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挽歌_分节阅读_第43节
小说作者:携剑远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7 MB   上传时间:2025-05-09 18:51:35

  “一定是宫里出了大事,二位近期还是不要走亲访友,也不要去找贵人投递吧。”

  方重勇对张巡许远二人正色说道。

  听他这么一说,张巡和许远顿时面色黯淡下来。他们在长安的困境,只有自己知道。

  在长安考科举容易么?

  困难与否,不单看个人本事,也要看后台如何。

  方重勇读几年书,报出我爹是方有德的名号,中状元不可能,但中个进士还是很靠谱的。

  原因无他,唐代科举不糊名,考生的背景与家世如何,有没有贵人当后台,也是影响科举的重要因素。

  比方重勇前世高考加分厉害多了!

  唐朝开元时期,科举主要考的科目就是明经、进士。其他的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甚至还有武举,但说实话,都不是康庄大道。

  而明经、进士里面,又以进士为王道,乃是含金量最高,也是最难考的科目。

  什么叫明经科呢?

  简单来说,主要考的内容就是在经书里抽出一些字句,根据这些字句写出经书原文的上下文,很像方重勇前世的课文填空,不过默写的要多一些、难一些。

  另外,还会给你经书中的一段话,让你结合实际政治来分析议论一下。

  显而易见的是,明经的考试很依赖对经书的死记硬背。不管它怎么考,反正背书是最重要的。

  既然可以背,那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过关,相比之下,也就没有那么难,考中的人也就比较多。

  当然了,明经科的士子也不可能被授予很高的官职,官场的起点和天花板都低得可怜。真正有才学的读书人,是不屑于去考明经科的。

  那什么叫进士呢?

  这一科特别重视文辞,明经要考的,它全部都要考,还要加考时务策和诗赋。以为文科穿越者可以横着走,抄几首古诗就能满分?

  不不不,搞不好其中也会考数学,得看你运气如何。而且写诗是命题作文,甚至对音韵格律都有严格要求。想靠抄诗过关,那不是背一下《唐诗三百首》可以搞定的。

  简单来说,进士考试测试的是文学修养,考生至少需要精通经书、历史、文学和时政,才有机会考上。

  而且进士核心要考的是诗赋,考生必须精通音韵格律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很显然,进士的难度比明经高出了一大截,考中的人很少。

  坊间俗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进士的起点和天花板都比较高。

  当然了,就算学富五百车,以为自己学识强无敌,就可以在进士科横着走,那也是想太多了。

  除了自己的本事以外,考生们需要到处找社会名贤和主考官推荐自己,和他们拉关系。不然根本没戏!

  考生自荐的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准备自己的作文集,用作品去打动名贤和考官,以获得他们的赏识。这些作品其中就包括策论与诗歌。

  简称“投卷”。

  历史上白居易入长安,就是将那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拿给那时候的文坛大家顾况来看,足以见得找门路拉关系,不是什么稀奇事。

  对于张巡与许远二人来说,学问什么的,已经无法在短期内提高了,唯独四处拉关系找门路,还可以试试看,或有大用。

  “郎君觉得朝廷封锁大街,会是因为什么事情呢?”

  许远看着方重勇沉声问道。

  “大概,无外乎废太子吧。”

  方重勇无所谓的说道,那语气就像是在说我今天早饭吃了一碗粥一般。

  “郎君,慎言!”

  许远条件反射一般捂住方重勇的嘴,看到身边张巡无奈的眼神,这才将其松开。

  “二位只是不敢去想而已。如今圣人根基稳固,不可能有人敢兵变。而禁军在街面上的巡逻游弋,防的就是有权贵狗急跳墙带着家仆攻打兴庆宫、大明宫等要地。

  而除了废太子以外,还能有什么事情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呢?”

  方重勇分析得有理有据,张巡与许远二人皆是沉默不语。

  正因为说得太有道理了,他们才不敢相信。

  如今国家太平,万邦来朝。为什么当了二十年的太子,说废就废了呢!

  太子乃是国本啊!

  张巡与许远二人,都不敢相信,这句简单易懂的道理,他们都知道,当今圣人会不知道!

  “张相公大概也要被罢相了,如果你们要找门路的话,可千万别去找张相公的门路啊,到时候不但没有助力,反而被牵连就不妙了。”

  方重勇好心告诫道。

  “呃,我们正是找了严挺之的门路,他是中书侍郎,也是张相公的至交好友……”

  许远讪讪说道。

  “那……大概就这样了吧。”

  方重勇语焉不详的说道,眼前两个倒霉蛋,这次想中第大概很难了,只能等明年再来吧。

  许远和张巡都是通过了他们所在州府举办的“第一轮考试”,被称为“乡试”,也叫“秋闱”。

  如果考不上进士什么的,可以到节度使那边去当个幕僚之类的官员,在地方上还是混得开的。

  “如果,我是说如果长安没什么机会的话,我看看后面能不能推荐你们到节度使那边为幕僚,这也是一条路。”

  方重勇安慰许远张巡二人说道。

  三人又闲聊了一些时事,看得出来,听说张九龄和严挺之大概率要被罢官后,张巡等人明显聊天的兴致低了很多。

  不过比起第二天的惊天大事,今日众人的小情绪又完全不值一提了。

  就在长安城内大街封禁不得开坊门的第二天,封禁便已然解除,百业恢复,东西两市人流如潮,似乎一点都没有受到昨日禁令的影响。

  然而,一个令人不敢相信的传闻,在长安城各坊市疯狂流传。

  太子李瑛,以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皆被废为庶人。

  而且,三人被赐死于长安城外的城东驿。三具尸体,就这样悬挂在房梁的白绫上,安静无声的叙述着生在帝王之家的悲哀与无奈。

  此时并无李隆基的圣旨,因此也无人敢将尸体取下。

  途经城东驿的官员与百姓,无不惊惧骇然。


第34章 请叫我方大胆

  长安城的百姓们发现,那个传得很疯狂的流言,居然是真的!

  天子下诏,一日杀三子!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一日先被贬为庶人,随后,又被勒令于长安城外的城东驿自尽!

  太子与二王的尸体,已经在城东驿的房梁上挂了一天,无人收敛。

  原因不难理解。

  谁都知道这么摆着很不妥,但没有李隆基下令,上到宰相,下到驿站的驿卒,哪个又肯出这个头,替前任太子与两位亲王收尸呢。

  谁出头,就意味着有极大可能会丢官,甚至丢命。

  没有人肯承担这样的风险!

  这场争议极大的变乱,李隆基是采取政变的手段私下里解决的。

  甚至连右相张九龄,左相李林甫,都是三王被赐死后,由高力士通知他们的。

  这一天,李隆基的意志,就是长安城内的主宰。

  其行动之迅速,手段之酷烈,哪怕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哪怕在当时酷吏横行的年代,也很少见,甚至可以说是自开元年以来头一回。

  就连武周时期臭名昭著的来俊臣之辈,在搞掉某个大臣或亲王的时候,都要罗织罪名审讯一下,让刑部官员参与走个过场呢!

  李隆基居然不经过任何手续,在没有任何司法官员的参与下,在外朝几乎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逼死了太子与鄂王光王。

  并且下令在驿站内暴尸三日。

  这个命令让长安城内所有人都感到一股莫名的窒息。

  虽然李隆基并没有说如果有人收敛三王的尸首会如何,但能在长安生活的人,都是不缺乏眼色的。

  这天不仅在城东驿内入驻的官员都提前搬走了,而且也没有新人入驻其中,所有路过此地的人,都是绕路走。

  甚至连驿卒都跑得一个不剩!

  勤政务本楼的书房里,张九龄颤抖着的双手,拿着一份奏章,正在犹豫要不要递上去。

  这是关于削减宫中用度的奏疏,已经写好很久了。然而太子与二王被杀的事情,打乱了张九龄的计划。

  他那黝黑的脸庞看起来如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一般,失去了大部分的生机与活力。

  张九龄微微哆嗦着嘴唇,不知道要对李隆基说什么。

  无论他怎么说,死去的太子也已经彻底死去。死人不能复生,为之奈何?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张相公是有什么话要对朕说么?”

  李隆基很是平静的问道。

  “回圣人,太子有罪……但罪不至死。”

  张九龄一字一句的说道。

  “太子及二王,巫蛊诅咒武惠妃及寿王,而且还诅咒朕,难道这样也是罪不至死么?”

  李隆基的语气明显冷了几分。

  “这些事情微臣并不清楚,其间或有曲折。不过太子有罪,交给宗正处理为好,相关案件的其他人员,也应该由大理寺与刑部介入详查。”

  张九龄不依不饶的说道。

  “是不是要等朕驾崩了,你们再来慢慢查啊?难道张相公跟太子是同伙么?”

  李隆基气急败坏的对着张九龄怒吼道!

  张九龄与李林甫二人连忙躬身请罪。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52页  当前第4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3/11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挽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