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藏国_分节阅读_第275节
小说作者:高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2 MB   上传时间:2025-05-07 16:22:21

  纳尔曼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一时沉默了,片刻,李邺缓缓道:“现在还不到十一月,我想知道,葛逻禄的军队准备好了吗?”

  “我的军队已经准备好了,我不会让他们在夷播海过冬,就算下再大的雪,我也要铲除他们!”

  李邺点点头,他觉得也是,纳尔曼不可能从玄池过来,那需要十几天时间,他的军队应该就在附近,他才会来得这么快。

  李邺铺开一张地图,“说说你的军队在哪里?有多少人?”

  纳尔曼指着地图道:“可萨突厥人进攻西部落时,我正好在夷播海东面,我立刻组织了三千军队南下,目前军队在夷播海南部,距离碎叶一百多里,但我的军队太少,调玄池的军队时间来不及,我只能向唐军求助。”

  李邺点点头,“大酋长立刻回去统领军队,我亲自率领五千军队赶来汇合,一起歼灭这支入侵军队。”

  纳尔曼再三感谢,匆匆告辞走了。

  王昌龄担心道:“都督不是说,河中地区到了冬天后,冰天雪地,寸步难行吗?”

  李邺笑了笑道:“冬天野外找不到食物,如果没有补给的话,是寸步难行,但如果有充足补给和营帐,其实也没有那么严重,这里不是草原,草原上茫茫雪原一片,分不清东南西北,会迷路,最后会冻饿而死,这里是山区,有方向,只要有充足的补给,一样可以冬天出行,到冬天时,也会有商队来碎叶,大家不用担心!”

  户曹参军事李旻是碎叶本地人,他也笑道:“现在还不到十一月,暴风雪会在十一月中旬出现,只要在十一月中旬之前返回碎叶河谷,问题就不大了。”

  目前河中都督府的唐军有一万七千人,包括一万两千关中唐军,三千宁远军,一千陌刀军和一千最初的碎叶军。

  这是一次练兵的好机会,李邺当天晚上率领七千骑兵和一万五千头满载小帐篷和补给的骆驼离开了碎叶城,连夜向夷播海方向杀去,

  下了一场小雪,积雪很浅,白天气温不错,日照温暖,但夜间就比较寒冷。

  楚河刚刚开始结冰,河面上冰层很薄,无法在河面上行走,要到十一月中旬后,河面才会完全冻结实。

  三天后,大军抵达夷播海南面,这里的风很大很冷,常常有六七级大风呼啸而过。

  纳尔曼率领三千葛逻禄骑兵已经等候在这里,见唐军到来,他们激动异常,纳尔曼迎上前高声对李邺道:“我派出的探子回来了,对方有三千骑兵,还在原地未走,他们霸占了踏实力部的牛羊和女人,都很凶悍。”

  李邺点点头,“你们到西面去,唐军击败他们,他们一定会向西逃走,他们负责拦截他们,前后夹击,把他们全歼!”

  纳尔曼高声道:“我知道了,我立刻率领西去,但都督要当心他们,他们像狼一样狡猾,很善于偷袭。”

  三千葛逻禄骑兵向西面去了,李邺率领七千军队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距离踏实力部落营地还六十里时,李邺把裴琇和安太玄找来。

  “我们兵力太多,怕他们害怕而逃走,你们各率领五百骑兵在前面行军,让他们以为我们人数不多,我的大军就在后面跟随。”

  裴琇道:“都督,不如我们夜袭敌军大营,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李邺摇摇头,“他们知道葛逻禄人会来,一定会安排探哨,瞒不过他们,执行我的安排!”

  “遵令!”

  裴琇和安太玄各率五百骑兵走在前面,李邺则率领大队人马跟在后面

  夜里,裴琇和安太玄的军队在一处背风处宿营,每人都带了一顶小帐,人呆在帐篷内,战马就拴在外面。

  这时,在他们一里外的高处出现了密密麻麻的骑兵,这支可萨突厥骑兵白天就发现了一千唐军,到夜晚时,他们反过来偷营了。

  为首万夫长一挥长矛,厉声大喝:“杀啊——”

  三千骑兵如洪水溃堤一般向一里外的唐军宿营席卷而去。

  骑兵越来越近,唐军士兵仿佛都沉睡了,三千骑兵瞬间冲进了营帐群,却发现营帐内空无一人,只有数十匹马拴在最前面,造成一种假象。

  万夫长意识到上当了,他大喊道:“撤退!”

第416章 遭遇夜战

  “呜——”

  低沉的号角声吹响,七千唐军从四面八方杀来,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可萨突厥骑兵,密集的箭雨下,无数敌军惨叫落马。

  双方碰撞在一起,各自手执火把,展开了惨烈地夜战厮杀。

  李邺见对方盔甲鲜明,但凡将领都带一顶白色头盔,但普通骑兵则带黑色头盔,这也是方便士兵跟随自己的什夫长和百夫长,但同样也给射杀敌军将领创造了条件。

  李邺张弓搭箭,在奔跑中专门射杀戴白色头盔的敌军将领,他箭无虚发,只片刻,三十余名可萨突厥将领被他射落下马,没有了将领带领,敌军骑兵就像被戳瞎眼睛,开始混乱起来。

  “突围!向西突围!”万夫长急得大喊。

  李邺盯住了这名在敌军群中大喊大叫的首领。

  李邺抽出一支箭,拉弓如满月,犀利的目光盯住了对方脖子,当对方转头一刹那,狼牙箭如闪电般射出,穿过了人群中的缝隙,对方首领正好回过头,箭矢到了眼睛,速度太快,万夫长完全躲闪不及。

  “噗!”

  狼牙箭射穿了咽喉,箭尖头后颈透出,万夫长翻身落马,李邺收起弓箭,摘下长槊大喝道:“斩尽杀绝,不留战俘!”

  他挥动长槊,催马向人群密集处杀去.

  这场夜战从四更时分一直打到天蒙蒙亮,除了数百可萨骑兵突围向西逃走,其余两千六百名敌军全部被唐军斩杀。

  但唐军士兵也同样付出了七百余人伤亡的代价,其中阵亡约三百人,受伤四百余人。

  天渐渐亮了,唐军也搜完了各种物品,有几万枚金币,这些金币全部用于抚恤阵亡将士。

  然后就是战马和兵器,所有铁器都被收集起来。

  唐军随即将尸体分几堆,洒上火油,一把火点燃了。

  李邺留下一千人善后,他则率领五千骑兵前往营地。

  纳尔曼的军队先一步抵达了营地,他们歼灭了逃亡的数百骑兵,随即赶来营地,安抚被敌军糟蹋的女人,抓捕了数十名留守的可萨突厥骑兵。

  纳尔曼需要问清楚情况,这些被抓的敌军骑兵最终也难逃一死。

  李邺命令军队就地休息,他和纳尔曼走进一顶大帐。

  “敌军收刮了一部分财物,这些财物就交给都督,抚恤伤亡士兵吧!”

  纳尔曼也知道唐军伤亡了七百余人,心中颇为歉疚,虽然这些财物都是剥削葛逻禄人的,但他还是决定交给唐军。

  李邺欣然收下了对方的心意,又问道:“盘问到什么消息了吗?”

  纳尔曼点点头,“我果然没有猜错,是可萨汗国爆发内战,可萨突厥军不敌葛萨人骑兵,被赶出了可萨汗国,约八万人向东撤离,他们主力现在位于咸海东北部,准备开春后再向东迁徙,这支三千人骑兵就是他们前锋,任务便是先抢占西夷播海的牧场作为落脚点,他们的目标是夷播海南部和伊丽河谷,阿史那萨布准备再建一个西突厥汗国。”

  “他们还有多少军队?”李邺又问道。

  去掉这三千人,大概还有一万多人,李邺眉头一皱道:“就算全歼这一万多军人,还有六万多老弱妇孺,不好处理啊!”

  纳尔曼道:“如果都督允许,我也需要一万人补充人口,其他人可以把他们当奴隶卖给粟特人!”

  李邺缓缓点点头,“我会给你一部分人口,其他人口就交给可萨汗国,那是他们家园,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

  李邺在营地只呆了半天,便率军返回战场,此时战场已清扫干净,所有被焚烧的尸体都已经挖坑深埋,阵亡的三百士兵也都火化,他们的骨灰将带回家乡。

  唐军掉头南撤了,七天后大军抵达了碎叶城。

  就在他们刚回来三天后,一场强大的暴风雪从北方席卷而来,整个河中地区变成了白茫茫的世界,楚河河谷也被大雪覆盖了。

  这时,李邺也接到了阿灵托拔汗那商人捎来的一封信,她将在明天春天来碎叶光明寺,出任东圣女会的领袖。

  这天上午,李邺和王昌龄来到碎叶县县学,碎叶县在三个月前成立,判官王昌龄出任首任县令,原碎叶兵马使参军张觉出任县丞,整个县城有三千户人口,其中汉人一千八百户,其他为各族人口,突骑施人占大头,有七百余户。

  当然,这只是县城内的户数,如果包括热海边几座小城的民众以及各地的牧民,那人口就达两万户人了,在籍居民十几万人。

  “都督有没有考虑过再建几座县城?”王昌龄笑问道。

  李邺点点头,“光一座碎叶县肯定是不够的,我最早做的计划,至少还要再建两座县城,一座在热海边,可以利用贺猎城作为县城,它的城池规模可以算一座小县城了,叫做热海县。

  然后在伊丽河谷建一座县城,叫做伊丽县,但不一定是由我来建立,我在这里的时间不会太长,最多还有两年半,我尽量利用这两年半时间把基础打好。”

  “都督打算在天宝十四年回去?”

  李邺点点头,“天宝十四年,弟兄们的任期也满了,我要带他们回长安。”

  王昌龄叹口气道:“在这里时间很快,我们正月十七出发,一眨眼,快一年过去了。”

  李邺笑道:“主要是这里的距离太远,随便去一个地方都要走好多天,明年要迎战可萨突厥军,我可能还要回去述职,和吐蕃军的战争可能会推到后年,两三年时间就这么一晃就过了,人生苦短。”

  “明年春天,第一批军队家眷也要到了,他们现在在北庭。”

  两人说着,走进了碎叶县学的大门,这是王昌龄的政绩,他办了三座学堂,一座县学和两座小学堂,一共有学生三百余人,包括他、负责后勤的高适以及岑参这三大诗人也成为教授,还有谢缙、钟辉这些进士出身的官员也客串教授,所以碎叶县学可以说是天下各大县学中,师资含金量最高的一所县学。

  县学的学正叫做李埔,是碎叶有名的大儒,曾在洛阳国子监教过几年书,因为父亲去世,回碎叶给父亲守孝,然后就留在了碎叶,继承父亲遗志,为碎叶培养人才。

  李埔请李邺和王昌龄坐下,给二人倒了一盏热茶道:“李都督,有一个很现实问题,关于学生们功名怎么解决?既然读县学,肯定要参加考试,然后再去参加科举,但我们没有这个资格。”

  李邺点点头道:“这个问题是要解决,明年有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吗?”

  “明天秋天,有五名学生要参加秋试,后年春天要去长安参加科举省试,他们都是我的学生,以前是跟我读书,我觉得他们才学都很不错,不比中原学生差。”

  李邺想了想道:“这样吧!明年秋天让他们去敦煌县借考,据我所知,安西和北庭的士子都是在沙州参加秋试,参加完秋试后,他们直接去长安,一边在长安读书,一边等待科举,所有的盘缠和各种开支都由都督府负担!”

  王昌龄笑道:“这个办法不错,其实我们可以在敦煌和长安开两家官方客栈,方便去住宿!”

  李邺点点头,“以后会都有的,将来河中都督府还会在长安设一座进奏院,加强和中央朝廷的联系。”

第417章 官复原职

  天宝十二年的新年在一片喧闹中结束了,转眼又到了一月下旬。

  这天上午,长安大明宫一条长廊内,李岱步履匆匆,他是去年一月底辞去礼部侍郎,为父亲守孝,转眼一年过去了,这一年,他深居宅内,基本上没有外出,偶然出门也是去祠堂和族人会面。

  但今天,高力士却请他来官房一叙。

  李岱走到高力士官房门口稍等了片刻,一名小宦官出来道:“阿翁请使君进去!”

  李邺走进官房,高力士正坐在桌后批阅奏折,这原本是天子的事情,天子李隆基沉溺于享乐,全部丢给了高力士。

  “卑职参见高翁!”李岱躬身行礼。

  高力士笑眯眯道:“使君请坐!”

  李岱坐下,他不知会有什么事情,心中颇为忐忑。

  “这一年都没有怎么出门吧!一直都没有听到使君的消息。”

  李岱微微欠身道:“卑职基本上没有出门,偶然会去一趟宗祠,别的地方都没有去了。”

  “有令郎的消息吗?”

  “几个月前收到他用飞鹰辗转到河西甘州的信,甘州他外公又派人给我们送来,他说原本计划春天回来,但春天估计回不来,可能要夏天才能回来。”

  高力士点点头,“河中都督府刚刚建立,事情肯定很多,他们还得想办法解决军费和财政问题,压力很大,可以理解。”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87页  当前第27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5/88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藏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