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便找了个由头,起身离去。方重勇将其送到府衙门外,看着李琦的马车缓缓离去,这才松了口气。
搞定了最容易搞定的一个环节,接下来,该是说服手下亲信幕僚了。
方重勇也知道,肯定很多人觉得,现在去凉州打吐蕃人很不值得之类的。
他要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拧成一股绳。这既是在团结手下人,也是在理顺内部关系。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只有让手下人心服口服,把利弊得失跟他们说明白了,这些人做起事来才会全心全意。
如若不然,强行推进的话,一旦上了战场,身后有人搞幺蛾子,或者摸鱼出工不出力,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
关中,长安以东的灞桥附近,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丝毫感受不到战争的硝烟气息。
以赤水军为骨干的河东军在此地扎营,暂时还没有攻打长安,所以看上去长安附近的局面还算平静。
李宝臣大军主力,已经陆续撤到了长安以西的武功县,只留下很少一部分兵马守大明宫,实际上是打算将长安让给李抱玉。
当然,这并不是李宝臣安的什么好心,而是庞大的长安,对于一支行政能力极为有限的藩镇而言,很多时候,并不是一种财富,而是一个大包袱。
李抱玉攻克长安了,城内百姓吃喝拉撒,他到底管还是不管?
如果不管,那长安便会成为人间地狱,乱兵乱民四处横行,对于李抱玉而言,能捞到的好处有限,麻烦却是不少。
如果要管,那该怎么管理?
丘八们会杀人,却不会生产,也不会管理地方。合格的官吏从哪里来,行政的机构又该怎么运转?
这些杂事都会极大拖延李抱玉进军的步伐,已经在长安盘踞多年的李宝臣,对此深有体会。
长安这地方,进来容易,但好好管理,将其理顺,很难。
李抱玉同样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打到灞桥以后,便停下脚步,屯兵于此,并不着急进入长安。
除此以外,李抱玉停在灞桥,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如今凉州城已经被吐蕃人攻克了。
他们就算拿下长安,西面的陇右,也是一片绝地。
换言之,之前李抱玉等人的打算,是拿下长安后,河西与陇右之地,也能轻松拿下。西有凉州,东有太原,这片狭长的统治区,战略纵深已经足够他们大展拳脚了。
可是现在凉州丢失,那么就算占据长安,就算击溃李宝臣,他们也会面临吐蕃人的侵扰,并且原本在凉州的根基,也完全用不上了。
下一步要如何行动,便成为摆在李抱玉等人面前的重大抉择。
刚刚和论氏五兄弟大吵了一架的李抱玉,此刻正揉着自己的眉心。
论氏是论钦陵的后人,移居凉州后,便一直在跟吐蕃人对抗。现在吐蕃占据了凉州,让论氏忧心忡忡。他们家虽然核心成员已经定居河东,但在凉州的产业和家仆也不少。
他们之所以支持李抱玉,便是因为李抱玉当初提出的,那个横跨凉州与河东的计划很诱人。
现在凉州丢了,论氏的切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被吐蕃人占据。于是他们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
凉州安氏的损失更大,可是李抱玉却不敢轻举妄动。
只要是在凉州居住过一段时间的人,就不会不知道吐蕃人的厉害。那是动辄就能动员十万以上战兵,打仗不顾自身死活的野蛮人。
如李抱玉这般的将领,他们都是在前线厮杀中成长起来的,不是什么温室里的花朵。正因为如此,这些人才非常清楚吐蕃人的厉害。
吐蕃人在高原上生活,人均寿命极短。
不打仗是长痛,打仗是短痛。对于吐蕃人来说,打仗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解脱罢了。
对此,李抱玉等将领是深有体会的。
“兄长,我们不要进长安么?”
看到李抱玉在营门外,看着灞河对岸的长安城发呆,李抱真走过来低声询问道。
“你说,我们应该放弃凉州的基业么?现在也不知道家中情况如何了。”
李抱玉长叹一声道,脸上写满了忧愁。
在河东,他们不过生活了几年而已。但在凉州,他们祖祖辈辈都在那边繁衍生息。
甚至在大唐还没建立的时候,凉州安氏就已经在凉州落户了,只是没有飞黄腾达而已。
那时候他们与凉州张氏等大族互相通婚,某种程度上“共治”河西之地。是李抱玉的先祖安兴贵从中斡旋,让大唐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接管了凉州,这才有了凉州安氏的基业。
现在,他们要放弃这份“祖业”么?
不是说非得为这份祖业流干家族最后一滴血,而是不甘心就这么让给吐蕃人。
在李抱玉看来,吐蕃人还不配。
“此事我也是非常纠结,难以决断。
要拿下关中,又要对付李宝臣,还要进军凉州,打败吐蕃人。
我觉得以我们目前的实力来说,有点托大了。”
李抱玉摇摇头道,显然是不太看好能实现所有的战略目标。
既要,又要,还要,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撑爆了,什么都拿不到。
“兄长,如果不能拿下凉州,那么吐蕃人的兵锋,将来就在凤翔府以西了。换言之,那时候如果他们要来长安,只需要几天便能饮马渭水。
这样的话,我们拿下长安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给汴州的方清之流当盾牌罢了。”
李抱真有些不满的抱怨了一句。
话说得很直白,道理也是明摆着的。
毕竟严庄能想到的“借刀杀人”之计,李抱真也不难看到。现在吐蕃人就是一把刀,一把影响大唐内部局势的刀。
谁被这把刀伤了,只能自认倒霉。
“如果我们不要关中,那么就只能缩回河东。河东地狭,我们又能支撑几年?”
看到李抱玉不说话,李抱真又补了一刀。
“你说的我何尝不知道,所以现在我们是进退两难了。”
李抱玉摆摆手,满心忧愁就如这眼前的灞水一般,延绵不断。
正在这时,一个亲兵匆匆忙忙走来,对着李抱玉耳语了几句。待对方说完,李抱玉只是微微点头,对李抱真招呼了一声,二人来到帅帐。
只见一个浑身是血的信使,已经因为失血过多而亡,腰间竹筒里,还有藏着一封求援信。
“局势居然崩坏若此!”
看完信,李抱玉内心有些慌乱,自言自语道。
信是高仙芝写的,内容也不难猜,就是向李抱玉求援,让他带兵支援河西。
在信中,高仙芝告诉李抱玉:如今河西五州已失其四,唯有最西面的沙州还未被吐蕃人攻占,正在拼死抵抗。河西五州军民,不少人逃难至此,其中亦是有凉州安氏的人马。
“兄长,我们若是去了,要赢……只怕很难。”
李抱真看完信,喃喃自语说道。
他原本是主张带兵打回凉州的,但看到这封信,反而改了主意。
之前,他和李抱玉都不知道河西的情况。如果河西只是凉州丢失,那么局势尚且还有回旋的余地。
可是河西五州已失其四,唯有最西面的沙州还在抵抗,那么再从关中调兵,几乎等同于独自抗衡吐蕃军的主力。
仗不是这么打的。
李抱真虽然没看过《葫芦娃》,但是葫芦娃救爷爷一个一个去送的套路,他还是明白的。
这一趟,不能去,去了就是送死!
李抱玉没说话,显然也是犹豫不决。
他们打吐蕃人,无论输赢,都是在损耗自身的实力。到时候汴州那帮人就直接入关中摘桃子了。
退回河东,把烂摊子留给李宝臣,李抱玉等人尚且还能自保。
只是,不甘心呐!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当然了,理论上说,他们也可以和李宝臣联手对付吐蕃人。只是,谁有那么大气度,跟正在打得你死我活的对手和解呢?
就算李抱玉自己不介意,难道李宝臣就没有他的小心思吗?
人心诡谲,难以揣度,通常两军对垒,都是以最大的恶意去揣度对手的心思。
这一刻,李抱玉已经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今天卡文,请一天假
卡文了,后面的剧情我想想啊,挺关键的,明天按时更新。
第741章 将军百战死
出兵河西,抵抗吐蕃,看上去就八个字而已。实则里面涉及到的事务方方面面,多到不胜枚举,其难度不亚于打一场灭国之战。
对于一个暂时还可以在中原苟且多年的政权来说,下决心出兵边疆,干那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内部是不可能没有争议的。
而方重勇作为汴州朝廷真正的话事人,他要做的,不是犹豫不决,不是苟且不前,而是得想办法平息内部的争议,并认认真真的做好出兵的准备。
为此,方重勇单独面见了严庄、李筌、刘晏三人。这三个人,在汴州朝廷内,分别是掌管政务、出兵规划与后勤支持的。
一场又一场面议下来,结果有喜有忧。
严庄反对出兵,而李筌和刘晏则是坚决支持。
只是,严庄虽然态度很明确,表示不支持出兵,但他这里的问题反而并不大。
目前汴州朝廷运转平稳,又没有其他强有力的竞争者,可以说已经有些“新朝雅政”的姿态,翻不出什么浪来。
然而,李筌和刘晏即便是支持出兵,却也提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官家,如果要出兵河西,那么要运筹长达千里的粮道,显然不是拍拍脑袋就行的。
谁也不好说这一战会打多久,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啊。”
开封府衙书房内,李筌忧心忡忡的说道。
他支持出兵,但是出兵的困难,比想象要多,这些都必须现在就提出来。
“你细说一下,不必忌讳什么。”
方重勇微微点头说道,其实吧,这些也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