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藏国_分节阅读_第576节
小说作者:高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2 MB   上传时间:2025-05-07 16:22:21

  “当然是现实情况,卑职走访了大量百姓人家,殿下也可以亲自去了解,随便选一家。”

  李邺笑着点点头,“我边走边看吧!有需要的话我会寻找一户百姓座谈。”

  众人沿着官道缓行,李邺见农田分布在马城河的两岸,一眼望不见边际,着实赞叹道:“和前年相比,简直完全变了样!”

  这时,李邺发现东南方向有一大片农田,至少有上万亩,但和别的地方似乎不一样,他手指问道:“那边好像不太一样?”

  都督府长史李渝笑道:“启禀殿下,那边是军田。”

  李邺点点头,原来是军田,难怪不一样,他已经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军田没有人耕种,别的田地都忙得热火朝天,家家户户都忙着耕自家的土地,军田那边却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

  李邺眉头一皱问道:“为什么军田没有人耕种?”

  众人面面相觑,裴琇小心翼翼道:“殿下,那边都是棉田,专门种棉花,耕种的时间要晚一点。”

  “真是这样吗?”李邺冷笑道。

  裴琇顿时变得有些不自然起来,李邺又问韦应物道:“韦县令来说!”

  望着齐王殿下凌厉的目光,韦应物不敢隐瞒,只得硬着头皮道:“种棉花是一回事,主要是等这边的农民耕田完了,他们就会跑去接活,替军田耕地。”

  李邺点点头,这才是实话,他又问裴琇,“既然是军田,为什么士兵不耕种,非要等这些农民去耕田?”

  裴琇满脸羞愧道:“卑职知错,这就安排士兵耕种!”

  李邺摇摇头,“我并没有说你做错了,军田不等于屯田,我只想知道原因。”

  众人松了口气,长史李渝连忙解释道:“关键就是殿下这句话,军田不等于屯田,我们实行军田制,而不是屯田制,军田制就是有专门的农耕士兵,他们都年纪较大,不用参加作战,专门从事农业,以前在碎叶时也是这样做的,有专门的士兵种田,专门的士兵养鱼,专门的士兵养猪羊鸡鸭,现在在河西也是一样,我们一共有两千士兵种田,军田有两万顷,一个士兵要负责十顷,那就是一千亩,一半种棉花,一半种粮食,一个士兵的耕种极限是两百亩,那么还有八百亩军田没有种,怎么办?只能请农民来帮忙种,殿下,这就是原因!”

  李邺点点头,“我知道原因了,那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军田太多了,还是耕种的士兵安排太少了?”

  这其实是他们开垦的土地太多了,人手不足导致,李渝一时不好回答,韦应物在旁边道:“启禀殿下,卑职作为地方官,认为这其实并不是问题,而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李邺欣然道:“那就请韦县令解释一下,为什么是两全其美?”

  韦应物躬身行一礼,不慌不忙道:“殿下,每户百姓分田一百亩,但实际上每户人家最高耕田能力在三百亩左右,他们在耕了百亩土地后,还剩下一把子力气,他们需要用这把力气赚钱,我们就给了他们赚钱的机会。”

  “你给他们多少钱?”

  “回禀殿下,耕种一亩地给百文钱。”

  李邺眉头一皱,“一亩地才给百文钱?”

  “殿下,已经不少了,只是耕地而已,平时照管,还有收割粮食都不需要他们做,耕牛、种子都是我们自己的,一亩地产的粮食也就卖一贯钱左右,如果全部包给他们,一亩地给五百文都不一定够,佃农也不过是一半一半。”

  李邺笑了笑道:“这笔帐我算不清楚,不过这些百姓应该算得清楚,他们既然愿意干,那肯定不吃亏。”

  “当然不吃亏,劳动力少的人家可以包一百亩,半个月赚十贯钱,劳动力多的人家包两百亩还能赚到二十贯,他们能不干吗?”

  李邺又皱了眉头道:“这样算下来,百文一亩地是不是太多了?”

  众人一怔,顿时大笑起来,韦应物忍住笑道:“殿下,百文一亩不是我们定的,是行情,河北那边都是这个价,关中也是这个价,只是那边地少人多,包不了百亩地,才挣不到这么多钱。”

  “那现在呢?”

  李邺又笑问道:“河北现在可是地多人少。”

  “回禀殿下,现在那边土地是很多了,行情虽然没变,但耕地农民每亩地能拿到二十文钱就不错了,被层层盘剥,还要交沉重的赋税,那像我们这里,都是实打实地到手。”

  李邺本来还想问钱从哪里来?这可是一大笔钱,但他还是忍住了,这件事他还是私下问裴琇吧!

  李邺迅速瞥了裴琇一眼,裴琇一直没有吭声,李邺也估计他有什么话要对自己说。

  这时,李邺看见不远处有座村庄,便一指村庄笑道:“我们去村子里看看!”

  ====

  【马上过年了,家里乱七八糟的事情太多,今天先两更,实在抱歉!】

第938章 巡视河西(下)

  这是一座新建的村子,也就一百多户人家,一看就是河北那边村子的风格,浓浓的河北平原气息,房子都是泥土和木头结合在一起夯制,瓦是十分粗糙的黑色瓦片,一圈院墙也是用泥土夯制,虽然房子修建得很简陋,但无一例外十分整齐,院子里一群群小鸡在觅食。

  这时,忽然从旁边院门里冲出一条黑狗,直扑李邺,众人都吓了一跳,李邺也准备将黑狗一脚踢开,不料那黑狗却是摇着尾巴上前,头在李邺腿上直蹭,李邺一下子想到了自己曾经在永和坊养过的小黑。

  李邺摸摸它的头,看了看黑狗跑出来的院子,只见一个老者在院子里紧张地看着外面。

  李邺笑着对韦应物道:“就这家吧!”

  韦应物连忙走进去打了个招呼,老者慌忙迎了出来跪下行礼,“小老儿不知是齐王殿下,请殿下恕罪!”

  他更担心自家的狗咬了齐王殿下,李邺给亲兵使个眼色,亲兵连忙将老人扶起。

  李邺笑眯眯道:“我只是来看看河北移民的生活情况,希望没有打扰老丈!”

  “没有!没有!殿下请!”

  老者慌忙推开门请李邺进院子,院子不算很大,房子多,居然有六座泥房子,还不算仓库和厨房。

  老者搬来几个木凳子,见齐王在打量自己的房子,他不好意思道:“房间里太黑暗,也太乱,实在没脸让殿下进屋,只能在院子里坐坐!”

  李邺点点头,“今天阳光不错,大家都坐院子里吧!“

  跟随李邺进屋也只有裴琇、岑参和韦应物三人,其他士兵和官员都在外面等候。

  老者要去端水了,李邺摆摆手,“老丈不用了,请坐吧!”

  老者局促不安地坐下,李邺笑问道:“请问老者贵姓,哪里人?”

  “不敢,小民姓魏,恒州真定县人。”

  “原来是魏老丈,河西这边如何?还习惯吗?”

  或许是李邺笑容亲切,老者心中的的紧张渐渐消去,他也笑着拍拍胸脯,“谢殿下关心,这么冷的冬天,我都能扛过来,身体好着呢!”

  “那么不打算回河北去?”李邺又看了一眼房子打趣笑道。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问题出在房子上,事实上,这些移民去年已经河西走廊整整干了一年,手中都有一百多贯钱,但他们几乎都没有造新房子,还是住在泥坯房内,这种房子不值钱,临时住一住还可以,这就表示他们只是临时呆在这里,如果真想在住下去,这個冬天就应该盖新房子了。”

  魏老丈也明白了,他点点头道:“房子我们家肯定要造,但不是现在,可能会在明年,我们需要攒钱,我们实在害怕了没有钱的日子!”

  李邺理解了,是自己太仓促了,总以为这些河北移民有了钱就会立刻造反,却没有考虑过他们的心理,他们就穷怕了。

  “那么说魏老丈是准备长期定居下来?”

  魏老者叹息一声,说了一句极富哲理的话,“我的土地在哪里,我的灵魂就在在哪里?”

  李邺点点头,“老丈家在河北没有土地了?”

  魏老者摇摇头,“从女皇帝时候开始,我们家就是佃农了,世代租种五十亩农田,那田原本还是我高祖父的,被县令的父亲以每亩一贯钱的价格强行买走,到现在七八十年了,土地钱都还没有给我们,但土地已经不是我们的了,现在我终于又有了百亩土地,还可以传给儿子,我怎么可能放弃它回去?”

  李邺算是领会到了,土地对农民的吸引力,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军田老丈会包种吗?”李邺又问道。

  魏老者点点头,“我和儿子去年就包耕种了一百亩,用二十天时间挣了十贯钱,还不错,今年还准备再包一百亩。”

  “这个价格如何?”

  “价格还可以,每亩一百文虽然不算最高,但能实实在在拿到手,我家乡能拿到三成就不错了。”

  这时,又来了十几个老者,都是同村的老人,他们都站在一旁。

  李邺笑问道:“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趁韦县令在这里,可以一并解决。”

  韦应物脸上顿时有点不自然起来,他只是县丞,不是县令,只因为县令家里出了事,他才暂时代理县令。

  不满意的事情多着呢!儿子娶不上媳妇,自己也想再讨个老伴等等,但魏老丈显然是过来人,不会把王爷的客气当真。

  他踌躇一下道:“河西买不到牛,殿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李邺看了一眼韦应物,韦应物点点头,“回禀殿下,市场上确实耕牛不足!”

  这不是有点搞笑吗?河西就是最大的产牛之地,居然耕牛不足?

  但一转念李邺便明白了,耕牛属于战略物资,由官府统购统销,不准私人插手,虽然河西产牛,但牛都送到陇右去了,陇右那边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牛,产牛之地反而没有牛卖,是有点不公平。

  李邺点点头,对裴琇、李渝和韦应物道:“耕牛的事情我知道了,陇右官府那边还有一批耕牛,估计现在陇右各地官田也耕得差不多了,可以先把它们调剂给河西,价格还是官府价格。”

  耕牛是战略物资,自古都是由官府定价,价格非常便宜,和一头毛驴差不多,这就对发展农业极有好处。

  三人大喜,连忙感谢齐王殿下帮助。

  李邺又笑问道:“还有什么难处需要解决?”

  这时,另外一个老者举手道:“殿下,能不能多建一些学校,想让孩子读书!”

  这就是仓禀足知礼仪了,手中有了钱,想到的都是让孩子读书。

  不等李邺开口,韦应物连忙道:“学校还都在修建,需要一点时间,但开春后会有一百座帐篷学校开办起来,我们筹备了一年,先生和纸笔文具都准备联系好了,一旦先生到来,就搭建帐篷!”

  韦应物的帐篷学校让李邺着实欣赏,这才是做事情的官员,先把事情做起来,不受场地影响。

  众人又提出七八个困难,李邺都一一解决,时间不早了,李邺这才起身离去。

  走出村庄,来到官道上,众人翻身上马,李邺笑着问韦应物道:“你们县令呢?”

  韦应物连忙道:“韩县令母亲去世,他已辞职扶灵回渭州下葬了,需要丁忧三年。”

  李邺点点头,这个冬天太寒冷,很多身体不太好的老人都没有熬过去,包括王昌龄。

  他又回头问李渝道:“韩县令辞职有没有报去节度府?”

  李渝摇摇头,“韩县令前天刚刚辞职,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报去节度府!”

  李邺微微笑道:“上报的时候再写一条,我推荐韦县丞接任县令之职!”

  李邺虽然是河陇之主,但所有地方官员中,他只有刺史和长史的任命权,包括县令在内的其他地方官员任命权在长史和吏部司手中,李邺可以推荐,但他不能越俎代庖任命县令。

  李渝连忙躬身道:“卑职遵令!”

  韦应物也着实感动,连忙抱拳行礼,“卑职感谢殿下厚爱!”

  李邺摆摆手,“姑臧县的县令不是那么好当的,我估计开春后还会有河北移民归来,河湟谷地那边已经安置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就是向河西安置,你要有准备!”

  韦应物默默点头,他也感受到了肩头的重任。

第939章 事出有因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87页  当前第57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76/88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藏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