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之下,郭子仪只好带兵屯扎瓜州常乐县县城的郊外,不敢继续往东面走了。
其实回纥人如此做派,也很好理解。目前沙州在唐军控制之下,回纥人即便是进城,也一根毛都捞不到。
所以他们便直接往相邻的瓜州而去,很快便拿下了瓜州州治晋昌。
然而,就在回纥人在瓜州刮地三尺的时候,纳囊·赤托杰带兵从甘州杀了个回马枪,直接把前来甘州探路的回纥马队击溃,又趁着夜色一路倒卷珠帘,轻骑突袭了晋昌城!
在城内抢劫抢累了的回纥人骑兵猝不及防,被杀得溃不成军。骑手都找不到马匹,几乎不是吐蕃军的一合之敌。
回纥残兵一路向西逃窜,居然把追兵带到了郭子仪所在的大营。
这下朔方军也傻眼了,谁也没料到来势汹汹的回纥人败得那么快!一番苦战之下寡不敌众,郭子仪只好带着残部退到沙州,回纥人逃亡大漠不知所踪。
所谓的“西路军”,就这样被吐蕃人一阵王八拳给打趴下了。
当郭子仪派人来和戎城大营告知此事后,方重勇麾下众将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们在凉州与吐蕃人对峙,尚未感受到战局的凶险。没想到稍不注意,吐蕃这只老虎就开始吃人了!
众人顿时开始佩服方重勇用兵得法。
汴州军与吐蕃人对峙,不分胜负。看起来只是及格而已。
但即便是这个成绩,也是军中上下一心,主将沉稳睿智之下取得的。不走心的考生,如那位回纥叶护,就直接交了白卷。
“官家,如今这情况……”
车光倩话说了一半,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下去了。
上元节被唐人当做是新年的第一天,没想到在这个开门大吉的好日子,就遭遇当头一棒!
饶是他久经战阵,此刻也有些慌乱。
“回纥人是怎么败的?”
方重勇看向前来送信的那位朔方军斥候,沉声问道。帅帐内无人喧哗,安静得可怕!
“回官家,大体上,应该是吐蕃人故意卖了个破绽,撤走了瓜州的守军主力。回纥叶护不知道这是计谋,于是就吃了大亏。
当然了,这都是郭将军分析的,具体如何,谁也不好说。”
这位前来报信的朔方军斥候禀告道。
很多战况,只能说事后复盘才能想得明白。
甘州张掖到瓜州晋昌之间也很有些距离,断然没有回纥人前一天进城,第二天一大早吐蕃军大队人马就杀过来的道理。
很显然,一切都是计谋而已,打反击的吐蕃军轻骑,也是早有准备!绝非是仓促之间应战的。
要怪,就怪回纥人喜欢抢劫吧。不然的话,他们要是能顶住一阵,郭子仪还能救一救。河西走廊西面的战况不至于落到这般田地。
现在郭子仪麾下的朔方军一部,也被打得失去战斗力。
如今木已成舟,说什么斗没用了。
即便是站在敌对的位置,方重勇也不得不佩服,达扎路恭这一战确实是打得漂亮。用兵的手法,时机,都是把握得刚刚好,没有一点多余!
而且,达扎路恭也是看准了汴州军与回纥人貌合神离,不可能紧密配合,所以出手看似冒险,实则非常有把握。
汴州军的应对也正如达扎路恭所料。
方重勇心中有点后悔,早知道回纥那么废柴,还不如让他们在汴州军外围敲边鼓呢。自己果然还是高估回纥人了。
“不要慌,现在局面还没到不可收拾。与其靠别人,还不如想想怎么破敌!
都散了吧,回营想想破敌之策,单独报与本官就是了。”
方重勇轻轻摆手,下令众将散去,自己独自一人在帅帐内冥思苦想。
事已至此,还是想想对策吧。
方重勇盘算着该如何破局,一时间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
第780章 不拘一格降人才
军帐外,大雪纷纷,寒风从帐篷底部的缝隙灌了进来,让人忍不住一阵哆嗦。
大西北的春天来得比较晚,哪怕是上元节过了,外面依旧是在下雪。
此刻天色已晚,方重勇正在桌案前写“奏疏”。当然了,以他如今的地位,所谓“奏疏”,基本上跟政令是一回事了。
他在奏疏中写道:
国家兴亡并非无因,一般是由君主昏暗、政治混乱、兵骄民疲、奸臣弄权、外患不止等因素叠加而引起的。在内外失控的情况下,朝廷会顾此失彼,以至于天下离心。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法令得不到地方上的支持,无法落实。最后地方权力就会被那些野心家们取而代之,进而割据纷争不停。
如今天下初定,内有均田土改尚未完成,法令尚须完善;外与吐蕃、南召之间的战争正在进行,因此军民疲惫,国库吃紧。
现在微臣向朝廷上书,求朝廷张榜悬赏,以求治国安邦之策,以求治国安邦之才。
在今年春季务必要加开一届科举,无论出身无须推荐,有才者可来汴州向官府投卷,择优录用。
写完这些之后,他下意识的舔了下毛笔,又反复的查看了一番之后,这才将大聪明叫来,将奏疏封好交给对方。
“你回一趟汴州,让天子盖上印章后,左相照此办理。
今年春季再开一次科举,不拘规格选才。”
方重勇轻叹一声说道,揉了揉眉心,浑身疲惫,躺在身后的皮裘靠背上闭目养神。
“官家……”
大聪明欲言又止,见方重勇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只好领命而去。
前两天汴州军与吐蕃人战于昌松城下,一时间不能获胜,且吐蕃军还在源源不断的增援。见势不妙,方重勇下令鸣金收兵,吐蕃军并未追击,而是缓缓退回各自驻地。
这已经不是近期两军第一次交战了,每次正当汴州军要攻城拔寨的时候,都有吐蕃援军陆续赶来。
方重勇想起了长平之战,秦赵两国亦是相持了两年,不分胜负。
此番他带兵与吐蕃军在河西相持数月没有进展,历史上实在是太常见不过了。仅仅从军事角度考虑的话,完全没必要着急。
“河西,河西……”
方重勇站起身,来到那块悬挂着地图的木架子跟前。
他心中有种极为憋屈的感觉,明明就只差一点点就可以了,只要赢了吐蕃人就可以了,偏偏就差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
达扎路恭似乎已经预估到了方重勇现在的这种心态,当真是稳如老狗,一点破绽都不留。
正在这时,大聪明去而复返,走到方重勇身后低声禀告道:“官家,军中有一寻常书吏,说是有要事进言。卑职走到大营门口时,他死死抱住卑职的大腿不放,不得已卑职只好把他带到帅帐来了。请官家定夺。”
“嗯,你让他进来吧。”
方重勇微微点头道。
如今他的幕僚团队规模很大,已经是类似于当年中书省的构架,一道命令发下去,怎么细化执行,都需要幕僚团队谋划,他只管大方向。因此类似于那种抄写卷宗和政令的小吏之流,方重勇人名没认全的有很多。
不一会,大聪明口中的书吏来到帅帐,四十岁左右的年龄,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看上去有点儒雅。
看样貌应该是个世家出身的读书人。
方重勇这才想起来,此人曾经是李璘麾下幕僚的幕僚,只不过这类人现在都是不怎么受重用的。
他能混到汴州府衙里面当书吏,还是韦子春推荐的。
至于叫什么名字,方重勇压根就不记得了。类似职位的人物没有一千,一百还是有的。
“卑职韩滉,韩休之子,见过官家。”
这位书吏对方重勇叉手行礼道。
韩休?
方重勇一愣,随即想起来面前这人是谁了。
韩休是开元时期的宰相,面前这位韩滉,年轻时作为宰相之子,可是混得很风光的。当然了,现在吃不开,也是因为当年太风光的缘故。
某位官家是要篡位的,所以当年“深受国恩”之人,身上都被打上了标签。
“说吧,什么事。”
方重勇邀请韩滉坐下说事。
“官家现在可是在担忧破吐蕃之事?”
韩滉低声问道。
“确实,你可以畅所欲言,无论说什么,本官都不会治罪的。”
方重勇轻轻摆手说道。
“官家,不能破吐蕃,看似是吐蕃军无法战胜,实则是此消彼长而已。”
韩滉不动声色说道。
这话听起来有些意思,方重勇坐直了身体,也收起了脸上的笑容,看着韩滉道:“愿闻其详!”
“我军对于吐蕃人来说,实乃泰山压顶,稍有不慎他们便会全军覆没。
再加上吐蕃在河西完全没有根基,若是失败,则会死无葬身之地!
故而官家诱敌的办法不可能管用,被逼到墙角的吐蕃人,势必众志成城。
他们军中将士抱团,我军又怎么可能获胜呢?”
韩滉说出了吐蕃人不好打的一个关键原因:汴州军把吐蕃人逼得太狠了!
方重勇微微点头不置可否,不过心中却是觉得韩滉的话不无道理。别的不说,现在吐蕃赞普要搞达扎路恭,后者在前线肯定是谨小慎微的。吐蕃人谨慎,汴州军想赢就很难。
不得不说,韩滉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你继续说!”
方重勇面色淡然吩咐道。
“官家,说完了吐蕃人,再说我军。
如今,军中将士,自上而下,都期盼着打赢这一战之后,回汴州加官进爵。
众人心中焦躁得很,又怕自己死得不值得。故而我军看似士气高昂,实则浮躁不肯用命。
此消彼长之下,想赢吐蕃人很难。当然了,官家指挥若定,用兵如神,我军大概是不会输的,只是想赢很难。”
韩滉给自己叠了一层甲,生怕方重勇拿他的人头祭旗,给他安插一个“动摇军心”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