的大浴桶,其实和后世的浴桶也差不多,用料很厚实,箍捅也很结实。
李邺痛痛快快洗了个澡,又换了一身轻软的干净内衣,穿上了一袭绵制长衫。
在宋末棉花推广前,唐朝人一样御寒有方,直接用羊皮、鹿皮和其他兽皮制成皮袄,官员们冬天的福利中就有‘绵’这一项,绵是指木棉,用来填充被褥衣服,效果比后面的棉花好得多,就是稀少昂贵,权贵人家还可以用羊绒、兔绒、鸭绒等等动物绒毛做填充物。
对于富贵人家,冬天一点不用发愁,可怜的是贫寒人家,只能一件件布衫往身上套,穿七八件就能御寒了,被褥内要么是麻或者羽毛什么的,更穷的人家,那就是只能填充干草了。
所以宋明时代,棉花的大量种植,价格低廉,其实是普通百姓的福音,和权贵关系不大。
李邺走到院子,却意外发现小红坐在那里哭,李邺拍拍她的头笑道:“你在哭什么?”
小红噘嘴道:“公子走了,我的好日子就没有了。”
李邺哈哈一笑,“想继续过好日子,就跟我去碎叶吧!”
小红低着头小声道:“除非公子将来肯纳我为妾,你就跟你走!”
李邺瞪大了眼睛,小小年纪,心思还不少。
“我想起来了,你还是别去碎叶吧!很可能会遭遇到粟特人口贩子,专抢汉人女子,卖到最遥远的大食,那一辈子也见不到父母了。”
小红眼中露出害怕之色,“真的?”
李邺点点头,“我当然不骗你,那边汉人女子很少,就是这个原因。”
小红小声嘟囔一句,“那我宁可不去了。”
李邺笑了笑,“我给夫人说一声,让你去照顾木大娘,木大娘整天念经,你也会很清闲。”
“那也好,等公子回来,我继续服侍公子。”
这时,一名小娘子跑来道:“夫人说,公子洗完澡过去一趟。”
李邺快步来到后堂,裴三娘正在记帐,见儿子进来,她停下笔道:“马上要到上元节,你不约朱雀出来赏灯吗?”
李邺点点头,“她给我留了张纸条,正月十四我去找她。”
裴三娘沉默片刻道:“娘最关心的是,你什么时候回来?”
“或许明年春天吧!”李邺想起了高力士的临别之言。
裴三娘惊喜道:“明年春天能回来吗?”
“应该明年会回来,但不能肯定是春天,我会提前写信给娘。”
“不光给我写信,也要经常给朱雀姑娘写信,等你明年回来,我就替你们把亲事办了。”
李邺点点头,又笑道:“其实娘可不可通融一下,让父亲娶一房妾?”
“门都没有!”
裴三娘脸一板,断然拒绝。
她忽然一瞪眼,“是不是你爹爹在外面养了别宅妇,让你替他说情?”
李邺吓得连忙摆手,“没有!没有!绝对没有这回事!”
裴三娘一把揪住儿子的耳朵,又快又准,竖起眉毛对他吼道:“你父亲我管得住,倒是你小子听清楚了,你要娶的妻子是独孤家的姑娘,你胆敢带回一个胡人老婆,看老娘不剥你的皮才怪!”
第390章 人约黄昏(一)
上元节看花灯一般是三天,正月十四、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这三天城门不闭,坊门不关,官民同乐,彻夜狂欢。
正月十四是最紧张、最忙碌、也是最期待的时刻,花灯基本上已经安装到位了,在进行最后的调试。
正月十四,朝廷也放假了,无论官民,无论老幼,所有人都沉浸在上元节的节日气氛之中。
快到中午时,李邺收拾完毕,快步走出府门,刚到门口,却听见父亲幕僚贾通的声音,“你们回去吧!我家公子是武将,不是诗人,他写一首诗要花一两年时间,不可能满足你们家主人的要求,回去吧!”
李邺一闪身,站在门后向外张望,只见门外站着几名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身后的随从还挑着担子。
在贾通的再三劝说下,几名求诗人才悻悻走了。
李邺这才走出大门,望着几人的背影问道:“贾叔,他们是什么人?”
贾通年约四十岁,是李岱在润州当刺史时的两名幕僚之一,另一人便是王昌龄,贾通是扬州人,目前也跟随进京,继续做李岱的幕僚。
贾通摇摇头道:“这帮人其实都是商人,之前求诗人还要更多一些,都是来求诗的。”
“他们是商人,求诗做什么?”李邺不解问道。
“他们是想身后留名!”
贾通笑了笑又解释道:“这些人都是商人,有钱,但没有地位,死了就死了,像蚂蚁一样消失在尘埃中,但他们又不甘心,想留点名给后世,求诗就是一种办法,把自己的名字留在诗中,千百年后,大家读这首诗,就会看到他的名字。”
李邺恍然,还别说,这真是一条留名千古的路子。
比如李龟年,如果没有杜甫那首《江南逢李龟年》,谁会知道这个人?
再比如‘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也跟随这首诗名垂千古。
再比如一些小人物,‘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就这么不经意的一首诗,黄四娘这个最不起眼的乡下妇人,一千多年后还被人念颂。
所以像李白这种名动天下的人,根本就不会缺钱,别人想给他送钱都没有机会。
而杜甫之所以穷困潦倒,贫病交加,那是因为他死后才开始出名。
在任何朝代,只要是有名气的大文学家,就会有人追捧,追捧当然是有目的,留名就是一个目的。
所以很多港台富翁来大陆捐资助学,道理是一样的,很多中学里面以人命名的这个楼那个楼,这就是流芳百世了。
今天李邺和朱雀约好了一起吃午饭,一起游玩,晚上一起逛灯。
上元节又是古代情人节,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少女当然都想和自己的情郎一起逛灯。
唐宋人口不足,统治者必然要鼓励男欢女爱,滋生人口,所以社会比较开放,年轻女子抛头露面很正常。
当然,隋唐两朝统治者带有鲜卑人的血统,也是一方面。
到了南宋后期,人口突破一个亿了,各种资源和粮食紧张,带着禁欲思想的理学肯定会被统治者推广。
尤其是明清时代,更是把男女大防看得比天还重,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给女人裹小脚,立牌坊,为什么这么变态,还是因为人口太多了。
扯远了,继续回来。
李邺乘坐马车来到独孤府后门的大树下,攀上大树,挂了一条红丝带。
只片刻,后门悄悄开启,头梳双环髻的朱雀溜了出来,她身穿一件深红色束胸襦裙,外套一件长款的狐皮比甲,满脸笑容向李邺奔来。
李邺连忙拉开车门,朱雀登上马车,一下子扑进李邺怀中,马车缓缓掉头,向平康坊方向驶去。
朱雀搂着爱郎的胳膊,头枕在他肩上问道:“你这两天回来,怎么不来找我?”
李邺笑道:“我是前天中午回来的,一回来就跟高翁进了皇宫,贵妃娘娘让我给她写一首诗,我居然写诗出名了。”
朱雀在他肩头捶一拳,娇嗔道:“我昨天进宫,贵妃特地把那首词给我看了,我感觉她故意在向我炫耀,上次那颗宝石也是,让我心里酸溜溜的,你都从来不给我写一首?”
李邺连忙笑着安慰她道:“当然有!我怎么可能不给你写呢!我去年就写好了,本来想走之前给你的,我哪里会想到贵妃居然向我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