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挽歌_分节阅读_第375节
小说作者:携剑远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7 MB   上传时间:2025-05-09 18:51:35

  他们拿到交子以后,都是小心翼翼的贴身放好,心中满是忐忑。

  这些农夫们将会用借贷而来的交子,去找凉州本地的商人,置办农具和种子。

  待九月秋收后,用粮食还账,核销欠条。

  而在往年,河西节度使衙门则是将长安那边过来的绢帛,借贷给本地大商人,让他们在秋收后交粮食还债。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借贷给普通农户呢?

  因为这些人是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太差,借出去的丝绸容易变成死账。

  现在河西节度使衙门,再也不需要吵着嚷着,跪求长安那边输送用于筹集军粮的绢帛了。

  节度使这边可以先把事情提前办了,然后等朝廷的绢帛补齐府库用于交子兑换。

  这便是交子在新体系里初步发挥威力。最起码节省了农民们融资的成本,减轻了他们的负担,打击了“中间商”。

  一把好刀,给好人拿着,便可以救人。

  方重勇看着柜台前忙碌的杨炎,忍不住微微点头。他感觉自己的思路还是对头的。

  沙州地区运转多年的和籴之法,稍稍变通一下就成了王安石的青苗法。

  如果本地官吏可以认真负责的办事,那么有了交子的加持,这样的政策推行下去可谓是事半功倍。

  至于别处要如何运作,方重勇也没什么信心。

  只要看看郑叔清是什么做派,就知道大唐官员是什么德行了。

  “方节帅,某已经忙完了。”

  杨炎对着方重勇叉手行礼道。

  “哟,那你办事挺麻利的嘛。”

  方重勇忍不住感慨道。

  “节帅,以前和籴要清点绢帛,好几个人一起搬运忙活。现在就数几张纸而已,这点小事,下官还是可以办好的。”

  杨炎谦逊笑道。

  面前这位方节帅可不是好糊弄的人,多年前就操持过河西这边的事务了。

  别看年轻,其实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官僚。

  而杨炎多年前就是在凉州城里,负责打理和籴借贷业务的官员,现在做的事情跟当初差不多,只是步骤精简了很多,一个人便能完成了。

  “方节帅……”

  看到杨炎欲言又止,方重勇疑惑问道:“可是有什么不妥?”

  “不不不,府衙这边没有任何不妥,确切的说是太妥了。

  下官是想知道,这交子之法,可否在我大唐别处推广。

  拿着交子直接与百姓和籴,乃是善政啊,朝中诸公莫非都不懂么?”

  杨炎压低声音问道。

  “那个……本节帅是真不知道。”

  方重勇叹息一声,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

  很多掌权之人发现手里有把刀以后,他们想干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拿着刀去野外打猎对付有威胁的猛兽,带着身边的人共同富裕。

  而是拿着刀去邻居家里,把能抢的都抢过来!

  做完以后再来谈别的事情。

  对于基哥的尿性,方重勇知之甚深,对其不敢抱有任何期待。他给朝廷上的奏章,已经把交子要怎么玩,写得清清楚楚了。

  基哥当然会在第一时间看到。

  然而对方会不会听,会怎么处理,那当真是一言难尽。

  正在这时,一个气喘吁吁的男子,走进签押房。一看到方重勇,他便面露惊喜之色,连忙跑过来握住方重勇的双手激动说道:“方节帅,您这是,这是……快快快,跟奴一起回长安,现在,马上就启程!”

  诶?

  方重勇和杨炎二人皆是一愣,来人正是经常外放边镇传递消息的宦官边令诚!

  “边内侍先歇一歇,别急别急,慢点说。”

  方重勇不动声色拍了拍边令诚的肩膀,顺手便将一叠交子塞到对方袖口里。

  边令诚显然知道交子为何物,他脸上几乎是笑开了花,定了定神说道:“圣人有大事要找方节帅商议,越快越好。”

  基哥?

  方重勇心中犯嘀咕。

  基哥之前派他来主持河西事务,不太可能是让他回长安啊。

  那不白忙活了嘛。

  可是看这个架势,好像也不太像是被罢官。

  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方重勇心里直发毛的。

  “可是长安出了什么大事?”

  方重勇压低声音问道。

  “唉哟方节帅啊,您是不知道。圣人跟中枢的一堆朝臣,为了交子的事情闹得红了脸。

  圣人让方节帅快点回长安,部署交子推广的事情。

  您在河西办的这个事啊,圣人很高兴,一直夸您能体察圣意呢!”

  边令诚眉开眼笑的说道,恨不得跪下来给方重勇拍马屁了。

  “明白了,那本节帅交待一下节度使衙门里的事务,然后便随你回长安吧。”

  方重勇面色沉静,微微点头说道。

  果不其然,基哥不出意外,完全没有拒绝方重勇关于交子的提议。

  事实上,方重勇站在基哥的角度来看,这位大唐天子完全没有拒绝交子的理由。

  哪怕站在所有朝臣的对面,基哥也会在所不惜。这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其实想想也知道,对于奢侈无度的基哥来说,有什么事情能比直接印钱更有诱惑力呢?

  然而方重勇没料到的是,基哥居然连一个月都等不及,居然在河西这边的交子刚刚铺开的时候,就要筹谋在长安发行交子。

  不得不说,只要是关于捞钱的破事,这位皇帝的鼻子比狗都灵敏!

  “快马的赶路的话,五天便可以到长安。当然了,若是跑死马那种,从凉州出发,三天就到长安了。”

  边令诚幽幽说道。作为一个经常“出差”的宦官,他对于边镇到长安有多远,有着非常充分的认识。

  凉州到长安,骑马亡命狂飙要三天,马不停蹄赶路要五天,一般脚程得十几天,朝廷规定的到任期限是一个月,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方重勇跟郭子仪交代了一下赤水军的安排,跟岑参交代了一下府衙日常运作的安排,跟杨炎交代了一下交子兑换与丝绸收缴的安排。

  然后他把阿娜耶安置在她养父李医官那里之后,就跟着边令诚急急忙忙的来到凉州城外驿站,骑上马便朝着长安的方向而去,什么行李也没带。

  ……

  平康坊李林甫家的某个院子里,这位大唐右相心烦意乱,在院子里踱步,脑子里乱糟糟一片。

  就在前不久,大唐天子李隆基,对他这个大唐右相下了死命令:务必要在三个月内,在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等地铺开交子,以取代绢帛。

  这个命令,遭到了中书门下省很多官员的反对。

  甚至六部也有很多官员上书,反对朝廷拿“纸片”洗劫民财。

  当然了,这些人反对也不全是因为对交子这玩意完全不懂,而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这里头对自己有什么实际利益。

  索性还不如维持现状的好。

  事实上,大唐形成以绢帛为主体,铜钱与贵金属为辅的流通体系,是多方博弈多年的妥协产物。其中关节可谓是一言难尽。

  开元二十年的时候,基哥颁布了《令钱货兼用制》,其中规定“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闻市肆必须见钱,深非道理,自今以后,与钱货兼用,违者准法罪之。“

  解释一下就是:倘若有人拿着一匹布去买东西,商家也必须同意不得拒收。否则的话,便是藐视法律。顾客可以举报,官府可以问罪。

  这里头有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细节便是:商人不得拒收绢帛。

  那么也可以反过来推测一下:绢帛在交易的时候,必定是非常不受欢迎的。

  如果受欢迎,又怎么可能法律要强调不能拒收呢?

  事实上,唐代局部区域抵制绢帛乃是常态,拒收绢帛是常有的事!

  这个问题出现的时间非常早,社会层面博弈的时间也持续非常久!

  进一步引申猜测,绢帛在当时,在大唐大部分地区,其实是比劣钱更“劣”的劣钱,非常不受欢迎。

  但凡有可能不收绢帛的,商人们在交易中都会尽量避免收取绢帛!而是优先将绢帛转手弄出去。

  在河西丝绸是“优币”,那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出口在那里,一切都是为了“外贸”服务的。

  在西域丝绸不愁销路,利润也高,显然比铜钱更受欢迎。

  但在长安、洛阳、扬州等地,其实丝绸绢帛等物,并不是受商家欢迎的硬通货。这些商人是实在没有办法,被法律逼迫着,才不情不愿收绢帛的。

  因为绢帛毕竟是实物,不像是大明时的宝钞一样,本身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所以绢帛这玩意哪怕商人们再不喜欢,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妥协了。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普通百姓家中,哪怕是略有钱财的人,也不可能经常换衣服穿。能经常换衣服的家庭,那都是非富即贵的,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比例并不高。

  布料跟粮食这种硬需求的东西还是稍有不同的。

  少吃一顿饭浑身难受,少一套衣服穿,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大。古人穿衣服向来节俭嘛,不是有句话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嘛。

  这说明他们换衣服其实没有换得那么勤快。

  绢帛虽然是有实用价值的,但它的社会需求并没有那么旺盛,属于是一种“滞销必须品”。只在一些边镇地方(如河西),对那些外族有很强的吸引力。

  随着大唐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绢帛的总量,一直在稳步提升,远远超过了社会消费速度。

  大量绢帛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货币被囤积到了商人们手中,堆在仓库里发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52页  当前第37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75/11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挽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