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挽歌_分节阅读_第126节
小说作者:携剑远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7 MB   上传时间:2025-05-09 18:51:35

  方重勇耷拉着脸叹息道。

  只有爹教养的女孩真可怜,自己还没法去责怪她。

  “侍寝就这么简单?”

  哪怕阿娜耶是个傻子,也知道侍寝这个词里面有一个“侍”字。作为奴婢的她,又怎么能只躺着呢?

  “能不能不要再提这个词了?”

  方重勇有心开口解释,最后还是叹了口气。

  反正将来阿娜耶也是要侍寝的,这种事情她长大成年了,再由自己慢慢感悟吧。

  二人熄了油灯躺在床上,阿娜耶侧着身子,将双手手掌按在方重勇的一只胳膊上。屋内昏暗的光线下,方重勇看到她那双大眼睛一直盯着自己的脸在看。

  “怎么了?”

  “我们什么时候会去长安呢?”

  阿娜耶小声问道。

  “大战在即,不可能回长安的。”

  方重勇无可奈何说道。

  一旦唐军与吐蕃大打出手,河西到长安之间很长一段驿道都不安全了,驿站也会全部停摆。

  他跟辛云京打听过,一般官员往来与赴任,都不会在战火纷飞的时段,除非是武将调动,但那时候随行的护卫经常都是数百人以上。

  历史上王忠嗣从陇右调动到河西,并不是孤身赴任,随行队伍里便有李光弼、哥舒翰等人,想想也知道这支队伍人数不会特别少啊!

  “入太医署学习,年龄至少要十四岁。就算他们把你当男孩看,那起码也要十四岁才能入学啊!”

  方重勇又强调了一句:“而且考核不合格,需要继续在里面学习。等你学成,已经不是个小娘了,现在想那么多,还真是为时尚早!”

  “好想早点学成啊。”

  阿娜耶叹息说道,并没有把方重勇的话当回事。

  “继承你父亲的医馆?”

  “差不多,到时候总要回凉州城看看。”

  阿娜耶有些不确定的说道,知道得越多,她就越是感觉将来不太可能回来继承医馆了。

  或许,会在长安贵族圈子里面行医吧。

  对于未来,她有些不确定。

  ……

  “著书立说,流传后世。朕本来以为哥奴只想做官,没想到也跟张九龄他们一样啊。”

  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书房,李隆基哈哈大笑,将李林甫的那份“草案”放到桌案上。

  “回圣人,《唐六典》从开元十年就开始编撰,前前后后历经十多人撰写,仍然没有成书。

  微臣只是想将其完成。

  此典的难处,不在于列举,而在乎注解。唯有引经据典的注解,才能弘扬其妙处。”

  李林甫对着李隆基深深一拜,躬身行礼说道。

  这部典籍,是开元十年的时候,李隆基召起居舍人陆坚开始修撰的。

  并亲自制定理、教、礼、政、刑、事六条为编写纲目,由丽正书院(后更名集贤院)总其事。

  时间跨度有十多年,在前后几个宰相张说、萧嵩、张九龄等人的先后主持下,有徐坚、韦述、刘郑兰、卢善经等十多人参与修撰,无一不是当世文采斐然之人。

  从文学修养方面看,李林甫的参与是对《唐六典》的辱没。

  从法令与行政能力方面看,李林甫的参与,又是唯一能将此巨作完成的机会。

  基哥虽然嘴上没说,但实际上已经同意了李林甫的观点,即:对经典的注释,才是完成这部著作的核心要害!

  前面那几个宰相编书,有个很大的问题,便是旁人看不懂!

  他们的草稿,对于阅读的门槛要求极高,把国家典籍变成了文人圈子的自嗨!

  在这一点上,基哥是完全站在李林甫这边的。典籍写出来繁琐点没事,只要让人呢看懂就行了!

  《唐六典》是一部关于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规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机构、编制、职责、人员、品位、待遇等,注中又叙述了官制的历史沿革。

  基哥对它的要求,是超出寻常标准的详实与具体。

  很显然之前那几个宰相,并未达到基哥心目中的理想模样。

  “嗯,如此也好,哥奴看着办吧。”

  李隆基打了个哈欠,似乎很疲敝的样子。昨晚他看到穿道袍的环环,别有一番异样风采,便很是兴奋,忍不住多玩了一会。

  没想到岁月不饶人,五十多岁的男人应付起二十出头的女人,那确实是颇有些吃力。基哥到现在还腰酸腿疼的,跟李林甫商议政务都没什么精神。

  “关于科举的改制,微臣认为应该提高州县内举制官员的级别,在各州内对考生的应试资格把控严格。长安这边,暂时不对进士科进行改革,但是先增加明经科的考核难度。”

  李林甫小心翼翼的说道。

  李隆基一愣,没想到之前对改革科举信誓旦旦,喊打喊杀的李林甫,居然步子迈得这么小!

  “会不会,太保守了些?哥奴的步子可以大一点,有朕兜着你怕什么?”

  李隆基不满的说道,他现在对那些舞文弄墨的人是没有丝毫的好感,这些人百无一用,看到就烦!

  当然了,这只是基哥一时的想法。将来轮到要写祭文的时候,他或许又要念到张九龄、贺知章那些人的好了。

  “回圣人,科举改制,亦是要循序渐进。微臣认为可以徐徐图之。”

  李林甫不动声色回道。

  “嗯,那就这么办吧。”

  李隆基微微点头,他现在只想好好睡一觉。

  正在这时,高力士急急忙忙的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

  “力士何故如此惊慌啊?”

  李隆基面带揶揄之色问道,高力士做事稳健,很少有这样的表情。

  高力士看了看李林甫,随即叉手行礼道:“突厥人进犯河西,与白亭军战于白亭海。如今突厥人留一万骑围困白亭堡,余部直奔凉州城!

  这已经是三天前的战报!”

  听到这话,李隆基霍然起身,面色骇然!

  “如今突厥已经四分五裂,谁给他们的胆子来进犯我大唐?”

  李隆基暴怒道!

  突厥人这出其不意的一手,彻底打乱了唐军在河西对阵吐蕃的部署!


第93章 非典型边镇战斗

  方重勇印象中的边镇战斗,应该是金戈铁马,骑兵冲击,在广袤的草原或沙地上厮杀,时不时就有人仰马翻的场面。

  阳光下闪耀着光辉的明光铠,仿佛胜利的象征;洪流一般的骑兵队伍,在高速冲击中汇聚,坠落,最后归于沉寂;还有那飞蝗一般箭雨,如同割麦子一般的将列阵前进的士卒射倒在地,空气中满是血腥的味道。

  边疆的应该是这样的,也必须是这样的啊!

  然而此刻方重勇面前,又是另外一副景象。

  不知死活的突厥人,壮着胆子,忍受着湖水的微凉,不顾自身安危在蹚水,把白亭海当成“白亭沟”看待。

  然后偶尔一个不小心,便跌到湖底的浅坑中,扑腾了几下后,就消失不见了!

  白亭海很浅,平均深度一米多不到两米。理论上说,应该是可以蹚出一条路到湖中心的白亭堡。

  但很多时候,“平均”是一个可怕的词汇,并不能反映出问题的核心与全貌。

  某些地方三米深,而某些地方却只没过膝盖,那么“平均”出来的水深,理论上也应该是淹不死人的。

  但实际上,最后的结果,却如同此刻正在“探路”的突厥人一样,在湖水里试探了一两个时辰,被淹死了不少人,也没试出一条可以通到湖中心白亭堡的“道路”。

  白亭堡的城楼上,方重勇一脸无语的看着辛云京,指着那些正在蹚水的突厥人疑惑问道:“这些人是不是有病?难道他们真以为可以蹚出一条路?”

  那些人最近的,也还离白亭堡所在的湖中心陆地有几里地远。

  至于远的,已经在方重勇视野之外了。

  “有汉一代,便在白亭海中心设白亭堡,监视匈奴人的动向。这么部署是因地制宜,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瞎筑城。”

  辛云京解释了一句,并未说出心中的疑惑。

  白亭军规模不大,却也分左右两军。

  左军位于白亭海以南,负责白亭海牧场的安全;右军及衙门设在白亭海中央的白亭堡,负责监视突厥人的动静。

  此番突厥人猝然发难,左军数量太少,不可能挡得住来势汹汹的突厥人,他们已经掩护牧场人员,带着数千马匹撤离到赤乌镇。

  而右军所在的白亭堡,则被一万突厥骑兵团团围困,不能离开白亭海水域。

  当然了,所谓的“团团围困”,其实也不过是突厥人在四周设立了几个营地,派出很多游骑四处巡视罢了。

  围困了三天后,这些人开始派人试探性的蹚水,似乎是想确定一条水浅的路,然后骑着马蹚水到湖中心攻打白亭堡。

  这种疯狂举动,差点让白亭堡内原本惶惶不可终日的方衙内跌碎眼镜!

  “突厥人对我们没什么威胁,他们的目标是凉州城。白亭堡的粮草够吃一年的。”

  辛云京强笑道,对着方重勇解释了一番,完全把对方当做战场门外汉看待。

  事实上,方重勇如今“研习”过吐蕃人的“军法手册”,之前也跟着崔乾佑学过一点行军打仗的具体操作,已经不算纯粹的门外汉,而是一个半桶水晃荡的门外汉了!

  按方重勇的想法,他们目前所面临的情况,远不像辛云京说得那样乐观。

  确实,白亭堡所在的湖中心这一片地方,有个大粮仓,囤积了不少军粮。白亭堡驻军也不多,可以慢慢吃,熬一年都不成问题。

  可是,人不能光吃东西就够了啊!

  冬天冷,要不要烧火取暖?

  日常做饭,需不需要燃料,比如说干草或者动物的粪便?

  真要算起来,白亭堡守军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便是援兵。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52页  当前第12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6/11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挽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