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挽歌_分节阅读_第220节
小说作者:携剑远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7 MB   上传时间:2025-05-09 18:51:35

  长得妖娆勾男人魂,那不是她的错啊!

  她的性格是很温和保守的那种!平日里连谎话都说得很少。在行医的时候,更是从未对病人说过谎话,昨晚是破天荒的一次。

  “韦氏还不知道,对吧。”

  王韫秀也冷静下来,沉声问道。

  “对,我不敢说。”

  阿娜耶微微点头说道。

  听到这话,王韫秀沉吟不语。她在思考,这件事究竟来龙去脉是怎样的。

  谁会那么丧心病狂,派人给韦氏下毒呢?

  虽然有可能是基哥,但更有可能的,则是忠王李亨!

  韦氏的丈夫!

  因为基哥太过于自大,他或许连什么时候侮辱过韦氏,都不太记得了!又怎么可能派人偷偷下毒弄死这个可怜的女人呢?

  反倒是忠王被老爹戴了帽子,又没有任何办法报复,心里还想着太子之位,所以最有杀死韦氏的动机。

  活着的韦氏,是一个巨大的隐患,随时可能爆出惊天丑闻!一旦处理不好,会让忠王府所有人都倒大霉!

  但死了的韦氏,那就变成李亨的好王妃了。

  李亨与韦坚的政治联盟,不会因为韦妃的“病死”而改变。

  基哥的丑闻,忠王的丑闻,会跟着韦氏的尸体一起埋入地下。

  李亨顺便还能迎娶一位新王妃,再缔结一个新的政治联盟!

  看吧,只要韦氏死了,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不但没亏,反而血赚!

  想明白这一茬,王韫秀顿时感觉遍体生寒。

  她眼神复杂的看了阿娜耶一眼,忍不住将这位河西来的混血女孩抱在怀里。

  “阿娜耶,我的好妹妹。以后我们都要好好的保护阿郎。

  这长安的世道,太险恶了。只有家人身边才是最安全的。

  我们不能让外面的坏人钻空子。”

  王韫秀叹息着呢喃道。


关于“野无遗贤”闹剧的澄清

  嗯,快写到这个背景了,所以很有必要提一嘴,要不然可能会有争议。

  毕竟,某些历史小说不加以考证就乱写,实在是混淆了视听,所以我很有必要详细考据一下。

  考据嘛,就是先摆事实,后讲道理,事实在前,证据在前;臆测在后,想象在后。

  假的就是假的,真理越辩越明,是真的,就要大声说出来,喊出来!

  我不会打着“《新唐书》上就是这样写的。我一个写小说的,没有必要为某些历史人物翻案,欧阳修和司马光怎么说,我跟着他们说,只要我觉得高兴就好了”

  我不会有这样不负责任的写作精神。

  写书,就是在做人。甚至是先做人,再做文章。其身都不正了,写出来的东西又怎么可能会正呢?把读者不了解的历史讲出来让他们了解真相,这本身就是历史小说作者的责任!

  ……………………………………………………………………………………………………………………………………

  首先说说“野无遗贤”闹剧到底是咋回事。

  天宝六载,唐玄宗李隆基为了缔造像“贞观之治”一样的盛世,把“开元盛世”延续到大唐的千秋万代。他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处处比肩太宗,于是下诏:凡是四海之内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都可以汇集到京师参加朝廷对他们的选拔。

  然而当朝宰相李林甫却害怕殿试时,那些有才能的人在皇帝面前指责他的失职和罪过,于是就向皇帝上表称:这一次来参加朝廷选拔的人才当中,全部都是才能不过关的人,称不上人才,如果把这样的人拉到皇帝面前,恐怕会侮辱了皇帝的耳目。他对前来应试的人才故意刁难,把诗词歌赋等统统过了一遍,筛选下来,竟然没有一个人中选。

  李林甫立即将此事向皇帝上报,并表示祝贺,声称“野无遗贤”。当今万岁已经把全天下的才人都网罗到了朝中,在民间已经没有一个人才了。然后基哥居然信了!

  ……………………………………………………………………

  事情呢,大概就是这个事情,很符合宋朝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新唐书》《资治通鉴》里面都有记载,也把李林甫钉在了耻辱柱上。

  但是吧,这个事情,嗯,怎么说呢,虽然不能百分百证伪,但它有极大概率是宋朝人编出来的。

  看看资治通鉴怎么说的。

  《资治通鉴》: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

  这里的说法是“遂无一人及第者”。也就是“野无遗贤”的证据。

  《新唐书》的说法类似,不举例了。

  那么这个史料的原始出处在哪里呢?其实《资治通鉴》和《新唐书》都是抄的当事人元结(杜甫也在这次考试里面)的一段。

  当事人元结的《喻友》中这么说的:天宝丁亥中,诏征天下士人,有一艺者皆得诣京师就选,相国晋公林甫以草野之士猥多,恐泄漏当时之机……于是奏待制者悉令尚书长官考试,御史中丞监之,试如常吏(如吏部试诗、赋、论、策),已而布衣之士无有第者,遂表贺人主以为野无遗贤。

  这里的说法是“已而布衣之士无有第者”。去掉那些词序不同,关键字多了两个:布衣!

  那么再来解释一下,这个“布衣”到底是什么意思。

  总结就是:没有做过官的人(但极度暗示有做官资格)。

  如:李白的诗《赠崔司户文昆季》中便有“布衣侍丹墀,密勿草丝纶。”不仅说他自己是布衣,而且还强烈暗示他有做官的资格,只是怀才不遇。

  所以古文里面出现的“布衣”二字,常常是说那些有资格做官,且暗喻“怀才不遇”的人。并不是你不当官就可以是“布衣”的。这是后来文人士大夫的骄傲。不是布衣的人当官了,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就是不公正。

  属于某种“政治正确”。

  假如你是个大商人,平日里绫罗绸缎的。那么你确实是“布衣”,但却是那种没有资格出现在文人士大夫文章里面的“假布衣”。

  这里的对比就很明白了。

  元结只是说,这一次,那种有做官资格但没做过官的布衣之人,一个都没有中。

  微言大义,司马光和欧阳修这么写史书,故意去掉了“布衣”二字,想表达什么意思,大概也很明白了。

  那么,这次是不是真的就一个人都没有录取呢?其实只要是不把李隆基当做傻子的都知道,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啊!

  你可以认为基哥坏到骨子里了,但你怎么能质疑基哥的智商呢!

  然后,其他史料里面却又记载了,这次科举确实有人录取了。

  有个叫薛据的人,开元九年中了进士,他又回来考试,结果中了……嗯,那时候确实已经出现逆向行车的人,小方的故事,就是以这个人为参考的,我说了,我写的荒谬故事,都是有原型的,不敢随便乱搭建场景。

  还有一个之前没考过科举,在偏远地区当县尉的小官也中了,汉州雒县尉张陟(一作“涉”)。

  有史料记载的就2人,其他没记载的,不排除更多。但是,史料不记载,在当时属于正常情况,不能说明中得少。

  开元二十一年,制举及第者今天也只有李史鱼(多才科)一人可考。

  通天元年、长安二年《太平御览》也都载录仅一人及第。

  那么布衣这个身份,是不是在科举中受歧视呢?答案是,确实受歧视,甚至在安史之乱以前,都有一个没录取的情况出现,除了这次的“野无遗贤”以外的。

  比如:

  开元十五年,制举对策优胜者,有蓝田县尉萧谅、右卫胄曹梁涉、邠州柱国子张玘等,均是在职官,中书门下将三人上奏玄宗:

  帝谓源乾曜、杜暹、李元弦等曰:“朕……所以每念搜扬者,恐草泽遗才,无由自达。至如畿尉卫佐,未经推择,更与褐衣争进,非朕本意。”

  由是唯以张玘为下第放选,余悉罢之。

  当时开元盛世如日中天,然而基哥想选布衣,其中布衣没有人能入选,结果只能委屈那些非流官们了,只保留了一个人。宋代的布衣士大夫们,怎么不同情这几个中了又被莫名其妙搞下去的“非布衣”呢?

  这些史料也从侧面证明了,非流官回头考科举(比如高适),是当时文人上进的一条坎坷通道。有大把的人这么玩。

  …………………………………………………………………………

  说这么多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历史小说的背景啊,如果可以力求真实,那么就要尽量多花点功夫。如果因为“创作需要”而改动,那么就要抓大放小,把握历史的主脉搏,被舍弃的只能是细枝末节,而不能是主干!

  李林甫这个人确实私心极重,但在“野无遗贤”事件上,他应该是无辜的。或者说,他犯不着跟那些“布衣之人”死磕,还冒着“欺君”的风险。

  这种收益极小(甚至没有),风险极大的活计,正常人都不会去做。宋朝士大夫修史书本身屁股就歪得厉害,听他们说话之前,要先过一过脑子,从人性和原始资料多分析,或有不同答案。

  比如说,欧阳修那个“一日杀三子”的版本就是瞎胡扯,太子李瑛怎么可能听武惠妃摆布和愚弄呢!后面果然被张九龄神道碑打脸了。谁抄这个例子当史料背景,谁也会跟着一起被打脸。

  如果真把李林甫这样刻画了,那就是把历史人物当傻子,说严重点,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还是那句,作者我是不会把读者当傻子的,不管这书成绩怎么样,这是我的原则。那么我就不会瞎糊弄。


第159章 江湖上竟然有我的传说

  杏花楼,是长安最大的酒楼,它毗邻朱雀大街,就隔了一堵坊墙,占地面积超过二十亩。以朱雀大街两旁寸土寸金的地价来说,张罗这间酒楼的人,不仅要富有,而且身份还得贵不可言。

  因为占据了黄金地段的杏花楼,历来就是长安城的达官显贵们喜欢喝酒玩乐的地方。这里风景极好,春天的时候,在楼上可以看到院子里满园的杏花。另一边则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宽阔的朱雀大街两旁来往如梭的行人。

  它的所有者要是手里没点权势,早就被人给夺走了,酒楼不可能开到今天!

  一路跟着方重勇来到杏花楼门前,杜甫和元结二人都有些担忧能不能进去。

  这里的消费档次如何,哪怕他们是头一次来长安,心里也异常明白:如果没有方重勇请客,他们走进去吃顿饭,大概只有卖手卖脚才出得来。

  然而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这顿饭又哪里是那么好吃的呢?

  “放心,不过是一顿饭而已。有某在,难道去不得一趟杏花楼?”

  方重勇轻轻摆了摆手说道。

  杜甫与元结二人对视了一眼,哑然失笑。

  是啊,岭南经略使之子,河东节度使之婿,沙州刺史兼礼部员外郎这样的超强身份,要是还不能在杏花楼里吃顿饭,那这世道已经是不可理喻了!

  既然来了,那就好好吃饭,别想太多有的没的。

  然而,当方重勇三人刚刚走进去准备上楼的时候,杏花楼的掌柜却连忙将他们一行人给拦住了。

  “三位客官请留步,今日杏花楼,已经被张公子包场了,实在是不好意思!”

  眼前这位杏花楼的胖掌柜言语虽然客气,但是话里头所表达的意思,却再明白不过了!

  “放肆!张守珪张相公之子,岂是那样的人!诽谤朝廷重臣可是重罪!”

  方重勇面色大变,晴转暴雨,对着胖掌柜破口大骂道。

  唐朝的时候,公子这个词,是不能乱用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52页  当前第22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0/11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挽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