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挽歌_分节阅读_第1122节
小说作者:携剑远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7 MB   上传时间:2025-05-09 18:51:35

  方重勇完全不想给关中天龙人什么面子,他给出的信号已经很明确了:

  想求人办事,就得有求人的样子。最起码,得来汴州,跪在汴州府衙门前祈求,这才有诚意。

  没有坐在餐桌上的天龙人,那就只能成为菜单上的名字。这段时间,有不少天龙人家族,送女送到方重勇所居住的都亭驿门前,都被这位方官家严词拒绝。那些莺莺燕燕姹紫嫣红,看得张光晟一阵咋舌。

  处理完关中的事情之后,方重勇便“簇拥”着天子李琦,带着大军班师回朝,并没有着急带兵出关中进军河西。

  此时已经是秋收的时节,然而在他们前往潼关的路上,却看到关中各地村落凋敝,田地大面积荒芜,百姓大量逃亡。

  田里的杂草,长得比腰还高,却看不到半株麦苗。

  越是靠近东面,情况就越好,一直到他们抵达华阴的时候,周边的农田才算恢复正常。

  战争对于关中的影响极大,并不全是吐蕃人的锅。

  事实上,这些年关中就没有完全平静过,政局的混乱导致盗匪四起。再加上汴州运河经济的崛起,也造成了人才的“虹吸效应”,大量关中百姓逃亡到潼关以东定居,进一步造成了关中农业的崩溃。

  这天,回归大军屯扎华山脚下,方重勇带着李琦等人前往西岳庙祭拜。

  “朕年轻时,关中还是天府之国,没想到短短二十年,竟然成了这副光景。”

  西岳庙前,李琦忍不住感慨叹息道。

  作为道教圣地,这里一直不缺香火,似乎是岁月静好。可是出了西岳庙,到四周看看,即便是没有饿殍遍地,那也是衰败落破。

  但凡眼睛不瞎的,都明白关中已经不可能再承载帝都了。自幼在长安长大的李琦,当然也看得到其中差距。

  方重勇给西岳大帝和华山兵神金天王的泥塑奉上祭品和香火之后,面色淡然说道:

  “陛下,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长安已经不可再作为都城,但天子代天牧狩,无法推却责任。

  芸芸众生,该吃饭的要吃饭,该休息的要休息。没了都城长安,大家该过日子还是要过日子。”

  他这番话已经说得很直白了,结合此前汴州朝廷对关中地区的一系列政令,方重勇要干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掀桌子,不按照过往的游戏规则玩了。

  关中天龙人,将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这些人曾经拥有的特权,也会随着改革的进行,一点点的被剥离。

  “官家,你说赶走吐蕃人,需要几年时间?”

  李琦忽然想起这一茬来,有些犹疑的询问道。当着“神明”的面,他觉得方重勇不会说谎。

  “自大唐建国以来,吐蕃所处高原,气候湿润,丁口增长很快,这是吐蕃人的底气所在。

  就算微臣把吐蕃人赶走了,过两年他们还是会回来的。以微臣之见,我们与吐蕃人的战争,或许会因为达扎路恭的失败,而消停一时。

  但他们迟早也会卷土重来,或许将来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我们都会与吐蕃人一直斗下去。”

  方重勇轻叹一声说道。

  前世吐蕃的衰落,非常突然,几乎是呈现断崖式的坠落。十年前吐蕃小贵族还可以配全身甲,十年后的盔甲就连前胸后背都要护不住了。

  这在农奴制的吐蕃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决定这种事情的,显然不会是政治因素,而是气候的变化。

  气候的变化导致生产力的急剧下降,而生产力的下降则会激化矛盾,进而导致战乱,进一步降低生产力。

  彻底击败吐蕃,需要时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这样的么……”

  李琦无奈叹了口气,终于明白了某些人是不可替代的。

  抗击吐蕃,需要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央政权,要不然,这次吐蕃人入关中的事情,还会再次上演。

  这局面,如今放眼望去,还真是只有方清可以扛得起来。

  想到这里,他也不觉得权臣有什么好当的了。做什么事情都是讲究实力的,有这个实力,就能承担这个重担,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权力和地位。

  其他的,说白了都是瞎折腾,折腾不出什么浪花来。李偒那样的,不可笑么?

  “朕想回汴州了,今日可以启程么?”

  李琦意兴阑珊的询问道,不再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回陛下,随时可以启程。”

  方重勇叉手行礼说道。

  “嗯,那这便出发吧。”

  李琦点点头,走出了西岳庙的大殿。

  ……

  狄道以北,长城堡矗立于官道一层,高耸挺拔。

  这是一个建立了有一百多年的戍堡,建在交通要道旁的山丘上,地势极为险要。虽然最多也只能容纳五百人,但此地却是极为要害,乃是锁住关中通往凉州的咽喉。

  达扎路恭带着败兵一路退到长城堡,并未向兰州行军,而是打算直接退到凉州。

  此时纳囊·赤托杰也领着一支偏师和他汇合。

  吐蕃军主力尚存,却又退得如此彻底,这让纳囊·赤托杰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达扎路恭为什么要这么怂。

  “大论,我们为何不退到兰州?”

  长城堡的城楼上纳囊·赤托杰面色不满的询问道,明显是在质疑达扎路恭的决定。然而,后者只是在用手抚摸着长城堡城墙上那被风化的砖石,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事情。

  “如果我没有猜错,兰州应该是丢了。”

  达扎路恭叹息说道。

  “丢了?”

  纳囊·赤托杰大吃一惊。

  “嗯,如果我们走兰州一线,只怕后果难料。走凉州的话,自保没问题。

  新败之军,能不冒险还是不要冒险为好。”

  达扎路恭摆了摆手,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兰州会失陷。

  正在这时,远处一骑飞奔而来,他看到城头竖起吐蕃大论的旗帜,于是大声喊道:“大论,兰州急报!”

  达扎路恭和纳囊·赤托杰对视了一眼,二人都没有说什么,直接下了城头。那人进了长城堡,一见到达扎路恭就对其行礼道:“大论,兰州被唐军围困,危在旦夕,请大论速速调拨援兵,迟则生变!”

  “知道了,你去歇着吧。”

  达扎路恭温言说道,纳囊·赤托杰却是拦住那人追问道:“我们自关中来,未见有唐军出关中,哪来的唐军?”

  “从灵州而来,沿着黄河南下!”

  这位斥候无可奈何的禀告道。

  似乎并未出乎达扎路恭意料,这位大论微微点头,没有多说什么。纳囊·赤托杰瞬间明白为什么他们不去兰州驻扎了。

  “你不习唐国地理,灵州到兰州的距离,其实比凉州到兰州还近。

  方清狡诈,定然已经派人事先联络了朔方军,建议他们攻取凉州。”

  听到这话纳囊·赤托杰恍然大悟,他也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

  朔方军听方清的调遣入关中对抗吐蕃军,可能性极小。

  但朔方军“顺便”攻克兰州,可能性却极大,因为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这是人之常情而已。

  攻克兰州,与奉李琦为天子听从方清调遣,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既然吐蕃人在兰州防备空虚,朔方军又顶着大唐藩镇的大旗,那么攻克兰州,夺取一些土地和人口,顺便打击来势汹汹的吐蕃,这对于朔方军高层而言,是惠而不费的事情。

  完全没什么心理障碍。

  即便是攻占兰州,他们依旧可以对方清不理不睬,对自身独立性也没有什么影响。如果吐蕃人再退到兰州,到时候便有一场好戏可以看了。

  没想到,达扎路恭一直防着这一手,方重勇的阴招没有把他阴到。

  “此番进攻关中,折损颇多,也是该在凉州修生养息两年再战了。”

  达扎路恭面带失望的叹了口气,心中十分不甘。但是残存的理智告诉他,这一波攻势已经结束了,即便是没有占便宜,也不能再打下去。

  “对了,沙州还没攻下来么?”

  达扎路恭有些疑惑,看向纳囊·赤托杰询问道。后者也是不知,找来军中负责收集军情的东本,一番询问下得知:沙州确实还在唐军控制之中。

  “尚赞摩是怎么回事?”

  达扎路恭明显不满,他们攻不下关中情有可原,毕竟粮道都不稳,能全身而退已经难能可贵。但尚赞摩的兵马在沙州没动弹,从春天到秋天,好几个月过去了,攻沙州怎么还攻不下呢?

  “回大论,尚赞摩派人去沙州城中与唐军守将交涉,使者被斩。此后他便一直按兵不动,围困沙州城已经有数月。”

  这位东本小心翼翼的禀告道。

  平心而论,尚赞摩的应对并无问题。

  说白了,就是跟沙州城内的唐军耗时间嘛。城内的粮食总有吃完的一天,得不到补给,城破是迟早!

  这个时候,就是比拼耐力的时候了。因为吐蕃人也不富裕,境况并不比沙州城内的守军强多少。真要耗时间的话,几个月之后解决战斗都算快了。

  达扎路恭也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反正,糟心事也不止这一件了。他压下内心的怒火,对纳囊·赤托杰吩咐道:“你先回凉州,我来殿后。”


第768章 取而代之?

  这年深秋,朔方节度使浑瑊派遣铁勒部出身的将领仆固怀恩,押送数百吐蕃战俘到汴州献俘,并宣布接受汴州朝廷的节制和调遣。

  对此,天子李琦“很好说话”,欣然接受了朔方军的归复,并且承诺不会干预朔方军内部的人事调整。

  军官以上任命,只需要报备一声即可,其余的可以自行安排。依常例,在汴梁城新设“朔方进奏院”,请浑瑊安排节度使幕府的官员来长安协助办理此事。

  此外,仆固怀恩还带来了一个新消息:李隆基之子李瑝,逃亡塞外,据说是跑去了回纥人那边,有可能会作出一些对朝廷不利的举动。

  至于此人具体在什么地方,还不得而知。

  对于这个消息,李琦似乎并不在意,只是盛赞朔方军上下“忠勇可嘉”。至于李瑝,李琦表示此人是皇子出身骨肉兄弟,因为意外流落塞外而已。

  朝廷将会派使者前往回纥王庭交涉,让流落在外的李瑝,回汴州接受新爵位,以享受荣华富贵。

  见汴州朝廷如此好说话,仆固怀恩这才松了口气。其实这次朔方军内部争议颇大,已经分成了“回纥派”与“中原派”,当然了,更是不少两头下注的人。

  只是这次吐蕃攻关中,触动了朔方军的切身利益,让所有人暂时一致对外。

  朔方军为了养兵,靠的是“灵州道”,维持关中到灵州这条路的草原商贸,靠抽商税维持军中开支。

  吐蕃人攻关中,如果成功,未来灵州道势必保不住,朔方军恐怕连维持下去都会很难,又何谈发展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52页  当前第112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22/11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挽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