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挽歌_分节阅读_第365节
小说作者:携剑远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7 MB   上传时间:2025-05-09 18:51:35

  另有老方节帅如今被圣人调度到华县训练神策军,应该还不知道此事。”

  收了钱,自然是要卖好。边令诚忍不住将长安最新的政局变化,告诉了方重勇。

  “虢国夫人的私生子杨幸,是不是圣人的龙种?”

  方重勇假装不经意问道。

  边令诚吓得一个哆嗦,随即双手握住方重勇的手腕,很是紧张的说道:“这种事情不可乱说,不可外传啊。”

  他没有直接承认,但也说得令人浮想联翩,几乎是确认了这个传闻。

  “边内侍,等你回长安后,过些时日可以向圣人请求,外放河西,随军远赴西域为监军。

  长安风渐起,在外可避祸啊。”

  方重勇拉住边令诚的袖口,不动声色说道。

  “奴明白了,谢方节帅提点。”

  边令诚接过竹筒,千恩万谢的离开了河西节度使衙门。

  等他走后,方重勇才依靠在书房的榻上,整个人累得不想动。虽然最近压根就没有做什么体力活,但他就是想休息想摸鱼。当一个人心力被不断消耗,同样会累得不想动。

  方重勇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根据沙州那边的传统经验,基哥这一百万绢会先到凉州的府库,然后从凉州运送到沙州。

  等绢帛到了沙州的府库以后,根据大唐的“丝绸限制”措施,这些丝绸会成为“和籴仓”的资金流水。通过放贷款的形式,将丝绸借贷给本地人,然后本地人拿着绢帛卖给西域商人,换取耕种需要的种子,农具等物。

  到了还债日,本地人拿着田里收割的粮食送到和籴仓,官府将和籴来的粮食用于军需,就算是完成了一次基本的经济循环。

  如今有了交子,这些丝绸便会存放在河西五州的相关府库里面,给本地人发放的是交子,或者一半交子一半绢帛。用这样的方法推广交子在社会层面流通。

  河西五州经济规模太小了,需要不断向西域那边“开闸放水”,开动印钞机进行QE。

  “终于拿到西域经略大使这个差遣了。”

  躺在榻上,方重勇忍不住唏嘘感慨。

  发行交子,能不能救大唐?

  答案是不可能的,哪怕开核动力印钞机也不能。

  但是在发行交子的初期,却可以起到宋代“青苗贷”的作用,部分延缓社会危机。

  至于将来社会矛盾会如何更猛烈的爆发,其不断下行的趋势,不是方重勇可以阻止的。

  事实上,中晚唐时期,大唐货币通过两税法的实施疯狂放水,增加社会层面的流动性,便是在借此挽救国家衰亡。

  然而只要是私有制还存在,只要是国家还需要借用私有制的组织方式,来进行生产活动,那么类似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就永远不会停下来。

  换言之,只要还有皇帝,那天下便无不亡之国。

  方重勇也很明白,无论他做什么,哪怕基哥能在一瞬间变成明君,也不过是延缓盛唐的衰落,多苟一天是一天罢了。

  他想起前世的“粮食公式”。

  如果一个国家不缺粮,那么当它进口粮食的时候,粮价与可购买的国际粮食供给成反比。可以买的粮食越多,粮价就越低。

  如果一个国家缺三成粮食,那么当国际粮食存量无法满足供给时(也包括恶意的粮食禁运),那么这个国家的粮价,则会无限高往上涨,直到饿死这个国家三成以上的人口为止!

  而不仅仅是粮食涨价三成。

  同样的道理,无论大唐怎么折腾,打击土豪也好,增加货币流动性也好。活着的人就要吃饭,这是一个绕不开的基本需求。

  大唐有超过六千万的人口要养活,在江南还未大开发之前,在化肥出现之前,在种子改良未达标之前,土地承压能力很容易便会到达极限。

  到时候就一定会动乱,通过大量人口死亡,减少生存压力。

  然后实现政治经济的再平衡。

  正当方重勇胡思乱想的时候,书房的门被人敲响了。他打开门一看,居然是赤水军军使郭子仪!

  “郭军使不在赤水军大营,来凉州城有何公干呀?”

  方重勇微笑问道。

  郭子仪长叹一声道:

  “赤水军中不少士卒来自回纥部落。凉州富庶,他们不愿意搬迁到朔方与河东,还是希望留在凉州。

  军中对搬迁驻地之事也颇有怨言,末将便来咨询方节帅,此事要如何处断为好。”

  郭子仪有些不好意思。

  这件事不难办,但他治军不走严苛路线,颇得军心,也不想因此跟基层士卒撕破脸。所以想在方重勇这里求情,尽量减少赤水军中第一批士卒互换的名额。

  那自然是越少越好。

  “这是圣人的意思,本节帅也是爱莫能助。

  当然了,郭军使若是不想当赤水军军使,那本节帅可以兼任。”

  方重勇脸上带着笑容,只是高深莫测不好猜测,郭子仪看不透他在想什么。

  于是郭子仪面露难色道:“节帅,回纥骑兵在本地势力颇为强大,他们对于搬迁的事情还有些别样担心。若是朝廷强行推进,末将担忧他们会不服管教。”

  “你觉得难办,那你就别办,由本节帅来办。

  圣人刚刚将太子妃一家流放岭南,那可是太子!

  郭军使认为圣人如果发怒了,收拾几个回纥骑兵,会不会很难?”

  方重勇皮笑肉不笑问道,看得郭子仪。

  “那……请方节帅兼任赤水军军使,末将已经在他们面前说了大话,实在是无颜继续在这个位置上赖着不走了。”

  郭子仪叉手行礼说道,低头不敢看方重勇。

  “把赤水军印信和鱼符给我,明日本节帅亲自去摆平这些刺头。”

  方重勇对郭子仪伸出一只手说道。

  “呃……那好吧。”

  郭子仪伸出手,从腰间掏出挂上面的赤水军印信与鱼符,双手呈上交给方重勇。从这一刻开始,他便开始担任赤水军副军使了。

  “郭将军去吧,赤水军的事情,本节帅明日一定给他们一个交代。”

  方重勇微微点头说道,一脸沉静,并不放在心上的样子。


第264章 被架在中间的节度使

  赤水军算是凉州安氏在唐初时的基本盘,士兵来源是很单一的,就是凉州本地的中亚粟特人。当初赤水军的规模,也没有三万三这么庞大。

  到开元以后,赤水军便逐渐加入了回纥出身的城旁部落所提供的优质骑兵,凉州本地汉民和已经编户齐民的粟特人提供的骑马步兵。

  近期朝廷让赤水军部分兵员要迁徙到河东与朔方,严重侵害了回纥城旁部落的利益,因为这些人本身就不是农耕经济,而是部落游牧经济。大唐官府对他们的税收,也跟边镇军屯不尽相同。

  这些城旁聚落一般都是跟着他们所提供的兵员一起迁徙。可是朝廷的政策,让他们不能确保在河东与朔方那边获得同样等级的优质草场。

  如果这些城旁聚落不跟着兵员一起走,那样他们又会失去部族里的青壮,无法在凉州本地立足。

  这是一个无解的矛盾,而且凉州地方势力,也绝不想看到这些城旁部落迁徙。

  在这样的前提下,赤水军所属赤乌镇驻地,军营里充斥着紧张的气氛。三三两两的士卒聚在一起交头接耳,一看就知道不太正常。

  方重勇在郭子仪等人的陪同下,带着数百银枪孝节军来到赤乌镇营门外,看到眼前的这一切,心中便猛的一沉。

  这不是他第一次来赤乌镇,但上次来的时候,是王忠嗣担任赤水军军使。那个时候的赤水军,军营肃杀,士卒齐整而沉默,是一支拉出去就能打大仗恶仗的精锐之师。

  而现在,似乎是一副人心惶惶的样子。就算很多赤水军士卒不是回纥骑兵,也不像回纥部落那样十分抗拒朝廷的调度,但这些人里面也有不少人不想被调离凉州。

  他们只是没法反抗而已!

  “节帅,气氛有些不太对劲啊。”

  何昌期凑到方重勇身边,压低声音说道。

  方重勇轻轻摆手,示意何昌期不要多话,而是对郭子仪吩咐道:“擂鼓,点兵。”

  “方节帅……”

  郭子仪欲言又止,想拉住方重勇的胳膊,手又停在半空,尴尬得想放下来,却又心中不甘。

  郭子仪其实并不是没办法收拾赤水军的局面,而是他早就看出来天子要大用方重勇,所以故意把这个机会让出来给对方立威。

  如果方重勇驯服不了赤水军,而郭子仪却可以摆平,那到底是方重勇不配当节度使,还是郭子仪更应该当节度使呢?

  这话就不好说了,连拿出来讨论都极为不妥。

  郭子仪哪怕再蠢,也不可能干出这样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来。

  然而现在方重勇的办法,明显就跟他想不一样!

  这时候郭子仪是真急了。

  “节帅,如今赤水军中闹得最厉害的便是回纥骑兵。

  而回纥骑兵也是来自凉州不同的回纥部落,彼此之间并非铁板一块。

  节帅可以私下里与他们好好商议,总能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

  若是大军擂鼓点兵,到时候谁也下不来台,事情便可能因此僵持住。

  节帅还是私下里单独面谈,逐个击破为好。”

  郭子仪小声劝说道。

  不得不说,这种私下里用潜规则解决问题的思路,具有很强的历史惯性与可操作性。古今中外,成事者多半得采用这样的办法。

  “这些人若是私下里在讨论哗变,是不是本节帅也要私下里安抚?”

  方重勇语气不善反问道。

  “末将失言了,请节帅恕罪。”

  郭子仪连忙躬身行礼说道,额头上的冷汗忍不住滴了下来。

  “擂鼓点兵,本节帅不想再说一次了。”

  方重勇微微点头,没有继续追着郭子仪的话往下说。

  “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52页  当前第36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5/11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挽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