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藏国_分节阅读_第670节
小说作者:高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2 MB   上传时间:2025-05-07 16:22:21

  「王展!」官员高声喊道。

  王展连忙举手,「这里!」

  他挤上前,接过了铜牌,带着家人和另外几名同僚家人一起向一扇门外走去。

  一名管事带着他们向前走,一边笑着介绍道:「我们里很大,分成十个区,比当初陇右的条件更好,每个区都有二十座独院,你们是丙区和丁区,这时五品官员的接待区,但你们情况比较特殊,是齐王殿下亲自招募的,所以各方面待遇优厚,都按照五品官员的待。」

  「我们要在这里住多久?」另一名官员问道。

  「不会多久,过了正月十五就会有正式安排了,另外,明天齐王明天可能会接见你们,大家穿上官服。」

  「我们官服辞职时都交上去了。」

  「不用担心,下午会有人送来新官服,还有给你们的安家钱,也是下午送到,下午事情比较多,大家就不要出去了,家人可以出去走走。」

  众人走进丙区,根据铜牌号码找到了自己的院子,管事拍拍手笑道:「忘记告诉大家了,我们这里有餐堂,就在刚才大堂的另一扇门进去,大家随时可以去吃饭,用铜牌就可以了。」

  王展走进院子,小院很安静,一共三间屋,旁边还有一间小木屋,应该是茅房,另一个角落还有一口水井。

  屋子里各种日用品一应俱全,都是新的,不用他们花钱去买,除了铜盆外,其他都可以带走。

  儿子王昆仑摸着肚子道:「爹爹,我饿了!」

  王展摸着儿子的头笑道:「把东西放下,我们先去吃饭。」

  大家都没有吃午饭,肚子都饿着,放下行李,先回前往餐堂,餐堂内人声鼎沸,都坐满了,饭菜都准备好,每人一个木托盘,标准的四菜一汤,还有米饭,十分丰盛。

  坐在对面的是将作监中校署署丞魏金城一家,和王展是同乡,一路上两家人关系密切。

  魏金城实际上就是负责官方的机械制作,也是从九品,魏金城的父亲曾改良了水力驱动的大纺机,魏金城各方面都很优秀,堪称天才,他也是三十岁,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两家孩子的年纪都差不多,能玩到一起去。

  「王兄,你说我们都去做教授吗?」魏金城问道。

  王展摇摇头,「只做教授一个月可拿不到五十贯钱,我估计还有研究,当时杨韶华给我说过,还兼任别职。」

  魏金城点点头,「给我也说过,咱们技术官从来都是被压在文官下面,这下可要翻身了。」

  朝廷由文官、武官和技术官组成,文官在顶端,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或者是世家子弟,其次是武官,

  在和平年代,武官大部分是功勋贵族子弟。

  地位最低的是技术官,主要是技术官出身都比较低,很多父辈都是工匠,他们这一辈如果能读完州学,就能出任吏职,如果没有读书,那只能继续当匠人。

  如果技术很精湛,成为部门骨干,一般都会得到提拔,升为九品主事官,但最高也只能做到七品上署令,不可能再向上走了。

  技术官简单说,就是懂技术的读书人,相当于工程师。

  王展叹口气道:「估计齐王殿下更看重军事技术吧!」

  「那不一定,你我都不是军器监的人,不是一样被选中吗?」

  这时,迎宾馆的主官张隆进来笑道」「刚才大家进坊时,有没有发现,我们崇仁坊的坊墙已经没有了!「

  众人一片窃窃议论,大家都很惊讶,张隆又笑道:「其实就是告诉大家,长安已经取消宵禁了,晚上回来晚了也没有关系,反正没有了坊墙,随即可以回家,大街上夜里会有军队巡逻,大家也不用害怕,这不是金吾卫,巡逻士兵不会管大家的,如果遇到盗贼之类,可以向他们求救!

  总之,长安变化很大,大家要慢慢适应,有什么需要,尽管告诉每个坊的管事,我们一定尽力帮大家解决。」

  众人吃罢午饭,起身回自己住处,王展的妻子和魏金城妻子约好去逛街,他们之前都是从长安迁去洛阳,实际上他们对长安很熟悉,两人想去东市买点东西,王展妻子想给丈夫和儿子买双新鞋,给婆婆买件棉袄。

  下午,吏部司的官员给他们送来了官服和一百两银子安家费,一百两银子就折合三百贯钱。

  王展拿到的是正六品绛色官服,他官职是博士,博士在朝廷是五品官,但在齐王宫会降一级为六品。

  但王展还是很激动,要知道在洛阳朝廷,他们这样的技术官最多只能到七品,他却从九品官一跃升到六品,简直像做梦一样、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升为六品官,这里面有很多考校因素,技术能力,重要性等等。

  王展是舟楫署公认的第一技术骨干,加上他的专业又是齐王李邺最看重的造船技术,天时地利人和他都占了,所以他才能从九品官一跃升为六品官。

  好友魏金城也是一样,他虽然不是最好的工匠,但他懂原理,一旦李邺给了他关键处点拨后,他就能独立进行研究。

  免费阅读.

第1112章 接见官员

  正月初五,李邺在勤政务本楼举行举行了一次座谈会。

  三十五名官员,个个穿得整整齐齐,年纪都在三十余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这时,几名官员陪同着齐王李邺走了进来,众人纷纷起身见礼,「参见殿下!」

  李邺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李邺微微笑道:「大家请坐!「

  众人坐下,李邺也和几名官员坐下,李邺看了一眼众人,微微笑道:「今天还是新年假期,所以请大家过来喝杯茶,聊一聊,举行一个茶话会,大家都不要紧张,放松一点。」

  李邺语气很轻松,笑容亲切,众人紧张地心情也慢慢放松下来。

  李邺这才缓缓道:「大家或许很困惑,为什么朝廷不重视各位,我这里却很看重大家,给大家升官加俸,解决住房等后顾之忧,其实不光是你们困惑,我手下官员也很不解,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就得从历史上的一件事说起。

  曹操远征乌桓,以少胜多,打得乌桓人土崩瓦解,最后灭了国,光俘虏就抓了二十余万,曹操深入匈奴腹地去打仗,匈奴各单于、名王不但供给肉食粮草,还要跪在路边「欢送」,打得匈奴男女老少白天听到曹操的名字,晚上都得做噩梦。

  比起汉武帝攻打游牧民族,曹操派出的兵力并不多,一两万人就能把匈奴打得屁滚尿流,为什么曹操能做到?是曹操兵力擅战吗?并不是,是因为技术,因为曹操的骑兵装备了马鞍和马镫,而草原游牧民族没有,对于草原游牧民族,马鞍和马镫就是碾压他们的大神器,可以说单边屠杀。

  在没有马鞍和马蹬出现之前,战马的作用只是来得快,跑得快而已,但有了马镫和马鞍后,骑兵就能骑在马上作战,就能居高临下碾压。

  有人说技术用在军事上没有意义,好!我们就换一个例子,我们说纺线吧!一个人一天能纺多少,最多两三斤,而水转大纺车,能同时带动三十几个纺锤,一昼夜能纺一百多斤纱,一个熟练的女工可以照看两三架纺车,这就是技术带来的改变。」

  魏金城鼓足勇气道:「还有水力磨面机!」

  「对!水力磨面机,一只水车可以带动二十几只普通磨盘,是人力和畜力磨盘的二十几倍,这位官员叫什么名字?」

  「卑职魏金城,原是将作监中校署署,卑职的父亲研究了一辈子的水力机械。」

  李邺点点头,「那你认为水力机械中最难的是什么?」

  「最难是力量的方向改变,比如磨盘是横向转,而水车是纵向转,怎么把纵向转动变成横向转动,这就是难点,我们用的办法是多个斜齿轮,就解决了力量转换方向的难题。」

  李邺又饶有兴致问道:「那怎么解决前后运动转换成圆周运动呢?」

  魏金城欠身道:「回禀殿下,这个问题在东汉时期就解决了,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车来鼓风打铁,中间就用了一种连杆装置,把圆周运动转变成前后运动,反过来也是一样,后来因为汉末战乱,这种连杆装置技术失传,我们找到从前的书籍图纸,又把它复原了,现在我们用的水力榨油机,就是利用了这种连杆和曲柄。」

  李邺赞道:「这位魏使君说得很好,也说到了关键支处,你们和工匠的区别在哪里?工匠不会著书画图,把技术以文字和图纸的方式流传下去,而你们可以,工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发明一种技术,却只局限于一个领域,而你们懂得技术原理,就能把这种技术推广出去,用到其他方方面面。

  我有个很好的想法,但工匠却无法把我的想法变成现实,而中间就缺了你们这样的研究者,我有个好的想法,你们负责摸透它的原理,然后和

  工匠一起把它变成现实,这就是我需要各位的真正原因。」

  众人默默点头,他们都是技术官员,完全能理解齐王殿下的一番描述,他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们并不是来教书那么简单。

  「以后你们教书的同时,也要进行研究,我会投入资源给你们建立研究院,学校既是教书育人之地,也是研究技术的试验之地。」

  茶话会很快结束了,三名官员被留了下来,一个是刚才擅自发言的魏金城,一个是王展,还有一个叫韦清月,听起来是个女人的名字,但本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虬须汉子,三十多岁,是司农寺的底层官员,官职不重要,但他是大唐最优秀的育种专家。

  三人有些忐忑不安坐下,李邺对韦清月道:「我要先告诉你一件事,我们很快要搞到一种新的水稻种子,事实上已经搞到了,目前送去了泉州。」

  李邺说的种子就是占城稻,但他忘记了一件事,现在是唐朝,唐朝有安南都护府,现在的占城还叫林邑国,很大一部分土地属于安南都护府,安南都护府最南面的唐林州和罗伏州就有他要的稻种,甚至北面的交州也能找到这种优质早稻。

  根本不需航海去林邑国,直接在交州就买到了上千斤优质双季稻种,李邺自然是送去泉州试种。

  「这是一种早稻,如果能引种成功,那么我们就有了一年种植两季的水稻。」

  韦清月没有太激动,他迟疑一下道:「卑职听说南洋有些地方水稻一年能种三季,有商人买种子回岭南种植,但都没有成功,这种南方的双季稻对水热要求很高。」

  李邺当然也知道,占城稻在北宋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一年两季,但是它的适应力强大,适应了福建那边的气候和土壤。

  「我明白你的担心,但这种双季稻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产、早熟、耐旱,适应力非常强,生长周期短,亩产超过五百斤,取代目前南方的晚稻,那就一年能产两季,必然会对我们的粮食产生深远影响。」

  韦清月眼睛一亮,现在江南实行冬小麦加上晚稻,小麦一亩两百斤,晚稻也不过四百斤,一年收成六百斤,如果新稻试种成功,那么一年每亩地的收成就有近千斤,在粮食方面确实是一个产量的飞跃,对整个大唐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韦清月毫不犹豫道:「卑职愿去泉州培育新稻种。」

  李邺点点头,「我把农学放在泉州,你出任泉州农政兼农学学正,全面负责培育新稻种和其他农产品,可能要辛苦你,你要

  赶春耕,希望你尽快出发,你的家人我会派专人送去泉州。」

  「卑职愿为殿下分忧!」

  李邺随即让一名吏部司的官员把韦清月领去就职,然后派人护卫他这两天就出发赶去泉州。

  ===

  【今天只有两章,见谅!】

  免费阅读.

第1113章 布置任务

  房间里还剩下魏金城和王展,李邺笑着对王展道:「历朝历代的君王,没有任何一个人像我这样重视造船、重视航海,海外有太多的利益,有太多无人居住的土地。这就是我把你找来长安的原因。」

  王展笑道:「其实现在大唐的航海能力已经非常不错,据说海船去了波斯,大食商人都愿意乘坐大唐的海船来大唐广州,可惜都是民间海船,殿下完全可以发展官方商队。」

  李邺淡淡道:「现在远洋航行有两大弱点,一个是动力问题,太依赖风力,所有海船都在等待信风,想开辟新的航线,做不到,去新的海域,做不到,也不敢去,第二个问题船只还是偏小,现在普遍都是万石海船或者五千石海船,但我希望将来有五万石海船,甚至十万石海船,王使君,这就是对你的期待。」

  王展沉默片刻道:「卑职这次带到长安一只木箱,是我父亲和祖父留下造船图纸,其中就有五万石的海船,还有八万石海船的设想,但没有付诸实现。」

  李邺眼睛一亮,连忙问道:「五万石海船可以实际造出来吗?」

  李邺之前的荆州船队有一艘五万石的船只,但那艘船只能在长江或者近海航行,不能远航,坚固程度比海船差远了,遇到巨浪肯定会翻沉,所以它又被水军称为空心大萝卜,连李邺都嫌弃它,只坐过一次,便再也没有乘坐第二次,听说现在已经被拆掉了。

  真正的五万石海船可了不得,它不是单纯地把万石海船放大五倍,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变,技术难度极高。

  王展点点头,「我父亲在开元二十年曾经获准建造,可没有现成的龙骨,等了五年,龙骨终于有了,但朝廷财政紧张,又把这个项目取消了,但看过图纸的工匠们都说肯定能成功。」

  「有密封舱吗?」李邺笑问道。

  「当然有,现在万石大船都有,没有水密舱,太危险了。」

  密封舱是南北朝时候,南朝的造船技术突破,叫做八艚舰,把船只底部分隔成八个独立的船舱,彼此隔离密封,一个船舱被水淹了,不影响其他船舱,船只还可以继续航行。

  魏金城想了想道:「其实也简单,桨轴肯定是在吃水线上方,不管用什么材料都能堵住孔道,但就怕水浪拍打,冲击力会把堵物冲开,我们可以在孔道部位做成双层船壁,这样可以抵挡住水浪拍打,同时软木堵孔道,效果会更好,里面再做一个水槽,即使涌入少许海水,也会顺着水槽流走。」

  把水车轮桨装到海船上,并不是奇思妙想,宋元时期就大量出现了,使海船有了另一个动力,有海风时用风帆,无风或者逆风时用轮桨。

  王展愣了一下,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沉思片刻,他点点头,「应该可以,但卑职要好好琢磨琢磨!」

  魏金城默默点头,他当然知道,从九品官升为六品官,俸禄也拿到和侍郎一样,当然不是让自己来教书那么简单。

  王展点点头,李邺又笑道:「如果把车船技术放在你的五万石海船上,行得通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87页  当前第67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70/88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藏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