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重勇理直气壮问道。
方有德彻底无语了。
虽然方重勇是在诡辩,但是……这些人被杀头,却又是大概率事件,这一点别说是李隆基这样刻薄寡恩的帝王,就算是换了一个皇帝,也大概率会痛下杀手。
因为李亨谋反这么大的事情,难道文官集团就一点错都没有么?为什么对李亨的阴谋毫无察觉?
总要有人出来顶锅的,要不然,将来文官集团碰到类似的事情,还是会坦然的在一旁看戏,甚至还会开几坛子好酒边喝边看!
县令流放岭南,县尉杀头,这都是起步价了。真正轮到基哥的板子打下来,只会更疼!
哪怕在某种程度上说,县令县尉这些人是无辜的,他们也依然逃脱不了厄运。
“这些其实并未参与谋逆之事。”
方有德喃喃自语说道。
“那些在扬州活不下去的百姓,也不是所有人都参与了杀官造反攻打县城啊。
那父亲为什么下令把他们都宰了?”
方重勇看着方有德,理直气壮的反问道。
沉默良久,方有德沉重点头说道。
“是啊,终唐一代,长安县尉出来顶锅,也是惯例了。”
在他的潜意识中,大唐自开国到灭亡,文官的锅是不多的。至于那些造反的“暴民”,在他眼中就是彻彻底底的暴民,不值得同情。
当然了,长安县令不说,长安城的县尉,出事了被推出去当替死鬼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特别是从玄宗朝开始,长安县尉就是高危职业。
方有德记得曾经有个官员送行的排场太大,沿路有很多百姓在那指指点点,不断喧哗影响了市容。然后这件事被皇帝知道了以后,某个长安县尉就被推出去顶锅了。
其实那个县尉别说压根就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他也啥都做不了。成百上千的百姓喧哗聒噪,那是他这个连手下打杂都没几个的基层官员能阻止的么?
这个时候,讲道理就没有什么用,你弱就该你倒霉而已,朝廷和官场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长安县尉,就是中枢最坑爹的官职,没有之一。
唐代历史上,长安城的县尉(包含万年县),不仅经常被拉出来顶锅,甚至叛军攻占长安的时候,不想亲自动手杀宗室成员,都是“委托”长安县尉带着人动手杀李姓皇族的人!
叛军们的思路很清奇也很直接:反正朝廷的人回来后,也是要把你们这些县尉都噶了的,所以你们为什么不先把十王宅,百孙院里的宗室成员先噶一批陪葬呢?
中晚唐所盛行的荒谬逻辑,在县尉这个官职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父亲只要上书一封,追究长安城内县令与县尉的罪责就行了。其他事务,便在一旁看戏就好。
当然了,这么做会把文官们得罪死,但这或许也正是圣人希望看到的。
就算父亲不提这一茬,也同样会有人去提的。”
方重勇一脸无奈的说道。
做人啊,切忌什么都想要。
有得必有失,才是人生常态。想受到皇帝的信任,又想与百官们亲近,还想在军中有无上威信。
这人咋不上天呢!
皇子们外放后,朝中就会开始划分势力,互相争斗不休,然后等待基哥的裁决。
这,其实也是李隆基希望看到的场面。这个时候与文官们打好关系,无异于往自己脖子上套绳索!
“对了,某观圣人态度,似乎对立寿王为太子颇有意动。
寿王……也能成为下一任天子么?”
方有德压低声音问道。自从李亨一家被送上黄泉路后,他就失去了对于未来的把控,变得诚惶诚恐起来。
寿王为天子,这戏没演过啊!
“不可能的,圣人只想自己过得好,压根没想过将来的事情。如果真有皇子是圣人属意的话,那或许是现在才几岁的那几位吧。”
方重勇断然说道,根本不给方有德任何幻想的空间。
“父亲还是早点外放吧。”
方重勇忍不住劝说道。
“外放……唉,内忧外患,在长安与外放边镇,又有多大区别呢?”
方有德失望的摇了摇头,吐蕃人休息了几年,想必也恢复了一些元气。天宝年间的强势打压吐蕃,应该也快开始了,到时候大唐又要花费大量财帛粮秣,填到这个无底洞里面。
想挽救大唐盛世,真的好难啊!
第196章 什么叫公平?
朝会制度,是用以彰显国力强威,皇权至高无上,展示隆重礼仪为主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颇具特色。
商议大事本身,反倒是其次,往往只是走***。
而唐代是朝会制度(又叫朝贺)的集大成时期,其仪式制度已经相当完备。
《大唐开元礼》及《通典》均将大朝会划分为嘉礼,属于五礼中的嘉礼部分。
唐代的朝贺包括:元旦朝贺、冬至朝贺、千秋节诞辰朝贺以及五月朔朝贺一共五个。
不过,基哥口中的“朝会”,只是俗称,并不是大唐的正式朝会,或者说朝贺。
而是皇帝本人会出席,在大明宫紫宸殿内举行的朝堂高官会议,算是“私会”。
没法子,大唐的朝会都是不办公的,纯粹的庆典。基哥哪怕想在朝会上搞事情,朝会流程也不允许。
开元时期大唐中枢的运转模式,跟前朝,甚至跟太宗时期相比,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普通事务由议政堂处理,左相右相都在那边办公,汇聚了中书门下的精华。大事就报给皇帝,走完一系列流程后再以政令的形式颁布。
小事议政堂内部就处理了,就这些李林甫等人的日常。
当有事需要商议处置的时候,一般是在宰相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及与事件紧密相关的官员,聚集到兴庆宫勤政务本楼的书房,与基哥商议。
如果遇到至关重要的大事需要处理,则是会在大明宫紫宸殿解决,参与的朝臣数量也会变多。
太极宫,也就是长安皇城的核心区域,基哥一般是不去的,除非是开朝会,也就是一年只开五次的那种朝贺。
这天清晨,紫宸殿内就已经聚集了不少官员。
有龙武军那边的将领,如刚刚被任命为龙武军大将军的方有德,右龙武军大将军章令信;也有有南衙禁军的主要将领,比如说右金吾卫中郎将裴旻;还有朝廷中枢的大官,比如说御史中丞张倚,京兆府尹郑叔清,六部尚书,侍郎等等。
至于左相右相那更是不可能不在。
这次朝会,谁都不许请假,不许迟到!
而方重勇被晋升为龙武军司阶(掌管五百兵力,一个营编制),专门负责基哥身边的安保工作,走到哪里跟到哪里。此刻他也是守在大明宫内巡视布防,没有资格进入紫宸殿。
“有什么事情,都说说吧。”
李隆基坐在龙椅上,平静的对众臣子说道。
这里不必讲究太多形式上的礼仪,主要作用还是商量事情,或者叫宣布大事。
基哥不想将时间浪费在无聊的地方,因此也要求众臣子有话就说,不要务虚。
“圣人,微臣有本奏。”
方有德站出来叉手行礼说道。
“爱卿有何要事啊?”
李隆基一脸疑惑的问道。在他看来,现在方有德不该站出来说话。
“回圣人,李亨作乱,绝非临时起意。
长安县县令,万年县县令,对此居然毫无察觉。长安城内,有十二县尉,更是无一人上报此事。
微臣来到长安郊外的时候,还是京兆府尹郑叔清在向南衙禁军求救调兵。
所以微臣建议,斩长安、万年两县县令,及长安城内十二县尉以儆效尤。
让中枢朝廷的官员知道自己尽忠职守的本分,请圣人明察!”
方有德躬身行礼,长揖不起说道。
石破天惊!
这是有多少年没有听到类似的脑残提议了啊!
两个京城县令,十二个县尉,一口气全斩了,这踏马是真的会玩啊!
在场众人,包括李林甫在内,所有人都被方有德的狂妄提议惊出一身冷汗!
见过犯浑的,没见过这么不讲理的。如果真的斩了两县令十二县尉,那可以算是自开元以来最大的政治变故了!
“圣人,此事万万不可啊。”
李林甫还没吭声,御史中丞张倚率先出列,对着李隆基行礼说道。
方有德这一招为什么狠呢?为什么让张倚这种御史台官员都按捺不住了呢?
不就是两个县令,十二个县尉么?
大唐鼎盛时期,一共有1607个县。哪怕是此时此刻,超过一千五百个县也是铁板钉钉没有任何疑问的。
如果把长安这样需要十二个县尉的京城,以及河南洛阳、凉州武威这样需要四个以上县尉的超级州府也算进来,那么最起码需要两千四百多个县尉才能补齐编制。
一口气杀十二个,县尉总数的百分之一都不到,好像也不太多啊。
不懂大唐政治的外人,肯定是这么看的。
然而,长安城的县尉与县令,还有个说法,叫“中枢高官预备队”!
在这里当县令的,很多时候,下一步升迁就是六部司曹甚至是六部侍郎。而在这里当县尉的,下一步升迁就是监察御史或者殿中侍御史!
把这十四个人杀了,等于是把现有政治势力的后备团给杀干净了!会极大影响今后三到五年的朝廷中枢政治格局!
方重勇出的这一招,让方有德与文官集团划清界限,打的就是一个出手快准狠!他没事研究大唐官场的各种体制和潜规则,已经研究了五年以上,在这方面,可以说方有德完全是个“弟弟”。
现在这个提议,可谓是“动静小”,不过是杀几个七品官八品官;“效果好”,把文官整体得罪得死死的,起码明面上是这样。
长安县令就不说了,算是“半步六部大员”,那长安县尉为什么也不好动呢?
因为长安城的县尉,是一个很诡异的职位。不仅是职位本身很坑,还存在着“六个和尚没水喝”的问题。
用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干苦力得不到升迁的倒霉蛋,外加五个不干事又青云直上关系户,这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