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琇见左右无人,连忙低声道:“这可不能乱说的,这是造反啊!你千万千万不要在别人面前说,一旦被告发,我们裴家就要灭族了。”
李邺哈哈一笑,“站在这么辽阔的大海面前,你的心胸和思路居然还是那么狭窄,你好好感受吧!你放心,我不会再任何人面前说起,包括你祖父,要说也是你自己去说,但你只要记住一点.”
李邺淡淡道:“这是我给裴家的承诺!”
裴琇沉默片刻道:“卑职一定会尽忠职守,守住咸海城。”
李邺沉吟一下道:“你听我说,我不能确定可萨汗国会不会派军队夺回这座城池,所以我给你们的要求很简单,你们在西面山上修建两座烽燧,招募粟特人去守卫,一旦发现可萨大军到来,就立刻点燃烽燧,然后你们向南撤退到火寻国,再去康国,那边有我们的联络署,再返回碎叶,不要和他们对抗,明白吗?这座城有先天缺陷,守不住。”
“都督是说城门?”
李邺摇头,“不是城门,是水路,对方一定会从海上偷袭入城,内外配合夺取城门,所以看见烽燧起来,就立刻撤退,不能再犹豫了,明白了吗?”
“卑职明白了!”
李邺拍拍他肩膀,语重心长道:“说实话,我是希望可萨人出兵夺回班达尔城,这就给了我出兵的理由,相信我总有一天会杀回来,灭了可萨汗国。”
第426章 准备东行
唐军当天在城内拍卖了大量的丝绸、瓷器、锡器等货物,得钱数十万金币。
李邺随即犒赏三军,这一次赏赐比去年的俱战提翻了一倍,每名士兵赏赐一百二十枚金币,留下守城的士兵再翻两倍,每人赏三百枚金币。
将领们也得到了厚赏,皆大欢喜,这样下去,在长安买座小院子愿望很快就能实现了。
收拾了行装,将缴获的财富装上骆驼,补充了粮食和水,九千唐军带着几万头骆驼和战马,浩浩荡荡向东出发了。
………
五月中旬,李邺率领大军返回了碎叶,碎叶格外热闹,从北庭过来的七百余户家眷上个月就到了,谢缙给他们准备了住房和土地。
这次行军虽然耗时一年多,但也最大程度保证了家眷们的健康,沿途没有死一人,算是一次西迁的奇迹,也证实了李邺用时间换生命的思路完全正确。
但李邺却没有时间和他们细聊,刚休息了两天,他便准备返回长安了。
返回长安,当然有大事,他要奏请天子同意,希望能扩增河中军,或者和北庭军联手讨伐可萨汗国。
其次,他还要和安西军联手对付吐蕃西扩,光靠河中军一家完成不了这样的重任,除非天子同意给河中扩军,按照北庭和安西的标准扩增到两万四千人。
李邺希望的是扩军,现在已经是天宝十二年,距离安史之乱只剩下两年,他手下必须得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下午时分,李邺来到了碎叶光明寺,他回来询问过丫鬟小康,光明寺没有任何人给他留言或者送信,这让李邺心中着实担忧起来。
河中都督来访,光明寺圣女会的住持人不敢怠慢,亲自出来接见。
“我是受婆匐部大酋长纳尔曼的委托,来打听他女儿金山灵的消息,住持应该知道吧!”
住持是一个四十余岁的黑袍圣女,她等级很高,仅次于银圣女,黑袍圣女缓缓道:“她现在是撒马尔罕大光明寺的左银圣女,在光明会享有崇高的地位。”
“这一点我们知道,她给父亲写了信,她说今年春天会被派来碎叶,主管东方圣女会。”
黑衣圣女点点头,“我也听到一些传闻,说大光明寺要派一名银圣女来碎叶,估计就是她,但也不是那么容易,不可能说派就派,里面还有好多事情要做。”
“还有什么事情要做?”
黑衣圣女欠身道:“都督可能不知道,圣女会最高权力者叫元老院,有七名老圣女,元老院下面有两个重要的机构,一个叫事务署,一个叫教务所,银圣女属于教务所,负责传教、发展教徒。
目前只有四座光明寺有教务所,撒马尔罕、布哈拉、拓枝城、渴塞城,而碎叶光明寺没有教务所,它只归事务署管理,银圣女要长驻碎叶,首先碎叶也要设立教务所。”
“那什么时候设立教务所?”
“今年吧!都督没见进门右边空地开始大兴土木吗?那就是在修建教务所,一旦教务所落成,她就会过来了。”
“那现在碎叶的圣女会在做什么?”李邺不解问道。
黑衣圣女微微笑道:“简单说就两个字:赚钱,商贸、武保、运输、传信,还有其他一些功能,都督可能不了解,其实圣女会很活跃,它不仅仅是祆教组织,它同时也是商会,比如我们在碎叶有二十几家店铺,酒楼、商旅馆等等,还提供商旅护卫,调解商业纠纷,还可以替客户运送货物,如果都督要给撒马尔罕送信,我们也可以代劳。”
“你的意思是说,左银圣女最快秋天才能过来?”
“只是有这个传闻,既然修了教务所,一定会有传教圣女过来,但是不是左银圣女,我不敢肯定。”
李邺失望地离开了光明寺,他也算领教了圣女会做事的拖沓,一点破事情,居然要耗用一年的时间。
回到住处,李邺心烦意乱坐在书房内,小康给他上了茶,半晌,小康低声道:“公子,我不想去长安。”
李邺脸一沉,敲了两下桌子,很不高兴道:“明明说好的,怎么又不去了?”
小康低下头不敢吭声,李邺按耐住怒火,尽量用平和的语气道:“我们去长安,然后,我会让我父亲帮你找父母,他是朝廷高官,应该比较容易,从去年到今年,我们约好的,你不要随便变卦。”
小康终于忍不住抽抽噎噎哭了起来,“公子,我父母早就死了,舅舅把我卖给教坊,教坊又把我卖给了粟特人。”
李邺眉头一皱,“你之前怎么不说?”
小康哭道:“我不敢说,我说了怕公子不要我了。”
李邺看了她半晌,只得无奈道:“我知道了,那你就先留在碎叶吧!你一个人不方便,你住到王判官家里,他还可以继续教你读书识字。”
说到这,李邺用手指关节敲了敲她的脑袋,“你可不准偷懒,我回来要考试的。”
小康破涕为笑,连忙答应,“我一定不偷懒,好好读书!”
事实上,小康不肯回长安倒解决了李邺一个难题,他要高速行军赶回长安,让小康一个人和后面队伍一起走,他又不放心。
这时,院门口传来王昌龄的声音,“都督在不在?”
“王判官来得正好,请进!“
李邺把王昌龄请进客堂,两人分宾主落座,小康给他们上了茶。
李邺指着小康道:“我去长安,小康留在碎叶,王判官替我照看一下她。”
小康乖巧地行一礼,“王爷爷好!”
王昌龄笑着点点头,“都督放心吧!小康读书很努力,我会照顾好她。”
小康又行一礼,退下去了。
王昌龄取出一封信递给李邺,“这是我的家信,烦请公子交给我老妻,这里不错,我很喜欢,我打算让儿子和老妻一起来这里,一家人在碎叶团聚。”
言外之意,王昌龄不想回中原了,李邺点点头,“大伙儿的家信,我都保证送到。”
王昌龄又道:“这次都督要带三百万枚金币回长安?”
李邺点点头,“这次回去要办很多重大之事,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啊!”
“都督打算送给谁,有计划吗?送礼也是一门学问,送得好,事半功倍,送得不好,会弄巧成拙!”
李邺笑了笑道:“这三百万枚金币是准备送给天子,别人没考虑送。”
王昌龄愕然,“行贿天子?”
李邺微微一笑,“我又不是第一次行贿他了,早已熟门熟路,再说河中增兵就是他一句话的事情。”
“行贿天子,总是让人觉得很怪异。”
李邺摇摇头笑道:“其实不奇怪,朝廷财政拮据,拨给他的钱不会多,偏偏他开销又大,完全就是入不敷出,我一次给他三百万贯,解决他的大问题,用你的话说,就是事半功倍。”
王昌龄点了点头,“三百万枚金币,那需要用骆驼啊!这要什么时候才能抵达长安?”
“我先走一步,骆驼由骑兵护卫后行,我要用最快的速度赶路,争取六月底之前赶到长安。”
第427章 嫁妆苦恼
两天后,李邺启程出发了,他只带了一百亲卫,每人乘三匹马,一路换马疾行,昼夜兼程赶往长安。
随后一千骑兵在尉迟光的率领下,护卫着一万头骆驼,满载着各种货物,浩浩荡荡前往长安,三百万枚金币就在其中。
他们也没有老弱病残,也同样昼夜兼程赶路,争取在七月底之前抵达长安。
立夏过后,裴三娘便伸长脖子等儿子的消息了,儿子原本说春天回来,后来又改到了夏天,再后来就没有了消息。
没有消息又盼消息,有了消息又害怕是儿子不回来的消息,就这样患得患失,可怜天下父母之心。
几天前,独孤家过来询问李邺的情况,看起来好像是关心未来的女婿,实际上,裴三娘明白对方的意思,独孤家在催婚了。
裴三娘也不含糊,第二天便准备好聘礼,让丈夫李岱送去了独孤府。
这是纳征这个环节,男方需要送财礼,这比之前送聘礼要隆重多了,之前的聘礼是大雁和几匹绸缎,那是象征性的聘礼,但到了财礼这一关就要见真章了。
财礼是和嫁妆相对应的,到这里就看出门当户对的重要性,如果男方拿得出财礼,女方却陪不了相应的嫁妆,就会留下隐患。
一般小门小户婚嫁一定会先坐下来商议,男方给多少财礼,女方拿多少嫁妆,双方要达到一个平衡,对两家才比较公平,不会出现一方多给,另一方少陪的情况。
到今天其实也是一样,这属于人之常情。
但对于豪门人家,又有点不一样了,比如独孤家择婿就绝不是仅仅看钱,更看重女婿的家世、前途和才学。
当然,财力也要看,比如一个茅屋三间的穷书生想娶独孤家女儿,那也是不现实,除非是一种特殊情况,新科进士。
唐宋贵族对新科进士极为看重,首先一个稀缺性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哪怕对方家境很穷也没有关系,他们愿意出钱让对方迅速富裕起来。
这也是独孤烈最初选择韦清玄的缘故,要不是安庆绪在韦清玄脸上划了一刀,独孤家的择婿之争绝不会这么快就分出结果。
裴三娘准备了一万贯钱和十颗珍贵的宝石作为财礼,可别小看这十颗珍贵的宝石,这不是首饰铺卖的普通宝石,每一颗都是天下顶级的宝石,每一颗都有资格进献给贵妃娘娘,每一颗都能成为珠宝铺的镇店之宝。
裴三娘专门拿了一颗去宝记珠宝铺估价,宝记珠宝铺愿意出五千贯钱收购这颗宝石,而裴三娘一下子拿出同样品相的十颗宝石,那就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了,远远不止五万贯钱能买到。
后堂上,独孤烈正和几个兄弟一起商议嫁妆之事。
独孤五兄弟,老大独孤烈,官任兵部尚书、千牛卫大将军,封爵虞国公。
老二独孤明,当朝驸马,官阶金紫光禄大夫,武阳县公,现在没有任实职,在家养病,领了一个太子少保的头衔。
老三独孤峻,现任北庭节度府长史,爵封县公,目前不在长安。
老四独孤觉,任同州刺史,封爵新平县侯,他正好在长安办事。
老五独孤平,现任军器监少监,封华阴县子爵,
除了老三独孤峻不在长安,其他三人都被大哥独孤烈请到后堂一起商议。
独孤烈请几兄弟一起商议是原因的,他想从独孤家族的千盈阁取一件宝物做女儿的陪嫁,千盈阁虽然是他掌管,但需要得到几个兄弟同意,他才能从千盈阁取物,这是家族的规矩。
独孤明是驸马,娶信成公主为妻,自从他的长女独孤静被封为静乐公主,送去契丹和亲,天宝四年被契丹所杀,独孤明便大病一场,从此一蹶不振,官也辞去了,整天呆在府中养病。
独孤明仔细看了看盒中的宝石,点点头道:“这应该是李邺从西域搞到的宝石,我听公主说,他献给贵妃娘娘一颗宝石,冠绝天下,娘娘贴身而佩,喜爱至极,连虢国夫人也羡慕万分,李邺手中应该有一些绝世珍宝,这十颗宝石相当不错,堪称珍品,公主也有一颗这样的宝石,价值八千贯,大哥收好它,以后独孤家女儿出嫁,每人陪嫁一颗。”
独孤烈有点头大,苦笑一声道:“李岱说这些宝石拿不出手,迎娶那天,还会另有名贵财礼,弄得我也不知该怎么给嫁妆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