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上,两军正在激战之中,三百士兵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个个武艺高强,身手不凡,手执盾牌和短矛,杀得两边敌军节节败退,丢下一地的尸体。
骑兵如奔腾的洪水,汹涌冲进了芳林门,城头上的守军见潮水般的唐军杀进了宫城,大势已去,纷纷调头逃命去了。
南霁云把军权交给了独孤韧,他换掉燕军头盔,翻身上马向自己的骑兵追去。
太极宫北正门玄武门的警钟敲响了,“当!当!当!”
紧接着含元殿上面的景阳钟也敲响,“咚——咚——”一时间,满城皆惊。
景阳钟只有重大事件才会敲响,一般都是皇帝驾崩,太后、太上皇驾崩,或者太子即位等等才会敲响。
但安太清可不管这一套,景阳钟可传遍全城,他便把景阳钟作为重大军情警报。
安太清率三千人守明德门,时间已到三更时分,他着实困倦了,想下城去小睡片刻,可刚走甬道前,忽然,皇宫方向的景阳钟敲响了。
远在十几里外的明德门上也清清楚楚听到了,安太清猛地一惊,倦意全无,他吃惊盯着北方,忽然明白过来,李邺的军队竟然是从皇宫杀进来了,他们没有走南面进攻。
安太清厉声大喝:“传令全军在朱雀大街集结!”
但实际上,他只能集结南面的一万军队,东西城墙和北面的军队,不可能再赶过来集结。
南面一万军队还没有集结完成,唐军骑兵便如潮水一般杀来,安太清等不急了,他大吼一声,“杀啊——”
“杀啊——”
六千步兵手执长矛向唐军杀去,双方轰然相撞,长矛战刀撞击声四起,两支军队在朱雀大街上厮杀起来。
朱雀大街宽达五十丈,相当于三个足球场并列排在一起,两边都是高大的坊墙,这个宽度有利于唐军骑兵的发挥。
但一万步兵也十分强悍,他们是幽州燕军,精锐中的精锐,训练有素,组成了长矛大阵和骑兵对抗,尽管死尸累累,但步兵大阵却一步不退,十分悍勇,唐军骑兵也伤亡加大,不断被步兵的长矛阵戳翻下马。
李邺见对方作战十分强悍,当即下令道:“命令重甲步兵绕道攻其两肋!”
朱雀大街并不是封闭的空间,它的两侧有很多路口,都是坊和坊之间的通道,这些通道虽然不能和朱雀大街的宽度相比,但也不是狭窄小道,至少也有几丈宽,足够三驾马车并排而行。
不多时,两千重甲步兵忽然从兰陵坊和永达坊南面的坊道杀了出来,一边各一千重甲步兵,从东西两侧同时挥动陌刀杀进了敌军的后腰部位。
这是对敌军致命的一记,尤其是实力强大的陌刀重甲步兵,他们杀开一条血路,交错而过,将燕军大阵拦腰一切为二,在朱雀大街上形成了两道陌刀墙,一道刀墙向北,一道刀墙向南,两千大军如墙推进。
陌刀寒光闪闪,完全就是一部杀戮机器,任何兵器和盾牌都无法阻挡,血肉翻飞,满地是大大小小的人体切段,凄厉的惨叫声响彻了朱雀大街。
只坚持不到一刻钟,阵亡超过三千人,燕军彻底崩溃了,数千士兵从两侧坊道狂奔逃命,骑兵在后面紧追不舍。
安太清厉声大喊:“撤退!全军撤退出城!”
他的喊声也出卖了他的身份和位置,李邺抽出一支箭,张弓搭箭,在八十步外一箭射出。
箭矢速度太快,安太清根本躲闪不及,被一箭射中了额头,“噗!”箭矢射穿他的头盔和头颅,箭尖带着血肉从后脑透出,安太清一头栽倒在地上,当场毙命。
李邺厉声大喊:“杀!不接受投降,杀无赦!”
这种幽州军战斗力强悍,也是杀人最狠的军队,不亚于胡人,他们一里南下,不知杀了多少百姓,屠了多少城池。
燕军全军崩溃,四散奔逃,被唐军骑兵在后面追杀,毫不留情杀死,长安城坊门不开,大街上到处是被杀的燕军士兵尸体。
第679章 临时节度
激战到天亮时,城内停止了战斗,能逃走的士兵几乎都逃走了,逃不掉的士兵也被唐军全部杀死,两万燕军阵亡一万两千余人,主将安太清也被李邺一箭射杀,但唐军也同样付出了近三千人阵亡的代价。
接下来清理全城的战场,把敌军尸体全部运出城外去焚烧深埋,长安所有重要机构都被唐军分头占领。
李邺来到了太仓和军器库,张平依然带着手下坚守在这里,兄弟二人见面,紧紧拥抱一下,李邺打量一下他笑道:“居然是县令了,不容易啊!”
张平摇摇头,“实话实说,虽然我干得不错,但安禄山封的县令我真不想当。”
李邺笑了笑道:,“那容易,从现在开始,我任命你为京兆少尹。”
“万一朝廷不认可呢?”张平担忧道。
李邺淡淡:“朝廷不认可,你就出任襄州刺史,在我的地盘,我说了算。”
张平默默点头,这时,太仓署令姜平望上前道:“卑职太仓署令姜平望参见殿下!”
姜平望一直就主管太仓,属于技术官员,安禄山让他继续管太仓,同时兵器库也让他掌管,对这些技术官员,李邺也并不打算追究责任。
“我们去看看粮仓!”
李邺现在最关心的就是粮草,粮草决定了他能否守住长安。
“回禀殿下,目前太仓内共有五十万石粮食,原本准备运给原州二十万石粮食,但还没有来得及安排运出!”
李邺看了一圈粮仓问道:“这边都是粮食,马料呢?”
草料和黑豆同样重要,他的骆驼和战马都需要大量草料和豆子。
“回禀殿下,草料在大司农寺仓库内,但仓库在咸阳,不在长安,草料有七十万担,黑豆超过百万斤,粮食也有七万石。”
李邺忽然想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安禄山的二十万大军粮食断绝其实是个伪命题,他们完全可以四处抢掠粮食,他连忙问道:“京兆各县有多少粮食储备?”
“各县都有储藏,关键是安禄山不喜欢广通仓,把广通仓的粮食都运来长安,长安放不下,就放在京兆各县的仓库内,所以每个县都或多或少存有粮食。”
这是个大问题,李邺立刻问张平道:“京兆各县还有多少人口,知道吗?”
“人口都不到从前的一半了,都跑光了,连长安人口也只有从前的一小半了。”
“那京兆各县的官员都是安禄山任命的?”李邺又问道。
张平摇摇头,“基本上都是从前的官员。”
李邺当即道:“你立刻派手下去通知各县,就说长安马上要爆发大战,要求各县百姓都带上粮食转移到长安城内,然后各县的官仓粮食物资由我来负责安排手下运入长安。”
张平答应一声,立刻着手去处理,李也随即让裴琇分配军队和骆驼,去京兆府各县官仓搬运粮草物资。
这时,长安城的戒严解除,坊门大开,满城百姓听说鲁王率军收复了长安,顿时满城欢呼,敲锣打鼓声响彻全城。
李邺现在最缺的就是官员,长安没有多少官员,投降安禄山的陈希烈等人都去了洛阳,安禄山的都城和朝廷都在洛阳,安禄山只是在长安督战,希望尽快灭亡唐朝余孽。
当然,陈希烈、张均那些人就算在长安,李邺也不会用他们,而且会严惩这些叛国贼!
下午时分,从城外来了两名官员,正是之前逃亡的崔光远和苏震,他们二人被各地官府和关卡抓捕缉拿,根本都跑不掉,苏震出身京兆大族,是唐初宰相苏良嗣的曾孙,同时也是李隆基的驸马,他和崔光远就躲在咸阳县令韦添的宅内。
上午唐军去咸阳运草料,两人才知道李邺已经攻下了长安,两人连忙赶了回来,一直来到临时军衙求见李邺。
李邺大喜,连忙请二人上座,“我一直以为你们二人逃到灵武去了,原来还在长安!”
崔光远苦笑道:“我们是想去灵武,但安禄山在泾源道设了几道关卡,我们根本过不去,只得又回来,一直躲在咸阳韦县令的府中,他是苏县令的表兄。”
李邺点点头,又对崔光远道:“崔使君回来得太及时,千头万绪的事情,张平一个人实在是来不及。”
崔光远一怔,小心翼翼问道:“殿下怎么还要用张平?”
李邺知道他误会了,便笑着解释道:“他是我兄弟,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是我安排他在长安为内应,他可不是真的投降安禄山,都在执行我的命令而已!”
崔光远和苏震对望一眼,崔光远苦笑道:“看来真是误会了!”
李邺又笑道:“张平不会真的出卖二位,如果真的出卖,你们怎么可能逃得出京城?”
苏震也点点头,“有道理,确实是误会了。”
李邺沉吟一下道:“安禄山逃离长安,他必然不会甘心,将带二十万大军前来攻打长安,我估计我们最多还有五六天的准备,我需要把京兆府各县的民众和粮食都迁入长安,我还要再临时招募十万民团军队,时间非常紧张,希望两位全力助我。”
崔光远和苏震一起起身行礼,“我们义不容辞!”
李邺随即成立京兆临时节度府,他出任临时节度使,崔光远为长史,张平和苏震为左右司马,又召集各县二十几名官员为参军,开始为期五天的紧急战备。
京兆各县的大量的民众都开始向长安涌来,携妻带子,带着老人和家产,赶着大车,所有的官道上都是浩浩荡荡的人群。
长安城内,张平带着官员和士兵到处寻找空房,安排帐篷,好在长安大量百姓南逃,只剩下不到一半人,城内空房很多,尤其空置的宅子更多,节度府将全部空房和宅子都征用了,用来安置各县逃来的民众。
与此同时,朱雀门前排起了二十支长达数里的队伍,多达十几万人踊跃应募参军,保卫家园。
这次唐军在招募民团士兵保卫长安,李邺心知肚明,他只有五万大军,面对二十万强大的幽州军,他肯定守不住长安,至少要保有十万军队,再加上数万人的后勤支援,才勉强有可能守住长安。
尽管口号是保家卫国,但实际利益也不能少,每个被录取的民团士兵都将得到数量不等的钱米。
第680章 紧急备战
朱雀门前设立了二十个募兵点,每个募兵点前都有太学生和士兵在进行登记,速度还是很快,每个应募男子分成甲乙两类,甲类有从军或者军队训练经历,或者练过武艺都可以,而乙类则是普通民众,主要是用来当后勤民夫。
登记之前还要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举五十斤石锁,要求将五十斤石锁举过头顶,这算是最低要求了,若连五十斤都举不起来,从军也没有意义。
登记报名速度很快,前一个人在登记,后面一人就在举锁,不断有人满脸羞愧离去了。
李邺在一旁默默看了片刻,甲类民夫比他想象的要多一点,他原本以为只有两三成,但实际上达到了四成,这和大唐的尚武风气有关,很多孩子长大后,父母都要送他学一些武艺。
这也和唐朝从前的府兵制度有关,现在府兵制已经被破坏了,但府兵制的一些做法还存在,就是利用农闲集中起来练武射箭,大部分农民都参加过军事训练。
这时,一名士兵奔来道:“启禀将军,南城外来了一支军队,两千余人,好像是唐军,裴将军请殿下过去。”
李邺有点惊讶,关中怎么会有唐军?
他翻身上马,带着数百亲兵向明德门奔去。
明德门外确实来了一支军队,大约两千余人,为首两名大将,其中一名将领正和裴琇拉着手说话,李邺也一眼认出了正和裴琇说话的将领,裴桓,三舅父裴健的长子。
见李邺从城内出来,裴桓连忙上前行礼,“卑职河西军郎将裴桓参见殿下!”
李邺拍拍他胳膊笑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裴桓苦笑一声,“我们之前在凤翔和燕军作战,结果我们不幸战败,主力撤退去了灵武,另一部分军队去了汉中,我们就是撤退去汉中的军队之一,我们在洋县听说殿下攻打武关,我们就急急赶过去,结果殿下已经率大军北上,我们从商洛道一路追赶,一直追到长安,结果殿下已经拿下长安了。”
李邺微微一笑,“你们来得正好,我正是用人之际!”
李邺又向另一名大将望去,只见此人年约三十岁,长得虎背熊腰,身材魁梧,一看就是个骁勇的悍将。
这名大将连忙上前行礼,“卑职河西军郎将李晟参见殿下!”
李邺一愣,难道他就是历史上的中兴名将李晟?
“你可是出身陇西李氏?”
李晟躬身道:“卑职正是出身陇西李氏,在张掖从军,是大将军裴方麾下。”
李邺大喜,李晟来得太及时了,他随即对裴琇道:“你带他们去军营安顿下来,回头我再任命他们职务!”
裴琇挥手笑道:“大家都跟我来吧!”
两千余士兵列队进了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