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挽歌_分节阅读_第1047节
小说作者:携剑远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7 MB   上传时间:2025-05-09 18:51:35

  因为遇到对手拿刀,一般人都会反抗,而这种经济上的软刀子,则是令人防不胜防!

  “娘,看那个!”史朝清声音有点干涩,还有些颤抖。

  运河拐弯处,五架水轮正借水力推动磨盘,从这里引出一条渠水向南,似乎是灌溉之用。脱壳的麦子如雪瀑倾入木槽,规模硕大无比。

  这种对于地方上的精细开发,把农业的生产力落到实处,是史朝清没有见过的。

  在他看来,把田分给佃户不就是在行善政咯,做到这些,就已经做到极致了。那些分到田的佃户们,生活会立刻好起来。

  难道还需要再做什么吗?

  对于史朝清的浅薄见识,辛夫人也看出了几分,她对史朝清招了招手,待对方过来后,这才低声说道:“辛氏祖宅附近,也有类似的水轮,就是没那么大。附近所有人家要磨面,都要来我们家,那边什么东西都是我们家的,不像汴州这里,是共用的,给点钱就能磨面。”

  辛夫人已经注意到沿着运河的街面上很多商铺,卖炊饼卖汤饼的,如果没有稳定渠道的面粉,这些商铺不可能开业。

  所有的一切,背后都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

  “官家就在那边,你们快过去谢恩吧。”

  正在这时,元载让轿夫停下,对着史朝清指了指不远处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对方此刻似乎正在跟装配“大吊臂”的民夫们争论着什么。


第712章 汴州的商人们很有钱的

  渡口岸边的那个“怪物”,长得很大。壮实的身子如同碉楼,伸出的独臂上方,斜拉着一根铁链。

  此刻铁链在寒风中铮铮作响,三丈高的“碉楼”下,方重勇正用炭笔在图纸上勾画,跟负责营造的工匠辩论。

  他脚边跪着个满头大汗的工匠,捧着算盘的手指冻得通红,语气焦急的辩解道:“官家,按《营造法式》的模数,这转轮直径还差两寸……“

  “你看,本官没说错吧?

  哼哼,不要以为方某是啥也不懂的,玩这个我可比你熟。快去改,改好了施工。

  要是再出现这种事情,本官就没现在这么好说话了。”

  方重勇叉着腰哈哈大笑了两声,略有些得意,随即又面色微沉,看向负责施工的那位“包工头”继续说道:

  “通济渠的漕船吃水五尺,你这吊臂若在春汛时折断,掉进河里,那也无所谓但若是是砸到什么花花草草,那就不好了!

  你说是吧?”

  “官家请放心,再弄错的话,在下赔命。”

  督工拍拍胸脯,信誓旦旦的保证,吓得汗流如注。

  大家都知道,方清这位官家,其实一点也不暴虐。

  什么样才叫“暴虐”呢?难道只有什么都无所谓的“老好人”才不暴虐么?

  其实不是的,古人早就总结过了:不教而诛是为虐。

  没打招呼就施以极刑,就是暴虐。

  换言之,如果打了招呼,事先警告过,还弄出一堆幺蛾子,那么方清的手段也是很“虐”的。

  他跟你讲道理的时候,哪怕你是普通百姓,也不会对你怎么样。等他讲过道理了,你还不听,那后面就只剩下一句话:死人感觉不到疼。

  史朝清看着这位样貌有些粗犷,但言语挺斯文的“官家”,觉得跟自己想象中的“乱世枭雄”大不一样。

  他想象中的那种肉食者,应该是他父亲那般豹头环眼,面露凶光,笑的时候都令身边人胆寒。

  可眼前之人不过三十出头,灰衣布袍上满是尘土,看上去跟田间的农夫无异,只是身上带着一股难以形容的气质,不怒自威!

  然而此刻元载却已小跑着跪倒在泥地里喊道:“官家息怒!下官这就让人去把所有工匠的家眷控制起来,干不好这活,全家一起上路。”

  主辱臣死这句话,很多时候未必是夸张,因为善于表忠心的臣子,永远都是升得最快的那批人。

  方重勇瞥了元载一眼,对方会意,连忙闭嘴不再提这一茬,然后站起身对他叉手行礼禀告道:“官家,史朝清与其母辛夫人拜见,说是感谢官家恩德。”

  此时此刻,史朝清终于看清方重勇腰间悬着的不是玉带,而是一连串青铜钥匙,那是汴州四大粮仓,两个军备库和一个火药库的大门钥匙。

  这些钥匙随着方重勇走动,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响声,那是权力的甜美滋味在空中弥漫!

  这些府库每日开门关门,都有专人来方重勇这里“打卡”,并汇报当日情况。

  类似于乱军打开府库,悄无声息把方官家噶了的事情,都是江湖传说,想都不要想,至少做不到对方毫无察觉。

  史朝清好像明白了什么,眼前这位官家看似说话和蔼可亲,实则对于身边已经警惕到了极致。

  难道这就是权臣的素养吗?

  想起对身边人毫无防范,为人又暴虐的史思明,史朝清立刻感觉到了差距所在。

  “史县公可知这吊机妙处?”

  方重勇忽然抬手指向运河对岸,一艘满载稻米,从南面江淮而来的漕船,正缓缓靠岸。对岸已经建好的同款吊机开始运行。

  随着绞盘转动,那粗大的吊臂,竟将整舱麻袋凌空提起,然后麻袋平移数丈后慢慢放下,稳稳落在专门等候于此的粮车上。

  搬运挑夫们不必再佝偻着背脊如蚂蚁搬家一般驮运,而是怪笑着又指指点点,将车上装着稻米的麻袋摆放好。

  不得不说,河岸边的这个大家伙,让他们的工作量减轻了不少。

  “回官家,某看不太真切。”

  史朝清小声说道,其实他不是没看明白,而是内心太过于震撼,以至于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此刻的心情。

  “哼哼!”

  方重勇忽然变脸,冷哼了两声。

  “河阴县公,你父亲史思明,当真是枭雄啊。”

  方清从袖中抽出一卷泛黄的信札,将其展开,递给手足无措的史朝清继续说道:“你看看,是不是你父亲的笔迹。”

  史朝清不明就里的接过信,一目十行看了几秒钟,随即面色煞白。他忍不住用袖口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哼哧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来。

  他不说话,方重勇可不惯着他。

  “这是史思明去年写给李归仁的亲笔信,要李归仁派人去黄河南岸,并挖开南岸十七处堤坝。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李归仁也是干大事惜身,居然派民夫来办这件事,玩砸了。”

  方重勇忽然轻笑一声,脸上带着浓浓的鄙夷。

  “下官有罪,有罪……”

  史朝清吓得连忙跪地磕头求饶。

  他也没想到,老爹史思明居然干出如此畜生不如的事情来!

  “罢了,古语有云:子不孝父之过,倒是未曾有父不肖子之过的说法。

  回去吧,该惩办的人,本官都惩办了,包括你父亲在内。

  不必多说,好好活着才是真的。”

  方重勇摆了摆手说道,转身便和元载一起返回开封府衙了。他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办,哪里有时间陪史朝清玩什么“人前显圣”的游戏啊。

  等方重勇一行人走远了,辛夫人这才上前拍了拍史朝清身上的尘土,提心吊胆的低声问道:“如何了?”

  “应该是没事了。”

  史朝清如释重负一般叹了口气。

  ……

  史思明后人的妥善安置,是方重勇做的一个“样板工程”。

  因为这年头,连坐制度已经是深入人心。一人造反,全家人无论愿意不愿意,也得跟着一起造反。

  换句话说,一旦事败,一人死则全家死,太过于残酷暴烈。

  为了让天下尽快安定下来,努力缓和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才是统治者应该采用的原则。

  让那些被纷乱牵扯到,但是本身并未深度参与的人,从旋涡中摆脱出来,有助于平定乱世。

  在这方面,方重勇非常大度,该杀的人挫骨扬灰,该放过的绝不胡子眉毛一把抓。

  史朝清入汴州,并在此落户的事情,就像是频率固定的声波一样,只有“特定”的人,可以读懂其中的信息。其他的芸芸众生,丝毫不关注此事。

  平日里的衣食住行就让他们忙得满头大汗了,哪里顾得上史朝清之流的人物。

  这天,方重勇正在府衙书房跟刘晏等人商议加快疏通永济渠的事情。

  隋唐大运河北段,河况本身就不是很好。历史上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这条河就已经处于时断时续的要死不活状态。

  等到了五代十国,干脆直接停航了。永济渠的不顶用,实际上是跟黄河生态被破坏有着密切联系。

  然而在方重勇看来,这条河是直通幽州的主干道,绝对不能废掉。如果废了,那么幽州将会彻底与中原脱离。

  所以现在既然永济渠的状况还没坏到那个程度,那么疏通河道,修缮河堤,加快沿河道的官仓建设,就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官家,如今朝廷开销太大,实在是有些顶不住,永济渠的开发可否暂缓?”

  刘晏轻声问道,有些不好意思。

  他自诩善于理财,而方重勇生活简朴,用在自己身上的钱很少,官府的进项中的绝大部分,但都是用于建设,实在是不知道该从哪里省钱。

  这和当年基哥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正因为如此,刘晏才感觉为难。

  “朝廷免税三年,这三年我们在河北,有着绝对的名望和权威,百姓们也乐于服徭役。如果错过了这个窗口期,再想将百姓们组织起来就很难了。”

  方重勇摆了摆手,并不同意刘晏的看法。目前通往幽州的路线,只有三条。

  陆路,从邺城这里向北,走官道到幽州,是一条曲折的路。缺点是距离远,路况差,走得慢,还不安全。

  唯一的优点,是至少还可以走。

  水路,也就是走永济渠从黎阳出发经过魏州、博州、沧州等地,直达幽州城下。

  这条路优点极多,缺点就是运河是人工河道,随着岁月流逝,如果不护理的话,很快就会淤塞。

  还有一条路是海路,从胶东半岛的登州出发,从海河的出海口登陆,马车行一小段就到了幽州。

  这条路的优点是速度快,甚至比永济渠还快!

  但缺点也很明显,主要是受到海上季风的影响,这条航线,其实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单行道”。

  比如季风从南面吹来,那么船只就只能从登州到幽州,速度快沿着海岸走也没有多大风险,却不能在抵达幽州后,直接去直接回。这种情况极大影响了航路以及商路。

  现在看来,只要是船只吃水深度不超过永济渠的极限,这条路就是通往幽州的最优解。

  在大战略面前,什么缺钱啊缺人力啊,都要靠后,一定要保证战略意图的实现!

  “官家,既然如此,那下官有一策,不知道可用不可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52页  当前第104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47/11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挽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