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士兵大喊:“前面有海岛!”
张平连忙走上甲板去查看,远处出现了一条陆地黑线,应该是岛屿。
向导是一名出海三十多年的渔民,已经五十余岁,姓林,皮肤黝黑,身体强壮,大家叫他林老汉。
林老汉笑道:“那是龟龙屿,上面有好几座渔村,可以去补充一点淡水。”
龟龙屿就是今天的澎湖列岛,三艘大船缓缓靠岸,只见不少小孩子跑来。
很快几名年长的渔民也来了,他们都认识林老汉,很熟悉,林老汉给他们介绍了张平。
听说是刺史大人到了,吓得几名老者连忙跪下,行大礼参拜,“小民拜见刺史大人!”
“各位老丈请起,我是特地来看望大家。”
张平在众人簇拥下,前往不远处的渔村,李岳琮则抓紧时间,带领士兵补充淡水。
渔村不大,也就五六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晒满了鱼干。
张平不想进屋,就在院子找了一只装鱼干的木箱子坐下,几名老者也因陋就简坐在木箱子上。
“村子里有村正吗?”张平笑问道。
一名老者用蹩脚的官话道:“回禀大人,没有村正,大家推选我们几个长者做主,有矛盾纠纷也是我们调解。”
“村子里一共有多少人?”张平又问道。
“一共有六十七户,两百七十人左右,都是靠捕鱼为生。”
“那有没有种田的村子?”张平又问道。
“有!”
为首老者道:“向南十几里的虾湾村,都是种田为生,其实我们也种田,只是数量比较少。”
“整个岛上有多少村子?”
“一共八个村子,我们是中等,最大的村子是陈刘庄,有一百多户人家,都是客家族人,也是种田为生。”
张平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汉人的村庄了,以陈姓和刘姓为主,肯定是从北方逃来的汉人百姓。
张平连忙问道:“陈刘村离这里有多远?”
“比较远,有十几里呢!”
确实有点远,张平犹豫了一下,林老汉笑道:“陈刘庄的人我认识,过几天他们会来晋江县,到时我带他们来拜见使君。”
这样也好,张平又问道:“住在这里有什么困难?”
“困难.”
几名老者对望一眼,苦笑道:“其实困难比较多,买东西困难,孩子没地方读书,我们还害怕海盗来袭击,又害怕官府过来征税。”
张平笑眯眯道:“放心吧!很快都会解决的,我既然来了,就要帮大家解决困难,现在就可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你们不用征税,齐王承诺,住在龟龙屿和流求大岛的百姓,一百年免税!”
第1089章 视察流求(下
休息了一个时辰,船队又要起航了,渔村的百姓感谢刺史宣布免税,纷纷驾船给他们当向导。
十几艘渔船带着三艘大船向流求岛驶去。
根据渔民们的介绍,流求大岛一直就有人居住,除了本岛土人外,还有不少渔民和客家人,一般土人住在东面的山上,以狩猎和采摘为生,而渔民和客家人住在西面沿海以打渔和种田为生,有二十几个村子,分布比较宽泛,加起来有五六千人了。
之所以岛上的人不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逃税,安史之乱后,朝廷的税赋十分沉重,尤其从中原逃来的百姓,都是租种本地人土地,本地人自然就把沉重的税赋转嫁在这些中原百姓身上。
很多中原百姓不堪税赋压迫,纷纷逃往流求岛,流求岛的居民也欢迎新人到来,替他们造房,帮他们开辟耕地。
这些百姓男耕女织,取土为陶,伐木为房,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甚至有些识字的汉民,还能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这是一个流求岛发展的小高潮,但不代表一直会这样延续下去,当这一代人去世后,生活不方便,导致他们的后世子孙又渐渐放弃流求岛返回沿海各州。
所以,关键是要利用这次移民避税小高潮,尽快将流求大岛上的县城和官府建立起来。
在渔村百姓的向导下,第二天他们便抵达了流求大岛,渔翁们带他们来到一条入海河流的河口,船只直接从河口驶入,约行了七八里,大船便缓缓停下,他们看到了一座很大的村庄前。
渔民和村子里的很熟,有人跑去报信,确定不是海盗,也不是来征税,而是父母官来探望大家,百姓们扶老携幼出来了,足有六七百人。
这是流求岛上最大的村庄之一,叫做仁义村,都是客家汉人,沿着浊水溪安家落户,慢慢形成了这個村庄。
士兵们给他们送来很多生活用品,农具、厨具、布匹、兵器、绳子等等,还有笔墨纸砚,让百姓欢呼雀跃。
村庄里当即搭起灶头,杀了二十多头野猪和山羊,招待贵客到来。
一名姓葛的村长给张平介绍情况,“启禀使君,这些野猪和山羊是山里的土人拿来和我们交换粮食和盐。”
“这些土人不觉得你们威胁他们的地盘吗?”
葛村长摇摇头,“这些土人很淳朴,他们的地盘在山里面,他们也知道我们不会进山,大家相处比较融洽,经常用猎物来和我们换粮食、盐、陶器、生铁之类。”
“你们的生铁哪来的?”
“去晋江县买的,溪水中能淘到一点金砂,但不多,我们就用金砂交换生铁。”
张平听他的口音像是关中人,便笑问道:“村长祖籍哪里?”
葛村长笑道:“回禀使君,小民是京兆府咸阳县人,是一名铁匠,天宝五年我失手打死一名欺凌勒索我的地痞无赖。
为了活命,我就带着全家人逃来泉州谋生,我是铁匠,村民都来求我上岛,天宝七年我带着全家上了流求岛,老村长三年前去世后,大家就选举我继任村长。”
“难怪口音耳熟,原来我们是同乡,我是长安县永和坊人。”
葛村长大喜,连忙行礼道:“原来使君是同乡,我也去过永和坊,我认识那边一个铁匠,是我师兄。”
张平一怔,微微笑道:“不是会蒋铁匠吧!”
“对!对!就是他,他们父子二人开了个铁匠铺。”
有了共同的熟人,关系一下子拉近了,葛村长原来还有点防备张平,现在知道他也是个实在人,不是名门世家子弟,当了刺史也不摆架子。
他对张平不再提防,推心置腹给他介绍流求岛的情况。
张平笑了笑,“你们对朝廷的局势不了解吧?”
“知道的,安禄山造反,逃来那么多中原百姓,我们都知道朝廷情况,我前不久去晋江县买粗铁,还听说朝廷迁都洛阳,现在是齐王坐镇长安,算是另一个朝廷。”
张平笑道:“我们就是齐王任命的官员,泉州交给齐王了,齐王很重视流求大岛,他希望能迁徙更多的百姓来大岛上生活,还承诺一百年内流求百姓免除一切税赋。”
葛村长眼睛一亮,连忙问道:“那朝廷答应吗?”
张平淡淡道:“齐王迟早会成为天下君王,他的承诺就是大唐天子的承诺。”
“那太好了!”
葛村长激动万分,他们是逃民,被官府注销了户籍,如果朝廷同意给他们免税,那他们又重新成为大唐百姓了。
张平明白他的激动,微微笑道:“我是泉州刺史,按照齐王殿下的部署,我们会在流求岛上建设一座县城,叫做流求县,属于泉州府管辖,你们所有人都是流求县民,包括高山上的土人。”
“齐王想把县城建在哪里?”
“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葛村长挠道:“其实我建议就建在我们这里,不是我有私心,而是船只从泉州过来,如果遇到风浪可以西在龟龙屿上避一避,还可以在龟龙屿中转,等建第二座县城,可以去最北面。”
张平点点头,“我回去向齐王殿下汇报一下,齐王殿下同意,就可以着手实施了。”
“那太好了,有了县城就有店铺和学校,买东西方便,孩子们也可以读书了。”
张平想了想问道:“附近有多少村子?”
“加上我们一共有五座村子,都在方圆二十里内,都是沿河而居。”
张平欣然道:“那就先建一座镇子,再建一座军营,我准备在这里驻军一千人,保护大家安全。”
葛村长简直喜出望外,有了驻军,他们就不用害怕海盗的袭击了。
张平随即去看了村庄的农田,农田都是沿着浊水溪开辟,大概有几千亩,都是种植水稻,一年两熟,水肥好,热量充足,亩产有六七百斤。
确实能养活自己了,还有余粮和土人交换猎物,加上浊水溪上游能淘到金砂,所有人都勤劳肯干,他们日子过得很不错。
张平随即又和一群老人座谈,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困难,老人们都一致赞成修建县城,他们又能成为大唐百姓。
至于困难,和龟龙屿上的百姓一样,一个是安全问题,害怕海盗来杀戮抢掠他们,一个就是孩子读书问题,希望官府能办学。
张平把调查的情况都记录下来,有的事情他可以尽快安排,比如驻军,这是齐王殿下早就要求的,再比如修建镇子和军营,他也可以先做起来,其他就要禀报齐王殿下了。
次日上午,三艘大船返航了,在所有人依依不舍的挥手中,船队驶入了大海,向泉州方向驶去。
第1090章 云州计划
李邺回到长安已经半个月了,此时是腊月二十日,距离新年还有十天,而就在五天前,独孤老太太终于顺利下葬,了结了所有人的一桩心事。
独孤新月也疲惫交加,仿佛大病一场,在家里足足躺了三天,才慢慢恢复过来。
这天上午,在起居房内,独孤新月和几个姐妹商议新年的安排,独孤太微也在一起,她白天基本上都在齐王宫和几个姐姐厮混,晚上才回去陪母亲。
她的婚事被订在正月初十,虽然不可能像娶正妻那样大办婚宴,广请宾客,但独孤明夫妇也要将女儿风风光光送出门,齐王宫也要张灯结彩,李邺还要在勤政务本楼设宴,宴请齐王府的百官同僚,举行婚礼,最基本的三件套要有,结发、合卺和撒帐,青庐也要有,算是一个比较简朴的婚礼。
“我懒得多想了!”
独孤新月倚靠在软榻上懒洋洋笑道:“我觉得还是和去年的一样,除夕上午发放年赏,下午全家一起沐浴,好好泡一個澡,把一年的污秽洗去,傍晚吃年夜饭,晚上祭祀。”
独孤新月又对小妹道:“太微和我们一起吗?”
独孤太微连连点头,“除夕我父母要去大伯那里过,晚上他们要一起祭祀,我就不想去了。”
独孤新月点点头,又问杨玉环道:“三姐除夕要过来吗?”
“我没问她,应该过来吧!她一个人,怎么过除夕?”
“过来大家热闹一点。”
三人闲聊,清羽又向独孤太微请教绘画的技巧。
趁着这个空,独孤新月给杨玉环使个眼色,两人走到外面走廊上。
独孤新月低声道:“明天上午太微母亲和我继母要来看太微的住处,可能会和我们一起吃午饭。”
杨玉环明白独孤新月的意思,信成公主认识自己,她问道:“夫君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